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887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组装件,该组装件包括置于安装面上的底座、由底座支撑的平板状显示部和设在显示部的背面侧的配重物。所述底座具有与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设在由第二直线、第三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形成的第一三角形的内部,第二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第三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第一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垂直于安装面。
【专利说明】显不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适用于例如显示器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0.Hll-251758 (JPH11-251758A)公开了在支撑平面PDP单元的支架上设置配重,从而避免显示设备的翻倒,以使显示设备稳定地保持站立。


【发明内容】

[0003]然而,在JPH11-251758A中公开的显示设备存在一个问题,支架向PDP单元的后方伸出一大截,导致安装面积较大。
[0004]希望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能够减小安装面积。
[0005]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组装件,该组装件包括:置于安装面上的底座、由所述底座支撑的平板状显示部、以及设在显示部的背面侧的配重物。底座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设在由第二直线、第三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围成的第一三角形的内部。第二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第三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第一直线穿过显示部的重心且垂直于安装面。
[0006]在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配重物被设在显示部的背面侧,底座与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被设在以显示部的重心为顶点的上述第一三角形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在连接显示部的重心与配重物的重心的直线上显示部与配重物之间的重量比,来确定组装件的重心。通过适当地设置配重物的位置和重量,就可能使组装件的重心位于底座与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的上方。因此,即使在底座的深度较小时也可防止组装件的翻倒,使得组装件被支撑在有利的平衡位置。
[0007]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设备,配重物被设在显示部的背面侧,使得底座与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处于上述第一三角形的内部。因此,减小了安装面积。
[0008]可以理解,以上的概述和以下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只是想为要求保护的技术提供更具体的解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附图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开的内容,它们被合并到本文中,构成申请文件的一部分。这些附图显示了各个实施例,与文字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技术原理。
[0010]图1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从其背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12]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从其正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13]图4是用于解释典型的显示设备的底座深度的下限的左视图。
[0014]图5是用于解释图4所示的第一三角形和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底座之间的关系的左视图。
[0015]图6是按步骤顺序显示制造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的方法的左视图。
[0016]图7是显示图6所示步骤后的步骤的左视图。
[0017]图8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从其背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18]图9是图8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19]图10是图8所示的显示设备从其正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20]图11是用于解释图8所示的显示设备的配重的布置的透视图。
[0021]图12是图11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22]图13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从其背面侧看到的透视图。
[0023]图14是图是图13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24]图15是图13所示的显示设备从其正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25]图16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从其背面侧看到的透视图。
[0026]图17是图16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27]图18是图17所示的显示设备从其正面侧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28]图19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从斜前方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29]图20是图19所示的显示设备的左视图。
[0030]图21是图19所示的显示设备从斜后方看到的外观的透视图。
[0031]图22是图19所示的显示设备从其正面侧看到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0033]1.第一实施例(在显示部的外部的某一位置上增加配重且该配重位于显示部的背部下方的例子)
[0034]2.第二实施例(配重置于显示部内的例子)
[0035]3.第三实施例(显示部的背面被构造为一个具有恒定坡度的斜面,从而显示部的厚度从顶端至底端逐渐增加的例子)
[0036]4.第四实施例(在显示部的背面设置具有曲面的过渡部的例子,该过渡部连接显示部具有较小厚度的上部与显示部具有较大厚度的下部)
[0037]5.第五实施例(具有曲面显示部的例子)
[0038][第一实施例]
[0039]图1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I)从背面看到的外观。图2显示了从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看到的(从左侧看到的)显示设备的外观。显示设备I可被用作例如电视机。显示设备I包括底座10、平板状显示部20和配重物30。底座10置于水平安装面Pl上。显示部20由底座10支撑。配重物30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的下部。底座10、显示部20和配重物30构成了组装体40。
[0040]在本说明书中,与显示设备I的主表面(最大面)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被表示为Z方向,显示设备I的主表面中的左右方向被表示为X方向,显示设备I的主表面中的上下方向被表示为Y方向。“左”和“右”是从背面看过去的左右。
[0041]如图1所示,底座10可通过例如使带状金属板弯曲而形成。底座10可附着于例如显示部20的底部的中央。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底座10的形状只是一个例子,不言而喻,底座10的形状不限于这个例子。另外,底座10所附着的位置也不限于显示部20的底部的中央。
[0042]如图3所示,显示部20例如可具有这样的结构:由诸如液晶或有机EL(电致发光)一类材料制成的显示板21被装在外壳22中。外壳22在其正面具有开口 22A。观众能够通过开口 22A观赏显示在显示板21上的图像。显示部20 (外壳22)的背面的下部区域被覆盖件23覆盖。覆盖件23在其内部可包括电源及基板(都未示出)。或者,覆盖件23可包含诸如音频发生器件(扬声器)(未示出)等组件。显示部20的重心Gd比显示部20的中间低一些,这是由于诸如电源、基板和扬声器一类的组件都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的下部。
[0043]设置配重物30的目的在于确保显示设备I的翻角的同时减小安装面积(深度Dl)。“翻角”在这里是指组装件40翻倒的困难程度(允许组装件40倾斜而不翻倒的角度)。注意,标准(UL19.1)定义了在所有方向上翻角被设为10°。例如对于包括图1和2所示的平板状显示部20的组装件40而言,特别在前后方向上确保翻角可能是重要的。在下面描述的情形中,组装件40的后翻角ΘΒ例如为10°,组装件40的前翻角0F例如为10°。
[0044]配重物30被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上。具体地说,配重物30可被设在例如显示部20的背面外面的下部。通过将配重物30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外面的下部,可以确保显示部20的背面外部供线缆(未示出)连接等用的空间。配重物30的重心Gs位于配重物30的底面附近的位置上。
[0045]配重物30优选地可以是由金属块构成的配重,金属块例如是电镀钢板(SECC)。配重物30的形状不受具体限制。然而,配重物30的形状可以是例如具有图1和图2所示的矩形横截面的棒状外形。
[0046]在显示设备I中,如图2所示,与安装面Pl接触的底座10的接触部1A位于由第二直线L2、第三直线L3和安装面Pl围成的第一三角形TL内。第二直线L2相对于第一直线LI形成的角度等于组装件40的后翻角ΘΒ。第三直线L3相对于第一直线LI形成的角度等于组装件40的前翻角Θ F。第一直线LI穿过显示部20的重心Gd,并且垂直于安装面Pl0这样,在显示设备I中可以减小安装面积。
[0047]这将在下面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典型的显示设备100不包括配重物130,而是包括仅由底座110和显示部120构成的组装件140。为了保证组装件140的前翻角Θ F和后翻角Θ B,底座110在显不部120的如后伸出很多。
[0048]底座110的深度的下限Dmin对应于上述第一三角形TL的底边,该第一三角形TL包含显示部120的重心Gd作为顶点。底座110的深度Dl不短于第一三角形TL的底边。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如果底座110的深度Dl短于第一三角形TL的底边,则难以保证后翻角Θ B和前翻角Θ F,因而组装件140可能容易翻倒。
[0049]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底座110的深度Dl包括上述第一三角形TL的前后方向上的缓冲区MF和MB,深度Dl被设为大于上述第一三角形TL的底边(Dl=Dmin+MF+MB)。注意,作为图4中的最大三角形,第三三角形TLL是用底座110的实际深度Dl作为底边的三角形。
[0050]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物30被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一侧。在此情况下,根据在连接显示部20的重心Gd和配重物30的重心Gs的直线LG上显示部20和配重物30之间的重量比,来确定组装件40的重心Ga。通过适当地设置配重物30的位置和重量,可以使组装件40的重心Ga位于与安装面Pl接触的底座10的接触部1A的上方。因此,即使底座10的深度Dl较小,也可防止组装件40的翻倒,使组装件40被支撑在有利的平衡状态。
[0051]此外,可将组装件40的重心Ga优选地置于底座10与安装面Pl接触的接触部1A的中间的正上方。这样,组装件40达到最佳平衡支撑。
[0052]如图5所示,底座10与安装面Pl接触的接触部1A构成了由第五直线L5、第六直线L6和安装面Pl围成的三角形的底边。第五直线L5相对于第四直线L4形成的角度等于组装件40的后翻角Θ B。第六直线L6相对于第四直线L4形成的角度等于组装件40的前翻角9F。第四直线L4穿过组装件40的重心Ga,并且垂直于安装面Pl。通过适当地设置配重物30的位置和重量,使得包括组装件40的重心Ga为顶点的第二三角形TS被形成在包括显示部20的重心Gd为顶点的第一三角形TL的内部。
[0053]允许用众所共知的制造方法来制造显示设备1,但此外还要将配重物30安装在显示部20的背面的下部。在此情况下,例如可按下述方式来设置配重物30的位置和重量。
[0054]首先,如图6所示,将底座10与安装面Pl接触的接触部1A置于显示部20下方的任意位置。底座10优选地可处于不超过显示部20的前端20A位置的某一位置上。另外,底座10的深度Dl可优选地尽量小。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限制性的。如前所述,显示部20的重心Gd处于比显示部20的中间低一些的位置上。
[0055]接着,如图7所示,将配重物30安装在显示部20的背面侧。根据在连接显示部20的重心Gd和配重物30的重心Gs的直线LG上显示部20和配重物30之间的重量比,来计算组装件40的重心Ga。此时,通过计算来确定配重物30的位置和重量,以使组装件40的重心Ga位于底座10与安装面Pl接触的接触部1A的上方。注意,当显示部20的重量为例如10kg,并且后翻角Θ B和前翻角Θ F分别为例如10°时,允许配重物30的重量减小至约4kg到5kg,包含两个端值。
[0056]这样,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物30被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侧,使得底座10与安装面Pl接触的接触部1A被设在上述第一三角形TL的内部。因此减小了安装面积。
[0057][第二实施例]
[0058]图8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1A)从背面侧看到的外观。图9显示了从图8中的箭头IX方向看到的(从左侧看到的)该显示设备的外观。图10显示了从该显示设备的正面侧看到的外观。显示设备IA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效果,能够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制造,除了要将配重物30置于显示部20的覆盖件23的内部以外。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相应的元件。
[0059]在显示设备IA中,如上所述,配重物30被置于显示部20的覆盖件23的内部。因此,组装件40的后端40B位于穿过显示部20的后端20B并且垂直于安装面Pl的平面P2中。这样可以使显示设备IA更靠近墙(例如,建筑物的墙面或者在架子后面的墙面)。因此可以节约显示设备IA后面的空间。
[0060]此外,在显示设备IA中,可以使底座10的深度Dl等于显示部20的深度D2。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安装面积和深度。
[0061]配重物30可以由第一实施例中的金属块那样的配重构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配重物30优选地可包含在例如覆盖件23内部的最低位置上。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通过使配重物30的重心Gs处于尽量低的位置上,可以进一步减小底座10的深度Dl。配重物30的形状不具体受限。但如图11和图12所示,配重物30可具有例如为三角形横截面的棒状外形。
[0062]可替换地,未示出的显示部20的电源以及扬声器之一可以用来替代配重物30。
[0063][第三实施例]
[0064]图13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1B)从背面侧看到的外观。图14显示了从图13中的箭头XIV的方向看到的(从左侧看到的)显示设备的外观。图15显示了从显示设备的正面侧看到的外观。显示设备IB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效果,能够以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制造,除了将覆盖件23与外壳22集成在一起以外。
[0065]在显示设备IB中,与第二实施例一样,配重物30被置于显示部20的外壳22的内部,组装件40的后端40B位于穿过显示部20的后端20B并且垂直于安装面Pl的平面P2中。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这样可以节约显示设备IB后面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安装面积和深度。
[0066]显示部20的背面20C是一个具有恒定坡度的斜面。显示部20的厚度从顶端20D向底端20E逐渐增加。显示部20的厚度相对较大的下部20F包含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配重物30,还包含电源、基板和扬声器(都未示出)。或者,显示部20的电源及扬声器之一可用来替代配重物30,但未示出。
[0067][第四实施例]
[0068]图16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1C)从背面侧看到的外观。图17显示了从图16中的箭头XVII的方向看到的(从左侧看到的)显示设备的外观。图18显示了从该显示设备的正面侧看到的外观。显示设备IC具有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效果,能够以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制造,除了显示部20的背面20C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外。
[0069]在显示设备IC中,与第二实施例一样,配重物30被置于显示部20的外壳22的内部,组装件40的后端40B位于穿过显示部20的后端20B并且垂直于安装面Pl的平面P2中。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这样可以节约显示设备IC后面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安装面积和深度。
[0070]显示部20的背面20C具有过渡部20H,该过渡部20H为曲面,连接显示部20的厚度较小的上部20G与显示部20的厚度较大的下部20F。显示部20的厚度较大的下部20F包含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配重物30,还包含电源、基板和扬声器(都未示出)。或者,显示部20的电源及扬声器之一可用来替代配重物30,但未示出。注意,过渡部20H不一定为曲面,也可以为斜面。
[0071][第五实施例]
[0072]图19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显示设备1D)从背面侧看到的外观。图20至图22分别显示了从图19中的箭头XX的方向看到的(从左侧看到的)、从箭头XXI的方向看到的(从斜后方看到的)、从箭头XXII的方向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该显示设备的外观。显示设备ID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效果,能够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制造,除了显示部20在一维方向(X方向)上弯曲以外。
[0073]具体地说,如图19或21所示,显示部20可能如愿地具有圆弧状的弯曲形状,其弯曲方向例如为向后(朝背面侧)凸伸。这样,当从正面看显示部20时,显示部20的中间部分的形状与其左右部分的形状相比,更平缓地变薄。因此,可以通过透视法的视觉效应产生一体感及浸入感。
[0074]显示部20的弯曲形状优选地可以在Y方向上均匀一致。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在于如果在Y方向上曲率变化,那么显示部20可能在某个局部扭曲变形,这可能造成显示部20损坏或显不差错。
[0075]优选地可以在显示部20的弯曲方向上,例如在显示部20的两端部设置配重物30。具体地说,优选地可以在例如显示部20的左右两端的下部设置配重物30。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如下所述。当显示部20弯曲向后凸伸时,左右端与显示部20的重心Gd的位置相比,位于正面侧的位置上。因此,通过在显示部20的弯曲方向上,在两端部(左右端)安置配重物30,可以使组装件40的后端40B位于穿过显示部20的后端20B且垂直于安装面Pl的平面P2中。这样就可以节约显示设备ID后面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安装面积和深度,就像第二实施例一样。
[0076]此外,电源、基板或扬声器(都未示出)可被设在显示部20的背面的左右两端。通过以这种方式在显示部20的左右两端设置电源、基板或扬声器,就能利用配重物30稳固地支撑电源、基板或扬声器。此外,通过在显示部20的左右端设置扬声器,图像和音频相互集成而无视觉上的分离。因此,由于显示部20的弯曲,可能进一步改进一体感及浸入感,还有透视法上的视觉效应。
[0077]注意,配重物30不一定被设在显示部20的左右端的下部。可替换地,像第一实施例一样,配重物30可被设在显示部20的中间的下部,图中未示出。
[0078]前面已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做出不同的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组装件40的后翻角Θ B为例如10°,组装件40的前翻角0F为例如10°的情形。然而,后翻角ΘΒ和前翻角0F各自可被设为大于10°的角度,只要该角度满足上述标准即可。此外,后翻角ΘΒ和前翻角0F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只要后翻角ΘB和前翻角ΘF满足上述标准即可。
[0079]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显示设备I (电视机)的结构作为具体例子。但是,没必要描述全部组件,还可以设置其他组件。
[0080]此外,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描述的各个组件的材料、尺寸、形状等都不是限制性的,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其它尺寸、其它形状等等。
[0081]除了以上实施例中描述的电视机外,本公开还适用于其它显示设备,例如监视器。
[0082]根据本公开上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能够实现至少以下结构。
[0083](I)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0084]组装件,包括:
[0085]置于安装面上的底座;
[0086]由所述底座支撑的平板状显示部;和
[0087]设在所述显示部的背面侧的配重物,
[0088]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设在由第二直线、第三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围成的第一三角形的内部,第二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第三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第一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0089](2)根据(I)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构成由第五直线、第六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围成的第二三角形的底边,第五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相对于第四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第六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相对于第四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第四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0090](3)根据(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配重物的位置和重量被调整,以使第二三角形被形成在第一三角形的内部。
[0091](4)根据(1)-(3)之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组装件的后端位于穿过显示部的后端且垂直于安装面的平面中。
[0092](5)根据(1)-(4)之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配重物是由金属块构成的配重。
[0093](6)根据(1)-(5)之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配重物被内置于所述显示部中。
[0094](7)根据(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配重物是扬声器和显示部的电源之一。
[0095](8)根据(1)-(7)之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显示部在一维方向上弯曲。
[0096](9)根据(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配重物在显示部的弯曲方向上被设在显示部的两端。
[009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设计需要及其他因素,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可以产生各种修改、组合、下位组合和变化。
[0098]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99]本申请要求2013年3月26日提交的在先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06439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组装件,包括: 置于安装面上的底座; 由所述底座支撑的平板状显示部;和 设在所述显示部的背面侧的配重物, 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设在由第二直线、第三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围成的第一三角形的内部,所述第二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所述第三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相对于第一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所述第一直线穿过所述显示部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安装面接触的接触部构成由第五直线、第六直线和所述安装面围成的第二三角形的底边,所述第五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相对于第四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后翻角的角度,所述第六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相对于第四直线形成等于所述组装件的前翻角的角度,所述第四直线穿过所述组装件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配重物的位置和重量被调整,以使所述第二三角形被形成在所述第一三角形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组装件的后端位于穿过所述显示部的后端且垂直于所述安装面的平面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配重物是由金属块构成的配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配重物被内置于所述显示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配重物是扬声器和所述显示部的电源之一 O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部在一维方向上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配重物在所述显示部的弯曲方向上被设在所述显示部的两端。
【文档编号】F16M11/22GK104077967SQ201410101712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6日
【发明者】都築正知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