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04703阅读:2550来源:国知局
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稀油润滑密封结构【技术领域】,是一种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包括转轴、轴承、端盖、壳体和密封圈,端盖位于壳体的右侧,端盖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密封圈,端盖的中部有中心孔,转轴位于壳体内且转轴的一端穿出中心孔,转轴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向左移动限位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骨架油封、油封套和能通过旋转产生向左气流的密封盘,对应轴承右侧位置的转轴上由左向右依次套装有密封盘和向右移动限位的油封套。本实用新型在密封腔内增设密封盘,其气流叶片随转轴转动产生的气流可将被带动的稀油推向轴承端面,实现对轴承的润滑,采用稀油润滑还具易于加工和装配,成本低、重量轻的特点。
【专利说明】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稀油润滑密封结构【技术领域】,是一种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常用的润滑方式包括润滑脂润滑和稀油润滑,现在在大多数机械结构中,其轴承与端盖之间往往由于无法实现动态密封而只能采用润滑脂润滑,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流动性差,内摩擦阻力大,所需工作压力高,无法形成动压油膜;润滑脂难以有效迅速扩散到整个润滑面;受污染后难以净化。
[0003]现有的鄂式破碎机大都采用润滑脂作为润滑轴承的方式,所用的润滑脂存在流动性差,散热和防水效果不理想,轴承易发热的问题,还会加快对轴承的磨损,缩短轴承的使用寿命,甚至损坏轴承,导致其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轴承与端盖之间往往由于无法实现动态密封而只能采用润滑脂润滑,而润滑脂润滑的润滑效果差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包括转轴、轴承、端盖、壳体和密封圈,端盖位于壳体的右侧,端盖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密封圈,端盖的中部有中心孔,转轴位于壳体内且转轴的一端穿出中心孔,转轴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向左移动限位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骨架油封、油封套和能通过旋转产生向左气流的密封盘,对应轴承右侧位置的转轴上由左向右依次套装有密封盘和向右移动限位的油封套,油封套与端盖之间安装有骨架油封。
[0006]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07]上述密封盘中部可有通孔,密封盘的左部呈左小右大的锥台形,密封盘的右部呈左大右小的锥台形,密封盘的左端中部有左环柱,对应左环柱外侧的密封盘左端面上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片呈筋板状的气流叶片,密封盘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个气流槽。
[0008]上述对应左环柱外侧的密封盘左端面上可沿圆周均布有四片气流叶片,密封盘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均布有四个气流槽。
[0009]上述密封盘的右端中部可有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的安装孔。
[0010]上述在端盖的左侧中部可有直径大于中心孔直径的环槽,骨架油封套装在油封套与环槽之间,骨架油封为骨架双唇油封。
[001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密封腔内增设密封盘,其气流叶片随转轴转动产生的气流可将被带动的稀油推向轴承端面,实现对轴承的润滑;其气流槽随转轴产生的气流可增强骨架油封与油封套以及端盖之间的密封;同时稀油随转动可形成流动循环,通过热传递可实现对转轴和轴承的降温冷却,延长其使用寿命;且采用稀油润滑还具有润滑性、流动性、散热性和防尘防水效果好,易于加工和装配,成本低、重量轻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应用在鄂式破碎机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为附图1中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3为附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4为附图3在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应用在振动筛激振器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应用在ZSW振动给料机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应用在圆锥破碎机局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转轴,2为轴承,3为端盖,4为壳体,5为密封圈,6为骨架油封,7为油封套,8为密封盘,9为通孔,10为左环柱,11为气流叶片,12为气流槽,13为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21]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3]如附图1至7所示,该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包括转轴1、轴承2、端盖3、壳体4和密封圈5,端盖3位于壳体4的右侧,端盖3和壳体4之间安装有密封圈5,端盖3的中部有中心孔,转轴I位于壳体4内且转轴I的一端穿出中心孔,转轴I和壳体4之间安装有向左移动限位的轴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骨架油封6、油封套7和能通过旋转产生向左气流的密封盘8,对应轴承2右侧位置的转轴I上由左向右依次套装有密封盘8和向右移动限位的油封套7,油封套7与端盖3之间安装有骨架油封6。在使用过程中,转轴1、端盖3、壳体4和密封圈5将形成一个密封腔,这样在转轴I转动时,将带动密封盘8转动,其产生的向左气流可将在密封腔内的稀油推向轴承2的右端,以此实现对轴承2的润滑,且在该过程中稀油将随转轴I实现其循环流动,从而可与因摩擦生热的轴承2或转轴I之间产生热交换,为其降温冷却;此时,若壳体4的左侧无端面且转轴I的左端还需要从壳体4的左侧伸出,其左部的结构可刚好与其右端结构呈镜面对称,当其壳体4尺寸较小时,可左右部结构共用同一轴承2,这样可实现对轴承2的双向润滑和冷却,进一步提高轴承2的润滑效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根据需求,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鄂式破碎机、振动筛激振器、ZSff振动给料机和圆锥破碎机局等多种机械结构;采用该稀油润滑密封结构,可有效避免稀油泄漏,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流动性、散热性、防尘防水效果,还具有易于加工和装配,成本低、重量轻等特点。
[0024]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25]如附图1至7所示,密封盘8中部有通孔9,密封盘8的左部呈左小右大的锥台形,密封盘8的右部呈左大右小的锥台形,密封盘8的左端中部有左环柱10,对应左环柱10外侧的密封盘8左端面上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片呈筋板状的气流叶片11,密封盘8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个气流槽12。在使用过程中,转轴I将带动密封盘8旋转,旋转的气流叶片11将产生气流,由此形成的气流密封将作用于因旋转而带动的稀油,从而将稀油流向轴承2,即可实现对轴承2的润滑;气流槽12在随密封盘8旋转的过程中,其产生的气流将作用于骨架油封6上,从而增强骨架油封6与油封套7以及端盖3之间的密封效果。
[0026]如附图1至7所示,对应左环柱10外侧的密封盘8左端面上沿圆周均布有四片气流叶片11,密封盘8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均布有四个气流槽12。这样可使其具有良好的润滑和密封效果。
[0027]如附图1至7所示,密封盘8的右端中部有直径大于通孔9直径的安装孔13。这样可缩短密封盘8套装在轴上的轴向尺寸,使其适合多种轴向尺寸需求。
[0028]如附图1至7所示,在端盖3的左侧中部有直径大于中心孔直径的环槽,骨架油封6套装在油封套7与环槽之间,骨架油封6为骨架双唇油封。这样可使其便于安装。
[0029]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包括转轴、轴承、端盖、壳体和密封圈,端盖位于壳体的右侧,端盖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密封圈,端盖的中部有中心孔,转轴位于壳体内且转轴的一端穿出中心孔,转轴和壳体之间安装有向左移动限位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骨架油封、油封套和能通过旋转产生向左气流的密封盘,对应轴承右侧位置的转轴上由左向右依次套装有密封盘和向右移动限位的油封套,油封套与端盖之间安装有骨架油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盘中部有通孔,密封盘的左部呈左小右大的锥台形,密封盘的右部呈左大右小的锥台形,密封盘的左端中部有左环柱,对应左环柱外侧的密封盘左端面上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片呈筋板状的气流叶片,密封盘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个气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左环柱外侧的密封盘左端面上沿圆周均布有四片气流叶片,密封盘的右部外侧沿圆周均布有四个气流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盘的右端中部有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的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端盖的左侧中部有直径大于中心孔直径的环槽,骨架油封套装在油封套与环槽之间,骨架油封为骨架双唇油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与端盖之间的稀油润滑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端盖的左侧中部有直径大于中心孔直径的环槽,骨架油封套装在油封套与环槽之间,骨架油封为骨架双唇油封。
【文档编号】F16C33/78GK203784103SQ201420137017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5日
【发明者】王永平 申请人:王永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