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轮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798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导轮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包括:杆轮,所述杆轮为一中空结构,具有一杆孔;数个枢接轮,枢接轮安装在杆轮的杆孔两端,每个枢接轮轴心轴向设置有一轴孔,并沿该轴孔间隔设置有数个肋片,肋片之间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中空结构形成穿槽,数个组接盖,每个组接盖轴向设置有一透孔,所述透孔的位置与轴孔相对应,组接盖的一内侧面与枢接轮连接,以及数支轴杆,每个轴杆一端穿过相应的一个透孔与轴孔。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调整因磨损所造成的偏移。
【专利说明】导轮配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机具中导引、输送的导轮,特别是可依导轮磨损或平衡状况,进行配重调整的一种导轮配重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已知铝导轮系一种供导弓丨、输送片状物料的器具,导引片状物料时必需保持平衡不可偏斜,否则会使片状物料不平整、发生皱摺。而,铝导轮是呈一长度的杆状,刚完成制造时必然会有两端或一端的左右边重量重心不平均的问题,因此需设置配重块来调整呈平衡。
[0003]已知的铝导轮配重结构,如第9、10图所示,是一中空的杆轮902,两端设组接头904,藉由组接头904提供组装轴杆906。
[0004]已知的配重结构,乃是指在组接头904上开设配重孔908而达成,通过开设配重孔908数量及孔径大小的变化,以减轻该端的重量,然而此一作法明显存有诸多缺失:
[0005](I)已知以配重孔908的手段来减轻组接头904部份位置的重量,实施时其减轻的重量不易精确掌握,反而容易使不平衡的现象加剧,反造成轴杆906与轴承910的磨耗增加。
[0006](2)已知以配重孔908方式调节组接头904的重量,一旦凿孔后便无法回复,导致组接头904无谓的损耗及成本的浪费。
[0007](3)已知组接头904的配重孔908容易导致异物、水份侵入杆轮902的时候,造成杆轮902的污染,进而污损物料。
[0008](4)已知杆轮902内径无补强结构,为了能得到较佳的刚性,使得已知杆轮902需制成相当的厚度,如此反造成杆轮902笨重及成本增加等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有鉴于上述已知技艺的问题与缺失,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可依导轮实际磨损或偏移情况,施以非破坏性的调整,维持导轮运转的平衡。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1]杆轮,所述杆轮为一中空结构,具有一杆孔;
[0012]数个枢接轮,枢接轮安装在杆轮的杆孔两端,每个枢接轮轴心轴向设置有一轴孔,并沿该轴孔间隔设置有数个肋片,肋片之间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中空结构形成穿槽;
[0013]数个组接盖,每个组接盖轴向设置有一透孔,所述透孔的位置与轴孔相对应,组接盖的一内侧面与枢接轮连接;以及数支轴杆,每个轴杆一端穿过相应的一个透孔与轴孔
[0014]优选的,一个或多个肋片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容置孔内设置配重块。
[0015]优选的,在至少一个肋片的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内锁孔,且该组接盖对应内锁孔位置设有一外锁孔,外锁孔与内锁孔内放置连接件,通过连接件连接组接盖与枢接轮。[0016]优选的,所述组接盖的内侧面设有数块契合块,每块契合块的连线形成一个环形,且每块契合块对应一个穿槽,每个契合块适配的紧密插接在穿槽内。
[0017]优选的,每块契合块外圆周设置有粗糙纹路结构,增加穿槽内径面与契合块连接处的摩擦力。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其包括:
[0019]一杆轮,所述杆轮为一中空结构,具有一杆孔,两端内径面分别以数支肋片界定形成一轴孔及数个穿槽,且该轴孔位于杆轮的轴心;
[0020]数个组接盖,组接盖连接在杆轮的轴向两端,所述组接盖轴向的设置有一透孔,且该透孔的位置与轴孔相对应,其中组接盖的一个内侧面安装在杆轮杆孔内;以及数支轴杆,每个轴杆一端穿过相应的一个透孔与轴孔。
[0021]优选的,一个或多个肋片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容置孔内适配的配置有配重块。
[0022]优选的,至少一个肋片的端面上设置有内锁孔,组接盖上设置有外锁孔,外锁孔与内锁孔位置对应,且外锁孔与内锁孔内放置连接件连接杆轮与组接盖。
[0023]优选的,组接盖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数块契合块,每块契合块的连线为圆形,每块契合块对应一个穿槽,契合块紧密适配的放置在穿槽内。
[0024]优选的,每块契合块外圆周上设置有一粗糙纹路结构,通过粗糙纹路结构增加内径面与契合块连接处的摩擦力。
[0025]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调整因磨损所造成的偏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示意图。
[00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剖面示意图。
[00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解示意图。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剖面示意图。
[00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示意图。
[00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剖面示意图。
[00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示意图。
[00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剖面示意图。
[0034]图9为已知铝导轮实施例示意图。
[0035]图10为已知铝导轮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0036]附图序号说明:杆轮200、杆孔202、枢接轮400、轴孔402、穿槽404、肋片408、容置孔412、配重块414、组接盖600、透孔602、契合块608、粗糙纹路610、轴杆800、内锁孔410、外锁孔604、
[0037]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序号说明:杆轮200’、肋片408’、穿槽404’、轴孔402’
[0038]现有技术序号说明:杆轮902、组接头904、轴杆906、配重孔908、轴承9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请参照相关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导轮配重结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以下相同元件采用相同符号标示说明。其中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的杆轮结构有所区别,因此为了区分杆轮,将杆轮、肋片、穿槽、轴孔的序号进行了区别。
[0040]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8所示。
[0041]实施例一:图中,导轮配重结构,其包括有:一杆轮200、数个枢接轮400、数个组接盖600、一轴杆800及数个配重块414。通过上述构件的组成,以封闭杆轮200及枢接轮400两端的横截面,避免异物的侵入,可通过配重块414的设置,而调节杆轮200的动态平衡。
[0042]上述杆轮200,具有一轴向贯穿的杆孔202。
[0043]上述枢接轮400,是对应套设在杆轮200两端的杆孔202内,枢接轮400包含有一轴孔402、数个穿槽404、数支肋片408,轴孔402轴向贯穿形成于枢接轮400的轴心,而各穿槽404与各肋片408则沿轴孔402间隔形成于枢接轮400,在一个肋片或多个轴向的肋片上设置一个或数个容置孔412。
[0044]实施例二: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体一致,这两个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枢接轮肋片的端面上设置数个内锁孔410 (如图3所示)。组接盖上也设置数个外锁孔604,外锁孔与内锁孔位置对应,且孔内放置连接件,例如螺丝,将组接盖通过螺丝连接在枢接轮上。
[0045]实施时,枢接轮400可与杆轮200 —体形成。
[0046]枢接轮400与杆轮200 —体形成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与实施例四,当在一体形成的杆轮200’的肋片端面上设置内锁孔410时为实施例四,没有设置内锁孔为实施例三,因此实施例三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是否设置内锁孔。
[0047]有关枢接轮400与杆轮200 —体形成时,该杆轮200’为一中空体结构,各肋片408’分别形成于杆轮200’两端的内径面,以界定形成轴孔402’及各穿槽404’,且轴孔402’位于杆轮200’的轴心。而有关内锁孔410及容置孔412结构不变,故不多作赘述(如图5至图8所示)。
[0048]本实用新型中内锁孔410可根据实施的需求而省略或选择。
[0049]上述组接盖600,是遮蔽杆轮200、200 ’及枢接轮400 —端轴向的端面。组接盖600包含有一透孔602、数个外锁孔604、数个契合块608及一粗糙纹路610,透孔602及各外锁孔604轴向贯穿形成在组接盖600上,且透孔602及各外锁孔604位置分别与轴孔402及内锁孔410相对应,而各契合块608则形成于组接盖600遮蔽杆轮200及枢接轮400的内侧面,其中,各契合块608外圆周具有粗糙纹路610。实施时,各外锁孔604、各契合块608及粗糙纹路610可选择性的省略(如图1至图7所示)。
[0050]上述轴杆800, —端可活动的穿过对应的透孔602及轴孔402。
[0051]上述配重块414,可以选择性的固设在肋片408的容置孔412内。
[0052]是以,上述即为本创作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导轮配重结构,各部构件及组装方式之介绍,兹再将本实用新型新的实施例作动特点介绍如下:首先,组接盖600可依实施的需求,配合契合块608与穿槽404、404’相互契合,完成组接盖600遮蔽杆轮200及枢接轮400两端轴向的截面,而组接盖600更可配合各契合块608外圆周的粗糙纹路610,与各穿槽404、404’的槽壁形成紧密配合,又或通过连接件配合内、外锁孔410、604进行锁紧配合,确保组接盖600与枢接轮400 (或杆轮200’)的连结。组合后,则可提供轴杆200可活动的穿过透孔602及轴孔402、402’。
[0053]当实施时,杆轮200、200’因磨损造成动态平衡无法维持时,则可在各肋片408、408’配合容置孔412放置所需重量的配重块414,进而调节杆轮200、200’因磨损所造成的偏移。
[0054]以上所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意在明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本【技术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创作所作的均等变化,以及本领域内技术人员熟知的改变,仍应属本创作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轮,所述杆轮为一中空结构,具有一杆孔; 数个枢接轮,枢接轮安装在杆轮的杆孔两端,每个枢接轮轴心轴向设置有一轴孔,并沿该轴孔间隔设置有数个肋片,肋片之间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中空结构形成穿槽; 数个组接盖,每个组接盖轴向设置有一透孔,所述透孔的位置与轴孔相对应,组接盖的一内侧面与枢接轮连接;以及 数支轴杆,每个轴杆一端穿过相应的一个透孔与轴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一个或多个肋片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容置孔内设置配重块。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肋片的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内锁孔,且该组接盖对应内锁孔位置设有一外锁孔,外锁孔与内锁孔内放置连接件,通过连接件连接组接盖与枢接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接盖的内侧面设有数块契合块,每块契合块的连线形成一个环形,且每块契合块对应一个穿槽,每个契合块适配的紧密插接在穿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每块契合块外圆周设置有粗糙纹路结构,增加穿槽内径面与契合块连接处的摩擦力。
6.一种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杆轮,所述杆轮为一中空结构,具有一杆孔,两端内径面分别以数支肋片界定形成一轴孔及数个穿槽,且该轴孔位于杆轮的轴心; 数个组接盖,组接盖连接在杆轮的轴向两端,所述组接盖轴向的设置有一透孔,且该透孔的位置与轴孔相对应,其中组接盖的一个内侧面安装在杆轮杆孔内;以及数支轴杆,每个轴杆一端穿过相应的一个透孔与轴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或多个肋片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容置孔内适配的配置有配重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肋片的端面上设置有内锁孔,组接盖上设置有外锁孔,外锁孔与内锁孔位置对应,且外锁孔与内锁孔内放置连接件连接杆轮与组接盖。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组接盖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数块契合块,每块契合块的连线为圆形,每块契合块对应一个穿槽,契合块紧密适配的放置在穿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轮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 每块契合块外圆周上设置有一粗糙纹路结构,通过粗糙纹路结构增加内径面与契合块连接处的摩擦力。
【文档编号】F16F15/28GK203548557SQ20132066396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7日
【发明者】陈政仪 申请人:陈政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