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91981发布日期:2021-03-30 21:17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噪声低、机械效率高且运转平稳等优点。但是由于涡旋压缩机的排气直接正对上盖,且排气流速大,会导致压缩机噪声增大,目前方案一般采用消音器将排气引向壳体排放,虽然能够降低噪声,同但样会导致壳体发生共振,且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会在腔体内紊流,产生气动噪声。对比文件所述结构缺少对分离出的冷冻油的后续处理方法,同时排气流通空间较小,对于压缩机的排气不能起到较好的减速效果。

由于压缩机带液问题,安装消音器后,静涡旋盘与消音器之间会产生油池,从静涡旋盘排出的高压气会导致油在腔体内紊流,撞击侧壁产生噪声。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存在压缩机高压气体直接冲击壳体产生较大噪声;高压制冷剂携带大量冷冻油,造成压缩机性能下降;压缩机泵体排气孔附近积油,排气造成紊流产生噪声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公开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涡旋压缩机存在压缩机高压气体直接冲击壳体产生较大噪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

静涡旋盘、动涡旋盘和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盖设在所述静涡旋盘上的背离所述动涡旋盘的轴向一端,且在所述密封盖与所述静涡旋盘之间形成为消音腔,所述静涡旋盘内部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消音腔连通;在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和所述静涡旋盘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为环形的排气通路,所述消音腔能与所述排气通路流通,使得从所述消音腔中出来的流体进入所述排气通路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以对进入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流体加强扰动;和/或,所述排气通路为在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排气通路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时,所述翅片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且朝着所述静涡旋盘的方向凸出设置的第一翅片、和设置于所述静涡旋盘的外周壁上且朝着所述密封盖的方向凸出设置的第二翅片,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交替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翅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静涡旋盘的外壁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翅片的自由端与所述密封盖的内壁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0,所述第二预设距离>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排气通路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时,所述排气通路沿所述静涡旋盘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翅片也沿所述静涡旋盘的轴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翅片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与所述排气通路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涡旋盘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排气槽,所述排气槽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连通、所述排气槽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通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包括开设于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且与所述排气槽连通的进气口;

所述排气通路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之间通过阻挡结构阻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的从所述进气口至所述排气口之间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大于所述阻挡结构的沿周向方向的长度;和/或,所述阻挡结构为挡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口为在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和/或,所述进气口也为在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和/或,所述密封盖的外周壁在所述排气口的部位形成为朝径向外侧凸出的凸出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静涡旋盘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气通路,所述第一排气通路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静涡旋盘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支架和壳体,所述上支架的内部、或在所述上支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排气通路,所述第二排气通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通路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壳体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气通路沿着所述静涡旋盘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排气通路也沿着所述静涡旋盘的轴向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密封盖的内周壁和所述静涡旋盘的外周壁之间还设置有隔挡部,所述排气通路位于所述隔挡部的上方,在所述隔挡部的下方形成有排油通路,所述隔挡部上以贯穿其上下端的方式形成有排油孔,所述排油孔将所述排气通路和所述排油通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支架和壳体,所述静涡旋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上端至下端贯穿地设置有第一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孔的上端与所述排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孔的下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上支架、所述动涡旋盘和所述静涡旋盘中的至少两个之间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支架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二导油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导油孔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动涡旋盘的底部和所述上支架的上端之间的部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支架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三导油孔,所述第三导油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孔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上支架和所述壳体之间的位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通过在密封盖和静涡旋盘之间设置的消音腔,能够对静涡旋盘的排气孔出来的气体进行消音减振,并还通过在密封盖的内周壁和静涡旋盘的外周壁之间设置的环形的排气通路,能够将消音腔中的气体导入排气通路中,有效增大气体的流动路径,增大了消音减振的效果,通过约束高压气体排气方向,起到了降低噪声的效果;本公开还通过在排气通路中设置的翅片结构,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气流的扰动作用,增强对气流的消音效果;并通过第一和第二排气通路将油气分离后以及消音降噪后的气体导至壳体内部,最终通过壳体上的排气通路排出;

2.本公开通过在静涡旋盘和密封盖的内外周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的排气通路,能够使得从排气孔排出来的油气混合物沿着环形的流动路径,通过离心力进行有效的油气分离,将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通过翅片的结构加强对油气混合物的扰动,进一步增强油气的分离效果;并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导油孔将分离出的油导至动涡旋盘和上支架之间以对该处进行润滑,以及导至壳体中、完成回收油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整机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泵体结构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密封盖的立体和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高压气体排气路线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高压气体排气路线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高压气体排气路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的图2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排油孔结构图);

图8为本公开的图2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一、第二和第三导油孔的结构图);

图9为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第二油路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0、壳体;11、回油钣金件;20、曲轴;30、偏心套;40、第一轴承;50、第二轴承;60、密封盖;60(a)、密封盖顶部;60(b)密封盖内壁;61、进气口;62、翅片;63、排油孔;64、排气口;65、阻挡结构;70、静涡旋盘;70(a)、静涡旋盘背部;70(b)、静涡旋盘侧壁;71、排气槽;72、排气孔;73、排气通路;74、排油通路;75、消音腔;76、第一排气通路;77、隔挡部;78、基板;80、动涡旋盘;90、下支架;100、下支撑环;110、上支架;111、第二排气通路;120、电机定子;130、电机转子;140、吸气管;150、第一导油孔;151、第二导油孔;152、第三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优选为涡旋压缩机),其包括:

静涡旋盘70、动涡旋盘80和密封盖60,所述密封盖60盖设在所述静涡旋盘70上的背离所述动涡旋盘80的轴向一端,且在所述密封盖60与所述静涡旋盘70之间形成为消音腔75,所述静涡旋盘70内部设置有排气孔72,所述排气孔72与所述消音腔75连通;在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和所述静涡旋盘7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为环形的排气通路73,所述消音腔75能与所述排气通路73流通,使得从所述消音腔75中出来的流体进入所述排气通路73中以进行消音减振。

本公开通过在密封盖和静涡旋盘之间设置的消音腔,能够对静涡旋盘的排气孔出来的气体进行消音减振,并还通过在密封盖的内周壁和静涡旋盘的外周壁之间设置的环形的排气通路,能够将消音腔中的气体导入排气通路中,有效增大气体的流动路径,增大了消音减振的效果,通过约束高压气体排气方向,起到了降低噪声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噪声,减振效果得到了大幅提高;本公开通过在静涡旋盘和密封盖的内外周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的排气通路,能够使得从排气孔排出来的油气混合物沿着环形的流动路径,通过离心力进行有效的油气分离,将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

如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主要由壳体10、曲轴20、偏心套30、第一轴承40、第二轴承50、密封盖60、静涡旋盘70、动涡旋盘80、下支架90、下支撑环100、上支架110、电机定子120、电机转子130、吸气管140等部分组成。

结合图1所示,电机定子120通过热套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0上,上支架110及下支撑环10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壳体10上。曲轴20与电机转子130通过热套方式固定,并通过第一轴承40及第二轴承50与上支架110及下支架90相互配合,固定曲轴20。动涡旋盘80与静涡旋盘70相位角相差180度对置安装在上支架110上,动涡旋盘80在曲轴20的驱动下运动,与静涡旋盘70啮合形成一系列相互隔离且容积不断变化的月牙形密闭容腔。

结合图2、图3所示,本方式中的通路主要由静涡旋盘70和密封盖60组合而成,静涡旋盘背部70(a)和密封盖顶部60(a)组合成消音腔75,静涡旋盘侧壁70(b)与密封盖内壁60(b)组合成排气通路73与排油通路74,静涡旋盘70及上支架110上分别开有与排气口64对应的第一排气通路76及第二排气通路111,通路出口直接对至电机定子120及电机转子130所在的电机空间。该方式中的气体运行轨迹如下:从静涡旋盘70的排气孔72喷出的高压制冷剂,先进入消音腔75内,之后沿排气槽71进入排气通路73,沿排气通路73减速后,从排气口64排出,沿着静涡旋盘70上的第一排气通路76及上支架110上的第二排气通路111进入电机空间,对电机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7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62,以对进入所述排气通路73中的流体加强扰动;和/或,所述排气通路73为在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60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本公开还通过在排气通路中设置的翅片结构,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气流的扰动作用,增强对气流的消音效果,还能通过扰流作用加大对油的分离作用;排气通路为开设在密封盖内周壁上并朝外周壁的凹槽结构,能够有效形成凹槽结构的排气通路,通过消音腔中引入排气气体,并在凹槽结构的环形通道中进行消音、减振和分离油的作用。并通过第一和第二排气通路将油气分离后以及消音降噪后的气体导至壳体内部,最终通过壳体上的排气通路排出。

结合图3、图4及图5所示,密封盖内壁60(b)与静涡旋盘侧壁70(b)之间形成排气通路73。高压制冷剂从静涡旋盘排气槽71排出后,从进气口61进入排气通路73,排气通路73内存在大量分布均匀的翅片62,结合图6所示,当高压制冷剂进入排气通路73后,在自身离心力及翅片62的作用下,高压制冷剂在空间a处产生小的涡流,通过大量的翅片后,对高压制冷剂起到减速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排气通路7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62时,所述翅片62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且朝着所述静涡旋盘70的方向凸出设置的第一翅片、和设置于所述静涡旋盘70的外周壁上且朝着所述密封盖60的方向凸出设置的第二翅片,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交替设置。这是本公开的排气通路中的翅片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翅片设置在密封盖的内周壁并朝静涡旋盘的方向凸出,第二翅片设置在静涡旋盘的外周壁并朝密封盖的内壁方向凸出,第一和第二翅片交替设置,能够形成不断弯折的流动通道,从而增大气流的流通路径,增强对气流的扰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减振降噪的效果,还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翅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静涡旋盘70的外壁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翅片的自由端与所述密封盖60的内壁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0,所述第二预设距离>0。通过将第一翅片自由端距离静涡旋盘的外壁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以及将第二翅片自由端距离密封盖的内壁之间间隔大于0的第二预设距离,能够有效地形成上述的连续弯折的蛇形流道,进一步增强气流的扰动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排气通路7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翅片62时,所述排气通路73沿所述静涡旋盘70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翅片62也沿所述静涡旋盘7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翅片62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与所述排气通路73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相等。这是本公开的翅片和排气通路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翅片除了朝密封盖或朝静涡旋盘的方向凸出之外、在轴向方向上还沿轴向延伸,排气通路在轴向上具有延伸长度,能够增大气流流通面积,提高对气流的扰动效果,提高减振降噪的效果和油气分离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涡旋盘7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排气槽71,所述排气槽71的一端与所述消音腔75连通、所述排气槽71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通路73连通。本公开还通过在静涡旋盘的上端面上开设的排气槽结构,能够从消音腔中引入气体、并将其导入排气通路中,起到有效导通排气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73包括开设于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且与所述排气槽71连通的进气口61;

所述排气通路73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的排气口64,所述排气口64与所述进气口61之间通过阻挡结构65(优选挡块)阻隔。

这是本公开的排气通路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进气口从排气槽中进气,并在排气通路中进行环形流动之后,再通过排气口中排出,阻挡结构能够起到有效阻隔进气口和排气口(从周向方向阻断),使得气体只能沿大圆周方向(如图5所示,例如优弧)进行流动,防止气体从小圆周方向(如劣弧)的方向直接从排气口排出,防止排气路径减小,有效增大排气流动路径,增强气流扰动,增强减振降噪的效果和油分的效果。阻挡结构65与静涡旋盘侧壁70(b)配合,将排气通路73的进气口61及排气口64分隔开,确保从进气口61进入的高压制冷剂能够沿排气通路73流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通路73的从所述进气口61至所述排气口64之间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大于所述阻挡结构65的沿周向方向的长度;和/或,所述阻挡结构65为挡块。本公开通过该特征能够使得气体只能沿大圆周方向(如图5所示,例如优弧)进行流动,防止气体从小圆周方向(如劣弧)的方向直接从排气口排出,防止排气路径减小,有效增大排气流动路径,增强气流扰动,增强减振降噪的效果和油分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口64为在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60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和/或,所述进气口61也为在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上、朝着所述密封盖60的外周壁的方向开设的凹槽结构;和/或,所述密封盖60的外周壁在所述排气口64的部位形成为朝径向外侧凸出的凸出结构。这是本公开的排气口以及进气口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凹槽结构的排气口能够将经过排气通路后的气体排出密封盖外部,通过凹槽结构的进气口能够将消音腔中的气体引入至排气通路中,排气口部位为朝外凸出的结构,能够增大排出面积,提高排气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静涡旋盘70上还开设有第一排气通路76,所述第一排气通路76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64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静涡旋盘70的外部。本公开还通过在静涡旋盘上开设的第一排气通路,能够将密封盖内部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通过第一排气通路引至静涡旋盘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支架110和壳体10,所述上支架110的内部、或在所述上支架110与所述壳体10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排气通路111,所述第二排气通路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通路76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壳体10的内部。本公开通过在上支架的内部、或上支架与壳体内部之间设置的第二排气通路,能够与第一排气通路连通,并将消音后的气体排至壳体内部,能够对上支架下方的电机部分起到冷却的作用,并通过壳体上开设的排气通路将排气排出至壳体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气通路76沿着所述静涡旋盘70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排气通路111也沿着所述静涡旋盘70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是本公开的第一排气通路以及第二排气通路的优选结构形式,沿轴向方向延伸能够将经过消音降噪后的气体沿轴向方向排出至上支架下方的壳体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密封盖60的内周壁和所述静涡旋盘70的外周壁之间还设置有隔挡部77,所述排气通路73位于所述隔挡部77的上方,在所述隔挡部77的下方形成有排油通路74,所述隔挡部77上以贯穿其上下端的方式形成有排油孔63,所述排油孔63将所述排气通路73和所述排油通路74连通。本公开通过在排气通路的下方设置隔挡部,隔挡部下方还设置排油通路,在气体进入排气通路后经过环形的路径以及翅片的加强扰动后,油气混合物中的油被分离出来,并通过排油孔落入下方的排油通路中,并从排油通路排出油,能够将油导至需要润滑的地方或进入壳体下部内部进行回收。

结合图7所示,密封盖内壁60(b)与静涡旋盘侧壁70(b)之间形成排油通路74。排油通路74位于排气通路73下方,当高压制冷剂携带冷冻油从进气口61进入后,由于高压制冷剂在翅片62及自身离心力的作用下在空间a处产生小的涡流,冷冻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分离,分离出的冷冻油通过排油孔63流入排油通路74。

当涡旋压缩机工作时,从静涡旋盘70的排气孔7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以及冷冻油进入消音腔75,由于排气槽71在高度上低于静涡旋盘背面,所以冷冻油会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排气槽71,同时由于排气槽71是消音腔75的唯一出口,所以高压制冷剂也会沿着排气槽71排出,进入排气通路73,在排气通路73中,在自身离心力及翅片62的作用下,高压制冷剂中的冷冻油会被分离,沿着翅片62滑落,通过排油孔63进入排油通路64,高压制冷剂在翅片62的作用下减速消音,最后通过排气口64进入电机空间,对电机定子120及电机转子130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支架110和壳体10,所述静涡旋盘70包括基板78,所述基板78的上端至下端贯穿地设置有第一导油孔150,所述第一导油孔150的上端与所述排油孔63连通,所述第一导油孔150的下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上支架110、所述动涡旋盘80和所述静涡旋盘70中的至少两个之间的位置。本公开还通过在静涡旋盘的基板上设置的第一导油孔,能够将油导至静涡旋盘的外部,导至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能够对此部位进行润滑,导至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盘之间能够对二者进行润滑,导至静涡旋盘和上支架之间能够对该二者进行润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支架110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导油孔151,所述第二导油孔1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油孔150连通,所述第二导油孔151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动涡旋盘80的底部和所述上支架110的上端之间的部位。本公开还通过在上支架内部设置的第二导油孔,能够将第一导油孔中的油引入,并导入动涡旋盘和上支架之间的部位、以对该部位起到有效的润滑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支架110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三导油孔152,所述第三导油孔1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孔15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上支架110和所述壳体10之间的位置。本公开还通过在上支架内部开设的第三导油孔结构,能够与第二导油孔连通,以将油引入至壳体的底部的油池中,完成油回收的作用。

如图8所示,在静涡旋盘70内部存在第一导油孔150,在排油通路74中流动的冷冻油,在压力及重力的作用下进入高压空间,在动涡旋盘80与上支架110之间进行润滑,保证了两者接触面之间的润滑效果,有效减小摩擦产生的功耗及破坏,如图9所示,从排油通路74中流出的剩余冷冻油直接进入安装的壳体10上的回油钣金件11,在回油钣金件11的导流作用下,回到下方油池,起到快速回油的作用。

如图9所示,油除了从排油通路、第一、第二和第三导油孔进行回油之外,还能够随气体从第一和第二排气通路向下导出。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集消音与油气分离为一体的装置,通过约束高压气体排气方向,起到了降低噪声的效果,解决了压缩机高压气体直接冲击壳体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与压缩机泵体配合的装置,可以配合形成油气通路的方式;通过对泵体排出的高压油气进行油气分离,并对油进行导向,起到了保证润滑,加快回油,提高压缩机可靠性的效果,解决了高压制冷剂携带大量冷冻油,造成压缩机性能下降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利用叶片及高压制冷剂自身离心力进行油气分离的方式;通过装置对油进行导向,起到了取消油池,减小积油,提高压缩机可靠性的效果,解决了压缩机泵体排气孔附近积油,排气造成紊流产生噪声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