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5354发布日期:2020-04-07 20:4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装备领域的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



背景技术:

核电作为一种强大、可控而且相对安全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而且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依靠世界核电站的良好运行业绩和逐步改进提升的核电技术,使得世界核电正在稳步快速发展。

我国核电站的发电总量比较少,与全国的发电量相比更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核电平均水平相比,先差甚远。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并且满足我国电力的不断增长需求,减少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保证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核电政策做出了适时的调整,由“适度发展核电”逐步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促使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rcv上充泵,应用于华龙一号堆型核电站,将经处理,如净化、加氢、加药、除气、调硼等后的反应堆冷却剂上充注入rcp系统,为三台反应堆冷却剂泵提供一号轴封注入水、为加氢站的喷射器提供推进流。rcv称为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rcp系统称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rcv上充泵目前面临的问题包括:

rcv上充泵级数较多并且需获得陡降的性能曲线,需综合考虑转子动力学,考虑泵组刚性,确保泵组振动良好。

泵组应能在无预润滑情况下直接启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其可以避免滚珠轴承在不预润滑的情况下干磨状态所产生的温度过高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包括与rcv上充泵的泵盖固定的轴承体、固定在所述轴承体内圆周的滚珠轴承、在所述滚珠轴承径向内侧与rcv上充泵的泵轴套接固定的轴承套;

所述轴承套内部设有竖直的润滑油进入通道;所述轴承体的外圆周设有润滑油回油管路;所述轴承体内部设有润滑油存储空间;所述润滑油进入通道和所述润滑油回油管路,均连通所述润滑油存储空间和所述滚珠轴承。

进一步的,围绕所述轴承体的外圆周设有散热筋板。

进一步的,围绕所述润滑油存储空间的外圆周设有散热筋板。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套外圆周的下端设有指向rcv上充泵的泵轴的尖钩甩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套的外圆周上设有甩油环。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体的上方通过轴承体封盖封闭。

再进一步的,所述轴承体封盖的径向外侧套接有风扇罩,所述轴承体封盖的外圆周设有伸出所述风扇罩外的放气部件。

更进一步的,所述放气部件具有迷宫式结构。

更进一步的,rcv泵的泵轴上套接有所述风扇罩位置对应的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体通过轴承体支架与rcv上充泵的泵盖固定。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与rcv上充泵的泵盖固定的轴承体、固定在所述轴承体内圆周的滚珠轴承、在所述滚珠轴承径向内侧与rcv上充泵的泵轴套接固定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内部设有竖直的润滑油进入通道;所述轴承体的外圆周设有润滑油回油管路;所述轴承体内部设有润滑油存储空间;所述润滑油进入通道和所述润滑油回油管路,均连通所述润滑油存储空间和所述滚珠轴承。其技术效果是:通过将整个轴承体设计成一个具有储油功能的结构,避免滚珠轴承在不预润滑干磨状态所产生的温度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rcv上充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rcv上充泵为多级、立式、底部吸入、底部排出的离心泵,总体结构采用双筒体、抽芯式、叶轮对称布置、水润滑轴承的结构。

rcv上充泵,包括筒体100,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均位于筒体100的底部,其中介质进口位于筒体100的中心,介质出口偏离筒体100的中心。介质进口的底部设有进口法兰101,介质出口的底部设有出口法兰102。

筒体100的径向内侧形成与介质进口连通,竖直贯穿筒体100的安置腔。

安置腔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首级中段201、八个下部中段202、末级下部中段203、中间段204、末级上部中段205、八个上部中段206和吸入盖207。筒体100的顶部通过泵盖103封闭。泵盖103与筒体100的顶面之间通过主螺栓、主螺母和垫圈固定。

首级中段201、八个下部中段202、末级下部中段203、中间段204、末级上部中段205、八个上部中段206和吸入盖207形成芯包,芯包与筒体100之间具有抽芯结构。芯包与筒体100之间留有环形间隙。

中间段204与筒体100的内圆周贴合,且中间段204与筒体100的内圆周之间设有o形圈,从而将所述芯包与筒体100之间的环形间隙分为位于中间段204上方的介质上升通道100b,和位于中间段204下方,连通所述介质出口的介质出口通道100a。

首级中段201的上端面、八个下部中段202的上端面,以及末级下部中段203的上端面,各自通过销钉固定一个下部导叶21。首级中段201和对应的下部导叶21,围成首级叶轮空间,八个下部中段202以及末级下部中段203,和对应的下部导叶21围成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八个下叶轮空间。

末级上部中段205的下端面、八个上部中段206的下端面和吸入盖207的下端面各自通过销钉固定一个上部导叶22,末级上部中段205、八个上部中段206以及吸入盖207,与对应的上部导叶22,分别围成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十个上叶轮空间。

为了有效吸振并且吸收热膨胀,将首首级中段201、八个下部中段202、末级下部中段203和中间段204通过多根下部穿杠23连成下部整体。

将末级上部中段205、八个上部中段206、吸入盖207通过多根上部穿杠24连成上部整体。

下部整体和上部整体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并通过碟形弹簧25压紧。

利用碟形弹簧25的弹性过滤部分振动,并在芯包热膨胀时,通过碟形弹簧25压缩让出伸长的尺寸增加量,增加了泵的稳定性和效率。

泵轴3竖直贯穿芯包,并套接有二十个叶轮,即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首级叶轮31、九个下叶轮32,以及十个上叶轮33。首级叶轮31对应首级叶轮空间、九个下叶轮32,依次对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九个下叶轮空间,十个上叶轮33依次对应从下至上设置的十个上叶轮空间。

八个下部中段202的径向内侧和末级下部中段203的径向内侧均通过螺钉固定一个下叶轮密封环212,与首级中段201对应的下部导叶21的径向内侧,以及与八个下部中段202分别对应的八个下部导叶21的径向内侧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一个下部导叶套211。与末级下部中段203对应的下部导叶21与中间段204阶梯形卡接。下叶轮密封环212和下部导叶套211均采用轴承材料,与对应的叶轮形成轴承润滑的配合。

末级上部中段205的径向内侧、八个上部中段206的径向内侧和吸入盖207的径向内侧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一个上叶轮密封环222,与八个上部中段206分别对应的上部导叶22的径向内侧,以及与吸入盖207对应的上部导叶22的径向内侧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一个上部导叶套221。与末级上部中段205对应的上部导叶22与中间段204阶梯形卡接。上叶轮密封环222和上部导叶套221均采用轴承材料,与对应的叶轮形成轴承润滑的配合。

首级叶轮31和九个下叶轮32的进水口均竖直向下,首级叶轮31与最底端的下叶轮32之间,相邻下叶轮32之间均设有卡环35。

十个上叶轮33的进水口竖直向上,相邻的上叶轮33之间均设有卡环35。

泵轴3上还套接有与中间段204位置对应的中间轴套34。中间轴套34与最顶端的下叶轮32,即与末级下部中段203对应的下叶轮32,以及最底端的上叶轮33,即与末级上部中段205对应的上叶轮33,之间也设有卡环35。

泵轴3、首级叶轮31、九个下叶轮32,以及十个上叶轮33构成了转子部件。

首级叶轮31和九个下叶轮32组成的下十级叶轮和十级上叶轮33对称设置,泵轴3的轴向力竖直向下,泵轴3运转时处于受拉状态,有利于泵组的运行稳定。首级叶轮31和九个下叶轮32组成的下十级叶轮和十级上叶轮33,与泵轴3之间的配合处采用台阶型配合,有效地降低安装难和度及缩短安装时间。

首级中段201的径向内侧固定有一个下导轴承41。下导轴承41与首级中段201之间通过台阶面配合。首级叶轮31的密封环面311沿着泵轴3的轴向拉长,使首级叶轮31的密封环面311与下导轴承41的内圆周之间形成环形间隙,为下导轴承41的润滑面。

下导轴承41的底面同轴固定有进水喇叭42。下导轴承41、进水喇叭42和首级中段201之间沿着竖直方向通过螺柱固定,进水喇叭42前端的内圆周设有与首级叶轮31的进水口对应的导流板421,保证泵轴3的旋转中心的稳定。下导轴承41和首级中段201之间设有o形圈。

首级中段201与下导轴承41之间留有间隙,首级中段201上留有供介质从首级叶轮31的出水口流向首级中段201与下导轴承41之间间隙的润滑通道201a。

下导轴承41上也设有连通其润滑面,和首级中段201与下导轴承41之间间隙的径向润滑通道411。

进水喇叭42、下导轴承41、首级中段201以及对应的下部导叶21和首级叶轮31形成了rcv上充泵的下导轴承润滑结构。

与首级叶轮31对应的下导轴承41使用首级叶轮31出水口引水,首级叶轮31配合较长的下导轴承41为竖直方向加长的水润滑轴承,增加了泵的运行稳定性。

中间段204的径向内侧设有中间导轴承43。中间导轴承43与中间段204的顶面之间台阶配合并通过螺柱固定。中间导轴承43的内圆周与中间轴套34的外圆周之间形成环形间隙,为中间导轴承43的润滑面。中间导轴承43与中间段204之间留有环形间隙,中间导轴承43与中间段204的径向之间设有o形圈。

上导轴承44固定在泵盖103的内圆周并由吸入盖207的顶面支撑,并且泵轴3上套接固定与上导轴承44位置对应的上轴套36,上轴套36与上导轴承44的内圆周之间留有环形间隙,形成上导轴承44的润滑面。

泵盖103与泵轴3之间设有机械密封5,机械密封5与泵盖103的顶面之间通过螺柱和螺母固定。该机械密封为配备密封热交换器的双端面机械密封。

中间段204上设有连通最顶端的下叶轮32的出水口和介质上升通道100b的介质过流通道204a,以及连通最底端的上叶轮33的出水口和介质出口通道100a的介质回流通道204b;

吸入盖207上设有连通介质上升通道100b和最顶端的上叶轮33的进水口的联络通道207a。

泵盖103和筒体100上留有连通上导轴承44上端面和首级叶轮31出水口的平衡管路100c。

介质经过首级叶轮31,九级下叶轮32的传输,经过介质过流通道204a、介质上升通道100b、联络通道207a,到达最顶部的上叶轮33的进水口,经由十级上叶轮33的传输,经由介质回流通道204b和介质出口通道100a,从介质出口排出。

泵盖103的径向外侧设有与平衡管路100c对应的第一封堵法兰104和第二封堵法兰105,第一封堵法兰104通过螺柱和螺母与泵盖103固定,第一封堵法兰104和泵盖103之间设有o形圈。第二封堵法兰105和泵盖103之间通过堵头、螺柱和螺母固定。第二封堵法兰105和泵盖103之间设有o形圈。

机械密封5的径向外侧设有轴承体支架61,轴承体支架61与泵盖103的顶面通过销定位。

轴承体支架61的上方固定有轴承体62。轴承体62的内圆周设有滚珠轴承63,滚珠轴承63的径向内侧,设有与泵轴3套接固定的轴承套64,轴承套64内部设有竖直的润滑油进入通道641,轴承体62的外圆周设有润滑油回油管路621,轴承体62内部设有润滑油存储空间622,润滑油进入通道641和润滑油回油管路621均连通润滑油存储空间622和滚珠轴承63,由此形成润滑油循环管路。这样的设计,将整个轴承体62设计成一个具有储油功能的结构,避免滚珠轴承63在不预润滑的情况下干磨状态下所产生的温度过高的问题。

围绕轴承体62的外圆周,以及润滑油存储空间622的外圆周,均设有散热筋板623,在增加轴承体62刚度的同时,增加散热面积,便于轴承体62散热。

轴承体62的上方通过轴承体封盖65封闭,轴承体封盖65的径向外侧套接有风扇罩66,风扇罩66与轴承体封盖65之间通过螺柱固定,轴承体封盖65的外圆周设有伸出风扇罩66外的放气部件651。泵轴3上部有与风扇罩66位置对应的风扇67。风扇67可将热量带走,无需另外加冷却水冷却。

轴承套64外圆周下端设有指向泵轴3的尖钩甩油结构643,可通过泵轴3旋转将轴承体62内的润滑油甩进轴承套64的润滑油进入通道641,再流至滚珠轴承63上方,自下而上给滚珠轴承63润滑。

轴承体封盖65上的放气部件651,具有迷宫式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湿气、尘埃等污染物进入轴承体62,也能减少润滑油的挥发。

轴承体62、滚珠轴承63、轴承套64、轴承体封盖65和风扇67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rcv上充泵的轴承体组件。

在事故工况中,rcv上充泵可无预润滑快速启动,且可在上导轴承44、下导轴承41、中间导轴承43和滚珠轴承63两年内不重加润滑剂的情况下正常运行。

泵轴3的顶端,由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泵轴3与交流感应电动机之间使用带中间短轴的联轴器39,并能在不拆卸交流感应电动机时对机械密封5进行维修和更换。

上导轴承44、中间导轴承43、下导轴承41均采用水润滑轴承,优选wr525型轴承,能承受135℃的高温,采用输送介质自润滑。

泵轴3的轴向力自动平衡功能,以保证在本rcv上充泵运行的全流量范围内,泵的轴向推力基本平衡,从而使轴承体62内的滚珠轴承63轴向负荷足够小以满足使用寿命。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