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阀及汽车油路双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5519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双向阀及汽车油路双向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阀。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双向阀的汽车油路双向阀。



背景技术:

双向止回阀作用是防止管路中的液体介质倒流。阀的开启和关闭靠流体介质的压力。阀仅包括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为阀的一个流向,从出水口到进水口为阀的另一个流向。而阀在一个流向能导通,另一个方向不能导通。在上述过程中,控制阀的导通和关闭仅仅靠液体介质的压力来实现。双向止回阀全部为机械结构,上述过程中没有任何传感器的介入。

双向止回阀具有的结构紧凑、控制简单可靠的优点。但是当双向止回阀被接入管道中时,双向止回阀能实现的仅为:保证在一个方向上,当流体达到一定压力时阀能自动开启。在另一个方向时,在流体有压力时也会紧闭。

但在一些场合,例如发电机润滑油回路等,在油路管道上需要实现的是保证在一个方向上,当流体达到一定压力时阀能自动开启。但在另一方向,流体也能够少量的回流,以实现润滑油油箱内部的压力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使用阀来实现,可以使用双向单流阀来实现,但是双向单流阀是在阀体上设置旁通,使将要返回的流体通过旁通引回。但上述的结构增加了一根引管,连接结构复杂、增加了可能的漏水点位,尤其是在汽车这种结构紧凑的机械部件上,上述做法在很多车型上不适用。

当然,要实现流体一端被压力导通,另一端能够回流还可以通过传感器件实现,虽然能实现结构紧凑,但是增加了传感器的使用量,增加了车内电路控制的复杂度。

综上,如何提供一种双向阀,包括两个端口,在两个端口之间通过的流体从两个方向都可以被导通,其中一个方向的导通流体压力大于另一个方向,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阀及汽车油路双向阀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阀,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有两个端口的阀门只能在一个流体方向上导通,而反方向不能导通,从而导致将其连接在管路上时不能有液体回流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油路双向阀。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阀,包括阀体和密封设置在所述阀体两端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还包括胶塞、阀芯和弹簧,所述胶塞和所述阀芯并排布置;所述阀体的内壁对应设置有胶塞座和阀芯座,所述胶塞的外侧抵在所述胶塞座上,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芯座上;所述胶塞座的宽度大于所述阀芯座的宽度;所述胶塞上设置有主通孔,所述阀芯包括封堵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封堵部能够密封所述主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封堵部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封堵部的周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阀芯远离所述胶塞的一侧,所述弹簧为压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阀芯上,另一端抵在所述阀体的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阀芯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架绕所述阀芯的轴线环形阵列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绕所述阀芯的轴线环形阵列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口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卡合部,每个所述卡合部并排布置,所述卡合部的截面为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的外壁设置有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卡。

进一步的,所述胶塞使用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的分合部位位于所述胶塞座的远离所述阀芯座的一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包括阀体,阀体内有流体通过。双向阀有两个与管连接的口,分别是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与阀体密封。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还包括胶塞、阀芯和弹簧,均被密封在阀体内。其中,胶塞和阀芯并排布置,弹簧设置在阀芯远离胶塞的一侧。在阀体的内壁对应设置有胶塞座和阀芯座,胶塞的外侧抵在胶塞座上,阀芯设置在阀芯座上。胶塞座的宽度大于阀芯座的宽度胶塞相对于胶塞座没有位移,而阀芯能够在阀芯座内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其流体流道的布置方式为:胶塞上有主通孔,阀芯上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阀芯上还有封堵部,封堵部能够密封主通孔。同时,上述的第一通孔位于封堵部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还包括胶塞、阀芯和弹簧,均被密封在阀体内。其中,胶塞和阀芯并排布置,弹簧设置在阀芯远离胶塞的一侧。弹簧的一端抵在阀芯上,另一端抵在阀体的内壁。弹簧为压簧,即压簧在装配好后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簧抵在阀体的靠近第一端口的一侧,胶塞座设置在阀体的靠近第二端口的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的组装后的初始状态是,弹簧为压簧,一端抵在内壁,另一端抵在阀芯上。阀芯和胶塞并排布置,并且两者接触,即在阀芯上的封堵部与胶塞上的主通孔密封连接。

双向阀包括两个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小于第二端口,由于第二端口处的流体压力大,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当流体的压力超过开启压力后,弹簧被进一步的压缩。由于阀芯和弹簧抵接,当弹簧被进一步压缩后,此时阀芯能在阀芯座内移动。因此,此时阀芯在流体的压力的作用下与胶塞脱开。流体能够流经胶塞和阀芯上的所有通孔,从阀体内流过。

因此,双向阀在第一状态中,只要第二端口流体压力超过一定值就能够使双向阀的阀体内的流量也提高,从而增大了阀体的流量,使流体能够大量的从阀体内通过,减少流体在阀体以及连接管路内的管路损耗。

双向阀的第二状态为,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二端口,由于第一端口处的流体压力大,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此时弹簧只能随着流体的流动回弹,即弹簧能伸长。由于在初始状态是压簧,一端抵在内壁,另一端抵在阀芯上。因此实际上弹簧在阀体内没有伸长空间。因此,当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时,弹簧将紧压阀芯和胶塞。流体只能通过阀芯上的第一通孔,此时阀芯上的第一通孔被胶塞封住。由于阀芯上的第一通孔设置在封堵部上,虽然此时封堵部将主通孔密封,流体只能从第一通孔流过。因此在第二状态时,连在管路上的双向阀能够有少量的液体回流。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油路双向阀,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向阀,还包括油管,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均连通在同一根油管上。由于双向阀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双向阀的汽车油路双向阀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基于此,本发明较之原有技术,具有阀门的两个端口都能有液体流通,将其连接在管路上时,不仅能够通过流体压力自动打开,还能够自动的疏导回流的液体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阀的外部结构图;

图2为双向阀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阀体内的胶塞和阀芯的结构图;

图4为双向阀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图。

标记:10-第一端口;20-阀体;21-阀芯座;22-胶塞座;23-连接卡;30-胶塞;31-主通孔;40-阀芯;41-封堵部;42-第一通孔;43-第二通孔;44-支架;50-弹簧;60-第二端口;70-阀体的分合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向阀,双向阀包括阀体20和密封设置在阀体20两端的第一端口10和第二端口60。双向阀还包括胶塞30、阀芯40和弹簧50,阀体20的内壁对应设置有胶塞座22和阀芯座21,胶塞30的外侧抵在在胶塞座22上,阀芯40设置在阀芯座21上。胶塞30上设置有主通孔31,阀芯40包括封堵部41、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封堵部41能够密封主通孔31。第一通孔42位于封堵部41上,第二通孔43设置在封堵部41的周侧。弹簧50设置在阀芯40远离胶塞30的一侧,弹簧50为压簧,弹簧50的一端抵在阀芯40上,另一端抵在阀体20的内壁。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包括阀体20,阀体20内有流体通过。双向阀有两个与管连接的接口,分别是第一端口10和第二端口60,均与阀体20密封。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还包括胶塞30、阀芯40和弹簧50,均被密封在阀体20内。其中,胶塞30和阀芯40并排布置,弹簧50设置在阀芯40远离胶塞30的一侧。在阀体的内壁对应设置有胶塞座22和阀芯座21,胶塞30的外侧抵在胶塞座22上,阀芯40设置在阀芯座21上。胶塞座22的宽度大于阀芯座21的宽度,胶塞相对于胶塞座没有位移,而阀芯能够在阀芯座内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其流体流道的布置方式为:胶塞30上有主通孔31,阀芯40上有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阀芯40上还有封堵部41,封堵部能够密封主通孔31。同时,上述的第一通孔42位于封堵部41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还包括胶塞30、阀芯40和弹簧50,均被密封在阀体20内。其中,胶塞30和阀芯40并排布置,弹簧50设置在阀芯40远离胶塞30的一侧。弹簧的一端抵在阀芯40上,另一端抵在阀体20的内壁。弹簧50为压簧,即压簧在装配好后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簧抵在阀体的靠近第一端口的一侧,胶塞座设置在阀体的靠近第二端口的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双向阀的组装后的初始状态是,弹簧为压簧,一端抵在内壁,另一端抵在阀芯上。阀芯和胶塞并排布置,并且两者接触,即在阀芯上的封堵部与胶塞上的主通孔密封连接。

双向阀包括两个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小于第二端口,由于第二端口处的流体压力大,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当流体的压力超过开启压力后,弹簧被进一步的压缩。由于阀芯和弹簧抵接,当弹簧被进一步压缩后,此时阀芯能在阀芯座内移动。因此,此时阀芯在流体的压力的作用下与胶塞脱开。流体能够流经胶塞和阀芯上的所有通孔,从阀体内流过。

因此,双向阀在第一状态中,只要第二端口流体压力超过一定值就能够使双向阀的阀体内的流量也提高,从而增大了阀体的流量,使流体能够大量的从阀体内通过,减少流体在阀体以及连接管路内的管路损耗。

双向阀的第二状态为,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二端口,由于第一端口处的流体压力大,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此时弹簧只能随着流体的流动回弹,即弹簧能伸长。由于在初始状态是压簧,一端抵在内壁,另一端抵在阀芯上。因此实际上弹簧在阀体内没有伸长空间。因此,当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时,弹簧将紧压阀芯和胶塞。流体只能通过阀芯上的第一通孔,此时阀芯上的第一通孔被胶塞封住。由于阀芯上的第一通孔设置在封堵部上,虽然此时封堵部将主通孔密封,流体只能从第一通孔流过。因此在第二状态时,连在管路上的双向阀能够有少量的液体回流。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阀较之原有技术,具有阀门的两个端口都能有液体流通,将其连接在管路上时,不仅能够通过流体压力自动打开,还能够自动的疏导回流的液体的优点。

如图2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阀芯40设置在阀芯座21上,阀芯能在阀芯座内移动,进一步的,阀芯还包括支架44,支架44设置在阀芯40的侧壁。设置有支架44的阀芯40在移动时,支架与阀体内壁接触,此时在阀体和阀芯之间进一步增加流体流道的面积。由于在第一状态中,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小于第二端口时,流体将从阀体内的所有通道通过,因此当阀体和阀芯之间设置支架时,支架进一步增加流体流道的面积,使第二端口处的进口压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双向阀的导通能力。

如图2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支架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架绕所述阀芯的轴线环形阵列布置。

如图2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阀芯包括封堵部41、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第一通孔42位于封堵部41上,第二通孔43设置在封堵部的周侧。进一步的,第一通孔有多个,多个第一通孔绕阀芯的轴线环形阵列布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由于双向阀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端口的流体压力小于第二端口,流体在阀体内的流向为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第一端口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卡合部,每个卡合部并排布置,卡合部的截面为梯形。

卡合部的截面除梯形外,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卡合部的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圆柱形的一种或者多种。

卡合部能够增加管道在第一端口上的变形程度,从而增加管道和在第一端口之间的摩擦力,使管道即使在较大的流体压力时也不会脱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阀体的外壁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用于将双向阀与其他结构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连接件为连接卡。连接卡与外设卡合。

连接件除为连接卡外,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连接件还可以为含螺纹结构的板、含吸铁石的板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胶塞使用橡胶制成。

如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阀体的分合部位70位于胶塞座的远离阀芯座的一端。阀体组装时在阀体的分合部位将阀体分开,依次装入弹簧、阀芯和胶塞,在使用焊接将阀体的两部分密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油路双向阀,包括所述的双向阀,包括油管,双向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连通在同一根油管上。双向阀在油管上的一个方向能够在压力下自动导通,另一方向同时能够自动回流,从而调节油管的油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