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25269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多个扇叶的轴流风扇以及具备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轴流风扇的示意图如图20~23所示。
[0003] 图20是现有的带毂(boss)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
[0004] 图21是从流体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主视图。
[0005] 图22是从流体流动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主视图。
[0006] 图23是从旋转轴线的侧方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侧视图。
[0007] 现有的轴流风扇沿图20~23所示的圆筒状的毂的周面而具备多片扇叶1,随着施 加至毂的旋转力,扇叶1向旋转方向11的方向旋转,从而沿流体流动方向10输送流体。这 样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等中也有所公开。由于轴流风扇的扇叶1旋转,从而存在于扇 叶间的流体与扇叶面碰撞。流体所碰撞的面的压力上升,从而将流体沿着作为扇叶1旋转 时的中心轴的旋转轴线方向挤出而使流体移动。
[0008] 另外,作为轴流风扇的形状,还公知有不具有圆筒状的毂的、所谓的无毂风扇(参 照专利文献2)。无毂风扇具有不经由毂而以连续面将多片扇叶1中相邻的扇叶的前缘侧与 后缘侧连接起来的构造,并在中心形成有固定马达的驱动轴的小径的圆筒部。因此,以旋转 轴线为中心的扇叶间的连续面的最小半径具有比固定驱动轴的圆筒部的半径大的尺寸。
[0009]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 - 105865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 - 101223号公报
[0011] 在这样现有的具备毂的轴流风扇中,由于毂的重量增加,所以难以实现轻型化,难 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负担降低)。此外,由于毂部不具有送风功能,所以存在难以提高风 扇的送风效率的问题。
[0012] 与此相对,由于所谓的无毂风扇不具有毂,所以能够减轻上述问题,但由于强度不 足,因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施加至扇叶而引起的扇叶的变形量较大,由此难以维持扇叶的 形状,因此,存在送风功能降低的问题、承受台风等强风而导致螺旋桨高速旋转从而扇叶因 离心力而断裂的问题。另外,若增加旋转轴附近的壁厚来确保强度,则会破坏无毂化的优点 即破坏轻型化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13]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轴流风扇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同时实现无毂 化带来的轴流风扇的轻型化和扇叶强度的维持,从而提高送风效率。
[0014]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轴流风扇是多个扇叶以该扇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从而 输送流体的轴流风扇,上述多个扇叶分别具有旋转方向上的前进侧的前缘、旋转方向上的 后进侧的后缘、以及将上述前缘与上述后缘连接的外周缘,上述多个扇叶中的一片扇叶的 上述前缘同在上述旋转方向上与该扇叶的上述前缘邻接的扇叶的上述后缘通过板状的连 结部连接,上述多个扇叶分别配置有至少一个从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围朝向上述扇叶的外周 缘的加强肋。
[0015] 优选地,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围形成有最小半径部,该最小半径部以上述旋转轴 线与上述连结部的周缘的最短距离为半径,在上述最小半径部形成有圆筒部,该圆筒部以 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轴,并具有比上述最小半径部的半径小的外周半径,上述加强肋将上 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上述多个扇叶连接起来。
[0016] 优选地,形成于上述多个扇叶的加强肋彼此在上述旋转轴线上相交,从而形成轴 线部,上述加强肋将上述轴线部与上述多个扇叶连接起来。
[0017] 优选地,在上述旋转轴线的周围形成有最小半径部,该最小半径部以上述旋转轴 线与上述连结部的周缘的最短距离为半径,在上述最小半径部开口有圆形开口,该圆形开 口以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轴,并具有比上述最小半径部的半径小的半径,上述加强肋将上 述圆形开口的开口缘与上述多个扇叶连接起来。
[0018]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形成为以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状。
[0019]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朝向所述前缘形成为凸形状。
[0020] 优选地,所述加强肋朝向所述后缘形成为凸形状。
[0021] 优选地,在上述加强肋的上述外周缘侧的端部形成有按照每单位长度与上述扇叶 的接合面积增加的扩开部。
[0022]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在与上述扇叶对置的一端侧具有上边,构成上述加强肋的平 板面以使上述上边向上述前缘侧倾倒的方式倾斜。
[0023]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在与上述扇叶对置的一端侧具有上边,构成上述加强肋的平 板面以使上述上边向上述后缘侧倾倒的方式倾斜。
[0024]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至少由相对于上述多个扇叶中的一个位于上述旋转方向的上 游侧的上游肋和位于上述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肋构成,上述下游肋构成为,在上述扇 叶旋转时,上述下游肋通过上述上游肋所不通过的区域。
[0025] 优选地,上述上游肋与上述下游肋在与上述扇叶对置的一端侧具有上边,上游肋 接触点位于比下游肋接触点更靠上述流体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其中,上述上游 肋接触点是上述扇叶与上述上游肋的上边的交点,上述下游肋接触点是上述扇叶与上述下 游肋的交点。
[0026] 优选地,上述扇叶由上述流体进行碰撞的压力面与上述压力面的背面侧的负压面 构成,上述加强肋立起设置于上述压力面侧。
[0027] 优选地,上述加强肋在与上述扇叶对置的一端侧具有上边,上述加强肋的上边的 剖面形状具有第一圆弧部与第二圆弧部,上述第一圆弧部形成于上述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上述第二圆弧部形成于上述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上述第一圆弧部的剖面半径比上述第二 圆弧部的剖面半径大。
[0028] 优选地,上述连结部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从邻接的上述扇叶的前缘朝向后缘而向 上述流体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
[0029] 优选地,上述扇叶的形状为后倾型,即:在从该扇叶的扇叶弦中心线与上述圆筒部 的外周面相接的抵接点沿与上述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设置垂直面时,上述扇叶弦中心线位 于比上述垂直面更靠流体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0030] 优选地,在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上述加强肋之间形成有标记部,该标记部表示 将驱动轴固定于上述圆筒部内的位置。
[0031]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具备上述优选方式中任意一种轴流风扇。
[0032]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轴流风扇,同时实现了无毂化所带来的轴流风扇的轻型 化以及扇叶强度的维持,且增加了加强肋所带来的送风功能,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效率。
[0033] 此外,下文所记载的"螺旋桨式风扇"是作为"轴流风扇"的一个例子而记载的。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 主视图。
[0035] 图2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 主视图。
[0036] 图3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 立体图。
[0037] 图4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侧方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 立体图。
[0038] 图5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侧方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 侧视图。
[0039]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强肋的剖视图。
[0040]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强肋的用来进行比较的剖视图。
[0041] 图8是表示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形成的气流的旋转轴线方向的风 向图。
[0042] 图9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旋 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43] 图10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 的主视图。
[0044] 图11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性能的P - Q线图。
[0045] 图12是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中记载有扇叶弦中心线的 位置的图。
[0046] 图13是将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后倾型螺旋桨式风扇与前倾型螺旋桨式风扇进行 比较而在侧视图中记载有扇叶弦中心线的位置的图。
[0047] 图14是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后倾型螺旋桨式风扇的速度分布(后倾型)与前 倾型螺旋桨式风扇的速度分布(前倾型)进行比较的图。
[0048] 图15是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室外机安装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 扇时的外观立体图。
[0049] 图16是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室外机安装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 扇时的内部立体图。
[0050] 图17是对外部的风碰上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室外机的螺旋桨式风扇时的加强肋 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0051]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包装状态的示意图。
[0052] 图19是表示现有的带毂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包装状态的示意图。
[0053] 图20是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
[0054] 图21是从流体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主视图。
[0055] 图22是从流体流动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主视图。
[0056] 图23是从旋转轴线的侧方进行观察的现有的带毂的轴流风扇的侧视图。
[0057] 图24是表示从下游侧进行观察的由现有的带毂的螺旋桨式风扇形成的气流的主 视下的速度分量的说明图。
[0058] 图25是表示由现有的带毂的螺旋桨式风扇形成的气流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速度 分量的说明图。
[0059] 图26是表示由现有的带毂的螺旋桨式风扇形成的气流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风向 图。
[0060] 图27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1] 图28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2] 图29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3] 图30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4] 图31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5] 图32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6] 图33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7] 图34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8] 图35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0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69] 图36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0] 图37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1] 图38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2] 图39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3] 图40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4] 图41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075] 图42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 的主视图。
[0076] 图43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77] 图44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78] 图45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 的主视图。
[0079] 图46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80] 图47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81] 图48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 的主视图。
[0082] 图49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83] 图50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84] 图51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 的局部立体图。
[0085] 图52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局部立体图。
[0086] 图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