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92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卡止销的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有如下一种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即,在中立柱等车身部位上开孔而形成的第1孔内卡止有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和支承卡止部件的内饰件通过贯穿该卡止部件的卡止销固定于车身。作为这样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现有技术,参见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参照图6(a)。图6(a)中,以使专利文献1的图3所公开的技术上下翻转并重新标注附图标记的状态再次公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卡止部件100具有:卡止部件基部110,其比在车身200上开孔而形成的第1孔210大;卡止部件可挠部120,其从该卡止部件基部110向车身200延伸,并贯穿第1孔210,且沿周向扩展;和第2孔130,其贯通上述卡止部件基部110和卡止部件可挠部120,被卡止销300插入。

卡止销300由销头部310和销轴部320构成,其中,销头部310比第2孔130大;销轴部320从该销头部310向车身200延伸。销轴部320具有:卡止销扩展(扩张)部321,其抵接于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且使卡止部件可挠部扩展;和销凹部322,其在比该卡止销扩展部321靠销头部320侧的位置1向轴心凹进。

参照图6(b)。示出了利用图6(a)所公开的卡止部件100和卡止销300将车身的内饰件400固定于车身200的状态。卡止销300插入卡止部件100内,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与卡止销扩展部321卡止时,卡止部件可挠部120通过卡止销扩展部321沿第1孔110的径向扩展。卡止部件可挠部120被按入并抵接于第1孔210,以使卡止部件100被固定于车身200。据此,内饰件400固定于车身。

参照图6(c)。图6(c)示出了卡止销300从图6(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向车外方向按入的状态。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与卡止销300的销凹部310卡止时,卡止部件可挠部120向销轴部320的轴心变窄。卡止销可挠部120从第1孔210离开,能够使卡止部件100离开车身200。据此,在维修保养时等情况下,能够从车身200拆下内饰件400。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插入卡止销时,必须在不会误将卡止销过分插入的情况下,将内饰件固定于车身。即,必须在欲实现图6(b)的状态时,不会变为图6(c)的状态而误将内饰件从车辆上拆下。优选在这样的利用卡止销的内饰件的固定结构中,将内饰件切实地固定于车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056895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卡止销的插入深度来切换内饰件的固定或解除的状态,并抑制卡止销的过度插入。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

在车身上开孔而形成的的第1孔内卡止有卡止部件,

通过贯穿该卡止部件的卡止销,所述卡止部件和支承所述卡止部件的内饰件固定于所述车身,

所述卡止部件和所述卡止销被盖体从车厢侧覆盖,

该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具有:

卡止部件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内饰件,且比所述第1孔大;

卡止部件可挠部,其从该卡止部件基部向所述车身延伸,并贯穿所述第1孔且沿周向扩展;和

第2孔,其贯通上述卡止部件基部和卡止部件可挠部,并由所述卡止销插入,

所述卡止销由比所述第2孔大的销头部和从该销头部向所述车身延伸的销轴部构成,

所述销轴部具有:

扩展部,其抵接于所述卡止部件可挠部,并使所述卡止部件可挠部扩展;和

销凹部,其比该扩展部靠所述销头部侧的位置向轴心凹进,

所述盖体具有:

限制部,其卡止于所述内饰件,以限制所述卡止销的移动;和

抵接部,其向所述卡止销突出,且抵接于所述销头部。

本发明的第2方案优选为,

所述盖体具有用于将所述盖体临时止挡于所述内饰件的临时止挡部,

所述临时止挡部位于比所述限制部靠所述车厢侧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3方案优选为,

所述抵接部呈朝向车身尖状突起的突起形状。

本发明的第4方案优选为,

所述销头部呈与所述抵接部的突起形状对应的凹形状。

本发明的第5方案优选为,

所述抵接部位于比所述限制部更靠所述车身侧的位置上。

根据第1方案,以将内饰件固定于车身的状态为基准,盖体的抵接部与卡止销的销头部抵接。换言之,以在内饰件固定时抵接部与销头部接触的方式,设定盖体及卡止销。因此,在将内饰件固定于车身的作业中,欲将盖体卡止于内饰件时,销头部被盖体的抵接部向车外方向按压。然后,在盖体的限制部向被按压的方向的移动被内饰件限制时,内饰件通过卡止销固定于车身。据此,作业人员能够通过盖体的按入被限制,来确认卡止销已插入到用来固定内饰件的位置。这样,能够抑制卡止销的过度插入。

根据第2方案,盖体具有用来将盖体临时止挡于内饰件的临时止挡部,该临时止挡部位于比限制部靠车厢侧的位置。即,能够将盖体临时止挡于按入被限制前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内饰件的固定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必把持盖体。内饰件的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第3方案,盖体的抵接部呈朝向车身尖状突起的突起形状。假设抵接部没有尖状突起,在斜着按入盖体时,抵接部的角与销头部接触,卡止销可能被过度插入。另外,在抵接部呈朝向车身尖状突起的突起形状时,即使斜着按入盖体,抵接部的角也不容易与销头部接触。因此,在将盖体斜着按入时,能够抑制卡止销的过度插入。

根据第4方案,销头部呈与盖体的抵接部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凸凹形状。形成凸凹形状的位置即是与盖体的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因此,在插入卡止销时,能够限定盖体对卡止销施加的力发挥作用的位置,盖体的抵接部容易抵接于销头部的中央。这样,能够切实地向卡止销的轴向施力,切实地插入卡止销。

根据第5方案,盖体的抵接部位于比限制部靠车身侧的位置上。即,盖体的抵接部与销头部在比限制部靠车身侧的位置抵接。因此,内饰件的固定结构位于更靠车身侧的位置上。据此能够抑制盖体向车厢侧的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厢观察采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饰件的固定结构的车辆的右侧部时的图。

图2为对将内饰件固定于图1所示车辆的右侧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为对将盖体按入图1所示的右侧部之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为对进一步按入图3所示的盖体以使内饰件被固定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5为对盖体的抵接部和卡止销的销头部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

图6为对采用了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车辆;12:中立柱;12a:第1孔;13:立柱装饰件;20:卡止部件;21:卡止部件基部;22:卡止部件可挠部;23:第2孔;30:卡止销;31:销头部;32:销轴部;33:扩展部;34:第1凹部;40:盖体;41:盖部;42:盖体基部;43:抵接部;43a:突起部;45:盖体卡止部;46:临时止挡部;47:限制部;50:收装部;51:收装部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此外,图中的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由乘员来观察时的左,r表示由乘员来观察时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而且,in表示车厢侧,ou表示车身侧(车外侧)。

<实施例>

参照图1。图1示出了在采用了本发明内饰件的固定结构的车辆10中、从车厢内观察到的车辆10的右侧部11。

同时参照图2。车辆10的右侧部11由中立柱12(车身12)、立柱装饰件13(内饰件13)、车顶侧梁14、车顶侧梁装饰件15、前门16和后门17构成,其中,中立柱12(车身12)位于车身中央且上下延伸;立柱装饰件13(内饰件13)覆盖中立柱12的车厢侧;车顶侧梁14从中立柱12的上端沿前后方向延伸;车顶侧梁装饰件15覆盖车顶侧梁14的车厢侧;前门16位于中立柱12的前方且以可自由开关的方式被支承;后门17位于中立柱12的后方且以可自由开关的方式被支承。

在安装有车顶侧梁装饰件15的车顶侧梁14上,于前门16的上方安装有用于辅助乘员上下车的辅助把手18。中立柱12的上端接合于车顶侧梁14,并且还设置有加强件19。

在中立柱12的上部进行开孔而形成有用于固定立柱装饰件13的第1孔12a。在该第1孔12a内配置有用于支承立柱装饰件13的卡止部件20,卡止销30贯穿配置于第1孔12a内的卡止部件20。据此,立柱装饰件13与卡止部件20共同固定于中立柱12。再者,卡止部件20和卡止销30被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盖体40从车厢侧覆盖。

参照图3、图4(a)。图3和图4(a)示出了卡止部件20、卡止销30、立柱装饰件13和盖体40配置于规定的位置,立柱装饰件13被固定于中立柱12之前的状态。

参照图4(a)。卡止部件20具有:卡止部件基部21,其比第1孔12a大;卡止部件可挠部22,其从该卡止部件基部21向中立柱12延伸,并贯穿第1孔12a,且沿周向扩展;和第2孔23,其贯通该卡止部件基部21和卡止部件可挠部22,由卡止销30插入。在卡止部件基部21上形成有沿周向凹进,用以支承立柱装饰件13的支承部24。

卡止销30由比第2孔23大的销头部31和从该销头部31向中立柱12延伸的销轴部32构成。

销轴部32具有:扩展部33,其抵接于卡止部件可挠部22,并使卡止部件可挠部22扩展;第1凹部34,其在比该扩展部33靠销头部31侧的位置向轴心凹进;和第2凹部35,其在比扩展部33靠车外侧的位置向轴心凹进。

在立柱装饰件13上形成有收装部50,该收装部50从立柱装饰件13的内表面向中立柱12延伸,能够收装盖体40。收装部50上形成有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该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以在垂直于盖体40的按入方向的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并与盖体40卡止。

盖体40具有:盖部41;盖体基部42,其设置于该盖部41的中立柱12侧;和抵接部43,其从该盖体基部42向卡止销30突出并抵接于销头部31。在抵接部43上形成有向中立柱12尖状突起的呈突起形状的突起部43a。盖部41在盖体40的按入方向与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重叠。

在销头部31形成有与突起部43a对应的凹状的第3凹部36。

盖体基部42具有:一对盖体卡止部45,其卡止于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一对临时止挡部46,其可临时止挡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和一对限制部47,其在盖体40的按入方向与收装部50抵接,限制盖体40的按入。一对临时止挡部46位于比一对限制部47靠车厢侧的位置上。

参照图4(b)。图4(b)示出了卡止销30从图4(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盖体40向中立柱12侧(车外方向)按入的状态。按入盖体40时,盖体40的抵接部43抵接于销头部31,将卡止销30向中立柱12侧按入。然后,一对盖体卡止部45与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相卡止。此时,盖体40的一对限制部47抵接于立柱装饰件13的收装部50。按入卡止销30时,卡止部件可挠部22与卡止销扩展部33相卡止。卡止部件可挠部22被卡止销扩展部33向第1孔12a的径向扩展。卡止部件可挠部22被按入并抵接于第1孔12a,卡止部件20被固定于中立柱12。据此,支承于卡止部件20的立柱装饰件13被固定于中立柱12。

盖部41与立柱装饰件15位于同一平面上。再者,盖部41的边缘在盖体40的按入方向与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分离配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参照图4(b)。以立柱装饰件13固定于中立柱12的状态为基准,盖体40的抵接部43与卡止销30的销头部31抵接。换言之,以在立柱装饰件13固定时抵接部43与销头部31接触的方式设定盖体40及卡止销30。

因此,在将立柱装饰件13固定于中立柱12的作业中,在欲将盖体40卡止于立柱装饰件13时,销头部31被盖体40的抵接部43向中立柱12侧(车外方向)按压。然后,一对盖体卡止部45卡止于一对收装部卡止部51,并且,一对限制部47抵接于收装部50,此时,立柱装饰件13通过卡止销30固定于中立柱12。作业人员通过限制盖体40的按入,能够确认卡止销30已插入到用于固定立柱装饰件13的位置。这样,能够抑制卡止销30的过度插入。

参照图4(a)。另外,盖体40具有用于将盖体40临时止挡于立柱装饰件13的一对临时止挡部46,该一对临时止挡部46位于比一对限制部47靠车厢侧的位置上。即,在盖体40按入被限制之前的位置上临时止挡于立柱装饰件13。因此,进行立柱装饰件13的固定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必把持盖体40。立柱装饰件13的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盖体40的抵接部43位于比一对限制部47和一对盖体卡止部45更靠中立柱12侧的位置上。即,盖体40的抵接部43与销头部31在比一对盖体卡止部45靠中立柱12侧的位置抵接。因此,立柱装饰件13的固定结构位于更靠中立柱12侧的位置上。据此,能够抑制盖体40向车厢侧的突出。

参照图5(a)。在比较例中,抵接部500没有尖状突起而是呈平坦状。假设在斜着按入盖体600时,抵接部500的角510与销头部610接触,可能导致卡止销600的过度插入。

参照图5(b)。而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0的抵接部43具有向中立柱12尖状突起的呈突起形状的突起部43a。(也可称作对抵接部43的角进行了倒角处理的状态。)此时,即使斜着按入盖体40,抵接部43的角也不容易与销头部610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斜着按入盖体40时卡止销30的过度插入。

参照图5(c)。另外,本实施例中,销头部31具有与盖体40的抵接部43的突起部43a对应的第3凹部36。因此,形成第3凹部36的位置即为与盖体40的抵接部43抵接的位置。即,插入卡止销30时,能够限定从盖体40施加至卡止销30的力发挥作用的位置,盖体40的抵接部43容易在销头部31的中央抵接。据此,能够切实地向卡止销30的轴向施力,据此能够切实地插入卡止销30。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用于右侧的中立柱及立柱装饰件的内饰件的固定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饰件固定结构也可用于左侧的中立柱。再者,该内饰件的固定结构也可用于前立柱装饰件等其他的内饰件的固定。另外,本实施例中,将抵接部43设定为凸状,将销头部31的第3凹部36设定为凹状,但也可将抵接部43设定为凹状,将销头部31设定为凸状。

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优选适用于乘用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