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0090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机床主轴用的滚动轴承等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床主轴中,为了提高加工效率,有逐渐高速化的倾向。伴随主轴的高速化,主轴轴承中的扭矩和发热量增加。因此,为了解决此问题,在主轴轴承的润滑中,多数使用喷射润滑或油气润滑。
喷射润滑是向轴承内喷射大量的油,同时进行轴承的润滑和轴承的冷却,但这种润滑方法具有如下缺点,即,如果使轴承高速运转的话,则由于润滑油的搅拌阻力变大(与速度的平方基本成正比),轴承的动力损失变大,需要大容量的驱动电动机。
另外,油气润滑是在运送空气中混合润滑油,通过喷嘴将油喷射到轴承内,作为减小轴承内油的搅拌阻力的对策,提案有使内圈外径表面上附着少量的油,利用离心力和表面张力进行供油,直到轨道部(例如专利文献1,2)。
比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润滑构造中,如图8所示,在轴承内圈42的一个宽面上形成作为集油部的斗部50,同时在与其邻接配置的外圈隔圈47上,形成有朝向上述斗部50喷射润滑油的供油喷嘴51。另外,斗部50通过喷嘴孔52与内圈42的轨道面连通,从供油喷嘴51供给的润滑油的大部分浸入斗部50,通过离心力,经喷嘴孔52喷涂到球44上。
如将图8的V部放大表示的图9所示,在上述外圈隔圈47的供油喷嘴51的形成侧的端面与内圈42的斗部50的形成侧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量在0.2mm以下的间隙C,从供油喷嘴51供给的润滑油中,没有进入斗部50的一部分润滑油中,附着在外圈隔圈47的端面的润滑油通过上述间隙C移动到内圈42的端面。另外,内圈42的斗部50的形成侧的外径表面50a为朝向轴承内侧直径变大的锥面,内圈端面与上述外径表面50a的交叉部为曲面部50c,故从供油喷嘴51移动到内圈42的端面的润滑油,以内圈42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从上述曲面部50c沿着内圈外径表面50a移动,被供给到保持架45的下部。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图8和图9所示的润滑构造中省略了内圈42的喷嘴孔52的图10所示的结构。
再有,在用于油气润滑的油气中,几乎没有轴承冷却效果。因此,在采用油气润滑的场合,需要另行设置冷却机构。作为这样的冷却机构,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冷却外壳的同时,通过在中空轴的内径部中流通冷却油来冷却轴承(专利文献3~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12481号文献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54643号文献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084356号专利文献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24687号文献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7-145819号文献发明内容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润滑构造(图8~图10)中,轴承的尺寸过小,轴承内圈42的厚度过薄的场合,具有无法设定上述间隙C的问题。而且需要通过供油喷嘴51侧的供给装置对供给到轴承内部的油量进行调整。进而,在专利文献3~5的冷却机构中,需要向轴的内径侧供油的专用的旋转接头部,具有该旋转接头部的构造变得复杂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其不限于轴承尺寸,可不增大动力损失地进行高速运转,同时,可通过简单的构造调整供油量,并且在没有复杂的供油机构的情况下进行轴承的冷却。
本发明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是一种从润滑油导入部件向滚动轴承内喷出润滑油进行润滑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圈的宽面上设置圆周槽,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圆周槽开口的喷出口,在上述内圈的外径表面上设有斜面部,该斜面部以上述内圈的轨道面侧为较大直径,通过作用于该润滑油的离心力和表面张力,将上述圆周槽内的润滑油导入到内圈的轨道面上,在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上设有凸状部,该凸状部通过微小间隙覆盖上述斜面部,控制从该微小间隙流向上述轨道面的润滑油的流量。
根据该结构,从润滑油导入部件的喷出口对内圈的圆周槽喷出的润滑油,通过内圈的旋转而作用的离心力和表面张力,沿着内圈的斜面部供给到轨道面上。通过覆盖该斜面部的凸状部和斜面部之间的间隙,对该沿着该斜面部的润滑油进行流量控制,将剩余的部分排出。即,若没有凸状部,则在斜面部上流过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由于间隙尺寸小而无法通过上述间隙,从而进行流量控制。
这样,将从润滑油导入部件喷出的润滑油沿着内圈表面供给到轴承内,并进行流量控制而供给,故不会产生较大的搅拌阻力,可不增大动力损失地进行高速运转。流量限制是将润滑油导入部件的凸状部覆盖在内圈外径表面的斜面部上,形成微小间隙,通过该微小间隙来调整而进行,故与在内圈端面上形成微小间隙的方案不同,在轴承尺寸小的场合或内圈的厚度薄的场合等也可进行。另外,可通过设置凸状部这种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流量控制。由于通过该微小间隙进行流量控制,故即使不调整向润滑油导入部件的供油量,也可进行适量的供油。由此,可不使外部具有供油量复杂的控制功能,而通过上述凸状部设定间隙这种简单的结构来决定供油量。供给润滑油导入部件的润滑油中,通过上述流量控制,将没有被用于供油的润滑油排出,故润滑油供给量比润滑所需要的量高很多,由此可通过供给润滑油导入部件而直接排出的润滑油进行轴承的冷却。为此,可在不具有复杂的冷却机构的情况下进行轴承的冷却。
在本发明中,也可设置润滑油排出通路,该润滑油排出通路在从上述喷出口喷出的润滑油中,除了流入上述内圈的斜面部和上述凸状部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流入部分,将剩余的润滑油排出。
即使不特意设置专用的润滑油排出通路,除了流入上述微小间隙的润滑油,其余的润滑油也可从周边间隙等适当排出。但是,通过设置润滑油排出通路,可提高润滑油的排出效率,可对排出的润滑油的流量进行限制。为此,可通过排出的润滑油对轴承进行有效的冷却。
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也可为与上述外圈的宽面连接设置的环状的外圈隔圈。将外圈隔圈兼用作润滑油导入部件的话,则作为润滑油导入部件无需设置特别的部件,可使结构简化。
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也可为如下结构,即,作为上述润滑油排出通路,在从上述喷出口向圆周方向离开的位置具有从内径表面向外径表面贯通的排油通路。
喷出口与排油通路向圆周方向分离的话,从喷出口喷出,到流入排油通路之间的通路变长。为此,用于冷却的润滑油与轴承或润滑油导入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仅此就可提高冷却效率。
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也可在与外圈的宽面连接的面上具有向直径方向延伸的槽状排油通路。
在该结构的场合,包括用于润滑的润滑油和没有到达轨道面的润滑油在内,临时供给到轴承内的润滑油从上述槽状排油通路排出。为此,可提高供给到轴承内的润滑油的排出性,防止在轴承内积蓄脏的润滑油。
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和上述斜面部之间形成的内圈凸状部的前端也可比内圈的宽面更向轴方向缩入。
在轴承尺寸较小的场合,在内圈的宽面上设置圆周槽的话,则在该圆周槽与上述斜面部之间形成的内圈凸状部可能会变得过薄。由于内圈凸状部的外周面为斜面部,故通过内圈的宽面使内圈凸状部的前端缩入,由此可防止内圈凸状部变得过薄,可确保强度。
在本发明中,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的外径侧的内壁面也可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大的锥面。若为锥面的话,则容易使通过离心力而流动的润滑油从圆周槽的内壁面向斜面部流动。
在本发明中,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的内径侧的内壁面也可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小的锥面。若为锥面的话,则容易将从喷出口喷出,并喷涂到内周槽的润滑油集中在圆周槽的底部,仅此就可确实地将润滑油从内周槽供给到内圈轨道面上。


通过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但是,实施例和附图只是单纯的图示和说明,并不应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添附的权利要求书而决定。在附图中,多个图中的同一零件编号表示同一部分。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润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B)是图1(A)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2是从该润滑装置中的润滑油导入部件的轴承配置侧观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5(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主轴装置和与其连接的油供给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现有实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图8中V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现有实例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与图1和图2一起进行说明。图1(A)表示该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剖视图。该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将从润滑油导入部件7喷出的冷却油的一部分作为润滑油,供给到滚动轴承1内。滚动轴承1由角接触球轴承构成,在内圈2与外圈3的轨道面2a、3a之间介设有多个滚动体4。滚动体4由球构成,通过保持架5进行保持。
内圈2的材料,考虑到高速时较大的配合环箍应力而选用渗碳钢。保持架5比如为外圈导向型,其材料最好为酚醛树脂,PEEK,C/C复合材料,铝合金,钛合金(高速时强度提高)等。从降低离心力的角度考虑,滚动体4最好为陶瓷制。
该滚动轴承1中的内圈2的负荷反向侧(轴承背面侧)的宽面上,形成有向轴方向缩入的圆周槽6。与内圈2的上述圆周槽6的形成侧的轨道面2a连接的外径表面为轨道面2a侧直径较大的斜面部2b。与该斜面部2b的轴心C相对的倾斜角度α(图1(B))的最小值设定为下述式。
α≥0.0667×dn×10-4-1.8333其中,dn为轴承内径尺寸d(mm)与旋转速度n(min-1)的乘积。
根据该式,滚动轴承1为轴承内径70mm,旋转速度300000min-1的角接触球轴承的场合,上述斜面部2b的倾斜角度α为α≥12.8°。
上述倾斜角度α的最大值,角接触球轴承最好为α≤25°。在角接触球轴承的场合,倾斜角度α超过25°的话,则设置斜面部2b一侧的内圈端面的直径方向宽度变窄,该端面与连接的内圈隔圈16等的接触面积变小,则不能承受较大的轴方向负重。滚动轴承1为角接触球轴承的场合,内圈2的负载反向侧的外径表面为上述斜面部2b。
润滑油导入部件7与外圈3的宽面连接,为在轴方向与滚动轴承1邻接设置的环状的外圈隔圈,具有相对内圈2的圆周槽6开口的喷出口8,和与该喷出口8连通的供油通路9。从图中未示出的轴承外壳供给供油路9,并从喷出口8喷出的冷却油被喷涂到内圈的圆周槽6中,其一部分通过离心力和表面张力,从圆周槽6的内径表面沿斜面部2b,作为润滑油流到内圈2的轨道面2a上。
图2是从轴承配置侧观看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主视图。在本例中,供油路9以及与其连通的喷出口8为一个,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圆周方向分开设置多个,以提高润滑效率。
从提高喷出油的喷射速度的观点来讲,图1(A)所示的喷出口8的口径最好比较小。另外,从防止喷出油扩散的观点来讲,喷出口8的直部长度最好为直径的4倍左右。相对喷出口8的圆周槽6侧的内圈端面的角度可为任意角度。
润滑油导入部件7具有凸状部10,该凸状部10从其侧面朝向轴承1向轴方向延伸,通过图1(B)所示的微小间隙δ,覆盖在上述内圈2的斜面部2b上。由此,可限制从上述微小间隙δ流到轨道面2a的润滑油的流量。与上述喷出口8相对的内圈2的宽面,和上述斜面部2b交叉形成的角部,为截面为圆弧状的曲面部2ba。之所以形成为曲面部2ba,是为了防止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该角部与内圈2分离。另外,从防止产生内伤和提高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润滑油导入部件7最好进行淬火处理。
从上述喷出口8喷出的润滑油,通过图1(A)的润滑油排出通路11被排出到外部。该润滑油排出通路11由设于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7上的排油通路12或槽状排油通路13、连接配置于内圈2的负荷侧的外圈隔圈15的排油槽14构成。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排油通路12如图2所示,从内径表面向外径表面贯通形成在从上述喷出口8向圆周方向分离的位置(这里是从喷出口8分离180°的位置)。另外,排油通路12、槽状排油通路13、排油槽14也可在圆周方向分配多个设置。
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内径表面,除了上述喷出口8的形成部,为与内圈2相对的轴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余部分的直径大的台阶面7a,上述排油通路12开口于该台阶面7a上。另外,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槽状排油通路13,按照向径向延长的方式形成在与图1(A)所示的外圈3的宽面连接的面的一部分上。外圈隔圈15的排油槽14,按照向径向延长的方式形成在与外圈3接触的端面的一部分上。
另外,作为使用的冷却油,从降低动力损失和提高冷却效率的观点来讲,ISO的黏度最好为VG10、VG2以下。再有,为了进一步降低动力损失,以及提高冷却效率,作为冷却油,最好使用黏度小、热传导率大的水溶性工作油,作为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材料,最好使用线膨胀系数低的不锈钢。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润滑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压送到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供油通路9中的冷却油,从喷出口8被喷出,并被喷涂到相对的内圈2的圆周槽6中。圆周槽6中喷涂的冷却油的一部分,伴随其表面张力和内圈2的旋转,通过作用于冷却油的离心力,从内圈2的圆周槽6的外径侧的内壁面,沿斜面部2b,作为润滑油流入内圈2的轨道面2a上。润滑油从圆周槽6的内壁面向斜面部2b的移动,可通过使润滑油的表面张力、作用于润滑油的离心力、斜面部2b的倾斜角度适当地平衡,从而平稳地进行,可避免润滑油因离心力而飞散。在这里,由于内圈2的宽面和斜面部2b的交叉部为曲面部2ba,故润滑油向斜面部2b的移动可更加顺畅地进行。
另外,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凸状部10覆盖内圈2的斜面部2b,图1(B)所示的斜面部2b和凸状部10之间形成有微小间隙δ,因此,不用从外部对流入上述供油通路9的冷却油的流量进行调整,可简单地对流过上述微小间隙δ的润滑油的流量进行调整。除了流入上述微小间隙δ的部分,其余的润滑油经过构成图1(A)所示的润滑油排出通路11的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排油通路12、槽状排油通路13、以及外圈隔圈15的排油槽14,通过排油泵(图中未示出)排出到外部。通过作为由这样的通路排出的冷却油的润滑油,可有效地冷却滚动轴承1。
该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将从润滑油导入部件7喷出的润滑油沿内圈2的表面供给到轴承1内,并进行流量控制而供给,故不会产生较大的搅拌阻力,可不增加动力损失地进行高速运转。流量控制是在内圈2的外径表面的斜面部2b上覆盖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凸状部10,形成微小间隙δ,通过该微小间隙δ进行调整,因此与在内圈2的端面上形成微小间隙的方案不同,在轴承尺寸较小的场合,或内圈2的厚度较薄的场合等也可进行。
进而,经过构成润滑油排出通路11的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排油通路12、槽状排油通路13、以及外圈隔圈15的排油槽14,将从喷出口8喷出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由此,有效地冷却滚动轴承1,因此,没有复杂的供油机构也能进行滚动轴承1的冷却。
另外,由于润滑油导入部件7为与外圈3的宽面连接设置的环状的外圈隔圈,故作为润滑油导入部件7,无须设置特别的部件,可使结构简化。
润滑油导入部件7,在从喷出口8向圆周方向分离的位置,具有从内径表面到外径表面贯通的排油通路12,因此,没被用于轴承润滑的润滑油流到排油通路12的通路变长,仅此就可提高冷却效率。
除了上述排油通路12,润滑油导入部件7在与外圈3的宽面连接的面上还具有向直径方向延伸的槽状排油通路13,而且,由于还设有外圈隔圈15的排油槽14,故可将供给到轴承内,用于润滑的润滑油良好地排出,可防止在轴承内残留脏的润滑油。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在内圈2的圆周部6和斜面部2b之间形成的内圈凸状部2c的前端比内圈2的宽面更向轴方向缩入。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形态的场合相同。
该实施形态的场合,由于可将内圈2的上述凸状部2c的突出长度缩短,因此从圆周槽6的内径侧的内壁面6a向斜面部2b移动的润滑油的通路变短,润滑油向内圈轨道面2b的流动变得顺畅。另外,在轴承尺寸变小的场合,可防止内圈凸状部2c的前端的壁厚变得过薄。
图4(A)、(B)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图3所示的第2实施形态中,将内圈2的圆周槽6的外径侧的内壁面6a形成为开口侧直径较大的锥面。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形态的场合相同。
该实施形态的场合,由于将圆周槽6的外径侧的内壁面6a形成为锥面,因此通过从圆周槽6的内壁面6a向斜面部2b的离心力形成的润滑油的移动变得更加顺畅。
图5(A)、(B)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图4(A)、(B)所示的第3实施形态中,将内圈2的圆周槽6的内径侧的内壁面6b形成为开口侧直径较小的锥面。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形态的场合相同。
该实施形态的场合,由于将圆周槽6的内径侧的内壁面6b形成为锥面,因此从喷出口8喷出,并喷涂到内周槽6中的润滑油容易集中在圆周槽6的底部,仅此可确实地将润滑油从内周槽6供给到内圈轨道面2a上。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图5(A)、(B)所示的实施形态中,通过由锥面构成的外径侧的内壁面6a和由锥面构成的内径侧的内壁面6b,将内圈2的圆周槽6形成为截面呈V字状的形状。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形态的场合相同。
该实施形态的场合,通过由锥面构成的外径侧和内径侧的两个内壁面6a、6b,将圆周槽6形成为截面呈V字状的形状,因此圆周槽6的加工变得容易。
图7表示具有第1实施形态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的主轴装置的一个实例。该轴装置24用于机床,在主轴25的端部安装有工具或工件的夹具。主轴25通过向轴方向分离的多个(此处为2个)滚动轴承1而支撑。各滚动轴承1的内圈2与主轴25的外径表面嵌合,外圈3与外壳26的内径表面嵌合。这些内外圈2、3通过内圈压板27和外圈压板28,被固定于外壳26内。外壳26为内周外壳26A和外周外壳26B的双重结构。
两个滚动轴承1的外圈3之间设有外圈隔圈30和润滑油导入部件7,在内圈2之间设有内圈隔圈31。在主轴25的一端部,螺合有轴承固定螺帽32,该轴成固定螺帽32压住内圈压板27,将滚动轴承1固定。在内周外壳26A上设有与各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供油通路9连通的2个润滑油供给通路33,和1个排油回收通路34。各润滑油供给通路33在轴方向延伸,在内周外壳26A的两端面上开口。排油回收通路34延轴方向延伸,将外圈压板28贯通。该排油回收通路34使各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排油通路12和槽状排油通路13连通。另外,在第1实施形态中,在外圈隔圈15上形成有排油槽14,但本例中,在各外圈压板28上形成了排油槽14,使这些排油槽14与上述排油回收通路34连通。
滚动轴承1的润滑装置通过过滤器36、润滑油供给通路33、以及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7的供油通路9,接收冷却油供给装置35喷出的冷却油的一部分,向上述那样,将该冷却油的一部分作为润滑油,其余的作为冷却油供给到滚动轴承1内。作为冷却油,从上述排油通路12、槽状排油通路13、以及排油槽14流入排油回收通路34的排油,通过排油泵37被回收到油回收箱38中,再次回到冷却油供给装置35中。在上述外壳26中,另设有外壳冷却用的供油通路(图中未示出),从上述冷却油供给装置35向该供油通路供给冷却油。另外,将外壳26冷却的冷却油被回收到油回收箱38中,再次回到冷却油供给装置35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该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滚动轴承内将润滑油从润滑油导入部件喷出,进行润滑,其特征在于,在内圈的宽面设置圆周槽,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圆周槽开口的喷出口,在上述内圈的外径表面上设有斜面部,该斜面部以上述内圈的轨道面侧为较大直径,通过作用于该润滑油的离心力和表面张力,将上述圆周槽内的润滑油导入到内圈的轨道面上,在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上设有凸状部,该凸状部通过微小间隙覆盖上述斜面部,控制从该微小间隙流向上述轨道面的润滑油的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其设有润滑油排出通路,该润滑油排出通路在从上述喷出口喷出的润滑油中,除了流入上述内圈的斜面部与上述凸状部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流入部分,将剩余的润滑油排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是与上述外圈的宽面连接设置的环状的外圈隔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在从上述喷出口向圆周方向离开的位置具有从内径表面向外径表面贯通的排油通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上述润滑油导入部件在与外圈的宽面连接的面上具有向直径方向延伸的槽状排油通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在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和上述斜面部之间形成的内圈凸状部的前端,比内圈的宽面更向轴方向缩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将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的外径侧的内壁面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大的锥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将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的内径侧的内壁面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小的锥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将上述内圈的上述圆周槽的外径侧的内壁面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大的锥面,并且,将上述圆周槽的内径侧的内壁面设为开口侧直径较小的锥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该滚动轴承的润滑装置用于从润滑油导入部件(7)将润滑油喷出到滚动轴承(1)中进行润滑。在滚动轴承(1)的内圈(2)的宽面上设置圆周槽(6)。润滑油导入部件(7)具有相对于上述圆周槽(6)开口的喷出口(8)。在内圈(2)的外径表面上设有斜面部(2b),该斜面部(2b)以内圈(2)的轨道面(2a)侧为较大直径,通过作用于该润滑油的离心力和表面张力,将上述圆周槽(6)内的润滑油导入到内圈(2)的轨道面(2a)上。在润滑油导入部件(7)上设有凸状部(10),该凸状部(10)通过微小间隙δ覆盖上述斜面部(2b),控制从该微小间隙δ流向内圈轨道面(2a)的润滑油的流量。
文档编号F16N7/36GK101040129SQ20058003469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9日
发明者赤松良信, 森正继 申请人:Ntn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