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545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机部件,特别是一种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习用的电动机由基座10’、定子20’及转子30’构成。基座10’结合轴管11’,并于轴管11’内容设至少一轴承(sleeve bearing)12’。借此,转子30’的轴杆31’可穿设于轴承12’的轴孔120’内,使转子30’可转动结合在基座10’上。通常,轴承(sleeve bearing)12’所具有润滑油液可随着轴杆31’的转动,而依序由轴孔120’内壁、轴承12’的顶面、轴承12’顶面周缘的切角121’流动至轴承12’与轴管11’之间,再流回至轴承12’内部。因此,轴承12’的油液可自行形成循环,并润滑轴孔120’表面,以减少轴孔120’与轴杆31’之间的摩擦,进而降低电动机旋转噪音及延长电动机使用寿命。
虽然轴承12’可减少电动机元件的损耗,但是当习知电动机实际运转时,轴承12’的油液容易飞溅溢出轴管11’外。再者,空气中的灰尘容易进入轴管11’,并积聚于具有润滑油液的轴承12’上,从而使灰尘与油液混合形成油污90。由于油污90受轴承12’顶面油液带动,因此,将逐渐累积于切角121’位置,并造成油液无法顺畅循环及再进入轴承12’与轴管11’之间。结果,油污90阻绝油液的循环,并造成轴孔120’与轴杆31’之间缺少润滑,进而导致转子30’转速降低、产生噪音及摩擦生热,严重时甚至导致轴杆31’卡死而降低电动机使用寿命。
为此,美国专利第6,336,745号、‘含油轴承及转子的轴结合构造(Oil-Impregnated Bearing and Rotor Shaft Combination)’及美国专利第6,435,722号、‘含油轴承的结合改良构造(Combination Structure forOil-Impregnated Bearing)’发明专利揭示电动机除了包含基座、定子、转子、轴管及含油轴承外,进一步在含油轴承顶面设置呈冂形截面的上盖,并使轴杆套设位于上盖及含油轴承之间的定位环,且含油轴承的外环面进一步开设烽个回油槽道。转子运转时,上盖及定位环可进一步用以防止油液飞溅出轴管,并防止灰尘进入轴管。然而,上盖、定位环、轴管及含油轴承的组合结构过于复杂,而不利于组装作业。最重要的是冂形上盖的下缘通常紧密卡合在含油轴承顶面周缘的切角处,因而,阻挡回油槽道,并使得油液无法顺利进入含油轴承与轴管之间,因而降低循环效率,并造成轴孔与轴杆之间缺少润滑。结果,同样导致转速降低、产生噪音及摩擦生热,甚至导致轴杆卡死,降低电动机使用寿命。因此,其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习知的电动机轴承的防尘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积聚油污、减少转动摩擦、降低转动噪音、延长电动机使用寿命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
本发明包括为中空管体的轴管、容设于轴管内的轴承及设置于轴管内并位于轴承一端的防尘片;轴承为蓄含油液的自润轴承,其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
其中防尘片位于轴承顶端;回油道为呈放射状凹设形成于防尘片底面。
底面形成回油道的防尘片由轴孔向上延伸形成内环凸缘。
底面形成回油道的防尘片于底面由轴孔边缘凹设与回油道连通的导油区。
回油道形成于轴承顶面。
形成于轴承顶面的回油道自顶面延伸至外周面及底面。
防尘片紧密配合结合在轴管内,并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防尘片一体成型于轴管内,并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防尘片外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环壁,并于环壁顶端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外环凸缘;防尘片借由环壁及外环凸缘定位结合于轴管上,并使防尘片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由于本发明包括为中空管体的轴管、容设于轴管内的轴承及设置于轴管内并位于轴承一端的防尘片;轴承为蓄含油液的自润轴承,其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组装时,将本发明组装于包括基座、定子及转子的电动机上时,以轴管固定结合于基座上,并卡掣定位定子;于轴管底部设置呈ㄩ形截面的顶撑件及扣环,轴承及防尘片定位于轴管内,并使防尘片底面与轴承顶面接触;转子的轴杆依序穿设于防尘片及轴承的轴孔内,并借由呈ㄩ形截面的顶撑件顶撑转子轴杆及容纳润滑油液;借由扣环防止轴杆脱离轴承。当转子运转时,借由防尘片可防止轴承内的油液飞溅出轴管;同时,当灰尘进入轴管内时,借由防尘片可避免灰尘与轴承接触,并使灰尘堆积于防尘片顶面;再者,由于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当油液经由轴承的轴孔溢出时,借由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可使油液流畅地回流进入轴承与轴管之间的间隙,以便使油液形成循环流动;如此,循环油液可保持轴孔与轴杆之间的润滑度,以避免轴孔与轴杆之间造成过度摩擦、转动噪音,进而维持转子准确转速,并确保电动机使用寿命。不仅防止积聚油污,而且减少转动摩擦、降低转动噪音、延长电动机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1、为习用的电动机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防尘片结构示意立体图(设有内环凸缘)。
图6、为图3中A部局部放大图(设有内环凸缘)。
图7、为本发明防尘片结构示意立体图(设有内环导油区)。
图8、为图3中A部局部放大图(设有内环导油区)。
图9、为本发明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轴承设有回油道)。
图10、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剖视图(轴承设有回油道)。
图1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剖视图(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回油空间)。
图1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剖视图(防尘片设有环壁及外环凸缘)。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轴管11、轴承(sleeve bearing)12及防尘片13。
轴管11为顶部形成顶凸缘111的中空管体,其其可固定于电动机基座10上,并利用顶凸缘111卡掣定位定子20。
轴承(sleeve bearing)12为选自可蓄含油液的各种自润轴承,例如粉末冶金制成的铜轴承或经烧结制成的陶瓷轴承。轴承12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20,其顶面周缘形成切角121。轴承12容设于轴管11内。
防尘片13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31及至少一回油道132。回油道132为呈放射状凹设形成于其底面。
组装时,将本发明组装于包括基座10、定子20及转子30的电动机上时,以轴管11固定结合于基座10上,并利用顶凸缘111卡掣定位定子20;于轴管11底部设置呈ㄩ形截面的顶撑件14及扣环15,轴承12及防尘片13定位于轴管11内,并使防尘片13底面与轴承12顶面接触;转子30的轴杆31依序穿设于防尘片13及轴承12的轴孔131、120内,并借由呈ㄩ形截面的顶撑件14顶撑转子30轴杆31及容纳润滑油液;借由扣环14防止轴杆31脱离轴承12。
当转子30运转时,借由防尘片13可防止轴承12内的油液飞溅出轴管11。同时,当灰尘91进入轴管11内时,借由防尘片13可避免灰尘91与轴承12接触,并使灰尘91堆积于防尘片13顶面。再者,由于防尘片13底面设有回油道132,当油液经由轴承12的轴孔120溢出时,借由防尘片13底面的回油道132可使油液流畅地通过轴承12顶面及周缘切角121回流进入轴承12与轴管13之间的间隙,以便使油液形成循环流动。如此,循环油液可保持轴孔120与轴杆31之间的润滑度,以避免轴孔120与轴杆31之间造成过度摩擦、转动噪音,进而维持转子30准确转速,并确保电动机使用寿命。
如图5、图6所示,防尘片13a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31及至少一回油道132,并于轴孔131向上延伸形成内环凸缘133。回油道132为呈放射状凹设形成于其底面。
借由防尘片13a内环凸缘133可阻止并减少灰尘91经由防尘片13a的轴孔131进入。且当灰尘91累积过多时,借由内环凸缘133避免经由防尘片13a轴孔溅出的润滑油与灰尘91混合。
如图7、图8所示,防尘片13b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1穿设的轴孔131及至少一回油道132,回油道132为呈放射状凹设形成于其底面,并于底面由轴孔131边缘凹设与回油道132连通的导油区134。
借此,当转子30的轴杆31转动时,由轴承12轴孔120溢出的油液先流入导油区134,并使油液更容易顺畅地流入回油道132。
如图9、图10所示,轴承(sleeve bearing)12a为选自可蓄含油液的各种自润轴承,例如粉末冶金制成的铜轴承或经烧结制成的陶瓷轴承。轴承12a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20,其顶面周缘形成切角121,并于轴承12a形成至少一自顶面延伸至外周面及底面的回油道122。
防尘片13c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31。
借此,当防尘片13c组装于轴管11内并位于轴承12a顶面时,借由防尘片13c防尘,并借由设置于轴承12a上的回油道122使润滑油循环流动。
如图11所示,防尘片13c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31。
防尘片13c以紧配合固设或一体成型于轴管11上,并与轴承12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16的间隙。
借此,当转子30运转时,借由防尘片13c可防止轴承12内的油液飞溅出轴管11。同时,当灰尘进入轴管11内时,借由防尘片13c可避免灰尘与轴承12接触,并使灰尘堆积于防尘片13c顶面。再者,借由防尘片13c与轴承12顶面之间形成的回油空间16,当油液经由轴承12的轴孔120溢出时,借由回油空间16可使油液流畅地通过轴承12顶面及周缘切角121回流进入轴承12与轴管11之间的间隙,以便使油液形成循环流动。
如图12所示,防尘片13d可由塑胶或金属材质制成,其设有可供转子30轴杆31穿设的轴孔131,其外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环壁135,并于环壁135顶端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外环凸缘136。
组装时,借由环壁135及外环凸缘136可使防尘片13d快速定位结合于轴管11的顶凸缘111上,并使防尘片13d与轴承12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16的间隙。借此,当转子30运转时,借由防尘片13d可防止轴承12内的油液飞溅出轴管11。同时,当灰尘进入轴管11内时,借由防尘片13d可避免灰尘与轴承12接触,并使灰尘堆积于防尘片13d顶面。再者,借由防尘片13d与轴承12顶面之间形成的回油空间16,当油液经由轴承12的轴孔120溢出时,借由回油空间16可使油液流畅地通过轴承12顶面及周缘切角121回流进入轴承12与轴管11之间的间隙,以便使油液形成循环流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借由防尘片13、13a、13b、13c、13d及于防尘片13、13a、13b及轴承12a上形成的各种回油道132、122或防尘片13c、13d与轴承12之间形成的回油空间16,确实可防止积聚油污、减少转动摩擦、降低转动噪音及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它包括为中空管体的轴管及容设于轴管内的轴承;轴承为蓄含油液的自润轴承,其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管内设有位于轴承一端的防尘片;防尘片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片位于轴承顶端;回油道为呈放射状凹设形成于防尘片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形成回油道的防尘片由轴孔向上延伸形成内环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形成回油道的防尘片于底面由轴孔边缘凹设与回油道连通的导油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道形成于轴承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形成于轴承顶面的回油道自顶面延伸至外周面及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片紧密配合结合在轴管内,并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片一体成型于轴管内,并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片外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环壁,并于环壁顶端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外环凸缘;防尘片借由环壁及外环凸缘定位结合于轴管上,并使防尘片与轴承顶面之间形成构成回油空间的间隙。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机防尘轴承组件。为提供一种防止积聚油污、减少转动摩擦、降低转动噪音、延长电动机使用寿命的电动机部件,提出本发明,它包括为中空管体的轴管、容设于轴管内的轴承及设置于轴管内并位于轴承一端的防尘片;轴承为蓄含油液的自润轴承,其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设有可供转子轴杆穿设的轴孔;防尘片与轴承之间形成至少一回油道。
文档编号F16C35/06GK1624350SQ20031011699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5日
发明者陈文官 申请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