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1523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阀芯及执行器,阀体与阀盖连接构成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阀座,阀座上设置有流道,该阀体上设置有与流道相通的介质入口及介质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包括呈圆柱状的限位筒,且限位筒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块,且定位块套设于阀杆的下端,且限位筒位于流道内,限位筒的侧壁包括导流口及限流部,且限流部的侧壁与流道的侧壁相接触;本实用新型在于:改变了现有结构中阀芯的下端面与阀座上的流道启闭结构,采用阀芯的侧壁与介质出口处实现启闭连接,在阀芯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流道的侧壁对限流部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解决了由于阀芯产生偏移造成阀门的密封效能较差的问题,结构布局合理。
【专利说明】—种电动调节阀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尤其是一种电动调节阀。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调节阀是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中的重要执行单元仪表。随着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中。与传统的气动调节阀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节电动调节阀能(只在工作时才消耗电能),环保(无碳排放),安装快捷方便(无需复杂的气动管路和气泵工作站)。
[0003]现有的电动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及执行器,阀体与阀盖连接构成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阀座,阀座上设置有流道,该阀体上设置有与流道相通的介质入口及介质出口,阀杆的根部连接有阀芯,阀杆的头部穿过阀盖与执行器连接,而现有的阀芯采用圆柱状结构,采用阀芯的下端面与阀座上的流道的接触及分离来实现阀门的启闭,该结构的调节阀在使用过程中阀芯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无导向作用,在使用时间较长后,一旦阀芯产生偏移,就造成阀门的密封效能较差,结构布局不合理;且介质入口呈柱状,介质的流量无变化,必须依靠外界的较大推力实现推送,往往推送的推力较大,直接撞击阀腔,时间久了会延伸阀门的正常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芯不易便宜、结构布局合理且介质流。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阀芯及执行器,阀体与阀盖连接构成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阀座,阀座上设置有流道,该阀体上设置有与流道相通的介质入口及介质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包括呈圆柱状的限位筒,且限位筒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块,且定位块套设于阀杆的下端,且限位筒位于流道内,限位筒的侧壁包括导流口及限流部,且限流部的侧壁与流道的侧壁相接触,且限流部的上下均设置导流口,所述的限流部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的面积,且限流部与介质出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包括基座及密封部,且基座与密封部呈阶梯状结构,基座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的面积,且密封部嵌入该介质出口处。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变了现有结构中阀芯的下端面与阀座上的流道启闭结构,采用阀芯的侧壁与介质出口处实现启闭连接,在阀芯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流道的侧壁对限流部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解决了由于阀芯产生偏移造成阀门的密封效能较差的问题,结构布局合理。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定位块与阀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该下延伸部的高度与上延伸部的高度的比值为1.5-2.5。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有效的提高了阀芯与阀杆连接稳定性,且下延伸部的高度与上延伸部的高度的比值为1.5-2.5,在保证材料的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了阀芯与阀杆的连接可靠性,由于上延伸部高度较高也是浪费材料,控制在在比值处时,材料利用最大化。
[0009]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介质入口包括入口部、入口衔接部及蓄水部,该入口部的开口由外至内逐渐减小,且入口部由下至上倾斜分布,且入口衔接部位于阀座的流道上部,且蓄水部呈弧形状。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变了现有介质入口的流道结构,有效的介质的运动进行引流,且蓄水部对介质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了介质对阀腔内部的冲击,保证了调节阀的正常使用寿命,入口衔接部位于阀座的流道上部,有效的保证了介质入口进入流道内的最大值,且入口部的开口逐渐减小,对介质的流速起到瞬间的加速作用,有助于介质的流通。
[0011]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介质出口包括出口衔接部及出口部,所述的出口衔接部位于入口衔接部的下部设置,且出口部由内之外逐渐增大。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介质在出口处的流量逐渐扩大,便于介质流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阀芯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阀芯结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7]如图1一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盖、阀杆3、阀芯4及执行器2,阀体I与阀盖连接构成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阀座,阀座上设置有流道,该阀体I上设置有与流道相通的介质入口 11及介质出口 12,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阀芯4包括呈圆柱状的限位筒,且限位筒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块43,且定位块43套设于阀杆3的下端,且限位筒位于流道内,限位筒的侧壁包括导流口 42及限流部41,且限流部41的侧壁与流道的侧壁相接触,且限流部的上下均设置导流口 42,所述的限流部41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 12的面积,且限流部41与介质出口 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5,所述的密封圈5包括基座及密封部51,且基座与密封部51呈阶梯状结构,基座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的面积,且密封部51嵌入该介质出口 12处。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变了现有结构中阀芯的下端面与阀座上的流道启闭结构,采用阀芯的侧壁与介质出口处实现启闭连接,在阀芯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流道的侧壁对限流部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解决了由于阀芯产生偏移造成阀门的密封效能较差的问题,结构布局合理。
[0019]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块43与阀杆3的连接处设置有上延伸部431及下延伸部432,该下延伸部432的高度与上延伸部431的高度的比值为
1.5-2.5,设置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有效的提高了阀芯与阀杆连接稳定性,且下延伸部的高度与上延伸部的高度的比值为1.5-2.5,在保证材料的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了阀芯与阀杆的连接可靠性,由于上延伸部高度较高也是浪费材料,控制在在比值处时,材料利用最大化。
[0020]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介质入口 11包括入口部111、入口衔接部112及蓄水部113,该入口部111的开口由外至内逐渐减小,且入口部111由下至上倾斜分布,且入口衔接部112位于阀座I的流道上部,且蓄水部113呈弧形状,改变了现有介质入口的流道结构,有效的介质的运动进行引流,且蓄水部对介质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了介质对阀腔内部的冲击,保证了调节阀的正常使用寿命,入口衔接部位于阀座的流道上部,有效的保证了介质入口进入流道内的最大值,且入口部的开口逐渐减小,对介质的流速起到瞬间的加速作用,有助于介质的流通,所述的介质出口 12包括出口衔接部121及出口部122,所述的出口衔接部位于入口衔接部的下部设置,且出口部由内之外逐渐增大。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介质在出口处的流量逐渐扩大,便于介质流出。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阀芯及执行器,阀体与阀盖连接构成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阀座,阀座上设置有流道,该阀体上设置有与流道相通的介质入口及介质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包括呈圆柱状的限位筒,且限位筒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块,且定位块套设于阀杆的下端,且限位筒位于流道内,限位筒的侧壁包括导流口及限流部,且限流部的侧壁与流道的侧壁相接触,且限流部的上下均设置导流口,所述的限流部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的面积,且限流部与介质出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包括基座及密封部,且基座与密封部呈阶梯状结构,基座的面积大于介质出口的面积,且密封部嵌入该介质出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块与阀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该下延伸部的高度与上延伸部的高度的比值为1.5-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入口包括入口部、入口衔接部及蓄水部,该入口部的开口由外至内逐渐减小,且入口部由下至上倾斜分布,且入口衔接部位于阀座的流道上部,且蓄水部呈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出口包括出口衔接部及出口部,所述的出口衔接部位于入口衔接部的下部设置,且出口部由内之外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出口包括出口衔接部及出口部,所述的出口衔接部位于入口衔接部的下部设置,且出口部由内之外逐渐增大。
【文档编号】F16K27/04GK203926871SQ20142038070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胡建田, 汪剑英, 陈福钏 申请人:浙江奥新仪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