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锈螺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8578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防锈螺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栓,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锈螺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螺栓包括螺栓头和带有螺纹的螺栓杆,配合螺母进行紧固两个带有通孔的零件。螺栓杆穿过通孔一部分留在通孔内,另一部分露在通孔外,当需要拆卸螺栓时,使用环境潮湿的情况下,钢材质的螺栓容易生锈。使用者对露在通孔外的螺栓杆可以进行除锈,但润滑油无法加到通孔内部的螺栓杆,螺栓锈蚀在通孔内,使用者无法拆卸下螺栓,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锈螺栓,其优点是拆卸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锈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栓杆,所述螺栓杆上设有螺纹部和光滑部,所述光滑部的直径小于螺纹部的直径,所述光滑部与螺栓头连接,所述光滑部外表面上设有若干径向凸起的凸块,所述光滑部上设有紧密连接的塑套壳。

螺栓插入安装孔内,光滑部留在安装孔内,大部分螺纹部露在安装孔外,覆盖有紧密连接的塑套壳的螺栓杆不易氧化生锈,使螺栓杆不易锈蚀在安装孔内,在拆卸螺栓时方便取出;受螺纹部和螺栓头两端限位的塑套壳不易发生轴向移动,避免水汽进入;凸块也具有限位作用,防止塑套壳在螺栓杆上转动而导致塑套壳与螺栓杆间产生缝隙,在防锈螺栓运输时塑套壳不会脱出;塑套壳牢固得固定在螺栓杆上,即使螺栓杆老化,塑套壳与安装孔间接触光滑,螺栓也方便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套壳的直径小于螺纹部的直径。

塑套壳的直径小于螺纹部的直径,螺栓插入安装孔内时,螺纹部与安装孔,塑套壳与安装孔间的接触面积小,减小塑套壳与安装孔的接触磨损,增加塑套壳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的截面为梯形。

当安装位置温度上升,塑套壳受热膨胀,梯形的凸块具有限位作用,使塑套壳膨胀后与凸块连接更紧密,不易有水汽进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沿螺栓杆的周向均布。

凸块均匀分布在螺栓杆上,在螺栓杆圆周方向上限制塑套壳,避免塑套壳因单侧受力过大而引起的破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栓头与螺栓杆间设有垫片。

垫片能保护塑套壳不与螺栓头处发生磨损,避免塑套壳开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套壳沿光滑部径向延伸覆盖在垫片上。

设置在垫片上的塑套壳使螺栓头在使用时不易生锈,同时减少了螺栓头与螺栓杆连接处生锈的可能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螺栓安装处潮湿时,塑套壳与螺栓杆连接紧密,不易有水汽进入导致螺栓杆生锈,螺栓杆不会锈蚀在安装孔内,拆卸时方便;即使塑套壳与螺栓杆产生缝隙,螺栓杆生锈,外部的塑套壳也与安装孔保持光滑连接关系,方便取出螺栓杆;塑套壳受螺栓杆上的凸块的限制,不会转动或脱出螺栓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螺栓杆不易生锈,即使锈蚀螺栓也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防锈螺栓的立体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防锈螺栓未设置塑套壳时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防锈螺栓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1、螺栓头;2、螺栓杆;3、螺纹部;4、光滑部;5、凸块;6、塑套壳;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防锈螺栓,如图1和图2,包括一体制成的螺栓头1和螺栓杆2,螺栓杆2上包括一个设有螺纹的螺纹部3和一个外部设有塑套壳6的光滑部4。塑套壳6通过注塑的方式直接加工在螺栓杆2上,塑套壳6与螺栓杆2连接紧密,保护螺栓杆2,具有防止螺栓杆2氧化生锈的效果。塑套壳6的材质为ABS塑料,具有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等优点,方便使用者进行加工制造。

光滑部4和塑套壳6的直径都小于螺纹部3的直径,在螺栓插入安装孔时,塑套壳6与安装孔间不接触,相互摩擦力小,塑套壳6不易磨擦破损,保证了塑套壳6的防锈性。塑套壳6连接在螺纹部3与螺栓头1之间,塑套壳6不会在光滑部4的轴向上滑动,避免水汽进入塑套壳6内。

螺栓杆2和螺栓头1连接处设有一个环状垫片7,避免塑套壳6在使用时与螺栓头1产生磨损,防止塑套壳6开裂。塑套壳6在注塑加工时,在垫片7上也覆盖有塑套壳6,使螺栓杆2与螺栓头1的连接处受到保护,不会有水汽进入。光滑部4的外表面上设有四个径向凸起的凸块5,凸块5沿螺纹杆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塑套壳6通过注塑直接覆盖在凸块5外表面,凸块5使塑套壳6与螺栓杆2的连接更紧密。

凸块5的截面为梯形,如图3,当塑套壳6长时间受热膨胀时,梯形的凸块5具有限位作用,受热后凸块5与塑套壳6连接更紧密,不易有水汽进入。使用中塑套壳6老化松动与螺栓杆2连接不紧密时,即使塑套壳6内的螺栓杆2生锈,塑套壳的外表面也保持光滑,对外部的螺纹部3进行除锈后,能够方便地拆下螺栓,更换新螺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