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4866发布日期:2019-04-03 04:1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压缩机具备圆筒状的马达壳体。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槽部。该槽部以通过配置于马达壳体的外侧的逆变器元件的附近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增压器具备固定于轴承壳体内的马达定子。专利文献2的电动增压器在马达定子的外侧具备构成水冷套的外套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8/020511号

在上述以往的电动增压器(电动压缩机)中,虽然考虑了逆变器元件、定子部的冷却,但对于收容于马达壳体的定子部的冷却效率并不充分。本公开对能够提高对定子部的冷却效率的电动压缩机进行说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压缩机具备:旋转轴;压缩机叶轮,其安装于旋转轴;转子部,其安装于旋转轴;定子部,其配置于转子部的周围;以及马达壳体,其收容转子部和定子部。马达壳体具备:内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定子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外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第二筒状部。定子部的外周面与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该第一槽部配置为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1周以上。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实现冷却效率提高的电动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增压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内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外壳体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iii-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压缩机具备:旋转轴;压缩机叶轮,其安装于旋转轴;转子部,其安装于旋转轴;定子部,其配置于转子部的周围;以及马达壳体,其收容转子部和定子部。马达壳体具备:内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定子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外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第二筒状部。定子部的外周面与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该第一槽部配置为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1周以上。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

根据该电动压缩机,通过使冷却液体在第一槽部流动,由此对内壳体进行冷却,从而对与该内壳体抵接的定子部进行冷却。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且形成为旋转1周以上,因此形成沿旋转轴的周向连续的槽部,并且能够以沿旋转轴延伸的方向边错位边连续的方式形成冷却流路。其结果,与以往相比较,能够使冷却流路形成得细长。与以往相比较,通过缩小冷却流路的截面积提高流速,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流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冷却效率。

在几个方式中,冷却流路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可以是紊流。在该情况下,与层流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冷却流体与内壳体之间的热传递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槽部也可以配置于在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覆盖定子部的全长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定子部整体同样地冷却,从而能够抑制局部的温度上升。

在几个方式中,旋转轴也可以由轴承支承,内壳体包括包围并保持轴承的第三筒状部。第三筒状部在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向比第一筒状部靠压缩机叶轮侧突出。在第三筒状部的外周面也可以形成有沿旋转轴的周向连续的第二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在该情况下,保持轴承的第三筒状部形成为比第一筒状部突出,因此能够在该第三筒状部的外周面设置冷却流路。

由此能够冷却轴承。

在几个方式中,第二槽部也可以与第一槽部连通。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槽部流动的冷却流体流入第二槽部。能够不形成多个系统的冷却流路,而形成一系列的冷却流路,从而能够成为简单的结构。

在几个方式中,第三筒状部的外径也可以小于第一筒状部的外径。内壳体也可以具备第一壁部,该第一壁部覆盖第一筒状部的压缩机侧的端部,并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从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至第三筒状部的外周面。外壳体也可以具备第二壁部,该第二壁部在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面对第一壁部,并与第一壁部抵接。

在外壳体的第二壁部也可以形成有使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连通的第三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内壳体的第一壁部形成槽部,能够在第一壁部处使厚度成为恒定,能够抑制产生应力集中的可能。

在几个方式中,电动压缩机还可以具备发热体收容部,其设置于马达壳体的外侧,并收容发热体。冷却流路也可以与发热体收容部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冷却流体流入发热体收容部,对收容于发热体收容部的发热体进行冷却。冷却流路也可以形成为经过构成发热体收容部的壁体的内部。由此能够对发热体收容部进行冷却,从而对收容于发热体收容部的内部空间的发热体进行冷却。

在几个方式中,发热体也可以是控制定子部的交流电流的逆变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逆变器收容于发热体收容部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提高逆变器的可靠性。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特别地说明,“径向”和“周向”的用语是以旋转轴9或者旋转轴线l9为基准而使用的。

另外,在图1~图3中,正交的三个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用箭头进行图示。x方向是旋转轴9或者旋转轴线l9延伸的方向。y方向是图2的上下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z方向是图1和图3的上下方向。

首先,参照图1对电动增压器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增压器1例如应用于车辆、船舶等的内燃机。电动增压器1具备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2、和由电动马达2驱动的压缩机(离心压缩机)3。电动增压器1通过压缩机3对内部流体(例如空气)进行压缩。电动增压器1具备壳体4。壳体4包括马达壳体5、压缩机壳体6以及逆变器壳体7。

压缩机3具备压缩机壳体6、和收容于压缩机壳体6内的压缩机叶轮8。电动马达2具备:马达壳体5、旋转轴9、设置于旋转轴9的转子部10以及配置为包围转子部10的定子部11。旋转轴9被保持于马达壳体5的一对轴承12、13支承为能够旋转。

旋转轴9的中央部(主体部)收容于马达壳体5。旋转轴9的前端部(第一端部)9a从马达壳体5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旋转轴9的基端部(第二端部)9b配置于马达壳体5的内部。基端部9b具体而言,保持于后述的盖部26。

压缩机壳体6配置于马达壳体5的第一端侧(图示左侧),并相对于马达壳体5被固定。旋转轴9的前端部9a进入压缩机壳体6的内部。压缩机叶轮8安装于旋转轴9的前端部9a,并配置于压缩机壳体6的内部。

压缩机壳体6包括吸入口14、涡旋部15以及排出口16。在压缩机壳体6中,旋转轴9旋转,由此压缩机叶轮8旋转。外部的空气通过吸入口14被吸入压缩机壳体6内,并被导入压缩机叶轮8。被导入到压缩机叶轮8的空气被压缩,并通过涡旋部15从排出口16被排出。从排出口16排出的压缩空气供给至内燃机。

电动马达2的转子部10固定于旋转轴9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转子部10包括安装于旋转轴9的1个或者多个永久磁铁(未图示)。定子部11以包围转子部10的方式保持于马达壳体5的内表面(详见后述)。定子部11配置于转子部10的周围。

定子部11包括:配置为包围转子部10的圆筒状的芯部11a、和在芯部11a卷绕导线(未图示)而成的线圈部11b。若交流电流通过导线向定子部11的线圈部11b流动,则旋转轴9通过转子部10与定子部11的相互作用而旋转。由此如上所述,压缩机叶轮8旋转而对空气进行压缩。

接下来,对马达壳体5进行详细地说明。马达壳体5具备:配置于内侧即旋转轴9侧的圆筒状的内壳体5a、和配置于外侧即内壳体5a的外周侧的圆筒状的外壳体5b。即,马达壳体5具有对半分割的构造。内壳体5a和外壳体5b为分体,且相对于旋转轴线l9以同心状配置。内壳体5a例如通过过盈配合(热压配合等)而安装于外壳体5b。

内壳体5a和外壳体5b例如成为相同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铝,由此能够实现轻型化。这些内壳体5a和外壳体5b分别例如能够通过压铸等来制造。内壳体5a和外壳体5b以不使用型芯的方法成型,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

内壳体5a包围并保持定子部11。定子部11例如通过热压配合或者压入等安装于内壳体5a。由此内壳体5a和定子部11被单元化。外壳体5b包围并保持内壳体5a。单元化的内壳体5a和定子部11例如通过过盈配合(热压配合等)而安装于外壳体5b。

如图2所示,内壳体5a具备:沿旋转轴线l9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一筒状部21、与第一筒状部21的第一端侧连续地设置的第一端壁部(第一壁部)23、以及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从第一端壁部23向压缩机叶轮8侧突出的环状部(第三筒状部)25。第一筒状部21包围并保持定子部11。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一筒状部21的第一端21f配置于旋转轴9的前端部9a侧,第一筒状部21的第二端21g配置于旋转轴9的基端部9b侧。第一筒状部21的第二端21g开放。第一端壁部23从第一筒状部21的第一端21f向径向的内侧延伸。

在此,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能够紧贴于第一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a。另外,在外周面11c与内周面21a之间也可以在一部分形成有间隙。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与第一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a抵接。

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一筒状部21的长度长于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的长度。第一筒状部21配置为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覆盖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的全长。

在第一筒状部21的内侧设置有台阶部21c。具体而言,在第一筒状部21的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一端21f侧的部分的内径小于中央部和第二端21g侧的部分。第一端21f侧的内径小于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的外径。在将定子部11安装于第一筒状部21时,若从第一筒状部21的第二端21g侧的开口压入定子部11,则定子部11与台阶部21c抵碰,因此能够相对于第一筒状部21进行旋转轴线l9方向上的定位。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筒状部21的内侧不设置台阶部21c的构造。

环状部25向比第一筒状部21的第一端21f靠旋转轴线l9方向外侧(图示左侧)突出。环状部25相对于旋转轴线l9以同心状配置。环状部25的外径小于第一筒状部21的外径。在环状部25的径向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插通有旋转轴9。

环状部25包围并保持轴承12。例如轴承12压入或者间隙配合于环状部25。轴承12的外周面能够紧贴于环状部25的内周面。轴承12的外周面与环状部25的内周面抵接。

外壳体5b具备:向旋转轴线l9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二筒状部22、与第二筒状部22的第一端侧连续设置的第二端壁部(第二壁部)24、以及覆盖第二筒状部22的第二端侧的开口的盖部26。第二筒状部22包围并保持内壳体5a的第一筒状部21。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二筒状部22的第一端22b配置于旋转轴9的前端部9a侧,第二筒状部22的第二端22c配置于旋转轴9的基端部9b侧。第二筒状部22的第二端22c开放,在该第二端22c的开口安装有盖部26。

在盖部26设置有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向内侧(第一端22b侧)突出的环状的轴承保持部27。轴承保持部27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例如配置于比第一筒状部21靠外侧。另外,轴承保持部27也可以是配置至第一筒状部21的内侧的结构。轴承13被轴承保持部27保持。而且,一对轴承12、13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配置于定子部11的两侧。

如上所述,在第二筒状部22的内侧嵌合有第一筒状部21。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紧贴或者接近。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二筒状部22的长度长于第一筒状部21的长度。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抵接。

第二端壁部24从第二筒状部22的第一端22b向径向的内侧延伸。从旋转轴线l9方向观察(参照图3),第二端壁部24形成圆环状,配置为以旋转轴线l9为中心。第二端壁部24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面对第一端壁部23,并与第一端壁部23抵接。

在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插通有内壳体5a的环状部25。环状部25例如压入或者间隙配合于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参照图2)与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24a紧贴或者接近。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与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24a抵接。

图1和图3所示的逆变器壳体7是收容逆变器(未图示)的逆变器收容部。该逆变器控制向定子部11的线圈部11b供给的交流电流。逆变器壳体7例如在径向上配置于外壳体5b的外侧。逆变器壳体7形成箱形,与外壳体5b形成为一体。例如,逆变器壳体7的底部7a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兼作外壳体5b的第二筒状部22的一部分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增压器1具备对定子部11等进行冷却的水冷套(冷却流路)40。在水冷套40流动有冷却水等冷却流体。水冷套40例如从逆变器壳体7通过外壳体5b的第二筒状部22,沿着内壳体5a的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配置。另外,水冷套40沿着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配置。水冷套40形成为通过外壳体5b的第二筒状部22,到达电动增压器1外。以下,对水冷套4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水冷套40包括流路47、流路71、流路72、和流路73。流路47使逆变器壳体7的底部7a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侧连通。流路47包括在第二筒状部22的内部沿x方向延伸的流路。流路47与流路71连通。流路71在第二筒状部22的内部沿z方向延伸。流路71与流路72连通。流路72是逆变器壳体7的底部7a上的空间。流路72的上部被盖75覆盖。如图1所示,流路72与从第二筒状部22的内部贯通内周面22a的流路73连通。由此,能够在对逆变器壳体7进行冷却,并对其内部的逆变器进行冷却后,对外壳体5b进行冷却。

如图2所示,水冷套40具备形成于内壳体5a的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第一槽部41。第一槽部41配置为以旋转轴线l9为中心旋转。第一槽部41包括螺旋状的槽部。螺旋状的槽部形成为从旋转轴的第一径向(例如z方向)观察相对于与旋转轴和第一径向正交的第二径向(例如y方向)倾斜。第一槽部41全长成为螺旋状的槽部。在第一槽部41,也可以局部形成螺旋状的槽部。第一槽部41从径向外侧观察,也可以包括直线的部分。

第一槽部41例如配置为旋转4周以上。另外,第一槽部41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配置为位置从第二端侧朝向第一端侧不同。第一槽部41的第二端侧配置为与流路48连通。在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第二端侧设置有与周向连续的密封部51。在该密封部51的密封槽51a例如安装有o型环。

第一槽部41的剖面形状例如形成矩形状。第一槽部41的剖面形状恒定。在第一槽部41流动的冷却水的流动例如成为紊流。在第一槽部41流动的冷却水的re数例如为10000以上。

另外,re数例如能够使用下述公式(1)进行计算。

re=(duρ)/μ...(1)

在公式(1)中,d为槽部的内径,u为平均流速,ρ为流体的密度,μ为粘度。

使用第一槽部41的深度d、宽度w,换算内径d,能够计算re。

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第一槽部41间的间隔例如,是第一槽部41的宽度w左右的长度。第一槽部41的深度d短于第一槽部41的宽度w。形成这样的第一槽部41,由此与以往的冷却流路相比,能够使冷却水流动的流路形成细长,从而能够使冷却水的流速上升。水冷套40与以往的冷却流路相比,也可以包括截面积较小且长度较长的流路。

此外,第一槽部41的剖面形状不限定于矩形状,例如也可以呈半圆状、v字状等其他的形状。

形成于第一槽部41之间的凸部21e也可以比外周面21b中的第一筒状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稍低。例如,第一槽部41间的凸部21e也可以在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容易使第一筒状部21插入第二筒状部22,从而能够抑制第一筒状部21的加工费。

在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设置有从螺旋状的第一槽部41的终端(第一端21f侧)弯曲,并沿旋转轴线l9方向延伸的第五槽部45。该第五槽部45的剖面形状成为与螺旋状的第一槽部41相同的剖面形状。该第五槽部45形成为到达第一端21f。该第五槽部45在图2中,在比旋转轴线l9靠下方图示。

如图3所示,水冷套40具备设置于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的第三槽部43。第三槽部43设置于第二端壁部24的与第一端壁部23对置的面。第三槽部43沿图示z方向延伸。第三槽部43从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到达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24a。第三槽部43使形成于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第五槽部45与形成于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的后述的第二槽部42连通。

如图2所示,水冷套40具备形成于内壳体5a的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的第二槽部42。第二槽部42在外周面25a的周向上设置有大致1周。第二槽部42例如,配置于环状部25的根部。第二槽部42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例如形成于相同的位置。第二槽部42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形成于与轴承12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第二槽部42的剖面形状例如与第一槽部41相同。

在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设置有密封部52。该密封部52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二槽部42靠外侧。密封部52包括形成于外周面25a的密封槽52a、和安装于该密封槽52a的o型环。

如图3所示,水冷套40具备设置于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的第四槽部44。第四槽部44设置于第二端壁部24的与第一端壁部23对置的面。第四槽部44沿图示z方向延伸。第四槽部44以从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24a到达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延伸。第四槽部44使形成于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的第二槽部42的终端部与形成于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后述的第六槽部46连通。第三槽部43和第四槽部44在y方向上分离,例如配置为与z方向平行。此外,第三槽部43和第四槽部44也可以形成于内壳体5a的第一端壁部23。

水冷套40具备形成于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第六槽部46。第六槽部46包括从外周面21b的第一端21f向旋转轴线l9方向延伸的部分、和从该部分弯曲并沿周向延伸的部分。该第六槽部46使第四槽部44、后述的流路48、流路74连通。

如图3所示,水冷套40具备通过外壳体5b的内部的流路48和流路74。流路74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向y方向延伸。流路48在第二筒状部22的内部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部分。该流路48例如形成为到达至第二筒状部22的第二端22c。在流路48流动的冷却水排出至电动增压器1的外部。

在这样的电动增压器1中,供给至流路47的冷却水通过流路71,直至流路72。流路72内的冷却水对收容于逆变器壳体7的逆变器进行冷却。逆变器壳体7的底部7a的流路72内的冷却水之后,在流路73流动,到达位于内壳体5a的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的第一槽部41。第一槽部41在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沿着第一槽部41流动。

冷却水在螺旋状的第一槽部41内流动。冷却水在周向上旋转多周。冷却水与内壳体5a的第一筒状部21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冷却第一筒状部21。另外,第一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a与定子部11的外周面11c紧贴,因此进行第一筒状部21与定子部11的热交换。其结果,能够冷却定子部11,能够抑制定子部11的温度上升。

在螺旋状的第一槽部41流动的冷却水在第五槽部45流动并到达第一筒状部21的第一端。冷却水流入形成于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的第三槽部43。在第三槽部流动的冷却水到达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第五槽部45在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沿着第五槽部45流动。第三槽部43在与内壳体5a的第一端壁部23之间形成大致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能够沿着第三槽部43流动。

到达了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的冷却水流入第二槽部42。第二槽部42在与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24a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沿着第二槽部42流动。在第二槽部42流动的冷却水在环状部25的周向上流动大致1周。冷却水与环状部25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冷却环状部25。环状部25的内周面与轴承12的外周面紧贴,进行环状部25与轴承12之间的热交换。其结果,能够冷却轴承12,抑制轴承12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槽部42流动的冷却水流入在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形成的第四槽部44。第四槽部44与第三槽部43相同,在与内壳体5a的第一端壁部23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沿着第四槽部44流动。在第四槽部44流动的冷却水再次到达第一筒状部21的外周面21b。冷却水在形成于外周面21b的第六槽部46流动。第六槽部46与第五槽部45相同,在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空间的流路,因此冷却水沿着第六槽部46流动。

在第六槽部46流动的冷却水从外壳体5b的第二筒状部22的内周面22a通过流路74流入流路48。冷却水在外壳体5b的内部(壁体内)流动,沿x方向前进,排出至电动增压器1的外部。

根据这样的电动增压器1,在内壳体5a中,第一槽部41形成为包括螺旋状的槽部并旋转1周以上。在电动增压器1中,能够形成沿旋转轴9的周向连续的第一槽部41,并且以沿旋转轴线l9延伸的方向边错位边连续的方式形成冷却流路。其结果,能够使供冷却水流动的槽部与以往相比形成细长。以缩小第一槽部41的截面积而提高流速的方式,能够提高冷却水与内壳体5a之间的冷却效率。

若在第一槽部41流动的冷却水的流动为紊流,则能够提高冷却水与内壳体5a之间的热传递率,而提高冷却效率。

第一槽部41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配置于覆盖定子部11的全长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对定子部11整体均匀地进行冷却,能够抑制定子部11的局部的温度上升。

内壳体5a具备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突出的环状部25,通过该环状部25保持轴承12。因此,在环状部25的外周面25a形成第二槽部42,能够对轴承12进行冷却。

使第一槽部41与第二槽部42连通的第三槽部43形成于外壳体5b的第二端壁部24,因此不需要在内壳体5a的第一端壁部23形成槽部。因此,能够在第一端壁部23使厚度形成恒定,从而能够抑制应力集中的产生。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41与第二槽部42被连通,但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槽部41与第二槽部42,供给其他系统的冷却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壳体(发热体收容部)7收容逆变器,但也可以收容其他的发热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供给至逆变器壳体7的冷却水供给至第一槽部41,但也可以将从外部供给的冷却水供给至第一槽部4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虽形成冷却水从第一筒状部21的第二端21g侧向第一端21f侧流动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冷却水从第一端21f侧向第二端21g侧流动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41在旋转轴线l9方向上,配置于覆盖定子部11的全长的范围内,但也可以是在覆盖定子部11的一部分的范围内配置有第一槽部41的结构。

冷却流体不限定于水,也可以是油等其他的液体。电动压缩机也可以具备涡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的电动压缩机。

附图标记说明:1…电动增压器;2…电动马达;3…压缩机(离心压缩机);4…壳体;5…马达壳体;5a…内壳体;5b…外壳体;6…压缩机壳体;7…逆变器壳体;7a…底部;8…压缩机叶轮;9…旋转轴;9a…前端部(第一端部);9b…基端部(第二端部);10…转子部;11…定子部;11a…芯部;11b…线圈部;11c…外周面;12…轴承;13…轴承;14…吸入口;15…涡旋部;16…排出口;21…第一筒状部;21a…内周面;21b…外周面;21c…台阶部;21e…凸部;21f…第一端;21g…第二端;22…第二筒状部;22a…内周面;22b…第一端;22c…第二端;23…第一端壁部(第一壁部);24…第二端壁部(第二壁部);24a…内周面;25…环状部(第三筒状部);25a…外周面;26…盖部;27…轴承保持部;40…水冷套(冷却流路);41…第一槽部(螺旋状的槽部);42…第二槽部;43…第三槽部;44…第四槽部;45…第五槽部;46…第六槽部;47…流路;48…流路;51…密封部;51a…密封槽;52…密封部;52a…密封槽;71…流路;72…流路;73…流路;74…流路;75…盖;l9…旋转轴线;x…x方向(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y…y方向(第二径向);z…z方向(第一径向、垂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