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14412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包括扭转体,所述扭转体设置有贯通两端的内孔,所述扭转体的两端端面均呈正方形,所述扭转体的外壁由四个对应设置的扭曲面配合构成,并且每个扭曲面自上而下的扭转角度均为90度,相邻两个扭曲面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扭转体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花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与橡胶套之间连接更稳定、使用时不易出现沿周向和轴向松动、端面面积较小、摩擦系数较高。
【专利说明】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衬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车辆悬架设计中,大量采用橡胶衬套等柔性连接满足车辆减振降噪的需要,并获得所需要的悬架运动学特性。汽车减震器的作用是缓冲地面对车辆的震动,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其中减震衬套组件是一个重要的部件,减震衬套组件的作用是连接汽车车身与减震器,同时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减震衬套组件包括衬套内管和硫化橡胶体压制而成,硫化橡胶条通过橡胶粘合剂粘合在衬套内管的外壁,安装时利用螺杆穿过衬套内管的内孔,拧紧螺母,实现减震器与车身的连接。
[0003]市场上最早出现的衬套内管多为直管状,加工时,将硫化橡胶压制在衬套内管的外壁上。采用直管状衬套内管的缺陷在于:橡胶套与衬套内管外壁的连接强度仅在于橡胶粘合剂的粘合性能,因此衬套内管相对于橡胶套的拔出强度较低。为了防止衬套内管从橡胶套中拔出,人们在原先直管状衬套内管两端的端面周缘分别沿径向向外延伸设置了环状凸肩,通过环状凸肩对橡胶套进行限位约束。然而,改进后的衬套内管的缺陷在于--第一,设置环状凸肩后,虽然衬套内管不易从橡胶套中拔出,但是,当长时间使用后,特别是汽车频繁颠簸时,仍会造成衬套内管与橡胶套之间出现松动,使衬套内管与橡胶套之间出现相对旋转现象,导致减震器稳定性较低;第二,由于设置环状凸肩,使得衬套内管的端面面积较大,导致装配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另外,现有衬套内管的端面通常设置为光滑平面,导致其与安装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较低,使得连接的可靠性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与橡胶套之间连接更稳定、使用时不易出现沿周向和轴向松动、端面面积较小、摩擦系数较高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包括扭转体,所述扭转体设置有贯通两端的内孔,所述扭转体的两端端面均呈正方形,所述扭转体的外壁由四个对应设置的扭曲面配合构成,并且每个扭曲面自上而下的扭转角度均为90度,相邻两个扭曲面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扭转体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花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扭转体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花齿。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扭转体的内壁与其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内孔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扭转体,所述扭转体的两端端面均呈正方形,所述扭转体的外壁由四个对应设置的扭曲面配合构成,并且每个扭曲面自上而下的扭转角度均为90度。与现有直管状结构相比,当本实用新型与橡胶套配合连接时,在四个扭曲面的配合作用下,可以对橡胶套同时起到沿周向和轴向的限位约束,同时,由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环状凸肩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端面的面积较小,从而大大减小了安装所需空间;通过在扭转体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置花齿,通过花齿可提升本实用新型与安装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保证了安装的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
[0012]1、扭转体;2、内孔;3、扭曲面;4、过渡圆弧;5、花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4]如图1所示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包括扭转体1,所述扭转体I设置有贯通两端的内孔2,所述扭转体I的两端端面均呈正方形,所述扭转体I的外壁由四个对应设置的扭曲面3配合构成,并且每个扭曲面3自上而下的扭转角度均为90度,相邻两个扭曲面3之间设有过渡圆弧4,所述扭转体I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花齿5。
[0015]与现有直管状结构相比,当本实用新型与橡胶套配合连接时,在四个扭曲面3的配合作用下,可以对橡胶管同时起到沿周向和轴向的限位约束,同时,由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环状凸肩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端面的面积较小,从而大大减小了安装所需空间。通过花齿5可提升本实用新型与安装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保证了安装的可靠性。
[0016]设置每个扭曲面3的扭转角度为90度,由于扭转体I的上下端面均为正方形,保证了扭转体I的上、下端面能够重合,使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无需考虑安装的方向,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方便。
[0017]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扭转体I的上、下端面上均设置有花齿5,使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方便。
[0018]为了保证扭转体I的刚度,所述扭转体I的内壁与其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内孔2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001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扭转体(I),所述扭转体(I)设置有贯通两端的内孔(2),所述扭转体(I)的两端端面均呈正方形,所述扭转体(I)的外壁由四个对应设置的扭曲面(3)配合构成,并且每个扭曲面(3)自上而下的扭转角度均为90度,相邻两个扭曲面(3)之间设有过渡圆弧(4),所述扭转体(I)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花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体(I)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花齿(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减震器衬套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体(I)的内壁与其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内孔(2)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文档编号】F16F9/32GK203979255SQ201420366495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日
【发明者】杨允金, 俞勋 申请人:奉化市博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