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611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5年12月22日提交的名称为“アッパーサポート用のクッション体”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5036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体,该缓冲体构成将汽车的悬架机构中的减震器的活塞杆与车体板进行防振连结的上支撑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将汽车的悬架机构中的减震器的活塞杆与车辆车体进行防振连结的上支撑件。该上支撑件如日本特开平10-33189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具备将车辆车体的车体板上下夹持的筒状的防振橡胶。而且,通过将防振橡胶外插于活塞杆并且将防振橡胶在车体板和固定设置于活塞杆的安装部件的对置之面间以上下预先压缩的状态进行配置,从而将减震器相对于车辆车体进行防振连结。

再有,在上支撑件中,为了实现汽车的良好乘坐感受,理想的是将防振橡胶的轴向的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上支撑件中,防振橡胶的内周面与活塞杆重合而受到约束,并且防振橡胶的轴向尺寸较小,因此难以将防振橡胶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18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其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将轴向的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的、新结构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记载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再有,在下面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能够以尽可能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通过使构成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的筒状弹性体的内周面从活塞杆的外周面离开以减小乃至消除活塞杆对筒状弹性体的约束,并且在抑制筒状弹性体的轴直角方向的尺寸的同时增大轴向的尺寸,将筒状弹性体设为纵长形状,从而能将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反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的结果是,发现在允许筒状弹性体向内周侧的弹性变形的同时试图将筒状弹性体设为纵长形状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在像上述那样将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的筒状弹性体中,在将筒状弹性体在车体板和安装部件的对置面之间上下压缩地安装于车辆时,筒状弹性体不仅出现轴向的压缩变形而且容易产生弯折那样的纵向弯曲变形,有可能难以以正确的安装状态稳定地安装于车辆。

于是,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在能将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的同时解决该新产生的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具备外插于减震器的活塞杆、且在该活塞杆所插穿的车体板和设置于该活塞杆的安装部件的对置面之间以预先压缩的状态配设的筒状弹性体,该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弹性体的内径尺寸比所述活塞杆的外径尺寸大,并且,在该筒状弹性体的所述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面上,在预先压缩前的状态下最接近该安装部件的周状接近部位于比该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靠外周处。

根据采用本发明第一方式的结构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由于在向车辆安装时筒状弹性体和安装部件在周状接近部最先抵接,因此在筒状弹性体在车体板和安装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压缩时,首先在筒状弹性体的比最小外径部分靠外周侧作用轴向向内的力。由此,相对于筒状弹性体的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部向外周侧展开的方向的力矩起作用,能防止筒状弹性体屈曲那样地纵向弯曲变形。特别地,筒状弹性体和安装部件最接近的接近部整体呈周状地设置,从而输入不会在特定的径向位置集中而是分散地施加,可防止在特定径向位置处向径向内侧陷入地弯折的纵向弯曲变形。

通过如上述那样防止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即使在筒状弹性体和活塞杆之间形成有间隙,允许向筒状弹性体的内周变形的情况下,筒状弹性体也能稳定地产生预定的预先压缩变形。因此,能减小筒状弹性体的由活塞杆形成的约束,并且能将筒状弹性体的轴向的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同时能使向车辆的安装操作变得简单。

而且,通过防止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从而能够采用在筒状弹性体和活塞杆之间形成有间隙,同时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尺寸变大、轴向弹性系数较小的纵长形状的筒状弹性体,能获得较大的轴向弹性系数的调节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在所述筒状弹性体的所述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面设置有向该安装部件突出的周状抵接突部,由该周状抵接突部构成所述周状接近部。

根据第二方式,不用在安装部件设置向筒状弹性体侧的突出部分等,就能在筒状弹性体形成向安装部件的周状接近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所述周状接近部在所述筒状弹性体的全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安装部件和筒状弹性体的抵接初期的载荷在全周范围内输入,因此对于筒状弹性体在全周范围内作用使筒状弹性体的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部向外周侧展开的方向的力矩,防止向特定径向倾倒那样的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个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在所述筒状弹性体的所述车体板侧的轴向端部固接有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在所述活塞杆所插穿的该车体板的插穿孔中嵌合。

根据第四方式,筒状弹性体和车体板由定位部件定位,而能容易地将筒状弹性体相对于车体板以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安装。此外,由于筒状弹性体的车体板侧的轴向端部由定位部件约束,因此能避免筒状弹性体在车体板侧的轴向端部歪斜变形,能更稳定地实现作为目的的车辆安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个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在所述筒状弹性体一体形成有向内周突出的内侧突部,该内侧突部与该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相比位于靠所述安装部件侧,并且该内侧突部朝向突出前端而在该筒状弹性体的轴向上宽度变窄。

根据第五方式,筒状弹性体向内周侧的弹性变形由内侧突部向活塞杆的抵接来限制,更有利地防止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特别地,通过在比输入初期容易变形的最小外径部分靠安装部件侧设置内侧突部,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此外,通过使内侧突部朝向突出前端而轴向宽度变窄,从而能减少内侧突部与活塞杆抵接所导致的轴向弹性系数的增大、内侧突部对活塞杆的摩擦所导致的异常声音的产生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任一个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所述筒状弹性体的外周面具备在该筒状弹性体的轴向上朝向该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逐渐成为小径的细腰状锥形面。

根据第六方式,通过使筒状弹性体的外周面成为细腰状锥形面,从而容易将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能实现车辆的乘坐感受的改善等。此外,在由于筒状弹性体和安装部件的抵接形成向周状接近部的输入时,筒状弹性体容易发生筒状弹性体的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部向外周侧扩展那样的形态的变形,能更有利地避免筒状弹性体向特定径向的纵向弯曲变形。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任一个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在所述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形成有在该筒状弹性体的外周面开口并在全周范围内在周向上连续的槽部。

根据第七方式,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由于槽部的形成而容易变小,能实现车辆的乘坐感受的改善等。此外,由于安装部件向周状接近部抵接而形成向筒状弹性体的输入时,引发将槽部压垮那样的筒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在比筒状弹性体的槽部靠安装部件侧的部分容易在全周范围内作用使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部向外周移动的方向的力矩。因此,难以产生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并简单地实现预定的安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任一个记载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中,在将所述筒状弹性体预先压缩的车辆安装状态下该筒状弹性体相对于该活塞杆具有间隙地进行外插。

根据第八方式,通过使筒状弹性体的内周面和活塞杆的外周面在车辆安装状态下至少一部分离开,而使筒状弹性体难以被活塞杆约束,容易将车辆安装状态下的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更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向车辆安装时,筒状弹性体和安装部件在位于比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靠外周处的周状接近部处最先抵接。由此,在筒状弹性体上作用使安装部件侧的轴向端部向外周侧展开的方向的力矩,能防止筒状弹性体向特定径向倾倒那样的纵向弯曲变形。而且,通过防止筒状弹性体的纵向弯曲变形,而能减小筒状弹性体的由活塞杆形成的约束,能使筒状弹性体成为更纵长的形状,能将筒状弹性体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缓冲体的纵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2的i-i处截面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上缓冲体的俯视图。

图3是将图1的上缓冲体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将图1的上缓冲体以车辆安装状态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缓冲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缓冲体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70、80:上缓冲体(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12、72:缓冲橡胶(筒状弹性体);14:定位部件;20:外周面;22:槽部;24:内侧突部;28:周状抵接突部;34:上支撑件;42:活塞杆;44:车体板;46:插穿孔;48、74:上安装零件;54:套筒;82:抵接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2中,表示上缓冲体10来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的第一实施方式。上缓冲体10具有在作为筒状弹性体的缓冲橡胶12固接有定位部件14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指上缓冲体10的轴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缓冲橡胶12整体为大致圆筒形状,上部为筒状部16。

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中,内周面18为以大致圆形截面上下直线延伸的圆筒面,并且外周面20为朝向轴向中间而逐渐成为小径的细腰状的锥形面,在设置于轴向中间的细腰部分处外周面20的直径为最小。此外,筒状部16的内径尺寸比活塞杆42(后述)的外径尺寸大,且比外插于活塞杆42的套筒54(后述)的外径尺寸大。

进一步的,在筒状部16,在外周面20的直径为最小的细腰部分处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有在外周面20开口的槽部22。该槽部22具有向外周开口侧逐渐在轴向上展开的槽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的壁内面为曲面,具有无拐点的圆滑槽截面形状。

这样,通过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用细腰状锥面构成外周面20并且具备槽部22,而在槽部22的最深部(底部)处使缓冲橡胶12的外径尺寸为最小。换言之,缓冲橡胶12的最小外径部分设定为槽部22的最深部。再有,槽部22的开口缘部和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由曲面圆滑地连接,能缓和槽部22的开口缘部处的应力的集中。

进一步的,在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内周突出的内侧突部24。如图3所示,内侧突部24具有朝向突出前端而在轴向上宽度变窄的纵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大致恒定的半圆形截面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突部24形成于缓冲橡胶12的上端部,但是,只要与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最小外径部分相比位于靠上安装零件48侧,则也可形成于筒状部16的轴向中间部分。再有,内侧突部24的上表面与筒状部16的上端面圆滑地连续,并且内侧突部24的下表面与筒状部16的内周面18圆滑地连续。

更进一步的,在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外周突出的外侧突部26。外侧突部26在筒状部16的上端部凸缘状设置,且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该外侧突部26与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中的最小外径部分(图2中虚线所示的槽部22的最深部)相比而向外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由锥形面构成的外周面20的延长线(图3中的点划线)相比而突出到外周侧。再有,外侧突部26的上表面在与筒状部16的上端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连续地扩展,与筒状部16的上端面配合构成了缓冲橡胶12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在缓冲橡胶12的外侧突部26,一体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周状抵接突部28。周状抵接突部28具有朝向上方而径向宽度逐渐变窄的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并在全周连续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大致半圆形截面。由此,缓冲橡胶12的上端面中,形成有周状抵接突部28的外周端部与其他部分(与周状抵接突部28相比为内周部分)相比位于上方。此外,从周状抵接突部28形成于外侧突部26的上表面这一状况也可以明确地看出,周状抵接突部28与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最小外径部分即槽部22的底部相比位于外周。

此外,在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下方,一体形成有固接部30。固接部30构成缓冲橡胶12的下部,具有与筒状部16大致相同的内径尺寸,并且,外径尺寸比筒状部16大,固接部30的上表面在比筒状部16靠外周处大致圆环状扩展。进一步的,由于固接部30的内径尺寸与筒状部16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固接部30的内径尺寸比活塞杆42(后述)的外径尺寸及套筒54(后述)的外径尺寸大,缓冲橡胶12的内径尺寸比活塞杆42的外径尺寸及套筒54的外径尺寸大。但是,在内侧突部24的突出前端,缓冲橡胶12的内径尺寸可与套筒54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或者也可比套筒54的外径尺寸小。总而言之,缓冲橡胶12的内径尺寸不需要在轴向的整体范围内比活塞杆42的外径尺寸及套筒54的外径尺寸大,只要在至少一部分较大即可。

在该固接部30硫化粘接有定位部件14。定位部件14为在径向中央具备圆形的贯通孔的圆环板状,具有随着趋向外周而位于上方的阶梯状的带台阶圆环板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部件14为冲压零件,在定位部件14的内周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定位突部32。该定位突部32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定位部件14的内周端部通过冲压加工而向下方弯折地一体形成。

而且,定位部件14相对于缓冲橡胶12的固接部30进行固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件14的内周部分以埋设状态固接于固接部30,不仅上表面,下表面和内外周面也都由固接部30覆盖,另一方面,定位部件14的外周部分的上表面及内周面与固接部30重合地固接,并且下表面及外周面从固接部30露出。再有,定位突部32的突出前端(下端)形成为相对于将离开定位突部32的定位部件14的内周部分覆盖的固接部30的下表面突出到更下方。此外,定位部件14的内径尺寸比缓冲橡胶12的内径尺寸大,定位部件14的内周面由缓冲橡胶12(固接部30)覆盖。

采用这种结构的上缓冲体10构成上支撑件34。上支撑件34如在图4中以向车辆的安装状态所示那样具备上缓冲体10和下缓冲体36。下缓冲体36由大致圆筒形状的橡胶弹性体或树脂弹性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端部全周连续地形成向内周突出的突出部38,以防止水、沙尘等异物进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式的下缓冲体36,一体形成有向外周扩展且从外周端向下方延伸的盖部40。

而且,上缓冲体10和下缓冲体36分别外插在构成悬架机构的减震器的活塞杆42上,并且上缓冲体10和下缓冲体36相对于车体板44从上下各一侧重合地上下配置。在车体板44贯穿形成有插穿孔46,使活塞杆42相对于插穿孔46插穿,并且将上缓冲体10中的定位部件14的定位突部32嵌合,以将上缓冲体10相对于车体板44在轴直角方向上定位。

进一步的,在活塞杆42固设有与上缓冲体10的上表面重合的作为安装部件的平板状的上安装零件48和与下缓冲体36的下表面重合的杯状的下安装零件50。在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的底壁部的上下之间配设有外插于活塞杆42的筒状的套筒54,将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在上下方向上以预定的相对距离进行定位。但是,只要将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定位,则套筒54不是必须的。例如,只要活塞杆42的位于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之间的部分与在上安装零件48插穿的部分相比为大径,并在活塞杆42的大径部分和螺母64(后述)之间夹入上安装零件48,以将上安装零件48相对于活塞杆42进行定位,则也可以省略套筒54。再有,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套筒54以外插状态固定于活塞杆42,因此实质上可视为活塞杆42的一部分。

更进一步的,在下安装零件50以焊接等方法固定有倒置杯子形状的支撑零件52。即,下安装零件50的底壁部和支撑零件52的上底壁部上下重合地固定,在将该下安装零件50的底壁部和支撑零件52的上底壁部贯穿的嵌合孔56中插穿并固定活塞杆42。该支撑零件52在周壁部固接有防尘罩58的上端部,并且嵌装有筒状的缓冲块60。

而且,在穿过上安装零件48的螺栓孔66而向上方突出的活塞杆42的上端部设置有阳螺纹部62,通过拧紧在阳螺纹部62螺纹连接的螺母64而使上安装零件48向下安装零件50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42设置的凸缘状的卡合部68与支撑零件52的上底壁部从下方重合,通过螺母64和卡合部68来设定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并通过螺母64的拧紧来使上安装零件48和下安装零件50在上下方向上接近。

由此,在上缓冲体10的缓冲橡胶12在上安装零件48和车体板44之间被上下压缩并且下缓冲体36在车体板44和下安装零件50之间被上下压缩的状态下将上支撑件34安装于车辆,减震器的活塞杆42经上支撑件34而与车辆车体的车体板44防振连结。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安装状态下,上缓冲体10的缓冲橡胶12的内周面也相对于构成活塞杆42的套筒54的外周面在至少一部分上离开,缓冲橡胶12相对于套筒54具有间隙地外插。

此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缓冲体10的缓冲橡胶12在上安装零件48和车体板44之间被上下压缩时,在不会产生屈曲等歪斜的纵向弯曲变形的条件下产生上下方向的压缩变形。

即,缓冲橡胶12在上端面的外周端部具备周状抵接突部28,周状抵接突部28的形成部分即缓冲橡胶12的外周端部为相对于平板形状的上安装零件48比其他部分更接近的周状接近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橡胶12一体形成周状抵接突部28,并且周状抵接突部28从缓冲橡胶12向上安装零件48突出,因此,没有在上安装零件48设置向缓冲橡胶12侧的突出部分等,而是通过下表面平坦的上安装零件48在缓冲橡胶12设定周状接近部。通过设定该周状接近部,而在将螺母64相对于阳螺纹部62拧紧以在上安装零件48和车体板44之间将缓冲橡胶12上下压缩时,具备周状抵接突部28的缓冲橡胶12的上表面中的外周端部最先与上安装零件48抵接,在筒状部16的外侧优先输入向下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周状抵接突部28为在全周范围内连续的环状的突条,且周状接近部在全周范围内连续设置,因此,与上安装零件48的抵接所形成的载荷在缓冲橡胶12的全周范围内输入。

进一步的,周状抵接突部28位于比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最小外径部分靠外周处,周状抵接突部28与上安装零件48抵接而被向下方按压,从而,在缓冲橡胶12上,除了上下方向的压缩力之外,还在全周范围内作用使筒状部16的上端向外周侧张开的方向上的力矩。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环状的周状接近部(周状抵接突部28)而在全周范围内输入上安装零件48和缓冲橡胶12的抵接初期的载荷,因此筒状部16弹性变形以使上安装零件48侧的轴向端部在全周范围内向外周侧展开,能更有利地防止向特定径向倾倒那样的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

由此,在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中,能防止在周向上部分地向内周倾倒那样地变形的屈曲状的纵向弯曲变形的发生。其结果是,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通过将螺母64拧紧的简单操作而能够在全周范围内大致相同地产生上下方向的压缩变形,以预定的预先压缩状态夹装于车体板44和上安装零件48之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成为从轴向两侧向最小外径部分逐渐成为小径的细腰状锥形面。由此,在周状抵接突部28由上安装零件48向下压时,使筒状部16的上部向外周侧展开的方向上的力矩容易在全周范围内起作用,更加难以产生筒状部16的倾倒变形。此外,筒状部16的外径尺寸在槽部22的形成部分局部地变得更小,筒状部16的最小外径部分由在外周面20开口的槽部22设定。因此,在从上安装零件48向周状抵接突部28输入向下的力时,在筒状部16产生将槽部22压垮的变形,以阻止筒状部16的歪斜变形。特别地,槽部22的槽截面形状为朝向底部而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窄,并且槽部22的底部(最深部)成为轴向宽度较小的大致圆环线状,因此,在向周状抵接突部28输入时,筒状部16稳定地产生以槽部22的底部为起点的变形。

由于如上述那样防止了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即使在筒状部16和构成活塞杆42的一部分的套筒54之间形成有间隙,允许筒状部16向内周变形的情况下,也能使筒状部16在轴向上稳定地预先压缩变形。因此,能减小筒状部16的由套筒54所形成的约束,能将筒状部16的轴向的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并能使向车辆的安装操作变得简单。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图4所示的车辆安装状态下,通过将筒状部16的内周面18和套筒54的外周面分离,也能进一步减小筒状部16的由套筒54所形成的约束,能将车辆安装状态下的筒状部16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更小。

进一步的,通过防止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从而能够采用在筒状部16和套筒54之间形成有间隙,同时筒状部16的轴向尺寸变大、轴向弹性系数较小的纵长形状的筒状部16,能获得较大的轴向弹性系数的调节自由度。

此外,上缓冲体10具有在缓冲橡胶12固接有硬质的定位部件14的结构,缓冲橡胶12的下部由定位部件14限制变形,因此,能防止缓冲橡胶12的下部处的歪斜变形。而且,定位部件14的定位突部32嵌入车体板44的插穿孔46中,而使缓冲橡胶12和车体板44通过定位部件14来相互定位,以容易地将缓冲橡胶12以相对于车体板44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进行安装。

另外,在缓冲橡胶12的筒状部1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内侧突部24。由此,筒状部16的向内周侧的弹性变形通过内侧突部24向套筒54的抵接来限制,能防止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突部24为在全周范围内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连续的突条,筒状部16向内周侧的弹性变形由内侧突部24在全周大致相同地限制,因此,能有利地防止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此外,内侧突部24设置于从能成为筒状部16的纵向弯曲变形时的屈曲点的部分(槽部22的底部)离开的上端部,因此,能高效地发挥内侧突部24所形成的纵向弯曲变形的防止效果。

进一步的,内侧突部24具有朝向突出前端而轴向宽度变窄的大致半圆形截面,从而能降低内侧突部24与套筒54抵接所导致的轴向弹性系数的增大、内侧突部24对套筒54的摩擦所导致的异常声音的产生等。

图5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缓冲体70。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能作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进行把握的部件以及部位,通过标注相同标记而省略说明。

上缓冲体70中,没有在缓冲橡胶72设置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周状抵接突部(28),包括外侧突部26的上表面在内的缓冲橡胶72的上端面成为在大致轴直角方向扩展的平坦面。另一方面,在图5中以双点划线虚拟地图示的上安装零件74上,在外周部分一体形成有向筒状部16突出的周状厚壁部76。该周状厚壁部76不一定必须在全周范围内连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周状厚壁部76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而周向环状地连续设置。

而且,上安装零件7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安装零件(48)同样地,在螺栓孔66中插穿有未图示的活塞杆,通过套筒54和螺母64而相对于活塞杆在轴向上定位。此外,上缓冲体70外插于活塞杆,相对于上安装零件74从下方重合。由此,如图5所示,在与缓冲橡胶72的外侧突部26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上安装零件74的周状厚壁部76,缓冲橡胶72的外侧突部26成为比缓冲橡胶72的其他部分更接近上安装零件74的周状接近部。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安装零件74形成向筒状部16突出的部分(周状厚壁部76),而在筒状部16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部处在全周范围内设定周状接近部。再有,作为周状接近部的外侧突部26比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更向外周突出,且与筒状部16的最小外径部分(槽部22的底部)相比位于外周。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缓冲体7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将缓冲橡胶72上下压缩时,可实现筒状部16的变形形态的稳定化,以防止出现倾倒那样的屈曲状的纵向弯曲变形等。因此,能使缓冲橡胶72的内周面从活塞杆(套筒54)离开,并且还能使缓冲橡胶72成为上下细长的纵长形状,并能将缓冲橡胶72的轴向弹性系数设定得较小。

再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采用具备周状厚壁部76的上安装零件74,即使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周状抵接突部28也能构成周状接近部的内容,但是,例如,也可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周状抵接突部28的缓冲橡胶12和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周状厚壁部76的上安装零件74组合采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安装零件74中,通过将外周部分部分地设置为厚壁,而使上安装零件74向缓冲橡胶72突出,但是,例如通过使上安装零件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屈曲等而不改变厚度地向缓冲橡胶72突出也能在缓冲橡胶72设定周状接近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具体记载。例如,周状抵接突部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采用任意的截面形状,并且不必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即,如图6所示的上缓冲体80那样,相对于在全周范围内连续的外侧突部26,可在周向的多个部位一体形成有大致半球状的抵接突部82,通过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抵接突部82而构成周状抵接突部。总而言之,周状抵接突部不一定限于一个突部在周向上连续延伸的结构,例如,也可采用由多个突部而整体呈周状的结构。再有,周状不一定限于圆周状,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周状等。

此外,只要周状接近部位于比筒状弹性体的最小外径部分靠外周处,则其形成位置不限于筒状弹性体的最外周端。进一步的,周状接近部不必如第一、第二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从筒状部16向外周突出的外侧突部26,也可设定于筒状部16的上表面,且可省略外侧突部26。

另外,如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示,为了稳定筒状部16的变形形态,理想的是设置在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开口的槽部22,但是,槽部22不是必须的,也可省略。进一步的,为了稳定筒状部16的变形形态,理想的是在筒状部16的外周面20采用细腰状锥形面,但是,例如也可采用以大致恒定的外径尺寸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面代替细腰状锥形面。

另外,内侧突部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大致半圆形,从缓冲性等的观点来看,理想的是朝向突出前端上下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以大致恒定的上下尺寸向内周突出。进一步的,也可省略内侧突部。

更进一步的,内侧突部可在上支撑件用的缓冲体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与活塞杆预先抵接,但是,也可通过筒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而与活塞杆抵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安装状态下筒状弹性体也相对于活塞杆向外周离开,但是,只要在车辆安装前的非载荷输入状态下筒状弹性体的内径尺寸比活塞杆的外径尺寸大,则在将筒状弹性体被预先压缩的车辆安装状态下筒状弹性体也可与活塞杆抵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结构适用于上支撑件的上缓冲体的例子,但是,也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结构适用于上支撑件的下缓冲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