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10225269阅读:来源:国知局
够将加强肋9延伸至旋转轴线2a来确保螺旋桨式风扇的扇 叶1的强度。
[0215] <变形例9 >
[0216] 图34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17] 如图34所示,变形例9所涉及的加强肋9在变形例8所涉及的上游肋9a与下游 肋9b之间配置有第三个中间肋9c。
[0218] 即,加强肋9是相对于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2a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状的平板 形状,并且针对一片扇叶1配置有上游肋9a、中间肋9c、以及下游肋%。九个加强肋9彼此 在旋转轴线2a上相交从而形成轴线部2b,并将轴线部2b与多个扇叶1连接。
[0219]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20] < 效果 >
[0221] 在变形例9中,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三个加强肋9,从而与变形例8所涉及的针 对一片扇叶1配置两个加强肋9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能够提高扇叶1的强度。另外,通过 使加强肋从合计为六个变为合计为九个,从而增大加强肋9吸引旋转轴线2a附近的反向气 流21的效果。由此,能够相对地增加排出气流20的旋转轴线2a方向上的风速分量Vz,从 而提高风扇的送风效率。
[0222] < 变形例 10 >
[0223] 图35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0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24] 如图35所示,变形例10所涉及的加强肋9未形成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圆筒部 3、轴孔部2、以及结合肋4,而在旋转轴线2a的周围开口有供马达的驱动轴安装的圆形开口 Ie。六个相对于旋转轴线2a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状的平板形状的加强肋9 (上游肋9a与 下游肋9b)构成为延伸至圆形开口 Ie的开口缘而形成。
[0225] 即,在旋转轴线2a的周围,形成有以旋转轴线2a与连结部Ic的周缘的最短距离 为半径的最小半径部ld,在最小半径部ld,开口有以旋转轴线2a为中心轴并具有比最小半 径部Id的半径小的半径的圆形开口 le。而且,加强肋9将圆形开口 Ie的开口缘与多个扇 叶1连接。
[0226]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27] < 效果 >
[0228] 在变形例10中,既能够形成为未形成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圆筒部3、轴孔部2、 以及结合肋4的简单的结构,又能够将加强肋9延伸至圆形开口 Ie的开口缘来确保螺旋桨 式风扇的扇叶1的强度。
[0229] < 变形例 11 >
[0230] 图36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31] 如图36所示,变形例11所涉及的加强肋9在变形例10所涉及的上游肋9a与下 游肋9b之间配置有第三个中间肋9c。
[0232] 即,加强肋9是相对于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2a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状的平板 形状,并且针对一片扇叶1配置有上游肋9a、中间肋9c、以及下游肋%。
[0233]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34] < 效果 >
[0235] 在变形例11中,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三个加强肋9,从而与变形例10所涉及的 针对一片扇叶1配置两个加强肋9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能够提高扇叶1的强度。另外,通 过使加强肋从合计为六个变为合计为九个,从而增大加强肋9吸引旋转轴线2a附近的反向 气流21的效果。由此,能够相对地增加排出气流20的旋转轴线2a方向上的风速分量Vz, 从而提高风扇的送风效率。
[0236] 此外,对于加强肋9而言,虽然示出了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有两个或三个的例 子,但也可以形成四个以上的加强肋9。
[0237] 另外,扇叶1的片数只要为两片以上就不受特别限制。
[0238] 实施方式2.
[0239]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仅是加强 肋9的形状不同,因此对加强肋9的结构进行说明。
[0240] 图10是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 的例子的主视图。
[0241] 如图10所示,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加强肋9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从旋转轴线 2a方向正面观察的形状为以向扇叶1的后缘7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西洛克(sirocco)扇叶 形状。
[0242] < 效果 >
[0243] 若设置成这样的西洛克扇叶形状的加强肋9,则因加强肋9的旋转而被推动的空 气向旋转轴线2a侧集中,因此具有沿轴向送风的效果。即,起到在扇叶1的中心部具有迷 你螺旋桨式风扇的效果。因此,能够增加旋转轴线2a方向的风速分量Vz,从而在后述的低 压力损失的动作点中提高送风效率。
[0244] 这里,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强肋9的形状为向前缘6侧凸出的涡轮式扇叶形 状以及呈放射状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平板形状的情况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以向后缘7侧凸 出的方式弯曲的西洛克扇叶形状的情况的效果的不同进行说明。
[0245] 图11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性能的P-Q线图。
[0246] -般情况下,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性能用图11所示的流体的压力(静压)与每单 位时间的风量的关系(P-Q线图)来表示。公知有如下情况:若螺旋桨式风扇的风路存在较 多阻力,则压力损失曲线从通常压力损失曲线A向高压力损失曲线B上升,从而与螺旋桨式 风扇的能力特性曲线C的交点亦即动作点也会移动。高压力损失曲线B将流路的压力损失 设定为通常压力损失曲线A的2倍。
[0247] 通常压力损失曲线A与能力特性曲线C的交点为通常动作点,高压力损失曲线B 与能力特性曲线C的交点为高压力损失的动作点,静压零与能力特性曲线C的交点为低压 力损失的动作点。
[0248] 在实施方式1的加强肋9的形状为向前缘6侧凸出的涡轮式扇叶形状、以及是呈 放射状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平板形状的情况下,通过由加强肋9的旋转所产生的负压而沿螺 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2a方向强制地吸引气流,根据上述涡轮式扇叶的效果,适于需要静 压的通常动作点及高压力损失的动作点的具有流路阻力的使用条件。
[0249]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2的加强肋9为以向后缘7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西洛克扇 叶形状的情况下,因加强肋9的旋转而被推动的空气向旋转轴线2a侧集中,因此加强肋9 具有沿旋转轴线2a方向送风的迷你螺旋桨式风扇的效果,从而适于在不需要静压而需要 风量的流路阻力较小的低压力损失的动作点上的使用。
[0250]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强肋9为西洛克扇叶形状时的 变形例进行说明。
[0251] <变形例1 >
[0252] 图37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53] 如图37所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加强肋9在实施方式2 (参照图10)所涉及的上 游肋9a与下游肋9b之间配置有第三个中间肋9c。
[0254] 即,加强肋9是向螺旋桨式风扇的后缘7侧凸出的西洛克扇叶形状,并且针对一片 扇叶1配置有上游肋9a、中间肋9c、以及下游肋%。
[0255]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56] < 效果 >
[0257] 在变形例1中,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三个加强肋9,从而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 针对一片扇叶1配置两个加强肋9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能够提高扇叶1的强度。另外,通 过使加强肋从合计为六个变为合计为九个,从而使因加强肋9的旋转而被推动的空气向旋 转轴线2a侧集中,由此提高沿旋转轴线2a方向送风的效果。即,起到在扇叶1的中心部具 有迷你螺旋桨式风扇那样的效果。由此,能够增加旋转轴线2a方向的风速分量Vz,并在低 压力损失的动作点上提尚送风效率。
[0258] <变形例2 >
[0259] 图38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60] 如图38所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加强肋9未形成有实施方式2 (参照图10)所涉 及的圆筒部3、轴孔部2、以及结合肋4,而是形成为如下结构:六个西洛克扇叶形状的加强 肋9 (上游肋9a与下游肋9b)彼此延伸至旋转轴线2a并交叉,从而相互结合。即,六个加 强肋9彼此在旋转轴线2a上相交从而形成轴线部2b,并将轴线部2b与多个扇叶1连接。
[0261]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62] < 效果 >
[0263] 在变形例2中,既能够形成为未形成有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圆筒部3、轴孔部2、以 及结合肋4的简单的结构,又能够将加强肋9延伸至旋转轴线2a来确保螺旋桨式风扇的扇 叶1的强度。
[0264] <变形例3 >
[0265] 图39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66] 如图39所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加强肋9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上游肋9a与下游 肋9b之间配置有第三个中间肋9c。
[0267] 即,加强肋9是向螺旋桨式风扇的后缘7侧凸出的西洛克扇叶形状,并且针对一片 扇叶1配置有上游肋9a、中间肋9c、以及下游肋%。九个加强肋9彼此在旋转轴线2a上相 交从而形成轴线部2b,并将轴线部2b与多个扇叶1连接。
[0268]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69] 〈效果〉
[0270] 在变形例3中,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三个加强肋9,从而与变形例2所涉及的针 对一片扇叶1配置两个加强肋9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能够提高扇叶1的强度。另外,通过 使加强肋从合计为六个变为合计为九个,从而使因加强肋9的旋转而被推动的空气向旋转 轴线2a侧集中,由此提高沿旋转轴线2a方向送风的效果。即,起到在扇叶1的中心部具有 迷你螺旋桨式风扇那样的效果。由此,能够增加旋转轴线2a方向的风速分量Vz,并在低压 力损失的动作点上提尚送风效率。
[0271] <变形例4>
[0272] 图40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73] 如图40所示,变形例4所涉及的加强肋9未形成有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圆筒部 3、轴孔部2、以及结合肋4,而在旋转轴线2a的周围开口有供马达的驱动轴安装的圆形开口 le。六个西洛克扇叶形状的加强肋9(上游肋9a与下游肋9b)构成为延伸至圆形开口 Ie 的开口缘而形成。
[0274] 即,在旋转轴线2a的周围,形成有以旋转轴线2a与连结部Ic的周缘的最短距离 为半径的最小半径部ld,在最小半径部ld,开口有以旋转轴线2a为中心轴并具有比最小半 径部Id的半径小的半径的圆形开口 le。而且,加强肋9将圆形开口 Ie的开口缘与多个扇 叶1连接。
[0275]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76] < 效果 >
[0277] 在变形例4中,既能够形成为未形成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圆筒部3、轴孔部2、以 及结合肋4的简单的结构,又能够将加强肋9延伸至圆形开口 Ie的周缘来确保螺旋桨式风 扇的扇叶1的强度。
[0278] <变形例5 >
[0279] 图41是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螺 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0280] 如图41所示,变形例5所涉及的加强肋9在变形例4所涉及的上游肋9a与下游 肋9b之间配置有第三个中间肋9c。
[0281 ] 即,加强肋9是向螺旋桨式风扇的后缘7侧凸出的西洛克扇叶形状,并且针对一片 扇叶1配置有上游肋9a、中间肋9c、以及下游肋%。
[0282] 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结构相同。
[0283] < 效果 >
[0284] 在变形例5中,针对一片扇叶1而配置三个加强肋9,从而与变形例5所涉及的针 对一片扇叶1配置两个加强肋9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能够提高扇叶1的强度。另外,通过 使加强肋从合计为六个变为合计为九个,从而使因加强肋9的旋转而被推动的空气向旋转 轴线2a侧集中,由此提高沿旋转轴线2a方向送风的效果。即,起到在扇叶1的中心部具有 迷你螺旋桨式风扇那样的效果。由此,能够增加旋转轴线2a方向的风速分量Vz,并在低压 力损失的动作点上提尚送风效率。
[0285] 实施方式3.
[0286] 实施方式3是使实施方式1或2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1形成为向流体流 动方向10倾倒的形状(后述的后倾型)的情况的实施例。
[0287] 图12是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记载扇叶弦中心线15的位 置的图。
[0288] 图13是将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后倾型螺旋桨式风扇与前倾型螺旋桨式风扇进行 比较并在侧视图记载扇叶弦中心线15的位置的图。
[0289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