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0013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属于机械变速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行星轮系Ⅰ、行星轮系Ⅱ、行星轮系Ⅲ、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行星架固定后端盖、齿圈端盖、阶梯齿圈,通过阶梯齿圈转动,带动相应的行星轮转动,使太阳轮输出转动,太阳轮内部采用内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配合,将转动输入给输出轴,可滑移花键通过弹簧套筒,改变其输出轴上的位置并与不同的太阳轮配对,实现挡位的变换,使得传动以不同的传动比输入给输出轴,本实用新型未使用平行轴式齿轮传动结构,主要采用行星轮系结构,传动比较大,传动效率高,换挡过程中功率损失小,且不需要离合器,适用于一些承受载荷较小的机械中。
【专利说明】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属于机械变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速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机械动力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变速器的种类繁多,其性能也不同。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工业行星轮系变速器,只有一级变速,且体积较大,传动比的可选择性较小且不具备挡位变换的功能。另一方面目前能够实现挡位变换的变速器均采用平行轴式齿轮传动结构,其传动比较小,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转向一致,两轴上设有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对,每对啮合的齿轮行成一个挡位,挡位之间设置有离合器。这样在工业生产中,不能满足传动比大的同时具备挡位变换、输入轴与输出轴转向相反的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在不需要离合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挡位的变换,提高了传动比的可选择性,在工业生产中,可在实现挡位变换的条件下,实现比较大的传动比,同时可使输出转向与输入转向相反。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 ;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II 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0005]所述行星轮系I包括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I号太阳轮5、1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行星轮系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I号太阳轮5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分别位于I号太阳轮5夕卜侧、其一边均与I号太阳轮5相哨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中的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上。
[0006]所述行星轮系II包括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2号太阳轮22、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行星轮系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2号太阳轮22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分别位于2号太阳轮22夕卜侧、其一边均与2号太阳轮22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35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I中的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上。
[0007]所述行星轮系III包括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3号太阳轮18、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行星轮系I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3号太阳轮18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分别位于3号太阳轮18外侧、其一边均与3号太阳轮18相哨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3号行星轮支撑轴
I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39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上、其另一端均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上。
[000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该变速器是采用行星轮系原理,实现传动比的改变,通过可滑移花键20将各组行星轮系中的太阳轮18、太阳轮22、太阳轮5与输出轴3连接起来,实现动力的传递,通过轴系中各零件的相互配合改变可滑移花键20的位置分别与不同组的行星轮系配对,改变系统传动比实现挡位的变换并输出传动。
[0009]三组行星轮系的阶梯齿圈14有共同的输出轴3,但其半径、齿数不同。故该阶梯齿圈14呈阶梯状,所对应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大小也不同,因行星架固定,传动比只与齿圈和太阳轮有关,因太阳轮的大小、结构相同,故各组行星轮系有与之相对应的传动比。该变速器由阶梯齿圈14输入,输出轴3输出动力,通过阶梯齿圈14的转动,使其对应的一组行星轮转动,因行星架固定,故使太阳轮发生转动,太阳轮内部采用内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配合,将动力传递给输出轴3。
[0010]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动过程为:当阶梯齿圈14转动时,则与之相配对的一组行星轮系中行星轮发生转动,则行星轮将动力传动到各组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使行星轮以相应的速度发生转动,再通过与太阳轮相配对的可滑移花键20将动力传送给输出轴3,使输出轴3发生转动,实现动力的输出。
[0011]例如,如图3图4所示,图4中是将三组具有不同传动比的行星轮系联接起来得至IJ,图4所示的剖视图为可滑移花键20与3号太阳轮18配合时,沿图3中A-A方向剖视的部分剖视图,当可滑移花键20与行星轮系III中的太阳轮18配对时,阶梯齿圈14发生转动,因为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固定,所以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在固定位置同步转动,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带动太阳轮18发生转动,将动力传递给可滑移花键20,可滑移花键20通过输出轴3将转动输出,由此可知太阳轮18转动的方向与齿圈14的方向相反,因可滑移花键20分别与输出轴3、太阳轮18配合,故输出轴3的转向与太阳轮18 —致,与齿圈14的方向相反。同理当可滑移花键20与行星轮系I中的太阳轮5、行星轮系II中的太阳轮22配对时,动力传动过程和与太阳轮18配对时相同,但其装置的传动比不同,当阶梯齿圈14转动时,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只能在固定位置转动,则相对应的太阳轮输出转动,故传动比只与齿圈和太阳轮的参数有关。
[0012]本实用新型的档位变换过程为:通过外力旋转可滑移套筒19可使可滑移套筒19向右运动,这时可滑移花键20被向右推动,弹簧23被压缩,可滑移套筒19继续移动,设计的时候已测出各个太阳轮之间的间隔距离,通过可滑移套筒19上的刻度标记可以实现可滑移花键20与太阳轮5、太阳轮22、太阳轮18的配对,由于可滑移套筒19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之间采用内外螺纹的连接方式,所以当移动到另一个太阳轮22时,可滑移花键20能和太阳轮22固定配对。同理,可滑移花键20可分别与不同行星轮系的太阳轮5、太阳轮18、太阳轮22发生配对,以不同的传动比输出,实现挡位的变换。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装置未使用平行轴式齿轮传动结构,主要采用行星轮系结构,在工业生产中实现了传动比的可选择性,传动比较大,传动效率高,换挡过程中功率损失小,且不需要离合器,适用于一些承受载荷较小的机械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行星轮系I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行星轮系II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行星轮系III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滑移花键、输出轴与太阳轮的配合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输出轴系结构示意图。
[0020]图1-6中各标号:1-行星架固定前端盖,2-深沟球轴承I,3_输出轴,4-套筒,5-1号太阳轮,6-1号行星轮支撑轴I,7_深沟球轴承II,8-齿圈端盖,9-1号行星轮I,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11-2号行星轮I,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14-阶梯齿圈,15-深沟球轴承III,16-3号行星轮I,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18-3号太阳轮,19-可滑移套筒,20-可滑移花键,2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2-2号太阳轮,23-弹簧,24-3号行星轮II,25-3号行星轮III,26-2号行星轮II,27-2号行星轮III,28-1号行星轮II,29-1号行星轮III,30-1号行星轮支撑轴II,31-1号行星轮支撑轴III,32-2号行星轮支撑轴
II,33-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35-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37-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39-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1: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 ;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II 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0023]实施例2: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 ;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II 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0024]所述行星轮系I包括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I号太阳轮5、1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行星轮系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I号太阳轮5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III 29分别位于I号太阳轮5外侧、其一边均与I号太阳轮5相哨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中的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上。
[0025]实施例3: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 ;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II 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0026]所述行星轮系I包括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I号太阳轮5、1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行星轮系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I号太阳轮5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III 29分别位于I号太阳轮5外侧、其一边均与I号太阳轮5相哨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I号行星轮支撑轴I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中的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上。
[0027]所述行星轮系II包括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2号太阳轮22、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行星轮系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2号太阳轮22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分别位于2号太阳轮22夕卜侧、其一边均与2号太阳轮22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2号行星轮支撑轴
I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35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I中的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上。
[0028]实施例4: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1、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 ;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II 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0029]所述行星轮系I包括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I号太阳轮5、1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行星轮系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I号太阳轮5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III 29分别位于I号太阳轮5外侧、其一边均与I号太阳轮5相哨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I号行星轮I 9、I号行星轮II 28、I号行星轮III 29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I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I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中的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上。
[0030]所述行星轮系II包括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2号太阳轮22、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5,行星轮系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2号太阳轮22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
2号行星轮III 27分别位于2号太阳轮22夕卜侧、其一边均与2号太阳轮22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 27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
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III35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I中的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上。
[0031]所述行星轮系III包括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3号太阳轮18、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行星轮系I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3号太阳轮18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分别位于3号太阳轮18夕卜侧、其一边均与3号太阳轮18相哨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 25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39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III 37上、其另一端均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上。
[003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1、输出轴系、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齿圈端盖(8)、阶梯齿圈(14);所述输出轴系包括输出轴(3)、套筒(4)、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深沟球轴承I (2)、深沟球轴承II (7)、深沟球轴承III (15),输出轴(3)的外部呈阶梯形,输出轴(3)中间直径最大部分采用外矩形花键结构与可滑移花键(20)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花键(20)的外部同样采用矩形花键结构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中的I号太阳轮(5)、2号太阳轮(22)、3号太阳轮(18)内部的矩形花键结构配合,可滑移套筒(19)、可滑移花键(20)、弹簧(23)均套在输出轴(3)上,阶梯齿圈(14)为圆筒状、其内部呈阶梯状,具有三级阶梯,每级阶梯具有与行星轮系1、行星轮系I1、行星轮系III三组行星轮系中的行星轮相配对的齿数和模数,阶梯齿圈(14)的一端边缘装有齿圈端盖(8),齿圈端盖(8)通过深沟球轴承II (7)与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连接,阶梯齿圈(14)的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111(15)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输出轴(3)安装在阶梯齿圈(14)的内部中心轴线上,输出轴(3)的一端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I (2)固定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套筒(4)的另一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与可滑移花键(20)的一端相接触,可滑移花键(20)的另一端与可滑移套筒(19)的一端相连接,可滑移套筒(19)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连接,可滑移套筒(19)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可滑移套筒(19)的内径大于输出轴(3)的外矩形花键的外径,可滑移套筒(19)的外径小于可滑移花键(20)的外矩形花键的最小直径,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与可滑移套筒(19)相连接的地方为内螺纹结构,可滑移套筒(19)外表面上设有刻度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I包括I号行星轮I (9)、1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111(29)、1号太阳轮(5)、1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1),行星轮系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I号太阳轮(5)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I号行星轮I (9)、1号行星轮II(28)、1号行星轮111(29)分别位于I号太阳轮(5)外侧、其一边均与I号太阳轮(5)相哨合,I号行星轮I (9)、1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111(29)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I号行星轮I (9)、1号行星轮II (28),1号行星轮111(29)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1),I号行星轮支撑轴I (6)、1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0),1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行星架固定前端盖(I)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中的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II包括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III(27)、2号太阳轮(22)、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3)、2号行星轮固定圈I(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5),行星轮系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2号太阳轮(22)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26),2号行星轮111(27)分别位于2号太阳轮(22)外侧、其一边均与2号太阳轮(22)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111(27)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2号行星轮I (11)、2号行星轮II (26),2号行星轮111(27)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3),2号行星轮支撑轴I (12)、2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2),2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3)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2号行星轮固定圈I (10)、2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4)、2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5)上、其另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在行星轮系III中的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36),3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档位的行星轮系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III包括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III(25)、3号太阳轮(18)、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9)、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7),行星轮系III总体结构呈圆柱形,3号太阳轮(18)装在阶梯齿圈(14)的中心轴线上,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24),3号行星轮III (25)分别位于3号太阳轮(18)外侧、其一边均与3号太阳轮(18)相啮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111(25)的另一边均与阶梯齿圈(14)相啮合,3号行星轮I (16)、3号行星轮II (24),3号行星轮111(25)的中心轴线上分别依次装有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III (39),3号行星轮支撑轴I (17)、3号行星轮支撑轴II (38),3号行星轮支撑轴111(39)的一端分别依次固定安装在3号行星轮固定圈I (13)、3号行星轮固定圈II (36)、3号行星轮固定圈111(37)上、其另一端均固 定在行星架固定后端盖(21)上。
【文档编号】F16H3/44GK203743334SQ201420018659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郑加平, 吴涛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