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力调节阀的电磁致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0311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力调节阀的电磁致动结构。



背景技术:

油压调节阀安装于发动机的机油油路上,用于调节机油泵向液压工作元件输出的机油压力。油压调节阀设置有进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根据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来精确控制电磁致动器的电磁力大小,驱动阀体内腔中的动阀芯进行轴向运动,调节进油口、出油口以及回油口的连通状态,从而将机油泵的输出油压调节到目标油压,提高机油泵与液压工作元件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降低机油泵的功率损耗,提升发动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液压工作元件根据发动机的运转工况进行实时的动态控制,发动机运转工况的变化会导致机油泵输出油压的波动,油压调节阀的动态响应性能影响到机油泵与液压工作元件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要求油压调节阀的响应速度越快越好。

传统的油压调节阀需要通过控制阀体孔深、动阀芯长度、推杆长度以及定阀芯锥孔止口的轴向长度尺寸构成的尺寸链来控制活塞与定阀芯的隔磁间隙,对工艺精度的要求较高,制造难度大,隔磁间隙偏差大,油压调节阀的响应性能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压力调节阀的电磁致动结构,提高电磁致动器的电磁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压力调节阀的电磁致动结构,包括阀体,阀体的底端上设置有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沿阀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套,该导套的外侧上绕设有线圈,一用于将导套约束于阀体的轴心位置上的导套座抵接于线圈端面、套设于导套的外侧上,该导套座的外侧紧贴于外壳内壁,导套通过导套座构成通向外壳的附加磁路;

一活塞衬套套设于导套内,阀体内沿其长度方向还依次设置有共轴的活塞、定阀芯和动阀芯,其中活塞设置于活塞衬套内;阀体上位于活塞衬套开口处设置有安装支架,定阀芯的横截面呈阶梯状变化,该定阀芯远离活塞的底端嵌设于安装支架上,该定阀芯的轴肩端面抵接于活塞衬套的开口端面;动阀芯靠近活塞的一端连接一推杆,该推杆远离动阀芯的一端穿插过定阀芯连接于活塞上;

阀体上还设置有油路结构;动阀芯远离活塞的一端端面与阀体之间形成回油腔,该回油腔内设置有连接动阀芯与阀体的弹簧,阀体上还设置有连通回油腔与外界的回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活塞与定阀芯之间设置有隔磁挡圈,该隔磁挡圈形成的内圈直径小于活塞的横截面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导套和导套座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装在外壳内的导套座、导套、活塞、衬套、线圈、定阀芯以及安装支架构成电磁致动器,导套通过导套座构成通向外壳的附加磁路,增大了磁路截面,减小磁路的磁阻,提高电磁致动器的电磁性能,从而实现油压调节阀的响应性能的提升;活塞和定阀芯之间设置有隔磁挡圈,使活塞与定阀芯之间的最小间隙保持不变,实现电磁致动器隔磁特性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阀体;2、弹簧;3、动阀芯;4、推杆;5、定阀芯;6、安装支架;7、隔磁挡圈;8、线圈;9、活塞;10、导套;11、导套座;12、衬套;13、外壳;14、C型内凹槽;15、活塞末端空腔;16、活塞顶端空腔;17、通槽;18、动阀芯顶端空腔;19、进油口;20、进油环槽;21、出油口;22、动阀芯密封环;23、出油环槽;24、回油腔;25、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压力调节阀的电磁致动结构,包括阀体1,阀体1的底端上设置有外壳13,外壳13内设置有环状的导套座11,该导套座11的外侧紧贴于外壳13内壁,一导套10穿插过导套座11设置于外壳13内,该导套座11用于将导套10约束于阀体1的轴心位置上,线圈8的端面抵接于导套座11、并绕设于导套10外侧上,导套10通过导套座11构成通向外壳13的附加磁路;一衬套12套设于导套10内,该衬套12的开口朝向阀体1远离外壳13的一端,该衬套12的底端设置有C型内凹槽14;阀体1内还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运动组件,该运动组件依序包括共轴的活塞9、定阀芯5、推杆4和动阀芯3,该衬套12内设置有可沿衬套12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活塞9,该活塞9的外周侧面紧贴于衬套12内壁,活塞9靠近衬套12底端的一端与衬套12底端之间形成活塞末端空腔15,该活塞9靠近衬套12开口的一端呈倒锥台状;阀体1上位于衬套12开口处设置有安装支架6,活塞9上方设置有定阀芯5,定阀芯5的横截面呈阶梯状变化,该定阀芯5远离活塞9的底端嵌设于安装支架6上,该定阀芯5的轴肩端面抵接于衬套12的开口端面,装在外壳13内的导套座11、导套10、活塞9、衬套12、线圈8、定阀芯5以及安装支架6构成电磁致动器,活塞9与定阀芯5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持两者间隙的隔磁挡圈7,该隔磁挡圈7形成的内圈直径小于活塞9呈直筒部分的横截面直径,活塞9呈倒锥台状的一端与定阀芯5之间形成活塞顶端空腔16;一推杆4穿插过定阀芯5和隔磁挡圈7连接活塞9,该推杆4的横截面直径小于隔磁挡圈7的内环直径,推杆4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三通孔与外界的通槽17;推杆4远离活塞9的一端连接剖面呈I型的动阀芯3,该动阀芯3上横截面面积较大的两端分别紧贴于阀体1、并可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阀体1来回移动,定阀芯5远离活塞9的一端与动阀芯3连接推杆4的一端端面之间形成动阀芯顶端空腔18,动阀芯3远离推杆4的一端形成动阀芯密封环22,动阀芯3横截面面积较小的中部与阀体1之间形成动阀芯中部空腔;阀体1内设置有环绕动阀芯3外周侧面的环形的进油环槽20,该进油环槽20的端面所在平面垂直于第四通孔的延伸方向,阀体1内设置有连通进油环槽20与动阀芯3中部空腔的进油口19,进油口19呈扇形,该进油口19的径向投影呈矩形状,进油口19的过流截面积与轴向高度呈线性比例关系;阀体1内位于进油环槽20远离定阀芯5的一侧上设置有环形的出油环槽23,该出油环槽23同样环绕于动阀芯3的外周侧面、并且平行于进油环槽20,阀体1内设置有连通出油环槽23与动阀芯3中部空腔的出油口21,出油口21呈扇形,该出油口21匹配于动阀芯密封环22,该出油口21的径向投影呈矩形状,出油口21的过流截面积与轴向高度呈线性比例关系,出油口21与进油口19位于动阀芯3的同一侧上;动阀芯3位于动阀芯密封环22一端的端面与阀体1之间形成回油腔24,该回油腔24内设置有连接动阀芯3与阀体1的弹簧2,阀体1上还设置有连通回油腔24与外界的回油孔25。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