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6386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阻尼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阻尼器结构,尤指一种地震时用以缓冲减震的阻尼器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繁,当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剧烈,常使人类生命财产蒙受严重损失。

面对「全球化」、「数字化」及「永续化」的未来,世界各国无不全力投入国际科技发展竞争的行列,期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地位,近年来我国除了持续发展高科技、高精密及高产值的工业外,在经贸发展上亦已逐步跃升为亚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的经济重镇,因此,如何降低地震对于这些高经济价值产业的威胁,实为业界,甚至是政府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

由过去高科技与高精密产业的震灾经验可知,厂房设备本身在地震中其机械结构上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损坏,反而是半成品、物料等存放料架容易因地震摇晃造成半成品、物料等掉落损坏,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目前一般半成品、物料等存放料架并无适当的减震结构,以致地震时易造成存放料架上的半成品、物料等掉落损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尼器,改善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器,包含:一作动组件,具有一第一从动杆、一第二从动杆及一活塞,该第一从动杆及第二从动杆直径相同,该第一从动杆及第二从动杆接设于该活塞相对两端,该活塞至少设有一贯通相对两端的限流道,该活塞相对两端分别贴设一限流片;及一容置件,具有一第一内管、一第一止漏塞、一第二止漏塞、一第二内管及一外管,该第一内管具有一贯通相对两端的腔室,该第一内管的腔室供该第一从动杆、活塞及第二从动杆穿置,该第一从动杆、活塞及第二从动杆并可沿该第一内管的腔室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一止漏塞及第二止漏塞分别接设于该第一内管两端,该第一内管的腔室充满油液并由该活塞分隔成一第一容油部与一第二容油部,该第二内管一端与该第二止漏塞接设,该第二内管与该第二止漏塞接设的一端设有一未贯通的导引孔,该导引孔供该第二从动杆穿置,该第二从动杆并可沿该第二内管的导引孔轴向进行滑移,该外管套设于该一第一内管、该第一止漏塞、该第二止漏塞及该第二内管外侧,该第一从动杆远离活塞的一端穿出该第一止漏塞及该外管与一第一接头接设,该第二内管远离活塞的一端穿出该外管与一第二接头接设。

作为优选,该第一从动杆轴向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一组合凹,该组合凹具有内螺纹,该第二从动杆轴向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一组合凸,该组合凸具有外螺纹,该活塞轴向中央处成型一结合孔,该活塞的结合孔供该第二从动杆的组合凸穿设,使该第二从动杆的组合凸的一端外露供该第一从动杆的组合凹锁设。

作为优选,该活塞两端面各设有一限流环槽,该限流道贯通该活塞两端面的限流环槽,该限流道贯通该活塞两端面的限流环槽,该限流片中央设置一穿孔,该限流片于该穿孔外侧设有至少一限流口,两该限流片的限流口分别与该活塞两端面的限流环槽相通。

作为优选,该活塞外壁嵌设有第一O形环,该活塞外壁的第一O形环紧密抵触于该容置件的第一内管内壁。

作为优选,该容置件的第一止漏塞轴向设置一导引孔,该第一止漏塞外壁依序设置一较小的第一抵部及一较大的第二抵部,该第一止漏塞的第一抵部外壁及第二抵部外壁分别嵌设有第二O形环,该第一止漏塞通过第一抵部卡置于该第一内管一端内,使该第一止漏塞通过第一抵部的第二O形环紧密抵触该第一内管内壁,该第一止漏塞的导引孔内壁嵌设有两油封,该第一止漏塞的导引孔供该第一从动杆穿设,使该第一从动杆可沿该第一止漏塞的导引孔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一止漏塞的导引孔内壁嵌设的两油封抵触于该第一从动杆,该第一止漏塞第二抵部外壁的第二O形环紧密抵触该外管内壁。

作为优选,该容置件的第二止漏塞轴向设置一导引孔,该第二止漏塞外壁依序设置一较小的第一抵部及一较大的第二抵部,该第二止漏塞的第一抵部外壁及第二抵部外壁分别嵌设有第三O形环,该第二止漏塞通过第一抵部卡置于该第一内管相对于第一止漏塞的一端内,使该第二止漏塞通过第一抵部的第三O形环紧密抵触该第一内管内壁,该第二止漏塞的导引孔内壁嵌设有两油封,该第二止漏塞的导引孔供该第二从动杆穿设,使该第二从动杆可沿该第二止漏塞的导引孔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二止漏塞的导引孔内壁嵌设的两油封抵触于该第二从动杆,该第二止漏塞第二抵部外壁的第三O形环紧密抵触该外管内壁。

作为优选,该容置件的第二内管外壁设两第四O形环,该第二内管外壁的第四O形环紧密抵触该外管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其阻尼器可设置于存放料架与墙壁间及两存放料架间,由油液通过活塞的限流于第一容油部与一第二容油部间流动,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保护存放料架上的半成品、物料等不易因地震而掉落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其活塞通过该第一从动杆及第二从动杆分别受该第一止漏塞与该第二止漏塞导引限位,并且其第一从动杆与第二从动杆直径相同,因而可使活塞稳定于第一内管的腔室内滑移,进而提高阻尼器作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其设置有一第二内管,该第二内管设有一导引孔供第二从动杆穿置,而可使活塞于第一内管的腔室轴向滑移带动第一从动杆伸出与缩回的作动距离加长,达到实用性及适用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4为图3圈起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拉伸状态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缩状态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 作动组件

11 第一从动杆

111 组合凹

12 第二从动杆

121 组合凸

13 活塞

131 结合孔

132 限流环槽

133 限流道

134 限流片

1341 穿孔

1342 限流口

135 第一O形环

20 容置件

21 第一内管

211 腔室

22 第一止漏塞

221 导引孔

222 第一抵部

223 第二抵部

224 第二O形环

225 油封

23 第二止漏塞

231 导引孔

232 第一抵部

233 第二抵部

234 第三O形环

235 油封

24 第二内管

241 导引孔

242 第四O形环

25 外管

30 第一接头

40 第二接头

50 存放料架

60 墙壁

A 第一容油部

B 第二容油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阻尼器包含:一作动组件10及一容置件20。

该作动组件10具有一第一从动杆11、一第二从动杆12及一活塞13,该第一从动杆11及第二从动杆12直径相同,该第一从动杆11轴向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一组合凹111,该组合凹111具有内螺纹,该第二从动杆12轴向延伸方向的一端设有一组合凸121,该组合凸121具有外螺纹,该活塞13轴向中央处成型一结合孔131,该活塞13的结合孔131供该第二从动杆12的组合凸121穿设,使该第二从动杆12的组合凸121的一端外露供该第一从动杆11的组合凹111锁设,让该第一从动杆11与该第二从动杆12接设于该活塞13相对两端,该活塞13两端面于该结合孔131外侧设有一限流环槽132,该活塞13两端面的限流环槽132间设有至少一贯通的限流道133(本实施例为两限流道133),该活塞13相对两端分别贴设一限流片134,该限流片134中央设置一供该第二从动杆12的组合凸121穿设的穿孔1341,该限流片134于该穿孔1341外侧设有至少一限流口1342(本实施例为一限流口1342),两该限流片134的限流口1342分别与该活塞13两端面的限流环槽132相通,本实施例中该活塞13外壁可以嵌设两第一O形环135。该容置件20具有一第一内管21、一第一止漏塞22、一第二止漏塞23、一第二内管24及一外管25,该第一内管21具有一贯通相对两端的腔室211,该第一内管21的腔室211供该作动组件10的第一从动杆11、活塞13及第二从动杆12穿置,该第一从动杆11、活塞13及第二从动杆12并可沿该第一内管21的腔室211轴向进行滑移,该活塞13外壁的两第一O形环135紧密抵触于该容置件20的第一内管21内壁,该第一止漏塞22及第二止漏塞23分别接设于该第一内管21两端,该第一内管21的腔室211充满油液并由该活塞13分隔成一第一容油部A与一第二容油部B,该第一止漏塞22轴向设置一导引孔221,该第一止漏塞22外壁依序设置一较小的第一抵部222及一较大的第二抵部223,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止漏塞22的第一抵部222外壁及第二抵部223外壁可以分别嵌设两第二O形环224及一第二O形环224,该第一止漏塞22通过第一抵部222卡置于该第一内管21一端内,使该第一止漏塞22通过第一抵部222的第二O形环224紧密抵触该第一内管21内壁,该第一止漏塞22的导引孔221的内壁嵌设有两油封225,该第一止漏塞22的导引孔221供该第一从动杆11穿设,使该第一从动杆11可沿该第一止漏塞22的导引孔221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一止漏塞22的导引孔221内壁嵌设的两油封225抵触于该第一从动杆11,该第二止漏塞23轴向设置一导引孔231,该第二止漏塞23外壁依序设置一较小的第一抵部232及一较大的第二抵部233,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止漏塞23的第一抵部232外壁及第二抵部233外壁可以分别嵌设两第三O形环234及一第三O形环234,该第二止漏塞23通过第一抵部232卡置于该第一内管21另一端内,使该第二止漏塞23通过第一抵部232的第三O形环234紧密抵触该第一内管21内壁,该第二止漏塞23的导引孔231的内壁嵌设有两油封235,该第二止漏塞23的导引孔231供该第二从动杆12穿设,使该第二从动杆12可沿该第二止漏塞23的导引孔231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二止漏塞23的导引孔231内壁嵌设的两油封235抵触于该第二从动杆12,该第二内管24一端与该第二止漏塞23接设,该第二内管24与该第二止漏塞23接设的一端设有一未贯通的导引孔241,该导引孔241供该第二从动杆12穿置,该第二从动杆12并可沿该第二内管24的导引孔241轴向进行滑移,该第二内管24外壁设两第四O形环242,该外管25套设于该一第一内管21、该第一止漏塞22、该第二止漏塞23及该第二内管24外侧,该第一从动杆11远离活塞13的一端穿出该第一止漏塞22的导引孔221及该外管25与一第一接头30接设,该第二内管24远离第二止漏塞23的一端穿出该外管25与一第二接头40接设,该第一止漏塞22第二抵部223外壁的第二O形环224、该第二止漏塞23第二抵部233外壁的第三O形环234及该第二内管24外壁的第四O形环242紧密抵触该外管25内壁。

使用时,如图5所示,通过该第一接头30及第二接头40将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设置于存放料架50与墙壁60间及两存放料架50间,而于地震发生造成存放料架50与墙壁60产生摇晃时,该阻尼器的作动组件10与该容置件20将产生轴向伸缩,由该伸缩缓冲抵消地震时存放料架50与墙壁60产生的摇晃。

当阻尼器如图6拉伸时,活塞13被第一从动杆11往第一止漏塞22方向拉动,第一容油部A内的油液通过活塞13两限流片134的限流口1342、活塞13两端面的限流环槽132及活塞13的限流道133流至第二容油部B;当阻尼器如图7收缩时,活塞被第一从动杆11往第二止漏塞23方向推动,第二容油部B内的油液通过活塞13两限流片134的限流口1342、活塞13两端面的限流环槽132及活塞13的限流道133流至第一容油部A,由上述油液由第一容油部A流至第二容油部B或由第二容油部B流至第一容油部A,配合该活塞13两限流片134、两限流环槽132及限流道133限制油液的流速,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保护存放料架50上的半成品、物料等不易因地震而掉落损坏。

再者,本实用新型阻尼器可通过变更限流片134的限流口1342的数量与大小,改变缓冲减震时油液由第一容油部A流至第二容油部B或由第二容油部B流至第一容油部A的流速,进而达到调整阻尼器的阻尼系数。

由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

1.本实用新型阻尼器可设置于存放料架50与墙壁60间及两存放料架50间,由活塞13被第一从动杆11带动,配合油液通过活塞13的限流于第一容油部A与一第二容油部B间流动,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进而保护存放料架50上的半成品、物料等不易因地震而掉落损坏。

2.本实用新型阻尼器的活塞13通过该第一从动杆11及第二从动杆12分别受该第一止漏塞22与该第二止漏塞23导引限位,并且其第一从动杆11与第二从动杆12直径相同,亦即第一容油部A与一第二容油部B的截面积相同,因而可使活塞13稳定于第一内管21的腔室211内滑移,进而提高阻尼器作动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阻尼器设置有一第二内管24,该第二内管24设有一导引孔241供第二从动杆12穿置,使该第二从动杆12可沿该第二内管24的导引孔241轴向进行滑移,进而使活塞13于第一内管21的腔室211轴向滑移带动第一从动杆11伸出与缩回的作动距离加长,达到实用性及适用性提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