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729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揭示于日本专利2883804号中的现有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包括固定地安装于车辆底板上的下轨道以及由下轨道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并支撑车辆的座椅的上轨道。下轨道具有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以及开放或释放该内部空间的上部的开口。此电动座椅滑动装置还包括金属制成的壳体以及树脂制成的螺母构件、螺杆轴和驱动机构。金属制成的壳体通过开口装配进入下轨道的内部空间并紧固至下轨道。树脂制成的螺母构件容纳在壳体中。螺杆轴在该内部空间中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以由上轨道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的方式与螺母构件拧紧在一起。驱动机构由上轨道支撑并驱动螺杆轴旋转。
在上述电动座椅滑动装置中,螺杆轴可响应于驱动机构的致动而相对于螺母构件旋转。因为螺杆轴与螺母构件拧紧在一起,故上轨道可相对于紧固至车辆底板的下轨道在纵向方向上滑动移动。由此,可以调整车辆座椅相对于车辆底板的纵向位置。
在图9中,电动座椅滑动装置以参考标号101来表示,壳体以参考标号143来表示,螺杆轴以参考标号141来表示,而螺母构件以参考标号142来表示。壳体143压铸成型以形成向上开口的囊状结构。壳体143的底壁143a固定至下轨道。图9中的参考标号149代表冲击吸收构件。
当车辆向前碰撞时产生的载荷(以下,称为前冲击座椅载荷),或当车辆被从后部冲击时产生的载荷(以下,称为后冲击座椅载荷),以下面的次序被依次传输至上轨道,即螺杆轴141、螺母构件142、冲击吸收够件149、壳体143以及下轨道。但是,在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01中,因为壳体143设计为形成囊状结构,故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从螺母构件142传输至壳体143的座椅载荷作用于壳体143的前壁143b及后壁143c。由此,为了确保壳体143的一定程度的强度,需要增加壳体143自身的壁厚。壳体143的宽度尺寸W(车辆的横向方向)可以响应于壁厚的增加而增大。
在上述情况下,下轨道的内部空间必须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增大,这可能导致下轨道及上轨道的增大,进而导致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重量及成本的增加。
此外,如上所述,因为壳体143经由开口插入下轨道的内部空间,故下轨道的开口的横向尺寸必须响应于壳体143的宽度尺寸W的增加而增大。如果将此种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安装在车辆上,下轨道的外观会变差,且外界杂质会易于落入下轨道的内部空间中。
由此存在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需求,其中下轨道及上轨道尺寸减小,下轨道的外观得到改善,且外部杂质受到限制而不会轻易地落入下轨道的内部空间中。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包括第一轨道,其固定地安装在车辆的底板上,并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第二轨道,其固定至座椅并由所述第一轨道可滑动地支撑;壳体,其由金属制成并固定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轨道上;螺母元件,其由树脂制成并被支撑在所述壳体内;螺杆轴,其沿所述车辆的所述纵向方向在所述第一轨道之上延伸,所述螺杆轴可自由旋转地由第二轨道支撑并与所述螺母元件配合;以及驱动机构,其所述第二轨道可操作地相联来旋转所述螺杆轴。所述螺杆轴响应于所述驱动机构的操作而相对于所述螺母元件旋转,且当与所述螺母元件配合的螺杆轴旋转时,所述第二轨道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滑移。所述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向上突起的倒U形截面,其具有上壁以及第一及第二侧壁,该上壁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形成所述倒U形截面的上表面,该第一及第二侧壁沿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从所述上壁的左侧及右侧延伸并形成所述倒U形截面的侧表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由上壁的第一槽口端表面与第一及第二侧壁的第二槽口端表面所限定的槽口,所述螺母元件装配在所述壳体的槽口中,所述螺母元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通过所述上壁的第一槽口端表面及所述第一及第二侧壁的第二槽口端表面而紧紧地保持。
所述第一轨道可包括一内部空间及一开口,该内部空间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该开口在所述纵向方向上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上部开放,且所述壳体经由该开口插入所述第一轨道的内部空间中并固定至所述第一轨道。
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下端部,且所述下端部插入形成于所述第一轨道处的一通孔中并紧紧地焊接至所述第一轨道。
所述壳体的上壁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轨道的一个端部的延伸部。


参考附图,通过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及附加的特征及特点将变的更加明显,其中图1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于车辆上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沿线III-III所取的截面图;图4是说明了示于图1中的下轨道及上轨道的组件的截面图;
图5是说明了壳体的立体图;图6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于车辆上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于车辆上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截面图;及图9是说明了现有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例如可以安装在用于车辆V的前座椅上。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的纵向、横向以及竖直方向是基于车辆V的那些方向。图中纵向、横向以及竖直方向的箭头代表安装至车辆V上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的取向。
(第一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可以以横向成对方式优选地安装至车辆V的底板2(图2)上。更具体地,该对其中一个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定位于座椅3之下的车辆V的横向方向上的右侧,而该对中另一个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定位于座椅3之下的左侧。为了简化座椅滑动设备1的描述及说明,图1仅示出了安装于座椅3之下的左侧的一个座椅滑动设备1,且仅对位于座椅3左侧的座椅滑动设备1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两个座椅滑动设备1都具备相同的总体结构,因此,下述描述对两个座椅滑动设备1都适用。
如图1所示,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主要由下轨道11(即,第一轨道)、上轨道12(即,第二轨道)以及驱动机构13构成。驱动机构13由定位在座椅3之下的左侧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以及定位在其右侧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两者所使用。
下轨道11在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下轨道11可具有U形截面,其具有底壁21及从底壁21的左端及右端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22。凸缘部分23形成在侧壁22的上端并向内折弯。因而,下轨道11可具有由该对侧壁22以及底壁21所限定并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11a,及在纵向方向上于内部空间11a的上部开放的开口11b。下轨道11经由铆接至底壁21的支架24而固定地安装在车辆V的底板2上。
上轨道12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上轨道12可具有倒U形截面,其具有上壁31及从上壁31的左端及右端向下延伸的一对侧壁32。凸缘部分33形成在侧壁32的下端并向外折弯。因而,上轨道12可具有由该对32及上壁31限定并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12a,及在纵向方向上于内部空间12a的下部开放的开口12b。上轨道12经由铆接至上壁31的支架(未示出)而固定至车辆V的座椅3上。
由图4可知,上轨道12的凸缘部分33经由滑动元件34与下轨道11的凸缘部分23相配合。由此,上轨道12由下轨道11所支撑而在上轨道12的纵向方向上自由滑动,盖上轨道12的纵向方向对应于车辆V的纵向(前后)方向,并且该上轨道12可在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中在前后方向上滑移。
驱动机构13主要由螺杆轴41、螺母元件42及齿轮单元44构成。螺母元件42形成有螺纹部分42a(内螺纹),其与螺杆轴41的螺纹部分41a(外螺纹)旋拧在一起。
螺杆轴41沿纵向方向在内部空间11a及12a中延伸。螺杆轴41的前端由上轨道12的上壁31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与螺杆轴41的螺纹部分41a旋拧在一起的螺母元件42由树脂制成,例如由包含玻璃纤维添加物的尼龙66制成。壳体43通过将金属材料压制成型而形成。如图1所示,壳体43可经由开口11b插入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中,并固定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由此,壳体43将螺母元件42支撑在其中。相较于由金属制成的螺母元件来说,树脂制成的螺母元件42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4及5所示,壳体43具有朝向上轨道12的上壁31突起的倒U形截面。壳体43包括一对侧壁43a(即,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上壁43b,该对侧壁43a纵向延伸并构成倒U形截面的侧表面,而上壁43b纵向延伸并构成U形谷底(U形截面的底表面),即,倒U形截面的上表面。壳体43以压制成型的单一板件形成上述倒U形截面。螺母元件42及螺杆轴41容纳在U形壳体43的内部。
壳体43还包括限定在上壁43b及侧壁43a处的槽口43c。上壁43b及侧壁43a的各个端表面可以看作用于限定槽口43c的槽口端表面。横向延伸的上壁43b的端表面相应以参考标号43d来表示,竖直延伸的侧壁43a的端表面相应以参考标号43e来表示,而纵向延伸的侧壁43a的端表面相应以参考标号43f来表示。
呈现大致盒形结构的螺母元件42装配在槽口43c中并牢固地保持在槽口端表面43d与43e之间。由此,螺母元件42可以由壳体43所支撑,更具体地,可通过槽口端表面43d与43e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即,因为螺母元件42的前表面42b和后表面42c中的至少一个与槽口端表面43d及43e相接触,螺母元件42可被支撑不会相对于壳体43纵向移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因为螺母元件42的横向尺寸稍大于壳体43的横向尺寸,螺母元件42可由壳体43以较高的可靠性支撑,换言之,螺母元件42的前表面42b及后表面42c与槽口端表面43d及43e以较高的可靠性相接触。可替换地或可附加地,因为限定在螺母元件42的底表面处以形成台阶形式的接触部分42d与槽口端表面43f相接触,故螺母元件42可被支撑不会相对于壳体43竖直移动。进一步可替换或可附加地,因为从螺母元件42的底表面所突出的突起42e装配在由壳体43的侧壁43a所限定的空间中,故螺母元件42被支撑而不会相对于壳体43横向移动。
在壳体43的至少其中一个侧壁43a的下端部分处,至少限定形成有一个焊接部分43g,其插入限定形成在下轨道11的底壁21处的至少一个通孔21a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壳体43的两个侧壁43a的端部处都具有焊接部分43g。焊接部分43g插入限定在下轨道11的底壁21处的两个通孔21a中。由此如图4所示,通过将插入通孔21a中的焊接部分43g焊接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壳体43可被固定至下轨道1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壳体32的壁厚可以大体等于以及大于1.6mm,并大体等于以及小于3.2mm。此外,优选的是,在图5中标以参考标号L1所指示的部分(即第一部分)的纵向尺寸可以大体等于以及大于5mm,并大体等于以及小于20mm。换言之,部分L1的纵向尺寸可以在从大体5mm至20mm(包含边界值)的范围内。类似地,优选的是,在图5中标以参考标号L2指示的部分(即第二部分)的纵向尺寸可以大体等于以及大于5mm,并大体等于以及小于20mm。换言之,部分L2的纵向尺寸可以在从大体5mm至20mm(包含边界值)的范围内。即,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部分L1的纵向尺寸可以与部分L2的纵向尺寸大体相同。
如图2及3所示,齿轮单元44包括齿轮箱44aq、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都容纳在齿轮箱44a之中。采用螺旋齿轮分别作为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对于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两者而言,各螺旋齿轮都设计有约45度的扭转角。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装配在齿轮单元44中而形成大约90度的轴间角。由此,如上构成的齿轮单元44可将绕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方向转化为绕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将输出齿轮44c的齿数设置的小于输入齿轮44b的齿数,容纳在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中的输出齿轮44c的直径尺寸可以减小。由此,可以抑制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的横向长度的扩张,由此可抑制下轨道11的尺寸的增加。
如图1所示,齿轮箱44a被稳固地保持在支架45与46之间。支架45与46通过诸如螺栓及螺母等的紧固元件47而固定至上轨道12的前部。由此,将齿轮单元44支撑在上轨道12的前部。
如图1所示,螺杆轴41的前端插入支架45的插入孔45a中并延伸通过齿轮箱44a。采用与螺杆轴41旋拧在一起的螺母48来防止螺杆轴41掉出齿轮箱44a。螺杆轴41的前端形成有齿状部41b,其有助于将螺杆轴41连接至输出齿轮44c并将螺杆轴41与输出齿轮44c一体旋转。
螺杆轴41焊接有接触部41c(图1),其定位在螺母元件42头部并在螺杆轴4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当上轨道12响应于螺杆轴41的旋转而向后移动时,螺杆轴41的接触部41c与壳体43的上壁43b及侧壁43a的前端表面相接触,由此可抑制上轨道12的向后移动范围。
以下将参考图1及图3描述驱动机构13的结构。驱动机构13主要由电动机13a、减速单元的蜗杆13b及蜗轮13c、以及连接杆13d(刚性元件)构成。蜗杆13b与电动机13a的旋转轴一体旋转,同时蜗轮13c降低蜗杆13b的转速并将降低的转速传递至连接元件13d。连接至齿轮单元44的输入齿轮44b的连接元件13d将由蜗杆13b及蜗轮13c降低的电动机13a的转速传递至输入齿轮44b。应用于两个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的驱动机构13的连接杆13d连接至位于座椅3的两侧的齿轮单元44的输入齿轮44b。
在用于车辆V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中,该装置如上所述来构造,当螺杆轴41经由齿轮单元44通过运转电动机13a而旋转时,螺杆轴41相对于由壳体43稳定地固定至下轨道11的螺母元件42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从而,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可滑移。由此,座椅3相对于底板2的纵向位置可进行调整。此外,相对于施加至上轨道12的车辆纵向方向载荷,螺杆轴41与螺母元件42之间的配合抑制了上轨道12在下轨道11上的滑移,由此将车辆座椅3保持在合适的位置。
此外,车辆V向前碰撞时产生的前冲击座椅载荷,或车辆V被从后部冲击时产生的后冲击座椅载荷,通过以下路径从座椅3传递至车辆V的底板2。即,当产生前冲击座椅载荷时,前冲击座椅载荷传递到旋拧至螺杆轴41的螺母元件42。在此情况下,因为螺母元件42的前表面42b与槽口端表面43d及43e产生冲击,故前冲击座椅载荷从螺母元件42传递至槽口端表面43d及43e。然后,前冲击座椅载荷从壳体43传递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并经由支架24进一步传递至车辆V的底板2。
当产生后冲击座椅载荷时,因为螺母元件42的后表面42c与槽口端表面43d及43e产生冲击,故后冲击座椅载荷经由槽口端表面43d及43e传递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并经由支架24传递至车辆V的底板2。前或后冲击座椅载荷的传递方向大体平行于上壁43b及侧壁43a的表面。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1)前或后冲击座椅载荷从螺母元件42至壳体43的槽口端表面43d及43e。由此,为了确保壳体43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壳体43的部分L1的纵向尺寸或长度可以增加。类似地,附加地或可替换地,为了确保壳体43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壳体43的部分L2的纵向尺寸或长度可以增加。在此情况下,可以抑制壳体43的宽度尺寸W的增加,该尺寸增加可能由于壳体43的壁厚的扩张而引起。这可以抑制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的扩张。因此,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的尺寸均可以减小。因为如上所述可以抑制壳体43的宽度尺寸W的增加,故下轨道11的开口11b的横向长度可以减小,这有助于下轨道11的外观的改善,防止外部杂质落入内部空间11a,并避免了鞋趾部由于诸如灰尘之类的外部杂质而变脏。
(2)形成在壳体43的侧壁43a的下端部分处的焊接部43g插入下轨道11的底壁21的通孔21a中并焊接至底壁21。由此,壳体43不仅可从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侧,而且可从相对于内部空间11a的下轨道11的相对侧焊接至下轨道11。此外,当壳体43的焊接部43g插入下轨道11的通孔21a时,可确定壳体43的焊接位置。因此,可以改善壳体43的焊接性能,且可以改善壳体43相对于下轨道11的定位精度。此外,可以更稳固地将壳体43固定至下轨道11。
(3)下轨道11具有包括底壁21及一对侧壁22的倒U形截面。因此,下轨道11可通过将单一板件压制成型来以较高模制性能而模制形成。
(4)当齿轮单元44的输入齿轮44b的旋转轴的竖直位置较高时,有旋转轴与下轨道11的侧壁22发生干涉的危险。当输出齿轮44c的直径较大时,会导致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的扩张,进而会增加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的尺寸。但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因为采用螺旋齿轮作为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相较于采用蜗轮装置的结构来说,因为可以降低输出齿轮44c的直径,并可将输入齿轮44b的旋转轴维持在特定高度,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5)因为输入至输入齿轮44b的转速已经通过蜗杆13b及蜗轮13c减小,故可以减小输入齿轮44b及输出齿轮44c的滑动摩擦,这有助于抑制可能与滑动噪音、摩擦热等相关的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定位在槽口43c头部的部分L1具有与定位在槽口43c后面的部分L2的纵向方向大体相同的纵向方向。但是,如图6及7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延伸部43h及延伸部43i分别与上壁43b及侧壁43a一体形成并从其延伸至下轨道11的开口11b的后端部(即,一个端部)。因此,至开口11b的后端部的纵向区域由延伸部43h及43i所覆盖,这可进一步改善下轨道11的外观,并可进一步抑制外部杂质落入内部空间11a等。可替换地,如果下轨道11不具有开口11b,则延伸部43h及43i可分别从上壁43b及侧壁43a延伸至下轨道11的后端部(即,一个端部)。
至少一个焊接部43j可形成于延伸部43i的至少一个下端部处,并插入下轨道11的底壁21的至少一个通孔21b中。插入通孔21b的焊接部43j焊接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焊接部43j形成于延伸部43i的下端部并插入下轨道11的底壁21的两个通孔21b中。插入通孔21b的焊接部43j焊接至下轨道11的底壁21。
除了延伸部43h及43i以及通孔21b,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大体相同。因此,对相同的元件可分别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且对相同的元件可参考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采用单一刚性元件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杆13d。如图8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连接杆13d由具有内线缆13e及支撑内线缆13e于其中的外管13f的结构所代替。内线缆13e由扭绞钢丝制成,而外管13f由具有柔性的树脂制成。外管13f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内线缆13e于其中。
根据上述具有内线缆13e及外管13f的结构,即使如图8所示齿轮单元44的输入齿轮44b定位于具有台阶的底板上位于横向不同高度处,单一驱动机构13的驱动力也可以容易的传递至定位在横向两侧的齿轮单元44。
除了内线缆13e及外管13f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大体相同。因此,对相同的元件可分别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且对相同的元件可参考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
(其他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螺母元件42以直接接触的状态装配至壳体43。冲击吸收元件可插入螺母元件42与壳体43之间,以降低螺母元件42与壳体43之间的冲击噪音。可替换地或附加地,诸如垫圈的接触元件可插入螺母元件42与壳体43之间而以较高的可靠性将载荷由螺母元件42传递至槽口端表面43d及43e。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延伸部43h及延伸部43i分别一体形成于上壁43b及侧壁43a。可替换地或附加地,延伸部43h可以是与上壁43b分离而可附装至上壁43b的元件。类似地,延伸部43i可以是与侧壁43a分离而可附装至侧壁43a的元件。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延伸部43h设置于上壁43b,同时延伸部43i设置于一对侧壁43a。可替换地或附加地,可以仅于上壁43b设置延伸部43h,而不设置从侧壁43a延伸的延伸部43i。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下轨道11用作第一轨道,而上轨道12用作第二轨道。但是,上轨道12可以固定至车辆V的底板2作为第一轨道,而下轨道11可固定至座椅3作为第二轨道。在此情况下,壳体43、螺母元件42以及支架24可固定至上轨道12。
当座椅安全带不是由车辆V的梁柱支撑而是由车辆V的座椅3支撑时,施加至座椅3的前冲击座椅载荷或后冲击座椅载荷可能会增大。如果将上述上轨道12应用于上述类型的座椅3,则可显著的产生上述效果且使坐在座椅3上的乘客感到舒适。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都具有大体倒U形截面。但是,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中至少一个可具有大体L形截面。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产生以下效果。
壳体43具有倒U形截面,该截面具有上壁43b及一对侧壁43a。通过上壁43b的第一槽口端表面43d及一对侧壁43a的第二槽口端表面43e,可将螺母元件42牢固地保持在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因此,从螺母元件42传递至壳体43的座椅载荷受到壳体43的槽口端表面43d及43e的抑制。由此,为了确保壳体43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壳体43的部分L1的纵向尺寸或长度可增加,类似地,壳体43的部分L2的纵向尺寸或长度可增加。在此情况下,就无需增加壳体43的壁厚。可以产生这些效果是因为,相较于图1所示的现有壳体结构(根据该结构,座椅载荷竖直的施加至壳体143的前壁143b及后壁143c),此座椅载荷大体水平的沿车辆V的纵向方向施加至壳体43的底壁及侧壁的壁表面。
此外,可以抑制壳体43的宽度尺寸W的增加,可能因为壳体43的壁厚的扩张而导致该增加。这可以抑制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的扩张。因此,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的尺寸都可以降低,进而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因为如上所述可以抑制壳体43的宽度尺寸W的增加,故下轨道11的开口11b可以减小,这有助于下轨道11的外观的改善,防止外部杂质落入内部空间11a。
此外,壳体43不仅可从下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侧,而且可从相对于内部空间11a的下轨道11的相对侧焊接至下轨道11。此外,当壳体43的焊接部43g插入下轨道11的通孔21a时,可确定壳体43的焊接位置。由此,可以改善壳体43的焊接性能,且可以改善壳体43相对于下轨道11的定位精度。此外,可以更稳固地将壳体43固定至下轨道11。
此外,一体形成于壳体43的上壁43b的延伸部43h覆盖至下轨道11的开口11b的后端的下轨道11的纵向区域。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下轨道11的外观,并可进一步抑制外部杂质落入内部空间11a等。
已在上述说明中对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及操作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要求保护的本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制于所揭示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这里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应视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其他人可进行改变及变更,以及可采用等同物。由此,其意在包括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变更及等同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包括第一轨道(11),其固定地安装在车辆(V)的底板(2)上,并在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第二轨道(12),其固定至座椅(3)上并由所述第一轨道(11)可滑动地支撑;壳体(43),其由金属制成并固定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轨道(11)上;螺母元件(42),其由树脂制成并被支撑在所述壳体(43)内;螺杆轴(41),其沿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在所述第一轨道(11)之上延伸,所述螺杆轴(41)可自由旋转地由所述第二轨道(12)支撑并与所述螺母元件(42)配合;以及,驱动机构(13),其与所述第二轨道(12)可操作地相联来旋转所述螺杆轴(41),其中,所述螺杆轴(41)响应于所述驱动机构(13)的操作而相对所述螺母元件(42)旋转,且当与所述螺母元件(42)配合的螺杆轴(41)旋转时,所述第二轨道(12)在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11)滑移,所述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3)具有向上突起的倒U形截面,其具有上壁(43b)和第一及第二侧壁(43a),该上壁在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形成所述倒U形截面的上表面,该第一及第二侧壁沿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从上壁(43b)的右侧及左侧延伸并形成所述倒U形截面的侧表面,所述壳体(43)还包括由上壁(43b)的第一槽口端表面(43d)与第一及第二侧壁(43a)的第二槽口端表面(43e)所限定形成的槽口(43c),所述螺母元件(42)装配在所述壳体(43)的槽口(43c)中,所述螺母元件(42)在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通过所述上壁(43b)的第一槽口端表面(43d)和所述第一及第二侧壁(43a)的第二槽口端表面(43e)而牢固地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轨道(11)包括一内部空间(11a)及一开口(11b),该内部空间在在所述车辆(V)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而该开口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开放所述内部空间(11a)的上部,且所述壳体(43)经由所述开口(11b)插入所述第一轨道(11)的内部空间(11a)中并固定至所述第一轨道(11)。
3.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43)的第一侧壁(43a)及第二侧壁(43a)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下端部(43g,43j),且所述下端部(43g,43j)插入形成于所述第一轨道(11)的通孔(21a,21b)中并固定地焊接至所述第一轨道(11)。
4.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43)的上壁(43b)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轨道(11)的一个端部的延伸部(43h)。
5.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螺母元件(42)的前表面(42b)及后表面(42c)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壳体(43)的槽口端表面(43d,43e)相接触。
6.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螺母元件(42)的左右方向尺寸稍大于所述壳体(43)的第一侧壁(43a)与第二侧壁(43a)之间的长度。
7.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从螺母元件(42)的底表面突出的突起(42e)插入在所述壳体(43)的第一侧壁(43a)与第二侧壁(43a)之间。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43)的上壁与第一及第二侧壁延伸至所述下轨道(11)的开口(11b)的一个端部。
9.如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螺杆轴(41)可操作地相联的齿轮单元(44);所述驱动机构(13)包括蜗杆(13b);与所述蜗杆(13b)配合的蜗轮(13c);连接杆(13d),其与所述蜗轮(13c)一体旋转并具有柔性,所述连接杆经由所述齿轮单元(44)连接至所述螺杆轴(4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杆包括由扭绞钢丝制成的内线缆(13e);以及外管(13f),其将所述内线缆(13e)支撑在其内并由具有柔性的树脂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轨道(11)上的壳体(43),壳体(43)具有突起的倒U形截面,且具有形成倒U形截面的上表面的上壁(43b)以及形成倒U形截面的侧表面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43a)。壳体(43)还包括槽口(43c),槽口(43c)由上壁(43b)的第一槽口端表面(43d)和第一及第二侧壁的第二槽口端表面(43e)所限定。螺母元件(42)装配在壳体的槽口内,被支撑在壳体内,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通过第一槽口端表面及第二槽口端表面而稳固地保持。螺杆轴(41)由第二轨道(12)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并与螺母元件配合。
文档编号F16H25/00GK1843803SQ20061006677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8日
发明者伊东定夫, 酒井诚, 辻英一郎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