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2356发布日期:2019-08-13 20:45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阻尼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锻造及剪切工序是金属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道工序。由于液压设备的操作方便,维修简单的特点,多是用液压剪切机进行剪切,用锻造液压机进行锻造。

液压剪切机及锻造液压机等液压设备,是在液压油的作用下工作,将液压设备关闭后,活塞杆仍然会存在较大的惯量,使得活塞杆向液压缸的顶端顶起,难免会对液压缸的顶端形成破坏性的冲击;现有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多是采用弹簧减震,将弹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缸体的顶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液压缸内,在弹簧的阻力的作用下,实现对活塞杆的惯量的缓冲,避免活塞杆直接作用于液压缸顶端,对液压缸形成不必要的破坏。

但是,弹簧式减震的结构仍属于机械缓冲,当活塞杆的惯量较大时,机械缓冲无法克服大的惯量,仍会对液压缸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再者,机械缓冲结构本身过于笨重,安装维修极为不便;最后,弹簧封在液压缸内,无法预知弹簧的损坏程度,无法对设备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弹簧式减震的机械缓冲结构无法克服活塞杆的较大惯量,仍会对液压缸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且安装及维护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包括活塞杆、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衔接部件;

所述第一缸体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缸体固定在第一缸体内部,所述活塞杆连接在第二缸体内部,且能够沿第二缸体的轴线移动;所述衔接部件用于连接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的顶部,实现第二缸体与第一缸体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缸体上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活塞杆上设有与通孔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连通通孔与活塞杆及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以使处于第二缸体与第一缸体之间的液压油由通孔经连接孔到达活塞杆与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内;所述衔接部件上设有阻尼孔,液压油经衔接部件的阻尼孔流出活塞杆与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

所述第一连接孔与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活塞杆及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沿垂直于活塞杆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平行与活塞杆的轴线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孔沿平行与活塞杆的轴线方向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衔接部件包括衔接体和节流体;

所述衔接体用于连接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所述衔接体的靠近活塞杆的一端上设有容油腔,所述节流体连接在容油腔内,且所述节流体能够在容油腔内沿活塞杆的轴线方向移动;

所述阻尼孔包括节流体连接孔和衔接体连接孔,所述节流体连接孔与衔接体连接孔连通,所述节流体连接孔贯穿节流体,所述衔接体连接孔贯穿衔接体,以使活塞杆及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通过阻尼孔与第一缸体及第二缸体之间的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节流体连接孔包括贯穿孔和连通孔;

所述贯穿孔沿第二缸体轴线设置,所述贯穿孔与容油腔贯通,所述连通孔与贯穿孔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通孔均布在节流体的周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衔接体连接孔包括相互交叉且相互连通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

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活塞杆的轴线方向平行,且与衔接体的容油腔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平行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三连接孔,以使节流体与衔接体之间的液压油经第三连接孔及第四连接孔流出至第二缸体与第一缸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衔接体连接孔还包括第五连接孔;

所述第五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垂直设置,所述第五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贯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节流体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段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能够与容油腔的远离活塞杆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容油腔的另一端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衔接体包括第一衔接段、第二衔接段和第三衔接段;

所述第一衔接段与第二衔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三衔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衔接段用于实现第一缸体的封堵,第二衔接段用于实现第二缸体与第一缸体之间的封堵,所述第三衔接段用于实现第二缸体之间的封堵;

所述容油腔设在第三衔接段上,所述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及第五连接孔设在第二衔接段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所述第一缸体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缸体固定在第一缸体内部,所述活塞杆连接在第二缸体内部,且能够沿第二缸体的轴线移动,实现对液压设备的使用;所述衔接部件实现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顶部的连接,对第一缸体及第二缸体进行封堵;所述第二缸体上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活塞杆上设有与通孔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活塞杆及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连通,所述衔接部件上设有阻尼孔,使得处于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之间的液压油将第二缸体上的通孔,经过连接孔到达衔接部件与活塞杆之间的腔体内,通过增加衔接部件与活塞杆之间的腔体的液压油,从而增加作用在活塞杆上端的压力,对活塞杆的较大的惯量形成一定的阻力,实现对活塞杆的惯量的缓冲;液压油经衔接部件的阻尼孔流出活塞杆与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实现对活塞杆与衔接部件之间的腔体的压力的卸压,保证活塞杆具有一定的柔性的缓冲,避免在活塞杆与第二缸体之间的腔体的压力过大,避免对衔接部件及活塞杆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第二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衔接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的节流体的剖视图。

图标:11-活塞杆;12-第一缸体;13-第二缸体;14-衔接部件;111-第一连接孔;112-第二连接孔;131-通孔;141-阻尼孔;142-衔接体;143-节流体;1411-贯穿孔;1412-连通孔;1421-容油腔;1422-第三连接孔;1423-第四连接孔;1424-第五连接孔;1425-第一衔接段;1426-第二衔接段;1427-第三衔接段;1431-第一连接段;1432-第二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所述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包括活塞杆11、第一缸体12、第二缸体13和衔接部件14;所述第一缸体12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缸体13固定在第一缸体12内部,所述活塞杆11连接在第二缸体13内部,且能够沿第二缸体13的轴线移动;所述衔接部件14用于连接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的顶部,实现第二缸体13与第一缸体12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缸体13上设有贯穿的通孔131,所述活塞杆11上设有与通孔131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连通通孔131与活塞杆11及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以使处于第二缸体13与第一缸体12之间的液压油由通孔131经连接孔到达活塞杆11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内;所述衔接部件14上设有阻尼孔141,液压油经衔接部件14的阻尼孔141流出活塞杆11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防冲顶阻尼装置,所述第一缸体12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缸体13固定在第一缸体12的内部,所述活塞杆11连接在第二缸体13的内部,且能够沿第二缸体13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衔接部件14将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缸体13的右侧上设有水平贯穿的通孔131,所述活塞杆11上设有与通孔131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衔接部件14上设有阻尼孔141;如图1所示,当活塞杆11的运动未超出第二缸体13的通孔131时,此时,液压油从外缸与内缸的腔体之间通过通孔131流入活塞杆11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内,使得活塞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当关闭液压缸的阀门时,活塞杆11在较大的惯性的作用下穿过第二缸体13的通孔131位置后,处于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之间的液压油由第二缸体13的通孔131经活塞杆11的连接孔进入到活塞杆11与衔接部体之间的腔体内,为活塞杆11的沿竖直方向向上的运动提供一个沿竖直方向向下的阻力,对活塞杆11的惯量提供一定的缓冲,同时,处于活塞杆11的上端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的液压油能够沿衔接部件14的阻尼孔141流出到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的腔体之间,实现对活塞杆11上方的压力的缓冲,使得活塞杆11的上端形成一定的柔性缓冲力,避免活塞杆11与第一缸体12及第二缸体13的直接接触,通过采用设置衔接部件14和活塞杆11上设置连接孔的方式,结构简单,避免了对液压缸的冲击,杜绝了使用弹簧减震的隐患和安全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缸体12采用27SiMn或45号无缝钢管铆焊而成,制作后退火消应力处理,而后进行机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111和第二连接孔112;所述第一连接孔111与通孔13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孔112与第一连接孔11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孔112与第一连接孔111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孔112与活塞杆11及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连通。

如图1所示,设置第一连接孔111与第二连接孔112,方便液压油的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孔111沿垂直于活塞杆11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112平行与活塞杆11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孔111沿平行与活塞杆11的轴线方向并列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11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112垂直设置,使得处于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之间的液压油能够通过通孔131经第一连接孔111及第二连接孔112到达活塞杆11的上端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内,所述第一连接孔111与第二连接孔112垂直设置,实现液压油均衡地流入到活塞杆11的上端,保证活塞杆11上端面受力均匀。

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孔111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活塞杆11每上升到一定高度,液压油便会通过第一连接孔111到达第二连接孔112内,实现对多阶段活塞杆11的缓冲,为活塞杆11的上端提供阶段性的缓冲,根据具体的上升高度选择合适的液压油的进入量,实现对活塞杆11的上端面的压力的调整,适用范围广。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或者五个或者更多个,可根据具体的活塞杆11的惯量的大小进行具体的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衔接部件14包括衔接体142和节流体143;所述衔接体142用于连接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所述衔接体142的靠近活塞杆11的一端上设有容油腔1421,所述节流体143连接在容油腔1421内,且所述节流体143能够在容油腔1421内沿活塞杆11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阻尼孔141包括节流体连接孔和衔接体连接孔,所述节流体连接孔与衔接体连接孔连通,所述节流体连接孔贯穿节流体143,所述衔接体连接孔贯穿衔接体142,以使活塞杆11及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通过阻尼孔141与第一缸体12及第二缸体13之间的腔体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衔接体142实现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的上端的连接,所述衔接体142的下端上设有容油腔1421,所述节流体143设在容油腔1421内,所述节流体143能够在容油腔1421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节流体连接孔贯穿节流体143,所述衔接体连接孔贯穿衔接体142,使得位于活塞杆11与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的液压油经过贯穿的阻尼孔141流入到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之间的腔体之间;设置活动的节流体143,能够对位于活塞杆11及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的液压油提供一定的柔性缓冲的作用,使得活塞杆11及衔接部件14之间的腔体的液压油经节流体连接孔到衔接体连接孔之后流入到第一缸体12与第二缸体13的腔体内,对活塞杆11上端的液压油压力提供一定的缓冲。

需要说明的是,节流体143类似与阀的结构,能够在液压油的作用下在容油腔1421内上下移动,实现对活塞杆11上端面压力的缓冲。

进一步地,所述节流体连接孔包括贯穿孔1411和连通孔1412;所述贯穿孔1411沿第二缸体13轴线设置,所述贯穿孔1411与容油腔1421贯通,所述连通孔1412与贯穿孔1411垂直设置。

如图1-2和图4所示,所述贯穿孔1411竖直设置,所述连通孔1412沿节流体143的上端设置,所述贯穿孔1411与容油腔1421贯通,使得液压油的流通更加方便,方便对活塞杆11上端面的液压油压力的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孔14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通孔1412均布在节流体143的周向上。

如图1-2和图4所示,所述连通孔14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连通孔1412均布在衔接节流体143的周向上,实现到达到节流体143内部的液压油经连通孔1412到达到衔接体142与节流体143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衔接体连接孔包括相互交叉且相互连通的第三连接孔1422和第四连接孔1423;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与活塞杆11的轴线方向平行,且与衔接体142的容油腔1421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孔1423与第一连接孔111平行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以使节流体143与衔接体142之间的液压油经第三连接孔1422及第四连接孔1423流出至第二缸体13与第一缸体12之间。

如图1-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竖直设置,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的下端与容油腔1421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孔1423与第一连接孔111平行设置,使得节流体143与衔接体142之间的液压油经第三连接孔1422及第四连接孔1423流出至第二缸体13与第一缸体12之间,液压油流通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衔接体连接孔还包括第五连接孔1424;所述第五连接孔1424与第四连接孔1423垂直设置,所述第五连接孔1424与第三连接孔1422贯穿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五连接孔1424与第四连接孔1423垂直设置,第五连接孔1424与第三连接孔1422贯穿设置,方便液压油的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节流体143包括第一连接段1431和第二连接段1432;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段1432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的一端能够与容油腔1421的远离活塞杆11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14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1432的另一端与容油腔1421的另一端抵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的下端与第二连接段143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设在容油腔1421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段1432的横截面的直径,液压油经通孔131、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112进入到节流体143内部时,之后经贯穿孔1411与连通孔1412流出节流体143时,第一连接段1431与液压油的接触面积大于节流体143内部与液压油的接触面积,能够实现对节流体143下端的压力的缓冲,保证节流体143能够回到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衔接体142包括第一衔接段1425、第二衔接段1426和第三衔接段1427;所述第一衔接段1425与第二衔接段142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段1426的另一端与第三衔接段1427连接,所述第一衔接段1425用于实现第一缸体12的封堵,第二衔接段1426用于实现第二缸体13与第一缸体12之间的封堵,所述第三衔接段1427用于实现第二缸体13之间的封堵;所述容油腔1421设在第三衔接段1427上,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第四连接孔1423及第五连接孔1424设在第二衔接段1426上。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衔接段1425的下端与第二衔接段1426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段1426的下端与第三衔接段1427连接,所述第一衔接段1425用于对第一缸体12进行封堵,所述第二衔接段1426的上端面与第一缸体12的内侧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衔接段1426的下端面与第二缸体13的内侧面贴合设置,第三衔接段1427用于封堵第二缸体13;所述容油腔1421设在第三衔接段1427上,所述第三连接孔1422、第四连接孔1423及第五连接孔1424设在第二衔接段1426上,实现液压油在第一缸体12、第二缸体13及活塞杆11内部腔体之间的流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