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210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阀门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其具有安装方便和防爆性能佳的功效。



背景技术:

阀门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使配管和设备内的介质(液体、气体和粉末)流动或停止并能控制其流量的装置。简单来说,应用在水流中的阀门基于应用或者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角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等。

阀门均包括阀本体和控制阀芯,该阀本体上形成有水流通道、进水口和出水口,该进水口和出水口均和水流通道相连通,该控制阀芯设置在水流通道中以控制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彼此连通或截止。

目前市场上的阀门,其进水口和出水口基本上均是固定的,为了实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相应的连接端准确相连,时常让进水口或出水口上的螺纹连接部过度拧紧,由于螺纹连接部本身相较于其它部位较薄,再加上过度拧紧,阀门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之后,在此螺纹连接部就会就变成断点,让整个阀门崩溃。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阀门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其进口端或出口端可相较于阀本体进行360度转动,具有方便安装和防爆效果佳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包括阀本体、进水口、出水口、控制阀芯以及水流通道;其中,该阀本体分为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该第一阀体具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在第一阀体的轴向方向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该控制阀芯从第一开口插入容纳腔并封闭第一开口,该容纳腔在第一阀体的径向方向形成第三开口,该控制阀芯控制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的连通或截止;

该第一阀体外部还套设有沿第一阀体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该第三开口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该第一阀体在第二密封圈外侧还形成有第一连接段;

该第二阀体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和与第一贯通孔相连通的第四开口,该第四开口与第三开口相连通;

该第三阀体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贯通孔,该第二贯通孔在靠近第一阀体一侧形成有第二连接段,在远离第一阀体另一侧形成有第五开口,该第五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

该第二阀体通过第一贯通孔套设在第一阀体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上以实现第二阀体相对于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的360度旋转,该第三阀体再通过第二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固定相连。

进一步,该第三阀体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五开口之间设置有阻挡凸缘,该第五开口为进水口,该阻挡凸缘和第五开口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该第三阀体的进水通道内还设置有防爆阀芯,该防爆阀芯具有密封本体和推顶杆,该密封本体与阻挡凸缘之间形成密封结构,该密封本体与进水通道内壁面之间形成过水通道,第一阀体的第一连接段抵顶住该推顶杆,让密封本体与阻挡凸缘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进一步,该第三阀体的结构强度高于控制阀芯的结构强度,整个防爆阀门的断点形成在控制阀芯和第一阀体处。

进一步,该第三阀体外壁面形成有螺纹连接部,该螺纹连接部形成有椎体形,该螺纹连接部在靠近第二连接段位置的厚度大于第五开口处的厚度。

进一步,该防爆阀芯的密封本体外环端部抵靠在进水通道的内壁面,该密封本体外环上开设呈环形分布的若干个消音过水通道,每一消音过水通道的深度小于阻挡凸缘的厚度。

进一步,该第一连接段为外螺纹连接部,该第二连接段为内螺纹连接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由于第二阀体可以相对于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呈360度转动,如此在将整个阀门安装到相应位置时,可以任意调整第二阀门的位置,这样第三阀体和第二阀体均无需为了对准位置而发生过度旋紧,只需适当拧紧即可,如此不容易在螺纹部形成断点,不仅方便了安装人员操作,而且阀门整体性能也更佳。

本发明优选通过将断点设计形成在控制阀芯处,再配合设置防爆阀芯,如此一旦发生阀门破损的情形,由于控制阀芯及第一阀体的损坏,第一阀体的第一连接段将失去了对推顶杆的抵顶作用,如此在水流的作用下,该密封本体将实现对阻挡凸缘的密封,实现自行截流的作用,维修工人在维修时仅需更换第一阀体和控制阀芯即可,避免了水流大面积泄露,降低了产品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第三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密封本体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第一阀体-11;容纳腔-111;第一开口-112;

第二开口-113;第三开口-114;第一密封圈-115;

第二密封圈-116;第一连接段-117;第二阀体-12;

第一贯通孔-121;第四开口-122;第三阀体-13;

第二贯通孔-131;第二连接段-132;第五开口-133;

阻挡凸缘-134;进水通道-135;螺纹连接部-136;

控制阀芯-2;防爆阀芯-3;密封本体-31;

推顶杆-32;消音过水通道-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包括阀本体、进水口、出水口、控制阀芯2以及水流通道。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该阀本体分为第一阀体11、第二阀体12和第三阀体13。

其中,该第一阀体11具有容纳腔111,该容纳腔111在第一阀体11的轴向方向形成有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113,该控制阀芯2从第一开口112插入容纳腔111并封闭第一开口112,该容纳腔111在第一阀体11的径向方向形成第三开口114,该控制阀芯2控制第二开口113和第三开口114的连通或截止。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阀芯2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其是通过旋转的方式来实现连通和截止的切换,在此对其结构不做详细阐述。

该第一阀体11外部还套设有沿第一阀体11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圈115和第二密封圈116,该第三开口114位于第一密封圈115和第二密封圈116之间;该第一阀体11在第二密封圈116外侧还形成有第一连接段117。

该第二阀体12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121和与第一贯通孔121相连通的第四开口122,该第四开口122与第三开口114相连通;该第四开口122可以为进水口,也可以作为出水口,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该第三阀体13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贯通孔131,该第二贯通孔131在靠近第一阀体11一侧形成有第二连接段132,在远离第一阀体11另一侧形成有第五开口133,该第五开口133与第二开口113相连通;该第五开口133和第四开口122一则为进水口,另一个则为出水口;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五开口133为进水口,该第四开口122为出水口,主要是为了后续防爆阀芯3的设置。具体地,该第一连接段117为外螺纹连接部136,该第二连接段132为内螺纹连接部136,两者通过螺纹实现彼此相连。

该第二阀体12通过第一贯通孔121套设在第一阀体11的第一密封圈115和第二密封圈116上以实现第二阀体12相对于第一阀体11和第三阀体13的360度旋转,该第三阀体13再通过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一连接段117固定相连。

这样,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由于第二阀体12可以相对于第一阀体11和第三阀体13呈360度转动,如此在将整个阀门安装到相应位置时,可以任意调整第二阀门的位置,这样第三阀体13和第二阀体12均无需为了对准位置而发生过度旋紧,只需适当拧紧即可,如此不容易在螺纹部形成断点,不仅方便了安装人员操作,而且阀门整体性能也更佳。

为了让本发明涉及的防爆阀门在损坏时不会造成大范围泄水,该第三阀体13的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五开口133之间设置有阻挡凸缘134,该第五开口133为进水口,该阻挡凸缘134和第五开口133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135,该第三阀体13的进水通道135内还设置有防爆阀芯3,该防爆阀芯3具有密封本体31和推顶杆32,该密封本体31与阻挡凸缘134之间形成密封结构,该密封本体31与进水通道135内壁面之间形成过水通道,第一阀体11的第一连接段117抵顶住该推顶杆32,让密封本体31与阻挡凸缘134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该第三阀体13的结构强度高于控制阀芯2和第一阀体11的结构强度,整个防爆阀门的断点形成在控制阀芯2和第一阀体11处。

本发明优选通过将断点设计形成在控制阀芯2和第一阀体11处,再配合设置防爆阀芯3,如此一旦发生阀门破损的情形,由于控制阀芯2及第一阀体11的损坏,第一阀体11的第一连接段117将失去了对推顶杆32的抵顶作用,如此在水流的作用下,该密封本体31将实现对阻挡凸缘134的密封,实现自行截流的作用,维修工人在维修时仅需更换第一阀体11和控制阀芯2即可,避免了水流大面积泄露,降低了产品风险。

如图3所示,为了让第三阀体13不会成为断点,该第三阀体13外壁面形成有螺纹连接部136,该螺纹连接部136形成有椎体形,该螺纹连接部136在靠近第二连接段132位置的厚度大于第五开口133处的厚度,如图3中d1大于d2。

如图4所示,为了起到消音的作用,该防爆阀芯3的密封本体31外环端部抵靠在进水通道135的内壁面,该密封本体31外环上开设呈环形分布的若干个消音过水通道33,每一消音过水通道33的深度小于阻挡凸缘134的厚度,这样消音过水通道33不会影响到密封本体31对阻挡凸缘134的密封效果。通过将水流细分为若干个流道,如此可以很好地降低水流噪声。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