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车辆专用的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7404发布日期:2018-06-21 23:3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车辆专用的变速箱。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无污染,噪声低”的形象进入大众的视野。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没有其他合适的自动变速箱出现前,只好选用由传统手动换挡变速箱加电控自动档位机构,即AMT变速箱,AMT换挡会出现动力中断,挂档困难,档位同步器容易损坏,以及换挡驱动结构复杂容易损坏,这些固有缺点,是这款变速箱无法满足新能源车的使用要求,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无奈之举。因此,希望能有一款替代AMT变速箱的新型变速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迫切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车辆专用的变速箱,结构紧凑,满足新能源混合动力车辆的特殊结构要求。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能源车辆专用的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心轴前端的输入轴及后端的输出轴,所述输入轴通过齿轮副与换挡装置连接,所述输入轴直接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所述换挡装置与液压电子阀块连接,液压泵将压力油泵入所述液压电子阀块内。

作为优选,所述换挡装置包括摩擦片和钢片,所述摩擦片与所述钢片在换挡时结合和分离,所述摩擦片通过摩擦片挡板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摩擦片和所述钢片均设有多片,多片所述摩擦片通过摩擦片卡爪和摩擦片卡板进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齿轮副由输入齿轮和拨爪齿轮齿合。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电子阀块由油压分配器和油压控制器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电子阀块通过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输入轴和输出轴与所述变速箱壳体之间通过骨架油封进行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变速箱壳体上设有端盖,所述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变速箱壳体上。

本发明提供的变速箱,其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多片式换挡装置实现快速换挡,换挡时各摩擦副分离彻底,保证动力高效传递,摩擦片允许滑动结合和分离,保证动力传递不中断,换挡平稳柔顺,换挡装置简单耐久可靠,可以实现汽车在行进或停车时,启停发动机,减少排放。该变速箱保证发动机动力高效率的传递,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刹车能量高效回收,保留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怠速启停功能,减少电机驱动转矩,降低电池的大电流,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负载和爬坡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缩短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2为油压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端盖;3-输入轴;4-输出轴;5-骨架油封;6-输入齿轮;7-拨爪齿轮;8-摩擦片;9-钢片;10-摩擦片卡爪;11-摩擦片卡板;12-摩擦片挡板;13-油压分配器;14-油压控制器;15-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新能源车辆专用的变速箱,变速箱的壳体1呈圆柱体,壳体1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端盖2,在壳体1中心轴的前端设置输入轴3,后端设置输出轴4,输入轴3和输出轴4与壳体1之间通过骨架油封5进行密封。输入轴3通过由输入齿轮6和拨爪齿轮7齿合的齿轮副与换挡装置连接,输入轴3直接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4。

换挡装置采用多片式离合装置,由多片摩擦片8和钢片9组成,多片摩擦片8通过摩擦片卡爪10和摩擦片卡板11进行固定,固定后的多片摩擦片8再由摩擦片挡板12固定在壳体1上,此结构的换挡装置,可实现快速换挡,分离时各摩擦片8分离彻底,保证动力高效传递,换挡时摩擦片8允许滑动结合和分离,保证动力传递不中断,实现动力持续传递,换挡平稳柔顺,换挡机构简单耐久可靠,可以实现汽车在行进或停车时,启停发动机,减少排放。

换挡装置采用强制润滑,液压泵(未图示)将压力油泵入到液压电子阀块内,液压电子阀块的油压分配器13和油压控制器14与换挡装置连接,连接处通过O型密封圈15进行密封,液压电子阀块提供挡位控制所需的压力油,大大提高变速箱的传递效率。

本申请基于现有新能源汽车急需一款新的自动变速箱,该变速箱保证发动机动力高效率的传递,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刹车能量高效回收,保留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怠速启停功能,减少电机驱动转矩,降低电池的大电流,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负载和爬坡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缩短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时间。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