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密封结构以及回转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5085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转密封结构以及回转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密封结构以及设置该回转密封结构的回转分配器。
背景技术
在工程机械中,回转分配器安装在上下车之间,芯轴与下车固定,筒体与上车连接,跟随着上车旋转,用来连通上车和下车之间的控制传输。目前,现有的分配器主要是用于液体的传输。随着气动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运用,现有的分配器已经不能满足上下车对液气同时传输的要求。现有的回转分配器一般是由芯轴和筒体构成,筒体为管状结构,筒体能够围绕芯轴转动,芯轴与筒体中间主要通过线接触的密封,例如O型圈密封。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现有的回转分配器虽然安装在上车与下车的回转中心,但由于存在结构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等原因,筒体跟随着上车运动时,相对于芯轴是做的偏心运动。这时,现有的分配器的密封件就很容易磨损,引起回转分配器在短时间出现泄漏。2、液路的工作压力要远远高于气路的工作压力,由于泄漏会导致高压油进入气路之中,造成气动元件的损坏,导致工程车辆某些动作失效,最后引发安全事故。由上可见,现有技术存在液气同时传输的过程中易发生泄露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回转密封结构以及设置该回转密封结构的回转分配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液气同时传输的过程中易发生泄露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旋转体外壁上的密封槽以及嵌于所述密封槽内的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外套设有筒状的第二旋转体,且所述第二旋转体能绕所述第一旋转体转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周向外壁,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以及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相抵接的第二密封圈,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背离所述第二密封圈的部分与所述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为线接触,且所述第二密封圈背离所述第一密封圈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上的密封槽的底面之间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0016]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密封圈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分配器,包括芯轴、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芯轴与所述筒体之间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其中:所述芯轴为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筒体为所述第二旋转体;所述芯轴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液体传输通道以及至少一条气体传输通道,所述液体传输通道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各自均包括芯轴流体通道以及与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相连通的流体传输槽;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的外端口均裸露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所述流体传输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筒体流体通道,不同的所述筒体流体通道分别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相连通,且所述筒体流体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筒体;所述回转密封结构的所述密封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之间的所述芯轴的外壁上,或者,所述密封槽设置于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的所述芯轴的外壁上。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轴上还设置有泄荷通道以及与所述泄荷通道相连通的泄荷槽,其中:所述泄荷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轴上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泄荷槽,至少其中一条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之间,至少其中另一条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轴的两个轴向端部的周向外壁与所述筒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环以及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环嵌于所述安装槽内且分别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以及所述筒体的内壁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环为酚醛树脂。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轴的外壁上固设有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筒体外径的限位凸沿以及套设于所述芯轴外且抵压于所述限位凸沿上的芯轴耐磨垫,所述筒体的其中一端抵压于所述芯轴耐磨垫上。在一个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回转分配器还包括挡块、压板结构、定位安装结构以及走线结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所述挡块为长方体形,且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的外壁上;所述压板结构包括压板以及压板耐磨垫,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芯轴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部,所述压板耐磨垫抵接于所述芯轴其中另一个轴向端部上,所述压板抵压于所述筒体的其中另一个轴向端以及所述压板耐磨垫上且所述压板与所述芯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凸台以及隔垫物,所述安装凸台固设于所述芯轴的外壁上,所述安装凸台与所述隔垫物上均设置有轴向方向与所述芯轴的轴向方向相平行的安装通孔,且所述安装凸台上的安装通孔与所述隔垫物上的安装通孔两者同轴,所述隔垫物位于所述安装凸台下方且所述隔垫物的底面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走线结构包括走线孔以及电刷壳体,所述走线孔沿所述芯轴的轴向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芯轴。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中密封件与第二旋转体(优选为回转分配器的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压强小,所以抵御偏心运动的能力更强,故而密封件不易磨损,防泄漏的效果更好,不易出现泄露,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应用于回转分配器中用以防止液体传输通道的流体传输槽与气体传输通道的流体传输槽之间发生泄露时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泄漏效果,能将液体传输通道的流体传输槽与气体传输通道的流体传输槽可靠的隔离为油路部分以及气路部分两部分,故而避免了因为泄露而引发的事故,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液气同时传输的过程中易发生泄露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还可以产生以下技术效果:1、挡块的设置可以对筒体进行可靠的定位,便于安装操作的进行。2、支撑结构内的支撑环承载了筒体相对芯轴偏心转动时主要的受力,降低了密封件的磨损,大大延长了本实用新型回转分配器的使用寿命。3、压板结构不仅能较好的对筒体实现定位,而且可以避免压板磨损。4、走线结构的设置便于引出设置该回转分配器的起重机的线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诸多其他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继续进一步进行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的回转分配器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回转分配器的挡块与拔叉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回转分配器与电刷壳体之间连接关系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回转分配器的筒体的轴向方向的示意图;图7为图6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0053]图8为图6沿D-D线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标记:1、第一旋转体;11、密封槽;12、密封件;121、第一密封圈;122、第二密封圈;13、液体传输通道;14、气体传输通道;2、第二旋转体;21、筒体流体通道;341、芯轴流体通道;342、流体传输槽;41、泄荷通道;42、泄荷槽;5、支撑结构;51、支撑环;52、安装槽;61、限位凸沿;62、芯轴耐磨垫;71、挡块;72、压板结构;721、压板;722、压板耐磨垫;73、定位安装结构;731、安装凸台;732、隔垫物;733、安装通孔;74、走线结构;741、走线孔;742、电刷壳体;743、连接盘;744、过渡盘;745、焊缝;8、拔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图1 图8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使用逗号、句号、顿号或分号等任意标点符号隔开)、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印花的图案色彩鲜艳、细腻,色牢度高,同时可对待转印物料上的染料图案进行固色,并且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以及成品率高、适宜大规模生产的回转分配器。下面结合图1 图8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 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旋转体I外壁上的密封槽11以及嵌于密封槽11内的密封件12,其中:第一旋转体I外套设有筒状的第二旋转体2,且第二旋转体2能绕第一旋转体I转动。密封件12与第二旋转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密封件12与第二旋转体2 (优选为回转分配器的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压强小,所以抵御偏心运动的能力更强,故而密封件12不易磨损,防泄漏的效果更好,不易出现泄露。本实施例中密封槽11环绕第一旋转体I的外壁周向外壁,密封件12包括第一密封圈121以及与第一密封圈121相抵接的第二密封圈122,其中:第一密封圈121背离第二密封圈122的部分与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第二密封圈122与第一密封圈121之间为线接触,且第二密封圈122背离第一密封圈121的部分与第一旋转体I上的密封槽11的底面(图1中密封槽11的底面与第一旋转体I即芯轴的外壁相平行)之间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优选为线接触。装配完成后,第二密封圈122有一定的变形量,在分配器使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121出现磨损时,第二密封圈122的变形量会补偿第一密封圈121的磨损量,这种密封形式可以保证在密封圈121磨损的情况下密封依然有效。当然,密封件12仅包括一个密封圈或包括更多个密封圈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21的横截面优选为矩形,第二密封圈122的横截面优选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这种结构的第一密封圈121以及第二密封圈122不仅便于制造,而且各处受力比较均匀,不易损坏。当然,第一密封圈121或第二密封圈122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或其他形状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分配器,包括芯轴、筒体以及设置于芯轴与筒体之间的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其中:芯轴优选为第一旋转体1,筒体优选为第二旋转体2。芯轴即第一旋转体I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图1中显示为多条)液体传输通道13以及至少一条(图1中显示为一条)气体传输通道14,液体传输通道13以及气体传输通道14各自均包括芯轴流体通道(图1中包括横向孔以及纵向孔,图1中仅示意出了气体传输通道14的芯轴流体通道)341以及与芯轴流体通道341相连通的流体传输槽342。芯轴流体通道341的外端口均裸露于芯轴的轴向端部。流体传输槽342设置于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芯轴的周向方向延伸。筒体即第二旋转体2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筒体流体通道21,不同的筒体流体通道21分别与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以及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相连通,且筒体流体通道21的外端口裸露于筒体。与图1与图2中示意的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相连通的筒体流体通道设置在图1所示的筒体的后方被图1中所示的结构所阻挡,但在图7中已示意该筒体流体通道21。同理,与图1中示意的筒体流体通道21相连通的液体传输通道以及气体传输通道各自的芯轴流体通道设置在图1所示的芯轴的后方,由于被图1中所示的结构所阻挡,所以也未示意出来。回转密封结构的密封槽11设置于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以及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之间的芯轴的外壁上,或者,密封槽11设置于流体传输槽342与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的芯轴的外壁上。本例中优选为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以及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之间的芯轴的外壁上设置有三条密封槽11,流体传输槽342与芯轴的两个轴向端部之间的芯轴的外壁上也设置有密封槽11。由于流体传输槽342设置于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芯轴的周向方向延伸,所以筒体即第二旋转体2绕芯轴即第一旋转体I转动时,流体传输槽342与芯轴流体通道341以及筒体流体通道21仍旧可以保持连通状态,由此保证了气体与液体可以在芯轴与筒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连续的传输。由于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均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泄漏作用,所以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应用于回转分配器中用以防止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与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之间发生泄露时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泄漏效果,故而避免了因为泄露而引发的事故。本实施例中芯轴上还设置有泄荷通道41以及与泄荷通道41相连通的泄荷槽42,其中:图中示意出了两条泄荷通道41。泄荷通道41的外端口裸露于芯轴的轴向端部。该泄荷通道41的外端口优选为与油箱相连通。泄荷槽42设置于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芯轴上设置有至少两条泄荷槽42 (图中显示为两条),至少其中一条泄荷槽42设置于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与气体传输通道14的流体传输槽342之间,至少其中另一条泄荷槽42设置于液体传输通道13的流体传输槽342与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泄荷槽42可以将通过流体传输槽342的卸压后的流体(主要是高压油)从泄荷通道41的外端口释放掉。本实施例中芯轴的两个轴向端部的周向外壁与筒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结构5,其中:支撑结构5包括支撑环51以及安装槽52,安装槽52设置于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支撑环51嵌于安装槽52内且分别与安装槽52的底面以及筒体的内壁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优选为面接触。支撑结构5内的支撑环51承载了筒体相对芯轴偏心转动时主要的受力,降低了密封件12的磨损,大大延长了本实用新型回转密封结构以及回转分配器的使用寿命。当然,使用其他结构以替代支撑结构5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支撑环51优选为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摩擦过程中不易损坏。当然,使用材料制作支撑环51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芯轴的外壁上固设有外径大于或等于筒体外径的限位凸沿61以及套设于芯轴外且抵压于限位凸沿61上的芯轴耐磨垫62,芯轴的其中一端抵压于芯轴耐磨垫62上。限位凸沿61的设置可以避免筒体从芯轴的下方脱出。芯轴耐磨垫62可以减小芯轴与筒体之间的摩擦。当然,不设置芯轴耐磨垫62或使用其他结构以替代限位凸沿61与芯轴耐磨垫62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回转分配器还包括挡块71、压板结构72、定位安装结构73以及走线结构74至少其中之一,优选为回转分配器既包括挡块71、压板结构72、定位安装结构73,又包括走线结构74。其中:挡块71优选为长方体形,且挡块71固定连接于筒体的外壁上。通过夹持或限位挡块71可以实现对筒体的定位与锁定。本实施例中压板结构72包括压板721以及压板耐磨垫722,芯轴流体通道341的外端口裸露于芯轴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部,压板耐磨垫722抵接于芯轴其中另一个轴向端部上,压板721抵压于筒体的其中另一个轴向端以及压板耐磨垫722上且压板721与芯轴固定连接。压板结构72可以避免芯轴从筒体的上方松脱。压板耐磨垫722可以起到减小筒体与压板721之间摩擦力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定位安装结构73包括安装凸台731以及隔垫物732,安装凸台731固设于芯轴的外壁上,安装凸台731与隔垫物732上均设置有轴向方向与芯轴的轴向方向相平行的安装通孔733,且安装凸台731上的安装通孔733与隔垫物732上的安装通孔733两者同轴,隔垫物732位于安装凸台731下方且隔垫物732的底面与芯轴的轴向端部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安装凸台731的设置至少具有以下两点优点:1、可以将安装凸台731下部的芯轴的下端嵌于用于固定该回转分配器的座体(例如:起重机的副车架、下车)的通孔内,从而降低回转分配器的整体高度;2、安装凸台731下方的空缺部分使分配器整体重量减轻,所以安装凸台731的结构设计可以减轻分配器整体的重量。本实施例中走线结构74包括走线孔741以及电刷壳体742,走线孔741沿芯轴的轴向方向延伸且贯穿芯轴。选配电刷时将连接盘743焊在回转分配器的筒体上,电刷与连接盘743和过渡盘744连接。走线孔741的设置不仅可以避免经过走线孔741的线路因为芯轴与筒体的相对旋转而缠绕损坏,而且可以减轻芯轴的重量。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分配器时,可以用螺钉将回转分配器的芯轴固定在一个机构上,此机构上的液压管和气管连接到回转分配器芯轴底面对应的孔上即液体传输通道13以及气体传输通道14各自的芯轴流体通道341的外端口,然后用另一个机构上的拨叉8卡住回转分配器筒体上的挡块71,此机构上的油管和气管连接到回转分配器筒体侧面的孔即筒体流体通道21的外端口上。这样就能实现在两个相对转动的机构间同时传输液压油和气体了。当然,将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应用于回转分配器之外的其他装置上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锻造或注塑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如果存在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那么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回转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第一旋转体外壁上的密封槽以及嵌于所述密封槽内的密封件,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体外套设有筒状的第二旋转体,且所述第二旋转体能绕所述第一旋转体转动; 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周向外壁,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以及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相抵接的第二密封圈,其中: 所述第一密封圈背离所述第二密封圈的部分与所述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 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为线接触,且所述第二密封圈背离所述第一密封圈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上的密封槽的底面之间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密封圈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
4.一种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芯轴与所述筒体之间的权利要求1 一 3任一所述的回转密封结构,其中: 所述芯轴为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筒体为所述第二旋转体; 所述芯轴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液体传输通道以及至少一条气体传输通道,所述液体传输通道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各自均包括芯轴流体通道以及与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相连通的流体传输槽; 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的外端口均裸露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 所述流体传输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周向方向延伸; 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筒体流体通道,不同的所述筒体流体通道分别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相连通,且所述筒体流体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筒体; 所述回转密封结构的所述密封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以及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之间的所述芯轴的外壁上,或者,所述密封槽设置于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的所述芯轴的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上还设置有泄荷通道以及与所述泄荷通道相连通的泄荷槽,其中: 所述泄荷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 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上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泄荷槽,至少其中一条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气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之间,至少其中另一条所述泄荷槽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通道的所述流体传输槽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两个轴向端部的周向外壁与所述筒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环以及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芯轴的周向外壁且沿所述芯轴的整个周向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环嵌于所述安装槽内且分别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以及所述筒体的内壁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环为酚醛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外壁上固设有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筒体外径的限位凸沿以及套设于所述芯轴外且抵压于所述限位凸沿上的芯轴耐磨垫,所述筒体的其中一端抵压于所述芯轴耐磨垫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 9任一所述的回转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分配器还包括挡块、压板结构、定位安装结构以及走线结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 所述挡块为长方体形,且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的外壁上; 所述压板结构包括压板以及压板耐磨垫,所述芯轴流体通道的外端口裸露于所述芯轴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部,所述压板耐磨垫抵接于所述芯轴其中另一个轴向端部上,所述压板抵压于所述筒体的其中另一个轴向端以及所述压板耐磨垫上且所述压板与所述芯轴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凸台以及隔垫物,所述安装凸台固设于所述芯轴的外壁上,所述安装凸台与所述隔垫物上均设置有轴向方向与所述芯轴的轴向方向相平行的安装通孔,且所述安装凸台上的安装通孔与所述隔垫物上的安装通孔两者同轴,所述隔垫物位于所述安装凸台下方且所述隔垫物 的底面与所述芯轴的轴向端部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走线结构包括走线孔以及电刷壳体,所述走线孔沿所述芯轴的轴向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芯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转密封结构以及回转分配器,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液气同时传输的过程中易发生泄露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旋转体外壁上的密封槽以及嵌于密封槽内的密封件,其中第一旋转体外套设有筒状的第二旋转体,且第二旋转体能绕第一旋转体转动;密封件与第二旋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面接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分配器,包括芯轴、筒体以及设置于芯轴与筒体之间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回转分配器的防泄漏性能。
文档编号F16J15/16GK202937813SQ20122063003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6日
发明者陈志伟, 韩文超, 肖刚, 赵龙辉, 林小波 申请人: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