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5316阅读:10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水封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适用于正、负压气体输送管道且能够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
背景技术
气体水封装置的种类较多,气体水封装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将气体输送管道中的冷凝液及时排出,保证气体管线畅通,确保气体的安全输送;二是靠冷凝液位的高度形成液封,防止气体窜出及空气的吸入威胁到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气体安全输送。目前,气体水封装置中液封方式的使用较为普遍,此类型的气体水封装置容易出现因水封失水或者是水封自身的放空阀泄漏、加水不够等原因造成水封的液封高度降低,或是因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过大导致水封被冲破,造成气体窜出进入大气或是空气被吸入气体输送管道而威胁到人员的安全或气体的正常输送。为了解决上述现场实际问题,设计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十分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气体水封装置因水封失水或者水封放空阀泄漏、加水不够等原因造成水封的液封高度降低,或是因气体输送管道内气体压力过大导致水封被冲破,造成气体窜出或是空气被吸入气体输送管道而威胁人员安全或气体正常输送等问题的气体水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所述气体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气体平衡管和下液管,气体平衡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上部且气体平衡管连通水封槽的内腔与大气,下液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下部且下液管连通气体输送管道与水封槽的内腔,所述气体水封装置还包括水封管,所述水封管设置在下液管上且沿着垂直方向设置,水封管包括上腔室、中腔室、下腔室和水封浮球,所述水封浮球能够在中腔室中上下自由移动并封堵上腔室或下腔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均设置有蒸汽吹扫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封槽的上部还设置有注水口和溢流口,所述水封槽的下部还设置有放空口。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气体输送管道的水封装置在失水、气体输送管道中气体压力偏高或是吸力偏大等异常情况下,水封装置中的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空气被吸进气体输送管道的问题,确保了气体的安全稳定输送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中的水封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液管、2-水封管、21-上腔室、22-中腔室、23-下腔室、24-水封浮球、25-蒸汽吹扫口、3-水封槽、4-气体平衡管、5-注水口、6-溢流口、7预留口、8-放空口、9-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中的水封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3、气体平衡管4和下液管1,气体平衡管4设置在水封槽3的上部且气体平衡管4连通水封槽3的内腔与大气,下液管I设置在水封槽3的下部且下液管I连通气体输送管道(未示出)与水封槽3的内腔。其中,水封槽3中通常需要注入适当的液体(如水)至适当深度,由此可以对气体输送管道进行液封,防止气体窜出并调节气体输送管道与大气之间的压差,确保设备安全。气体平衡管4则与大气直接连通,用于平衡水封槽3内的气压并可防止虹吸的发生。下液管I的一端与水封槽3的内腔连通且另一端与气体输送管道连接,则气体输送管道中的冷凝液可以通过下液管I流入气体水封装置中,由此可以及时地排出冷凝液,确保气体输送安全。并且,为了达到对气体输送管道的液封效果,下液管I伸入水封槽3的一端需位于水封槽3中的液位以下,因此下液管I需设置在水封槽3的下部。为了实现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效果,本实施例的气体水封装置还包括水封管2,水封管2设置在下液管I上且沿着垂直方向设置。水封管2的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水封管2包括上腔室21、中腔室22、下腔室23和水封浮球24,水封浮球24能够在中腔室22中上下自由移动并封堵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为了确保水封浮球24能够在中腔室22中上下自由移动,则水封浮球24的直径应小于中腔室22的直径,且中腔室22优选地为圆管状;为了确保水封浮球24能够封堵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与中腔室22的连接处的直径应大于水封浮球24的直径,而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与下液管I的连接处的直径应小于水封浮球24的直径,故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优选地为圆台状。由于水封浮球24在吸力、压力或浮力、重力作用下能够封堵上腔室21或下腔室23,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气体窜出或空气吸入,且能够适用于正、负压气体输送管道的不同情形。其中,正压气体输送管道是指输送的气体压力大于大气压力,负压气体输送管道是指输送的气体压力小于大气压力。具体地,下面以正、负压气体输送管道为例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当上述气体水封装置与正压气体输送管道相连且正常工作时,水封浮球24悬浮于水封管2的中腔室22中,此时水封浮球24不会封堵气体而影响正常的下液;当水封槽3失水时,水封管2内的水封浮球24能够在气体的压力作用下回落至水封管2的下腔室23中并封堵下腔室23,同时封堵气体并不会造成煤气的放散。当上述气体水封装置与负压气体输送管道相连时,气体水封装置主要是利用气体的吸力作用将水封浮球24吸附在水封管2的上腔室22中并封堵上腔室22,同时封堵气体,当下液管I内的冷凝液积聚到一定量时,在下液管I内液体的重力作用下,冷凝液间断地推开水封浮球24并进行下液,下液时由于可以靠冷凝液封堵住气体,因此即使水封管2内无液体存在也不会造成大量空气的吸入,而下液完成后水封浮球24在气体的吸力作用下被吸入上腔室22中继续工作;当水封槽3失水时,同样利用吸力作用将水封浮球24吸入上腔室22内对气体进行封堵,不会因水封槽3失水而导致空气吸入并危及气体的安全输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腔室22和下腔室24均设置有蒸汽吹扫口 25,这样能够及时吹入蒸汽并确保水封管2内的水封浮球24能灵敏地上下浮动。此外,水封槽3等部件可以具有现有技术中水封槽的通常结构,例如,水封槽3的上部还设置有注水口 5和溢流口 6,以对水封槽3中的液位进行准确控制;水封槽3的下部还设置有放空口 8,以在检修等情形下对水封槽3中的液体进行排放;此外,水封槽3还可以包括预留口 7,预留口 7是用于水封槽3检修时连接蒸汽吹扫管。当然,注水口 5、溢流口
6、放空口 6均可以与管道直接连接,例如溢流口 6可以通过溢流管9与液体收集装置相连。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的需要位置或管道处设置控制阀门,以对该装置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彻底解决了气体水封装置因失水而造成正压气体输送管道的气体水封装置气相平衡管窜出煤气或是负压气体输送管道的气体水封装置气相平衡管吸入空气的问题,确保了气体(如煤气)的安全稳定输送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尽管上面结合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这里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所述气体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气体平衡管和下液管,气体平衡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上部且气体平衡管连通水封槽的内腔与大气,下液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下部且下液管连通气体输送管道与水封槽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水封装置还包括水封管,所述水封管设置在下液管上且沿着垂直方向设置,水封管包括上腔室、中腔室、下腔室和水封浮球,所述水封浮球能够在中腔室中上下自由移动并封堵上腔室或下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均设置有蒸汽吹扫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封槽的上部还设置有注水口和溢流口,所述水封槽的下部还设置有放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气相平衡管窜出气体或吸入空气的气体水封装置,气体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气体平衡管和下液管,气体平衡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上部且气体平衡管连通水封槽的内腔与大气,下液管设置在水封槽的下部且下液管连通气体输送管道与水封槽的内腔,气体水封装置还包括水封管,水封管设置在下液管上且沿着垂直方向设置,水封管包括上腔室、中腔室、下腔室和水封浮球,水封浮球能够在中腔室中上下自由移动并封堵上腔室或下腔室。本实用新型消除了气体输送管道的水封装置在失水、煤气输送管道中煤气压力偏高或是吸力偏大等情况下,气相平衡管窜出煤气或空气被吸进气体输送管道的问题,确保气体安全稳定输送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文档编号F16K27/02GK202992260SQ2012206359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7日
发明者陈路, 刘宁 申请人: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