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836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递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缓和两个旋转体之间的传递扭矩的变动的动力传递机构。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11-30244号公报揭示了这种动力传递机构。在这种机构中,外部驱动源侧的旋转体和机器侧的旋转体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可动力传递地连接在一起。从外部驱动源向机器进行动力传递时,弹性部件接受基于传递扭矩的力,弹性地变形,允许两个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
因此,外部驱动源的输出扭矩的变动或该外部驱动源驱动的其它机器的驱动扭矩的变动等的原因,会引起两个旋转体之间的传递扭矩的变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该传递扭矩的变动基于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由两个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给予缓和。
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中,传递扭矩变动的缓和仅依赖于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因而,所谓可以有效地缓和该传递扭矩的变动,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有效地缓和两个旋转体之间的传递扭矩的变动的动力传递机构。
为了成为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下述构成要素备有配合凸部的第一旋转体;与第一旋转体同轴配置,具有配合凹部的第二旋转体;通过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凹凸配合,将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可动力传递地连接在一起;使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至少一方,相对备有该配合部的旋转体可改变姿势地构成;以及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时,接受基于该传递扭矩的力并产生弹性变形,由此,允许上述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至少一方改变姿势,并且,随着配合凹部内的配合凸部的滑动,使两旋转体之间的给定角度范围内的相对旋转成为可能,上述配合凸部由第一旋转体可旋转保持的转动元件构成,该转动元件沿着配合凹部内接触旋转并滑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压缩机的断面图。
图2是图1的动力传递机构附近的放大图,是图3的A-A断面图。
图3是切去盖的状态的动力传递机构主视图。
图4是动力传递机构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动力传递机构的扭矩极限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力传递机构的扭矩极限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第二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断面图。
图8是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下文,根据适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所采用的可变容量斜盘式压缩机的第一及第二实施形式说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机构。另外,在第二实施形式中只说明与第一实施形式的不同之处,在相同的部件上标有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所示,压缩机包括缸体1、接合固定在该缸体1前端的前壳体2、通过阀板3接合固定在缸体1后端的后壳体4。缸体1、前壳体2及后壳体4构成压缩机的壳体。
上述缸体1和前壳体2所包围的区域划分出曲柄室5。在曲柄室5内可旋转地支撑有驱动轴6。在曲柄室5内,在驱动轴6上可一体旋转地固定有凸轮盘11。
驱动轴6的前端部通过动力传递机构PT与车辆发动机E相连。动力传递机构PT可以是通过来自外部的电控制选择动力的传递/切断的离合器机构(例如电磁离合器),或是不具有这种离合器机构的通常传递型的无离合器机构(例如带/皮带轮的组合)。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无离合器型动力传递机构PT,带离合器型的结构将在后述的第二在上述曲柄室5内容纳有斜盘12。斜盘12可相对驱动轴6滑动并可倾斜运动地支持在该驱动轴6上,铰接机构13处在凸轮盘11和斜盘12之间。因此,斜盘12通过经由铰接机构13与凸轮盘11之间的铰接连接以及驱动轴6的支持,可与凸轮盘11及驱动轴6同步旋转,同时,一边随着向驱动轴6的轴线L方向的滑动移动,一边相对于驱动轴6作倾斜运动。
多个(在图中仅示出了一个)气缸孔1a在上述缸体1中包围着驱动轴6并贯穿设置地形成。单头活塞20分别可往复运动地容纳在各气缸孔1a中。气缸孔1a的前后开口由阀板3及活塞20封闭,在该气缸孔1a内划分成随着活塞20的往复运动体积产生变化的压缩室。各活塞20通过滑靴19卡合在斜盘12的外周部。因此,随着驱动轴6的旋转,斜盘12的旋转运动经过滑靴19变换成活塞20的往复直线运动。
在阀板3和后壳体4之间,分别划分形成吸入室21和排出室22。在阀板3上,对应于各气缸孔1a形成吸入口23及开闭该吸入口23的吸入阀24;排出口25及开闭该排出口25的排出阀26。通过吸入口23将吸入室21与各气缸孔1a连通,经过排出口25将各气缸孔1a与排出室22连通。
吸入室21的制冷剂气体根据各活塞20的从上死点位置向下死点侧的往运动,经由吸入口23及吸入阀24吸入到气缸孔1a中。吸入到气缸孔1a中的制冷剂气体根据活塞20的从下死点位置向上死点侧的复运动,压缩到给定压力之后,经由排出口25及排出阀26排出到排出室22中。
在压缩机中,利用电磁控制阀CV,调节曲柄室5的内压,由此,可将斜盘12的倾斜角度设定成最大倾角(图1所示的状态)与最小倾角之间的任意角度。
曲柄室5和吸入室21通过吸气通路27连接,同时,排出室22与曲柄室5通过给气通路28连接,在该给气通路28上配设电磁控制阀CV。电磁控制阀CV的开度由图中未示的控制装置调节,由此,可调节经由给气通路28的从排出室22向曲柄室5的高压排出气体的导入量,根据经由吸气通路27的从曲柄室5向吸入室21的气体导出量的平衡确定该曲柄室5的内压。对应于该曲柄室5的内压的变更,改变经过活塞20的曲柄室5的内压和气缸孔1a的内压之差,变更斜盘20的倾斜角度,结果,调节活塞20的冲程,即排出容量。
如图2及图3所示,支持筒部31以包围驱动轴6的前端部的方式突设在前壳体2的外壁面上,作为第一旋转体的皮带轮32,由卷挂来自发动机E(参照图1)的输出轴皮带33的筒状皮带卷挂部32a和在该皮带卷挂部32a的内周面向内侧延伸形成的圆环状支持部32b构成。皮带轮32以支持部32b通过轴承34可旋转地支持在支持筒部31上。即是说,皮带轮32配置在与驱动轴6相同的轴线L上,同时,可相对于该驱动轴6旋转。
作为第二旋转体的承受部件35可一体旋转地固定在上述驱动轴6的前端部。该承受部件35由外嵌固定在驱动轴6前端部的圆筒部件35a和与该圆筒部件35a的前端嵌合的圆板状轮毂35b构成。虽然图中未示,在驱动轴6与圆筒部件35a之间以及圆筒部件35a与轮毂35b之间,通过花键配合或键结构等,在驱动轴6的旋转方向上相互配合。
上述轮毂35b的后面外周部上,以围绕轴线L的给定间隔(在本实施形式中为90°间隔)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个)支持销36。在各支持销36的外侧以适当的压力压入保持有圆筒状套筒37。因此,如果给套筒37施加某种程度的强的旋转动力,该套筒37可相对支持销36旋转。
在皮带轮32上,在支持部32b的前面,以围绕轴线L的给定间隔(在本实施形式中为90°间隔)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个)配合销38。在各配合销38上可旋转地保持有作为配合凸部及转动元件的圆筒状滚子39。该滚子39配置在皮带轮32的套筒37的更外周侧,该滚子39可以由金属材料、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的任何一种构成。例如该滚子39由树脂材料构成时,从耐摩耗性及与后述的配合凹部43(滑动面43a)的滑动性等的观点出发,作为其材料,比较合适的有聚酯醚酮;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SK树脂(商品名住金化工株式会社制)等的苯酚芳烷基;聚酰胺亚胺;含有50%重量的聚四氟乙烯的对聚苯硫;对聚苯硫、聚四氟乙烯和碳纤维的混合物;尼龙66等的聚酰胺;缩醛共聚物等等。
在皮带轮32的皮带卷挂部32a的前端部内周面上形成有圆环状嵌合槽32c。作成平板圆环状的卡合部件40以其外周缘部固定嵌入到嵌合槽32c中。限制环41作成圆筒状,通过卡合部件40的内周缘部卡合到皮带轮32上,围绕套筒37及滚子39配置在与皮带轮32相同的轴线L上。限制环41的内周面以与滚子39的圆筒面39a对峙的中央部向内侧光滑地突出而构成限制面41a。
动力传递臂42由板簧构成,分别装在各套筒37和对应于该套筒37的滚子39之间。即是说,动力传递臂42,其基端侧卷挂地固定在支持销36的套筒37上。动力传递臂42从位于内周侧的套筒37开始,向该套筒37外周侧的处于以轴线L为中心沿图面顺时针方向相位错开的位置关系的滚子39的方向,一边描绘出朝向皮带轮32外周侧稍微突出的曲线一边延伸。
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部经由配合销38的滚子39和限制环41的限制面41a之间、即皮带轮32上的该滚子39的外周侧,同时,沿着该滚子39的圆筒面39a向皮带轮32的内周侧弯曲。因此,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部附近形成容纳滚子39配合凹部43。即是说,承受部件35侧的动力传递臂42以其配合凹部43与皮带轮32侧的滚子39进行凹凸配合,该承受部件35与皮带轮32可动力传递并且可在给定角度范围内进行相对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动力传递臂42上的与限制环41的限制面41a对峙的背面42a上,通过例如加硫粘接固定橡胶而形成支点部44。该支点部44在动力传递臂42的背面42a和限制环41的限制面41a之间处于压缩状态,借助于其斥力相对滚子39推压动力传递臂42。在这种状态下,滚子39的圆筒面39a压接在动力传递臂42上的配合凹部43内的滑动面43a上。该滑动面43a作成凹曲面。由于滚子39的圆筒面39a的曲率大于配合凹部43内的滑动面43a的曲率,所以圆筒面39a、滑动面43a两者线接触。
由于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作成凹曲面,因此,相对于皮带轮32圆周方向的倾斜角度随着移向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及基端侧而逐渐变大。从而,如果从图3的状态开始,滚子39和动力传递臂42在皮带轮32圆周方向上作相对移动,该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向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或基端侧错位,该滚子39就会对动力传递臂42作用朝向皮带轮32径向方向外侧的压出力。
作成有盖圆筒状的盖45,以其外周面上形成的法兰部45a,和上述卡合部件40的外周缘部一起嵌合地固定到嵌合槽32c中。该盖45配置成覆盖皮带轮32的前方侧,在该盖45和皮带轮32之间的空间里,容纳用于实现上述皮带轮32和驱动轴6之间的动力传递的各部件(承受部件35、支持销36、配合销38(滚子39)、限制环41及动力传递臂42等)。
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皮带33传递给皮带轮32。传递到皮带轮32上的动力,通过设置在该皮带轮32上的滚子39及与该滚子39配合的动力传递臂42传递给承受部件35,传到压缩机的驱动轴6上。通过该动力传递,在发动机E侧的皮带轮32和压缩机侧的承受部件35之间产生了传递扭矩。该传递扭矩产生滚子39和动力传递臂42的相对移动引发的皮带轮32和承受部件35的相对旋转。
如图4所示,在皮带轮3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借助于上述的传递扭矩,承受部件35相对于皮带轮32沿反时针方向相对旋转。因此,滚子39和动力传递臂42在皮带轮32的圆周方向上相对移动,该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向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错位。因而,动力传递臂42上的比支点部44更靠尖端侧,以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为力点,以支点部44和限制环41的限制面41a的压接位置为支点,朝皮带轮32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即是说,动力传递臂42通过基于传递扭矩的力产生弹性变形,由此,构成允许配合凹部43相对承受部件35的姿势变化(滑动面43a的变形)的弹性部件。
当压缩机的排出容量增大、使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传递扭矩变大时,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朝皮带轮32的径向外侧产生弹性变形的力变强,因此,动力传递臂42进一步产生弹性变形,使滚子39相对于该动力传递臂42向其尖端侧作相对移动。结果,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随着该滚子39的接触旋转引起的与滑动面43a的滑动的进行,进一步向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移动。从而,使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大。
相反,当压缩机的排出容量减少、使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传递扭矩变小时,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朝皮带轮32的径向外侧产生弹性变形的力变弱,因此,动力传递臂42的储蓄的弹性力的一部分释放,使滚子39相对于该动力传递臂42向其基端侧作相对移动。结果,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随着该滚子39的接触旋转引起的与滑动面43a的滑动的进行,进一步向动力传递臂42的基端侧移动。从而,使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小。
如上文所述,如果压缩机的负载扭矩的大小为对发动机E不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即未满上限扭矩,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就会维持在该滑动面43a上。换句话说,维持滚子39与配合凹部43的配合,继续进行从发动机E向驱动轴6的动力传递。
然而,如图5所示,当压缩机因发生某种异常(例如锁死),使其负载扭矩过大、为上限扭矩以上时,动力传递臂42的弹性力的作用使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不能维持在该滑动面43a上。因而,滚子39经过配合凹部43向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过渡,脱离滑动面43a,解除该滚子39与动力传递臂42的连接,切断皮带轮32和承受部件35之的动力传递。因此,压缩机过大负载扭矩的影响不会波及发动机E。
当解除该滚子39与动力传递臂42的配合时,皮带轮32相对承受部件35的相对自由转动,使该皮带轮32上的滚子39处在其移动轨迹上,并在动力传递时与位于邻接位置的动力传递臂42的背面42a接触,因而,如图6所示,在动力传递臂42上作用有滚子39与其背面42a接触所引起的、以支持销36为中心的转动扭矩,使该臂42与固定支持该臂的套筒37一起以支持销36为中心围绕图面顺时针方向转动。即是说,滚子39以及解除动力传递后使该滚子39相对于动力传递臂42作相对移动的发动机E等构成移动力施加装置。
结果,离开滚子39之后,处在皮带轮32外周侧的动力传递臂42的配合凹部43只需在皮带轮32的四分之一旋转程度,即,滚子39相对动力传递臂42接触一次,就可靠近驱动轴6附近。如上文所述,套筒37以适当的压力压入支持销36,由该支持销36保持,因此,即使有任何外力(例如基于车辆振动等的力)作用,也能将动力传递臂42可靠地保持在离开滚子39的退避位置(图6的状态)。因而,在以后的移动中,返回来的滚子39不会与动力传递臂42干涉,可防止滚子39和动力传递臂42两者往复运动引起的噪音或振动的发生。
接下来,实际上在发动机E驱动压缩机时,该发动机E的输出扭矩的变动或发动机E驱动的压缩机以外的辅助机器(例如,动力转向装置的油泵)的驱动扭矩的变动等原因,在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产生传递扭矩的变动。在这样的状况下,上述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反复变更。即是说,皮带轮32相对承受部件35绕顺时针方向和绕反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在给定角度范围内交替地反复,缓和该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传递扭矩的变动。
上述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滑动的反复,在圆筒面39a和滑动面43a两者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阻力。通过该摩擦阻力的产生可以更有效地缓和传递扭矩的变动。换句话说,加上弹性部件42的弹性变形所引起的传递扭矩变动的缓和作用,并借助于滚子39和配合凹部43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阻力,可实现该变动的缓和作用。
滚子39在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上转动,并相对于该滑动面43a滑动。因而,例如与配合销38直接接触配合凹部43内的滑动面43a的结构相比较,可以减少该配合销38与滑动面43a的静摩擦引起的滑动不良,通过扭矩传递的变动,能可靠地进行配合凸部39与配合凹部43的滑动,更可靠地实现上述传递扭矩变动的缓和效果。
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由凹曲面构成。因此,例如将相对皮带轮32圆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组合在一起,与作成滑动面43a的结构(该结构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相比较,可以简单地实现该滑动面43a相对皮带轮32圆周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变更的结构。另外,可以使滚子39的圆筒面39a沿该滑动面43a顺利地滑动,这种效果和皮带轮32及承受部件35两者顺利地相对旋转结合在一起或与传递扭矩变动的有效缓和作用结合在一起。
配合凹部43通过兼作弹性部件的动力传递臂42设置在轮毂35b上,通过该动力传递臂42的弹性变形,构成可以相对该轮毂35b姿势变化(滑动面43a的变形)的结构。即是说,弹性部件42配设在动力传递路径上,作为一个动力传递部件加以利用,与例如该弹性部件没有配设在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结构相比较,可以减少动力传递部件。
在传递扭矩变动之时,滚子39的圆筒面39a和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的接触位置沿着该滑动面43a反复移动。因此,该接触位置与动力传递臂42的变形支点(支点部44和限制环41的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通过该距离的变化,动力传递臂42的弹性系数通常发生变化,基于传递扭矩的变动引起的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的相对旋转振动的共振得以抑制。
动力传递臂42由板簧构成,配合凹部43通过使该动力传递臂42弯曲而形成。因此,能简单地得到该配合凹部43的成形。
动力传递臂42的结构作成在扭矩传递之时,朝皮带轮32的径向弹性变形(使配合凹部43产生姿势变化),与此同时,在切断扭矩传递之时,同样地,沿该皮带轮32的径向转动。因而,不需要在轴线L方向上保证该动力传递臂42的变形及转动所用的空间,可使动力传递机构PT或备有该动力传递机构PT的压缩机在轴线L方向上小型化。特别是对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来说,便于配置有这种结构的车辆发动机室的空间形状,因为与径向大型化相比较轴线L方向的大型化更加棘手。因此,本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PT具有适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的合适的结构。另外,由于动力传递臂42的变形是随着朝驱动轴6的轴线L方向的反力的发生而进行的,因而,可以抑制有害于压缩机的朝轴线L方向的外力的发生。
在皮带轮32上配设有盖45,在盖45与皮带轮32之间的空间内,容纳有用于实现动力传递的各部件(承受部件35、支持销36、配合销38、限制环41及动力传递臂42等)。因此,对于这些部件来说,可以防止车辆发动机室内的水份或油或尘埃等异物粘附在上面,解决了这些部件因污损等引起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另外,例如可防止异物进入滚子39与配合销38之间或滚子39的圆筒面39a与配合凹部43的滑动面43a之间,维持该滚子39的圆滑转动性。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皮带轮32具有通过来自外部的电控制有选择地进行动力传递或切断动力传递的电磁离合器的结构,即是说,盖45通过板簧51支持在承受部件35的轮毂35b上。电枢52固定支持在盖45上,同时配设在皮带轮32与限制环41之间。配合销38固定支持在电枢52上。限制环41不与皮带轮32卡合,而是通过相对上述动力传递臂42的组外嵌而由该动力传递臂42的组保持着。在前壳体2上,在皮带轮32后方侧配有铁芯53。
当上述铁芯53由来自外部的通电而励磁时,电枢52及盖45与滚子39等一起克服板簧51的弹力被吸引到皮带轮32一侧。因此,电枢52的离合器面52a压接在皮带轮32的离合器面32d上,使该皮带轮32与配合销38(滚子39)之间可进行动力传递。
从该状态开始,当通电停止,使铁芯53消磁时,在板簧51弹力的作用下,电枢52及盖45与滚子39等一起离开皮带轮32。因而,离合器面32d、离合器面52a分离,切断皮带轮32与配合销38之间的动力传递。
在本实施形式中,例如在不需要制冷时,通过外部控制可以使压缩机的运转停止,从而减少了发动机E的动力损失。
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用以下形式实施。
例如,如图8所示,在作为第二旋转体的皮带轮32上配设有动力传递臂61,该动力传递臂61由具有配合凹部43的板簧构成,同时在作为第一旋转体的承受部件35上配设有滚子39。另外,在图中形式中,可旋转地保持滚子39的配合部件62,可脱离地嵌入承受部件35上所形成的连接凹部63,该配合部件62由施力弹簧64朝脱离承受部件35的方向施力。该配合部件62与承受部件35(连接凹部63)的配合,由滚子39和配合凹部43的配合维持。并且,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传递扭矩过大、使滚子39脱离配合凹部43内时,配合部件62通过施力弹簧64弹力的释放,脱离承受部件35的连接凹部63。即是说,在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传递扭矩过大的情况下,滚子39(配合部件62)脱离皮带轮32及承受部件35双方,因此,能可靠地切断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两者之间的动力传递。
在动力传递路径上不设置弹性部件。即是说,例如在上述实施形式中,把动力传递臂42实质上看作刚体。并且,把限制环41作成在径向伸缩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结构,因此,即使在滚子39和配合凹部43的配合状态下,对应于传递扭矩,动力传递臂42(配合凹部43)以支持销36为中心转动,允许配合凹部43相对承受部件35的姿势发生变化。
把配合销38(滚子39)设置在配设在皮带轮32上的支持销36内周一侧。即,使配合销38和支持销36的皮带轮32上的内外关系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反。
在动力传递臂42上,将背面42a的一部分切开翻起来,一体成形支持部44。
作为转动元件,可用滚珠代替滚子39。
动力传递臂42与轴线L垂直地配置有支持销36和配合销38,以便在扭矩传递时,在皮带轮32的轴线L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同时,在切断扭矩传递时,同样沿该皮带轮32的轴线L方向转动。
不用配合凹部,用配合凸部也是可行的,以相对备有该配合凸部的旋转体可以改变姿势的方式构成该配合凸部。即是说,例如,在配合销38一侧固设有配合凹部43,在动力传递臂42的尖端侧设置有与该配合凹部43凹凸配合的滚子39。在这种情况下,皮带轮32为第二旋转体,承受部件35为第一旋转体。
也可以以相对备有这些元件的旋转体32、35改变姿势的方式构成该配合凹部43及配合凸部39双方。
在动力传递臂42与承受部件35之间,设置有朝皮带轮32的径向内侧给该动力传递臂42施力的弹簧,以该弹簧构成移动力施加装置。该弹簧也可以以例如通过朝驱动轴6一侧牵拉动力传递臂42、给该动力传递臂42施力的方式构成;其结构还可以是安装在支持销36与套筒37之间,给该套筒37施加旋转力。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当滚子39与动力传递臂42脱离时,该动力传递臂42可转动到与滚子39不接触的退避位置,能可靠地防止动力传递臂42、滚子39冲击、冲突所引起的噪音或振动的发生。
变更第二实施形式,在承受部件35和驱动轴6之间安装有电磁离合器结构。
上述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并不限于发动机E与空调压缩机之间用的动力传递,也可以用于该发动机E与空调压缩机以外的辅助机器(例如,动力转向装置的油泵或机械式增压机器或散热器的冷却风扇等)之间的动力传递。此外,上述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应用也不限于车辆上的动力传递路径,也可以应用于例如机床上的驱动源与加工工具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即是说,上述实施形式的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可适用于任何动力传递路径上广泛应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包括备有配合凸部的第一旋转体;与第一旋转体同轴配置,具有配合凹部的第二旋转体;通过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凹凸配合,将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可动力传递地连接在一起;使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至少一方,相对备有该配合部的旋转体可改变姿势地构成;以及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时,接受基于该传递扭矩的力并产生弹性变形,由此,允许所述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至少一方改变姿势,并且,随着配合凹部内的配合凸部的滑动,使两旋转体之间可以在给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所述配合凸部由第一旋转体可旋转保持的转动元件构成,该转动元件沿着配合凹部内接触旋转并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转动元件由滚子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配合凹部中的配合凸部滑动的滑动面由凹曲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配合凹部与配合凸部的至少一方,通过在旋转体的径向上改变姿势,允许两配合部之间的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配合凹部与配合凸部的至少一方,在与旋转体之间装有弹性部件,通过该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可相对该旋转体改变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配合凹部与旋转体之间装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是至少一端固定在旋转体上的板簧,通过该板簧的弯曲,形成配合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弹性部件根据两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的变动改变弹性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传递扭矩过大的情况下,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内部脱离,由此,切断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动力传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可相对所述旋转体改变姿势的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的一方,设置在由该旋转体可转动支持的动力传递臂上,该动力传递臂在配合凸部与配合凹部内部脱离的情况下,通过接受来自移动力施加装置的移动力而转动,即使通过两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也能变位到与该配合凸部或配合凹部的另一方不发生干涉的退避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旋转体或第二旋转体具有借助于来自外部的控制有选择地进行动力传递及切断动力传递的离合器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还包括覆盖所述配合凸部、配合凹部及弹性部件的盖。
12.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力传递臂可沿旋转体径向可转动地支持在该旋转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2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力施加装置由配合凸部或配合凹部的另一方的配合部和外部驱动源构成,该外部驱动源在动力传递切断之后也能使该另一方的配合部相对动力传递臂作相对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转动元件由滚珠构成。
15.一种压缩机,在该压缩机与外部驱动源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所记载的动力传递机构。
全文摘要
动力传递臂42,在发动机E侧的皮带轮32与压缩机侧的承受部件35之间的动力传递时,通过接受基于该传递扭矩的力而产生弹性变形,由此,允许配合凹部43相对承受部件35改变姿势,随着配合凹部43内的滚子39接触旋转所产生的滑动,使皮带轮32与承受部件35之间的给定角度范围内的相对旋转成为可能。
文档编号F16F15/133GK1372622SQ01801159
公开日2002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9日
发明者木村一哉, 瓜生明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