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2920发布日期:2021-04-13 22:2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


背景技术:

2.工业大吊扇产生超大面积的模拟自然风系统,加速高大空间的空气流通,所覆盖的区域带来体感温度下降5~6摄氏度的效果,改善人员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有效解决大空间通风降温难题。超大覆盖面积,是夏季工业大空间降温纳凉的有效解决方法。
3.由于设备的原因,吊扇内的外转子电机在长时间工作后,定子内产生大量的热,由于热量不能及时散去,从而容易损坏外转子电机,造成传统的永磁外转子吊扇使用寿命短等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已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工业吊扇散热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包括主轴,主轴上设置有定子组和转子组,所述定子组包括固定与主轴上的阶梯型的定子支架,定子支架外侧固定有漆包线圈,定子支架内成型有若干个上下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定子支架的上端套设有第一密封轴承,第一轴承外固定有电机上盖,电机上盖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一气体通道相通的进气口,所述主轴的下端套设有轴承支架,轴承支架设置于定子支架的下端,轴承支架内成型有若干个上下相通的第二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相连通,轴承支架外套设有第二密封轴承,第二密封轴承外固定有电机下盖,电机下盖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二气体通道相通的出气口,所述漆包线圈的外侧设置电机外壳,电机外壳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电机上盖与电机下盖固定连接,相连接的电机上盖、电机外壳以及电机下盖构成所述转子组,所述电机上盖周向分布有若干扇叶。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子支架与轴承支架之间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的上端面与所述定子支架的下端面相抵,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与第二气体通道通过所述密封环的内圈相互连通。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上盖的上端设置有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包括固定于主轴上端的保险板,所述电机上盖的上方通过螺栓的方式固定有保险圈,保险圈设置于所述保险板的上方,保险圈的内圈直径小于保险板的外圈直径。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下盖的下端面成型有若干由内向外延伸的风叶片。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轴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罩壳。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罩壳的下端固定有照明灯。
12.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定子支架具有上下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让气流由上往下自然而然涌入吊扇的内部,让定子支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从而保障外转子电机的使用寿命,使其能够长时间使用。
14.2、本实用新型的所采用在定子支架与轴承之间设置密封环,密封环保护定子与转子工作的空腔不易从第一气体通到内涌入空气,对定子与转子之间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防潮放灰尘的效果。
15.3、本实用新型所设置的防坠落装置,放置吊扇坠落,保护工作人员的使用安全。
16.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电机下盖所成型若干风叶片,利用外转子转动过程中带动电机下盖旋转,让出风口处具有向外的风力,使得第一气体通道以及第二气体通道风流速度增强,进而增强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立体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0023]1‑
主轴;10

轴承支架;100

第二气体通道;11

第二密封轴承;
[0024]2‑
定子组;20

定子支架;200

第一气体通道;21

漆包线圈;22

第一密封轴承;23

密封环;
[0025]3‑
转子组;30

电机上盖;300

进气口;31

电机下盖;310

出气口;311

风叶片;32

电机外壳;
[0026]4‑
扇叶;
[0027]5‑
防坠落装置;50

保险板;51

保险圈;6

罩壳;7

照明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5:
[0029]
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包括主轴1,主轴1上设置有定子组2和转子组3,所述定子组2包括固定于主轴上的阶梯型的定子支架20,定子支架20外侧固定有漆包线圈21,定子支架20内成型有若干个上下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200,定子支架20的上端套设有第一密封轴承22,第一密封轴承22外固定有电机上盖30,电机上盖30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一气体通道200相通的进气口300,所述主轴1的下端套设有轴承支架10,轴承支架10设置于定子支架20的下端,轴承支架10内成型有若干个上下相通的第二气体通道100,第二气体通道100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200相连通,轴承支架10外套设有第二密封轴承11,第二密封轴承11外固定有电机下盖31,电机下盖31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二气体通道100相通的出气口310,所述漆包线圈21的外侧设置电机外壳32,电机外壳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电机上盖30与电机下盖31固定连接,相连接的电机上盖30、电机外壳32以及电机下盖31构成所述转子组3,所述电机上盖30周向固定有若干扇叶4,电机下盖31上端面成型由于安装第二密封轴承11的
安装座,第二密封轴承11卡接于安装座内,其内圈再与所述轴承支架相抵,实现电机下盖的安装过程。
[0030]
主轴1内与将电源线与漆包线圈相连接,带电的定子组2从而带动转子组3的转动,转子组3上固定连接的扇叶也随之转动,众所周知,风扇将风由上往下吹下,电机的上端处于吸风的状态,使得也让大量空气涌入进气口300,途径第一气体通道200、第二气体通道100并最终才能给出气口冲出,通畅的第一气体通道,让定子支架20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使得定子支架外圈所固定连接的漆包线圈21得到良好的散热,即便吊扇长时间工作也能始终保持非高温的状态,使其寿命更长。
[0031]
另外阶梯型的定子支架20让第一密封轴承22套设更为方便,结构简单;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密封轴承与定子支架20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还是定子支架20与主轴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销键的方式,保障与定子支架20以及主轴1间的固定效果。
[0032]
上述的结构方式,让气体自然而然从上往下涌入,结构合理,并且能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内部的散热空腔不与定子组2与转子组3之间的工作空腔有着直接接触,避免空气中的水汽以及灰尘进入工作空腔内,保障工作的稳定。
[0033]
优选的,所述定子支架20与轴承支架10之间设置有密封环23,密封环23的上端面与所述定子支架20的下端面相抵,所述第一气体通道200与第二气体通道100通过所述密封环23的内圈相互连通,为增强定子支架20下端与定子、转子工作的空腔之间的密封性,所采用设置密封环23的方式,有效防止定子支架20内所能涌入的空气进入漆包线圈21所在的空腔内,且防止进入的空气主要以从上往下所涌入的空气,而由下往上能够涌入的空气存在一下两种防护,一种是所产生的气压差,本身气体不用涌入,而另一种则是利用了第二密封轴承的效果,使空气不易进入。
[0034]
优选的,所述电机上盖30的上端设置有防坠落装置5,防坠落装置5包括固定于主轴1上端的保险板50,所述电机上盖30的上方通过螺栓的方式固定有保险圈51,保险圈51设置于所述保险板50的上方,保险圈51的内圈直径小于保险板50的外圈直径。
[0035]
上述的结构一旦发生坠落的现象,坠落第一时间内会将保险圈51下端面与保险板50的上端面相抵,使其无法坠落,从而起到安全使用的效果。
[0036]
优选的,所述电机下盖31的下端面成型有若干由内向外延伸的风叶片311。
[0037]
上述的结构,在转子组3转动时,风叶片311也随之转动,此时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加速第一气体通道200以及第二气体通道100内气体的流通,间接的增强散热效果。
[0038]
优选的,所述主轴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罩壳6。
[0039]
优选的,所述罩壳6的下端固定有照明灯7。
[0040]
罩壳以及照明灯通过螺栓固定于主轴1的底部,具有照明功能以及一定的防护作用。
[0041]
工作原理:
[0042]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永磁外转子工业用散热吊扇,如图5所示,其通过具有电机上盖30的进气口300、第一气体通道200、第二气体通道100以及电机下盖31的出气口310,实现工作状态下自然风由上往下依次经过上述的各个部位,从而实现了吊扇的高效散热,同时定子组2和转子组3所工作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有效保障外转子电机吊扇的使用寿命,避免其内部受潮。
[0043]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