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156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气处理单元一般在阀体外部连接一个分离器,用于在压缩空气进入阀体前分离空气内的水和油,该外接的分离器增大了阀体的体积,使用不便,同时现有的空气处理单元的反吹和泄气装置较为繁琐,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将油水分离的螺旋片整合在阀体内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小了整体体积,实用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外设进气管,所述阀体内部中心设有通气柱,阀体内位于通气柱的外围密封设有螺旋片座,所述螺旋片座的外围通过安装环设有多层螺旋片,上下相邻两层螺旋片错开设置,每层螺旋片均由四个等间隔周向分布的片体组成,每个片体包括中间的水平部和分别位于水平部两侧的上翘部和下倾部,四个片体的水平部的内侧连接在一起,所述通气柱通过第二气道连通到位于上方的一层螺旋片处,所述阀体内位于螺旋片的下方设有排污槽,所述排污槽的一端设有落污孔,所述通气柱的上端卡接压盖,所述压盖上周向设有扣接头插孔,压盖的下方设有扣环,所述扣环上周向设有插入扣接头插孔的扣接头且扣接头插孔和扣接头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压盖上端面通过x型密封垫压接有上框体,所述上框体的下部外围套设下框体,上框体的下部外围和下框体之间设有滤油纸,上框体和下框体均包覆在外罩内,上框体内设有分子筛,所述通气柱内壁通过第一气道连通到第一顶杆所在处,所述第一顶杆的前后空间密封隔开,所述阀体上连接四回路保护阀,所述四回路保护阀和第一气道分别位于第一顶杆的前后两侧,所述阀体上设有通过缺口通道连通的节流器壳体和旁通壳体,所述旁通壳体的内部下方通过柔性垫圈密封,所述柔性垫圈上端面贴合设有第四弹簧座,所述第四弹簧座上方贴合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顶端贴合设有第二凸顶压板并通过第二螺杆从上往下抵压第二凸顶压板,所述节流器壳体和旁通壳体的底部压接皮膜,所述皮膜下端面中心密封贴合在卡入阀体的皮膜垫座上,皮膜上端面贴合设有皮膜压板,所述皮膜压板的上端压接有第二回位弹簧,所述阀体上设有泄压壳体,所述泄压壳体通过第五气道连通节流器壳体,泄压壳体内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面贴合第三弹簧座,第三弹簧的上端面抵接第一凸顶压板,所述第一凸顶压板上端面抵接可上下移动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三弹簧座的下端面中心抵接有第三顶杆,所述第三顶杆的下端设有伸入第六气道的插接凸头,第三顶杆的下部外壁设有封堵第六气道的下弹簧座,所述第一顶杆上靠近四回路保护阀的一侧的空间通过第三气道连通皮膜下方位于皮膜垫座外围的储气空间,所述储气空间通过第七气道连通到旁通壳体的底部空间,所述第六气道的下端出口处设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上与第六气道所在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弹簧座且第二顶杆与第二弹簧座之间压接第二弹簧,所述落污孔连通第二顶杆所在处的第二气腔,所述第二弹簧所在处的第一气腔连通排气阀。

所述阀体的上部中心设有气液分离槽,所述螺旋片座、安装环和螺旋片均位于气液分离槽内,所述螺旋片座的下部对称设有贯穿的导气孔,所述导气孔位于下层的螺旋片的下方,导气孔内插设中空的导气接头,所述螺旋片座的内壁两侧对称设有导气柱,所述导气柱位于通气柱的外围且导气柱连通导气接头。

所述扣环的下端设有同心的两个容纳腔,位于内侧的容纳腔内设有封环,所述封环的下端面压接在阀体上端面的外缘,所述扣环的上端外缘形成压接腔,所述外罩的下端卡入压接腔,所述压盖的中心设有缩接环。

所述下框体围成一个圆环且在下框体的两端通过卡座配合卡头相插接的方式连接,下框体周向贯穿均布镂空部,所述上框体的下端形成压接x型密封垫的连接环部,所述连接环部的内缘通过周向均布的筋条连接中心处的缩径环,所述缩径环插设在缩接环的外围,所述连接环部的外缘周向均布外凸挡,所述x型密封垫的上端面贴合在连接环部的筋条和外凸挡之间的空间上,所述筋条的上部外缘连接有多层间隔分布的横挡条,所述上框体的上部设有上挡板。

所述第一顶杆上与第一气道所在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座和第一顶杆之间设有第一弹簧。

所述旁通壳体的内部上方连接有第二螺杆座,所述第二螺杆座内螺接可沿第二螺杆座上下移动的第二螺杆,所述旁通壳体的内部下方贴合设有第四顶杆,所述第四顶杆的中心穿过柔性垫圈和第四弹簧座,第四顶杆的中心与柔性垫圈和第四弹簧座的内缘间隙配合,第四顶杆的上部中心抵接设有弹簧压头,所述弹簧压头和第四弹簧座之间设有第五弹簧。

所述泄压壳体的顶部设有螺杆座,所述螺杆座内螺接有可沿螺杆座上下移动的第一螺杆,螺杆座上端面贴合设有螺旋拧入第一螺杆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三顶杆的上部外壁过盈配合有密封皮碗,所述密封皮碗位于第三弹簧座的下方,密封皮碗的上方贴合设有挡圈座,所述挡圈座的上方设有卡在第三顶杆外壁的开口挡圈,所述密封皮碗的下方设有上弹簧座,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之间设有第一回位弹簧。

所述皮膜垫座的中心上下贯穿设有中孔,所述阀体上设有连通中孔的第四气道,所述第四气道连通第一气道。

所述阀体上设有加热壳,所述加热壳内设有温控开关和发热电阻,所述温控开关和发热电阻的上端通过抵压板压接固定,所述加热壳的顶端设有插头。

所述阀体的外壁设有多层散热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油水分离的螺旋片整合在阀体内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小了整体体积,且兼备一定的散热效果,实用性好;反吹压力和泄气压力调节方便,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e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f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4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g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7中d-d向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阀体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的阀体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的阀体的局部配合安装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局部爆炸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局部爆炸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螺旋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单个螺旋片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单个螺旋片的侧视图。

图中:阀体1、进气管11、第二气道12、散热片13、气液分离槽14、排污槽15、安装座体16、通气柱17、落污孔18、第一气道19、螺旋片座2、安装环21、螺旋片22、水平部23、上翘部24、下倾部25、导气孔26、导气接头27、导气柱28、压盖29、缩接环210、扣接头插孔211、扣环212、扣接头213、封环214、容纳腔215、压接腔216、x型密封垫217、下框体3、上框体31、上挡板32、外罩33、镂空部34、卡座35、卡头36、连接环部37、缩径环38、筋条39、外凸挡310、横挡条311、滤油纸312、分子筛313、四回路保护阀4、第一顶杆41、第一弹簧42、第一弹簧座43、第三气道44、节流器壳体5、旁通壳体51、缺口通道52、第二螺杆座53、第二螺杆54、第二凸顶压板55、第四弹簧56、第四顶杆57、柔性垫圈58、第四弹簧座59、第二回位弹簧510、皮膜压板511、皮膜512、皮膜垫座513、第五气道514、中孔515、第四气道516、储气空间517、第七气道518、第五弹簧519、弹簧压头520、泄压壳体6、螺杆座61、第一螺杆62、第一螺母63、第一凸顶压板64、第三弹簧65、第三弹簧座66、密封皮碗67、第三顶杆68、下弹簧座69、第六气道610、插接凸头611、挡圈座612、开口挡圈613、上弹簧座614、第一回位弹簧615、第二顶杆7、橡胶垫71、第二弹簧72、第二弹簧座73、第二气腔74、第一气腔75、排气阀76、加热壳8、发热电阻81、插头82、抵压板83、温控开关8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19所示,一种带冷凝的空气处理单元,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外设进气管11,所述阀体1内部中心设有通气柱17,本发明的进气管11来的气体从通气柱17外围向上最终经过干燥后从通气柱17内部跑出。

阀体1内位于通气柱17的外围密封设有螺旋片座2,具体为螺旋片座2的下端向内水平弯折并贴合在通气柱17的外壁,且在两者之间设o型圈保持密封;螺旋片座2的上端向外水平弯折并贴合在阀体1内壁(实际为气液分离槽14内壁),并在两者之间设o型圈保持密封。因此经过螺旋片22的气体只能从螺旋片座2的导气孔2跑出。螺旋片座2通过气液分离槽14内的安装座体16进行螺钉连接固定。

所述螺旋片座2的外围通过安装环21设有多层螺旋片22,安装环21紧配合安装在螺旋片座2外壁。

上下相邻两层螺旋片22错开设置,每层螺旋片22均由四个等间隔周向分布的片体组成,每个片体包括中间的水平部23和分别位于水平部23两侧的上翘部24和下倾部25,四个片体的水平部23的内侧连接在一起,螺旋片22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同时螺旋片22可以将空气中的油、水等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油和水沿着排污槽15最终从落污孔18落下。相邻螺旋片22错开设置,实则为每层的片体之间的间隙在上下位置相互错开,这样起到对气体进行更好的导流,油和水沿着每层的片体之间的间隙落下,且由于下倾部25、水平部23和上翘部24的依次设置,油和水下落更加顺畅。

所述通气柱17通过第二气道12连通到位于上方的一层螺旋片22处,所述阀体1内位于螺旋片22的下方设有排污槽15,所述排污槽15的一端设有落污孔18,因此空气是从上往下经过螺旋片22。

所述通气柱17的上端卡接压盖29,压盖29的内缘与通气柱17的上端外缘过盈配合且在两者之间设o型圈保持密封。

所述压盖29上周向设有扣接头插孔211,压盖29的下方设有扣环212,所述扣环212上周向设有插入扣接头插孔211的扣接头213且扣接头插孔211和扣接头213之间留有间隙,由于这个间隙的存在,经过螺旋片座2的空气便可从该间隙向上走。

所述压盖29上端面通过x型密封垫217压接有上框体31,所述上框体31的下部外围套设下框体3,上框体31的下部外围和下框体3之间设有滤油纸312,上框体31和下框体3均包覆在外罩33内,上框体31内设有分子筛313,所述下框体3围成一个圆环且在下框体3的两端通过卡座35配合卡头36相插接的方式连接,这样安装时可以先在上框体31的下部外围放入滤油纸312,再将下框体3围在滤油纸312的外围并通过卡座35配合卡头36插接固定。

下框体3周向贯穿均布镂空部34,所述上框体31的下端形成压接x型密封垫217的连接环部37,所述连接环部37的内缘通过周向均布的筋条39连接中心处的缩径环38,缩径环38的上部内缘通过镂空的板封堵,这样可以放置分子筛313并防止其漏出,同时可以保证经过分子筛313后的气体往下走。

所述缩径环38插设在缩接环210的外围,所述连接环部37的外缘周向均布外凸挡310,所述x型密封垫217的上端面贴合在连接环部37的筋条39和外凸挡310之间的空间上,通过x型密封垫217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使得空气只能往上从上框体31和下框体3的空隙跑出。

所述筋条39的上部外缘连接有多层间隔分布的横挡条311,所述上框体31的上部设有上挡板32。分子筛313的上部通过镂空的上挡板32所阻挡,筋条39和横挡条311组合形成了空隙,因此空气从该空隙穿过,再穿过滤油纸312,再穿过镂空部34,并沿着外罩33的内壁往上到顶后再往下穿过上挡板32、分子筛313后进入到通气柱17内部。

所述通气柱17内壁通过第一气道19连通到第一顶杆41所在处,所述第一顶杆41的前后空间密封隔开,所述阀体1上连接四回路保护阀4,所述四回路保护阀4和第一气道19分别位于第一顶杆41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顶杆41上与第一气道19所在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弹簧座43,所述第一弹簧座43和第一顶杆41之间设有第一弹簧42。经过油水分离和干燥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气道19顶开第一顶杆41并进入到四回路保护阀4进行分配到储气筒(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所述阀体1上设有通过缺口通道52连通的节流器壳体5和旁通壳体51,所述旁通壳体51的内部下方通过柔性垫圈58密封,所述柔性垫圈58上端面贴合设有第四弹簧座59,所述第四弹簧座59上方贴合设有第四弹簧56,所述第四弹簧56的顶端贴合设有第二凸顶压板55并通过第二螺杆54从上往下抵压第二凸顶压板55,所述旁通壳体51的内部上方连接有第二螺杆座53,所述第二螺杆座53内螺接可沿第二螺杆座53上下移动的第二螺杆54,所述旁通壳体51的内部下方贴合设有第四顶杆57,所述第四顶杆57的中心穿过柔性垫圈58和第四弹簧座59,第四顶杆57的中心与柔性垫圈58和第四弹簧座59的内缘间隙配合,第四顶杆57的上部中心抵接设有弹簧压头520,所述弹簧压头520和第四弹簧座59之间设有第五弹簧519。

所述节流器壳体5和旁通壳体51的底部压接皮膜512,所述皮膜512下端面中心密封贴合在卡入阀体1的皮膜垫座513上,皮膜512上端面贴合设有皮膜压板511,所述皮膜压板511的上端压接有第二回位弹簧510,所述皮膜垫座513的中心上下贯穿设有中孔515,所述阀体1上设有连通中孔515的第四气道516,所述第四气道516连通第一气道19。

节流器壳体5和旁通壳体51可以起到调节反吹压力大小的作用,正常状态时,空气依次通过第三气道44、储气空间517、第七气道518并顶开柔性垫圈58,此时空气可以通过缺口通道52进入到节流器壳体5并对皮膜压板511和皮膜512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得皮膜512能始终保持与皮膜垫座513的密封。当第一弹簧42回位后,进气通道关闭,此时从四回路保护阀4过来的气依次通过第三气道44、储气空间517、第七气道518,但不足以向上顶开柔性垫圈58,因此该气体只能在储气空间517处向上克服第二回位弹簧510的作用力进而顶起皮膜512和皮膜压板511,此时皮膜512与皮膜垫座513之间不再保持密封,空气从中孔515、第四气道516、第一气道19进入通气柱17内部从而对分子筛313进行反吹,能保持分子筛313的干燥。节流器壳体5和旁通壳体51内部的多余气体可通过第四顶杆57与柔性垫圈58和第四弹簧座59之间的间隙泄掉。

所述阀体1上设有泄压壳体6,所述泄压壳体6通过第五气道514连通节流器壳体5,泄压壳体6内设有第三弹簧65,所述第三弹簧65的下端面贴合第三弹簧座66,第三弹簧65的上端面抵接第一凸顶压板64,所述第一凸顶压板64上端面抵接可上下移动的第一螺杆62,所述第三弹簧座66的下端面中心抵接有第三顶杆68,所述第三顶杆68的下端设有伸入第六气道610的插接凸头611,第三顶杆68的下部外壁设有封堵第六气道610的下弹簧座69,所述泄压壳体6的顶部设有螺杆座61,所述螺杆座61内螺接有可沿螺杆座61上下移动的第一螺杆62,螺杆座61上端面贴合设有螺旋拧入第一螺杆62的第一螺母63,所述第三顶杆68的上部外壁过盈配合有密封皮碗67,所述密封皮碗67位于第三弹簧座66的下方,密封皮碗67的上方贴合设有挡圈座612,所述挡圈座612的上方设有卡在第三顶杆68外壁的开口挡圈613,所述密封皮碗67的下方设有上弹簧座614,所述上弹簧座614和下弹簧座69之间设有第一回位弹簧615。

所述第一顶杆41上靠近四回路保护阀4的一侧的空间通过第三气道44连通皮膜512下方位于皮膜垫座513外围的储气空间517,所述储气空间517通过第七气道518连通到旁通壳体51的底部空间,所述第六气道610的下端出口处设有第二顶杆7,所述第二顶杆7上与第六气道610所在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弹簧座73且第二顶杆7与第二弹簧座73之间压接第二弹簧72,所述落污孔18连通第二顶杆7所在处的第二气腔74,所述第二弹簧72所在处的第一气腔75连通排气阀76。

空气依次通过第三气道44、储气空间517、第五气道514并向上推动密封皮碗67,使得下弹簧座69和插接凸头611均上移,进而第六气道610开通,空气推动第二顶杆7,第二顶杆7通过橡胶垫71保持其两侧的腔体之间的密封,橡胶垫71也跟着移动,落污孔18内的水和油落在第二气腔74内,空气将第二气腔74内的水和油带到第一气腔75,并从底部的排气阀76直接排出(排气阀76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不做详细介绍),因此,本发明的分离出来的水和油是靠气体吹出去的,通过调节第一螺杆62可实现泄气压力的调整。

所述阀体1的上部中心设有气液分离槽14,所述螺旋片座2、安装环21和螺旋片22均位于气液分离槽14内,所述螺旋片座2的下部对称设有贯穿的导气孔26,所述导气孔26位于下层的螺旋片22的下方,导气孔26内插设中空的导气接头27,所述螺旋片座2的内壁两侧对称设有导气柱28,所述导气柱28位于通气柱17的外围且导气柱28连通导气接头27。因此从上往下经过多层螺旋片后的气体从导气接头27、导气柱28、接头插孔211和扣接头213之间的间隙向上走。

所述扣环212的下端设有同心的两个容纳腔215,位于内侧的容纳腔215内设有封环214,所述封环214的下端面压接在阀体1上端面的外缘,通过封环214保证空气不外泄。

所述扣环212的上端外缘形成压接腔216,所述外罩33的下端卡入压接腔216,所述压盖29的中心设有缩接环210。外罩33可以先直接放置在扣环212上,然后通过压边技术形成压接腔216实现对外罩33的固定。

所述阀体1上设有加热壳8,所述加热壳8内设有温控开关84和发热电阻81,所述温控开关84和发热电阻81的上端通过抵压板83压接固定,并在抵压板83上拧入螺钉,所述加热壳8的顶端设有插头82。其中温控开关84和发热电阻81均用导线实现电连接,达到设定温度后,发热电阻81发热,将热量传导给整个阀体1实现阀体1的升温,此情况在较寒冷的条件下使用。

所述阀体1的外壁设有多层散热片13,进一步加强阀体1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