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冷系统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2323发布日期:2020-05-08 13:0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制冷系统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及冰箱。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循环的心脏,压缩机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压缩机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得气缸的温度升高,这样会增加压缩机的功耗,降低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气缸内的温度,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提升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制冷系统的冰箱。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内限定出压缩腔;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在所述气缸上,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沿所述气缸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通过气缸上设置微通道换热器且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本体沿气缸的周向延伸,压缩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压缩产生的热量通过气缸的导热传递给微通道换热器,由微通道换热器介质进口进入的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吸热,并由介质出口流出,从而有效的带走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有效的降低压缩机气缸内的温度,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提升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并且,利用微通道换热器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在压缩机的体积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占用空间,且同时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本体形成为环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形成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设在所述介质进口处且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出口管设在所述介质出口处且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气缸的周壁内形成有气缸孔,所述气缸孔沿所述气缸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器本体容纳在所述气缸孔内,所述气缸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所述气缸孔连通的第一避让槽、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相互间隔开,所述进口管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出口管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避让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进口管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管段和第二进口管段,所述第一进口管段和所述第二进口管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进口管段设在所述介质进口处且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管段沿所述气缸的轴向延伸;和/或,所述出口管包括相连的第一出口管段和第二出口管段,所述第一出口管段和所述第二出口管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出口管段设在所述介质出口处且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管段沿所述气缸的轴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之间设有间隔块以将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相互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本体内限定出在第一集流腔、第二集流腔和多条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介质流道,多条所述介质流道均位于所述第一集流腔和所述第二集流腔之间,每条所述介质流道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所述第二集流腔,所述介质进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腔的侧壁上,所述介质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集流腔的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腔和所述第二集流腔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周向上间隔排布,多条所述介质流道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轴向方向上排布,每条所述介质流道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周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外周壁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中心的方向凸出以形成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构成所述第一集流腔的一部分侧壁,所述第二凸出部构成所述第二集流腔的一部分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形成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设在所述介质进口处且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出口管设在所述介质出口处且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气缸的周壁内形成有气缸孔,所述气缸孔沿所述气缸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器本体容纳在所述气缸孔内,所述气缸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所述气缸孔连通的第一避让槽、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相互间隔开,所述进口管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出口管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避让槽内,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一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内,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一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二定位缺口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之间设有间隔块以将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相互间隔开,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限定出定位槽,所述间隔块与所述定位槽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压缩机,可以提升压缩机的压缩效率,从而可以提升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与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并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冰箱,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冷系统,可以提高冰箱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图3中的压缩机的曲轴箱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3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10是图9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压缩机100;

壳体1;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吸气管13;排气管14;

曲轴箱部件2;曲轴支架21;气缸22;压缩腔220;气缸座221;气缸孔222;第一避让槽223;第一定位缺口224;第二避让槽225;第二定位缺口226;间隔块227;

曲轴3;

微通道换热器4;换热器本体41;第一集流腔411;第二集流腔412;介质流道413;第一凸出部414;第二凸出部415;定位槽416;进口管42;第一进口管段421;第二进口管段422;出口管43;第一出口管段431;第二出口管段4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可选地,压缩机100可以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等。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包括:气缸22和微通道换热器4。

气缸22内限定出压缩腔220,微通道换热器4设在气缸22上,微通道换热器4包括换热器本体41,换热器本体41沿气缸22的周向延伸,换热器本体41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由此,在压缩机100工作时,制冷剂等可以通过压缩机100的吸气口进入压缩腔220内,制冷剂在压缩腔220内压缩后通过压缩机100的排气口排出。

同时,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从微通道换热器4的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器本体41内,在工作介质流经换热器本体41内的介质流道413的过程中,工作介质可以吸收压缩机100的气缸22的热量,换热器本体41的工作介质由介质出口流出换热器本体41,从而有效的带走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有效的降低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温度,降低压缩功耗,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并且,利用微通道换热器4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在压缩机100的体积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占用空间,且同时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工作介质可以为水、油、制冷剂等。

可选地,压缩机100的壳体1外可以设置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可以与微通道换热器4相连以实现工作介质的循环利用,工作介质的流动可以通过泵进行驱动。例如,该散热装置具有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与微通道换热器4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均连通,工作介质由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器本体41后,流经换热器本体41并流向介质出口的过程中,工作介质吸热并从介质出口流出。吸热后的工作介质流入散热装置的散热通道内,由于散热装置位于压缩机100的壳体1外,可以利用散热装置与外部气流的换热,实现工作介质的冷却降温。冷却后的工作介质又重新通过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器本体41内,由此形成工作介质的循环流动。

可选地,在压缩机100用于制冷系统时,微通道换热器4内的工作介质也可以由制冷系统内循环的一部分制冷剂构成。例如,微通道换热器4可以串接在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与蒸发器之间,微通道换热器4的介质进口与介质出口均与连接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之间的冷媒管相连;或者,微通道换热器4可以串接在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与压缩机100之间,微通道换热器4的介质进口与介质出口均与连接在蒸发器和压缩机100之间的冷媒管相连;或者,微通道换热器4可以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并联。此时,由于工作介质为制冷剂且参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的循环,由此可以利用相变吸收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产生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通过气缸22上设置微通道换热器4且微通道换热器4的换热器本体41沿气缸22的周向延伸,压缩机100在运行的过程中,压缩产生的热量通过气缸22的导热传递给微通道换热器4,由微通道换热器4介质进口进入的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吸热,并由介质出口流出,从而有效的带走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有效的降低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温度,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并且,利用微通道换热器4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在压缩机100的体积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占用空间,且同时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8和图9,换热器本体41形成为环形。由此,可以增大换热器本体41与气缸22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大换热器本体41与气缸22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地提高微通道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更有效地降低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温度,更好地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9,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均形成在换热器本体41的外周壁上,微通道换热器4包括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进口管42设在介质进口处且进口管42与介质进口连通,工作介质依次流经进口管42和介质进口后流入换热器本体41内,出口管43设在介质出口处且出口管43与介质出口连通,工作介质依次流经介质出口和出口管43后流出微通道换热器4。通过设置的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方便微通道换热器4与设在压缩机100的壳体1的外部的散热装置相连或方便微通道换热器4与制冷系统的冷媒管相连。

气缸22的周壁内形成有气缸孔222,气缸孔222沿气缸22的周向延伸,换热器本体41容纳在气缸孔222内,气缸2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气缸孔222连通的第一避让槽223、第二避让槽225,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进口管4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例如可以仅是进口管42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也可以是整个进口管42均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出口管4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例如可以仅是出口管43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也可以是整个出口管43均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一避让槽223和第二避让槽225,方便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的定位,并且将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设置,可以避免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出口管43内的温度较高的工作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进口管42内的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进一步地保证进入换热器本体41内的工作介质的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地保证微通道换热器4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图9,进口管42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之间具有夹角,例如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大致垂直设置。第一进口管段421设在介质进口处且第一进口管段421与介质进口连通,第一进口管段42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第一进口管段421可以大致沿气缸22的径向延伸,工作介质依次流经第二进口管段422、第一进口管段421和介质进口后流入换热器本体41内,第二进口管段422沿气缸22的轴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进口管42占用空间,使得压缩机100的整体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图9,出口管43包括相连的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之间具有夹角,例如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大致垂直设置。第一出口管段431设在介质出口处且第一出口管段431与介质出口连通,第一出口管段4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第一出口管段431可以大致沿气缸22的径向延伸,工作介质依次流经介质出口、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后流出微通道换热器4,第二出口管段432沿气缸22的轴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出口管43占用空间,使得压缩机100的整体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图9,进口管42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之间具有夹角,例如第一进口管段421和第二进口管段422大致垂直设置。第一进口管段421设在介质进口处且第一进口管段421与介质进口连通,第一进口管段42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第一进口管段421可以大致沿气缸22的径向延伸,工作介质依次流经第二进口管段422、第一进口管段421和介质进口后流入换热器本体41内,第二进口管段422沿气缸22的轴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进口管42占用空间,使得压缩机100的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出口管43包括相连的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之间具有夹角,例如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大致垂直设置。第一出口管段431设在介质出口处且第一出口管段431与介质出口连通,第一出口管段4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第一出口管段431可以大致沿气缸22的径向延伸,工作介质依次流经介质出口、第一出口管段431和第二出口管段432后流出微通道换热器4,第二出口管段432沿气缸22的轴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出口管43占用空间,使得压缩机100的整体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图7,第一避让槽223和第二避让槽225之间设有间隔块227以将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由此,通过设置的间隔块227,可以方便地将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从而可以避免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接触。可选地,间隔块227可以由气缸22的一部分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8-图10,换热器本体41内限定出在第一集流腔411、第二集流腔412和多条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介质流道413,多条介质流道413均位于第一集流腔411和第二集流腔412之间,每条介质流道413连通第一集流腔411和第二集流腔412,介质进口形成在第一集流腔411的侧壁上,介质出口形成在第二集流腔412的侧壁上。工作介质由介质进口进入第一集流腔411内,通过第一集流腔411的分配作用,可以将工作介质分配至多个介质流道413中,工作介质流经多个介质流道413后汇流至第二集流腔412内,而后从介质出口流出换热器本体41。由此,使得微通道换热器4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并且可以使得微通道换热器4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8-图10,第一集流腔411和第二集流腔412在换热器本体41的周向上间隔排布,多条介质流道413在换热器本体41的轴向方向上排布,每条介质流道413沿换热器本体41的周向延伸。由此,可以使得工作介质沿着换热器本体41的周向流动,可以增大工作介质在换热器本体41内的流动路径,使得流经微通道换热器4的工作介质可以与气缸22充分换热,更好地降低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温度,更好地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更好地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4、图8和图9,换热器本体41的外周壁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换热器本体41的中心的方向凸出以形成第一凸出部414、第二凸出部415,第一凸出部414构成第一集流腔411的一部分侧壁,第二凸出部415构成第二集流腔412的一部分侧壁。由此,可以增大第一集流腔411的容积和第二集流腔412的容积,且同时可以保证介质流道413的周向长度较长,从而使得换热器本体41内可以流经较多的工作介质,使得工作介质在微通道换热器4内具有较大的流量,更好地吸收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热量。

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8,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均形成在换热器本体41的外周壁上,微通道换热器4包括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进口管42设在介质进口处且进口管42与介质进口连通,工作介质依次流经进口管42和介质进口后流入换热器本体41内,出口管43设在介质出口处且出口管43与介质出口连通,工作介质依次流经介质出口和出口管43后流出微通道换热器4。通过设置的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方便微通道换热器4与设在压缩机100的壳体1的外部的散热装置相连或方便微通道换热器4与制冷系统的冷媒管相连。

气缸22的周壁内形成有气缸孔222,气缸孔222沿气缸22的周向延伸,换热器本体41容纳在气缸孔222内,气缸2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与气缸孔222连通的第一避让槽223、第二避让槽225,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进口管4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例如可以仅是进口管42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也可以是整个进口管42均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出口管4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例如可以仅是出口管43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也可以是整个出口管43均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一避让槽223和第二避让槽225,方便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的定位,并且将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设置,可以避免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出口管43内的温度较高的工作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进口管42内的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进一步地保证进入换热器本体41内的工作介质的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地保证微通道换热器4的换热效果。

第一避让槽223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缺口224,第一凸出部414的一部分配合在第一定位缺口224内,第二避让槽225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定位缺口226,第二凸出部415的一部分配合在第二定位缺口226内。由此,通过第一凸出部414的一部分配合在第一定位缺口224内,第二凸出部415的一部分配合在第二定位缺口226内,可以使得微通道换热器4更稳固地安装在气缸22上。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8,第一避让槽223和第二避让槽225之间设有间隔块227以将第一避让槽223与第二避让槽225相互间隔开,第一凸出部414和第二凸出部415之间限定出定位槽416,间隔块227与定位槽416配合。由此,通过在第一凸出部414和第二凸出部415之间限定出定位槽416,且间隔块227与定位槽416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微通道换热器4的安装固定在气缸22上的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1-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压缩机100。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0为往复式压缩机,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电机、曲轴箱部件2、曲轴3、连杆、活塞和微通道换热器4。电机、曲轴箱部件2、曲轴3、连杆、活塞和微通道换热器4均设在壳体1内。

其中,壳体1包括上下连接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连接在第一壳体11的下方。曲轴箱部件2包括曲轴支架21和气缸22,气缸22设在曲轴支架21上,气缸22内限定出压缩腔220,活塞可移动地设于压缩腔220内。电机容纳在第二壳体12内,曲轴箱部件2连接固定在第二壳体12上,曲轴箱部件2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1内。曲轴3可转动地设在曲轴支架21上且曲轴3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连杆设在第一壳体11内,连杆的一端与曲轴3相连且连杆的另一端与活塞相连。第二壳体12上形成有压缩腔220连通的吸气口和排气口,吸气口处连接有吸气管13,排气口处连接有排气管14。

气缸22包括气缸座221和气缸盖,气缸座221的远离连杆的轴向一端敞开以形成敞开端,气缸盖盖设在气缸座221的敞开端。气缸孔222形成在气缸座221上,气缸孔222为盲孔且沿气缸22的周向延伸,气缸孔222形成为环形,且气缸孔222贯穿气缸座221的敞开端的端面。

微通道换热器4包括上述的换热器本体41、进口管42和出口管43,换热器本体41容纳在气缸孔222内,气缸座221的顶部形成有上述的第一避让槽223和第二避让槽225,进口管42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避让槽223内,出口管43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二避让槽225内。

在压缩机100工作时,电机驱动曲轴3转动,曲轴3带动连杆运动,连杆带动活塞沿气缸22的轴向做往复运动,制冷剂由吸气管13进入压缩腔220内,通过活塞的运动压缩制冷剂,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管14排出压缩机100。

在压缩机100工作的过程中,温度较低的工作介质从微通道换热器4的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器本体41内,在工作介质流经换热器本体41内的介质流道413的过程中,工作介质可以吸收压缩机100的气缸22的热量,换热器本体41的工作介质由介质出口流出换热器本体41,从而有效的带走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有效的降低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的温度,降低压缩功耗,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过程,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压缩机100,可以提升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从而可以提升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可选地,微通道换热器4可以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并联,在压缩机100工作时,制冷系统内的制冷剂同时流经蒸发器和微通道换热器4。此时,由于工作介质为制冷剂且参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的循环,由此可以利用相变吸收压缩机100的气缸22内产生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冰箱,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冷系统,可以提高冰箱的工作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