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0273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箱,尤其涉及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



背景技术:

挤出机螺杆的作用是对塑料进行混炼、压实、输送,近期被发明出的差速双螺杆的各方面性能都比同速双螺杆好。但是传统的单输出轴减速箱不能与其配套使用。为了使差速双螺杆的发明可以投入生产使用,需要一种可以提供两根不同转速的输出轴的减速箱。



技术实现要素:

减速机或减速箱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减速机或减速箱是一种相对精密的机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转速,增加转矩。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速比的双输出轴减速箱。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包括由箱体和箱盖构成的外壳,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内的传动轴,以及用于所述传动轴间传动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包括一根输入轴和两根并排输出的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用于改变所述两输出轴之间速比的变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由四个齿轮、轴套和拨杆构成,所述四个齿轮两两啮合形成传动比不同的两对,分装在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传动轴上,用于这两根传动轴之间扭矩传递,所述轴套套装在其中两个所述齿轮之间的传动轴上,并可沿此传动轴滑动,位于所述轴套两端的所述齿轮转动安装在其传动轴上,即它们的转动并不带动其传动轴转动,所述拨杆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上,所述箱盖上设有一长条形槽,所述拨杆端部从该长条形槽中伸出,并可沿该长条形槽移动,通过所述拨杆拨动所述轴套与其两端的任一所述齿轮靠拢时,靠拢的两齿轮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从而使轴套两端的齿轮能通过该轴套与它们所在的传动轴连在一起而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拨动所述拨杆,选择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齿轮组,改变传动比,从而改变双输出轴的速比。

所述拨杆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上的具体方式为:所述轴套外壁形成一个环形的滑槽,所述拨杆下端通过滑块安装在所述滑槽中。

所述拨杆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上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轴套具有内、外两层,外层转动套装在内层上,所述拨杆与所述轴套的外层相连。

所述拨杆下端呈U型形成两个端脚,横跨在所述轴套的两侧,分别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轴套相连,两滑块中心的连线过所述轴套的中心轴。

所述拨杆上横向穿过一支杆,所述支杆与所述传动轴轴线垂直,所述箱体的两侧壁上横向设有两条形槽,所述支杆两端伸入两所述条形槽内,并可沿所述条形槽移动。

通过所述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传动的两传动轴,可以为输入轴与其中一根输出轴,或为两输出轴。

所述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中四个两两啮合的齿轮为两对减速传动齿轮,即作为主动轮的齿轮外径小于作为从动轮的齿轮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通过所述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传动的两传动轴为两输出轴,两根所述输出轴一根为恒速输出轴,另一根为变速输出轴,所述传动轴还包括用于两输出轴之间传动的调速轴,两输出轴之间通过调速轴多一级传动,有利于进一步对变速输出轴进行减速,而且使两输出轴转向相同。

四根所述传动轴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平行,其中,所述输入轴、恒速输出轴、调速轴依次排列,所述变速输出轴为一短轴,与所述恒速输出轴的前部并排,设置在所述恒速输出轴和调速轴之间,所述变速齿轮传动机构连于所述恒速输出轴与调速轴之间。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拨动所述拨杆,选择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齿轮组,从而改变输入轴与其中一输出轴或两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减速箱双输出轴之间的速比,构成了一种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轴套与其两端的齿轮的配合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外壳1.1;轴承板I 1.2;轴承板II 1.3;输入轴1.4;恒速输出轴1.5;调速轴1.6;变速输出轴1.7;齿轮I 1.8;齿轮II 1.9;调速齿轮I 1.10;调速齿轮II 1.11;轴套1.12;拨杆1.13;输入轴上的齿轮1.14;小齿轮1.15;大齿轮1.16;变速输出轴上的齿轮1.17,支杆1.1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变速比的双螺杆挤出机减速箱,包括由箱体、箱盖构成的外壳1.1,四根传动轴和用于传动轴间传动的齿轮传动机构。

箱体整体呈方形,内部底面上平行于其前、后端面依次固定有轴承板II1.3和轴承板I1.2,主要用于传动轴上轴承的安装。

本实施例的传动轴均垂直于箱体1.1的前、后端面安装,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包括有输入轴1.4、恒速输出轴1.5、调速轴1.6、变速输出轴1.7。输入轴1.4、恒速输出轴1.5、调速轴1.6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变速输出轴1.7为一短轴,与恒速输出轴1.5的前部并排,设置在恒速输出轴1.5、调速轴1.6之间。

输入轴1.4通过两个分别固定在箱体1.1后端面和轴承板I1.2上轴承转动安装在箱体1.1内,且其后端从箱体1.1后端面伸出。输入轴1.4上套装有齿轮1.14。

恒速输出轴1.5通过三个轴承转动安装在箱体1.1内,三个轴承分别固定在轴承板I1.2和箱体1.1的前、后端面,且其前端伸出箱体1.1前端面。齿轮I1.8通过平键与恒速输出轴1.5连接,且齿轮I1.8与输入轴1.4上的齿轮1.14啮合,实现输入轴1.4与恒速输出轴1.5之间的传动。齿轮I1.8外径明显大于齿轮1.14,形成一对减速传动齿轮。

调速轴1.6通过两个分别固定在箱体1.1前、后端面的轴承转动安装在箱体1.1内。

恒速输出轴1.5与调速轴1.6之间通过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传动,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用于改变两输出轴之间的速比。

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由小齿轮1.15、大齿轮1.16、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这四个齿轮和轴套1.12以及拨杆1.13构成。

小齿轮1.15、大齿轮1.16分别通过平键与恒速输出轴1.5连接,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转动套装在调速轴1.6上,与调速轴1.6没有键连接,且它们分别与恒速输出轴1.5上的大齿轮1.16和小齿轮1.14两个齿轮啮合,构成两对减速传动齿,从图中可以看到作为主动轮的齿轮即大齿轮1.16和小齿轮1.14外径明显小于作为从动轮的齿轮即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的外径。

轴套1.12套装在调速轴1.6连接,并可沿其滑动,处于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之间。如图3所示,轴套1.12外壁形成一个环形的滑槽,与其调速轴1.6之间通过平键连接,与其两端的齿轮即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之间均设有相配合的连接结构。具体,轴套1.12与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相对的端面间设有适配的齿状结构,靠齿状结构的啮合来连接两者。拨杆1.13下端呈U型形成两个端脚,横跨在轴套1.12的两侧,分别通过滑块1.19与轴套1.12相连,两滑1.19中心的连线过轴套1.12的中心轴。箱盖上设有一长条形槽,拨杆1.13端部从该长条形槽中伸出,并可沿该长条形槽移动。通过拨杆1.13拨动轴套1.12与其两端的任一齿轮靠拢时,靠拢的两齿轮通过齿轮的啮合来实现连接,从而使轴套1.12两端的齿轮能通过该轴套1.12与它们所在的传动轴即调速轴1.6连在一起而同步转动。调速轴1.6上还套装有齿轮II1.9,齿轮II1.9通过平键和调速轴1.6连接,为调速轴1.6上最靠近箱体前端面的齿轮。

本实用新型轴套1.12还可以采用其他实施方式:轴套1.12具有内、外两层,外层转动套装在内层上,但外层和内层轴向上为固定关系,轴套1.12内层与其调速轴1.6之间通过平键连接,轴套1.12的内层与其两端的齿轮即调速齿轮I1.10和调速齿轮II1.11之间均设有相配合的连接结构,如适配的齿状结构,而拨杆1.13通过与轴套1.12外层连接转动安装在轴套1.12上。

所述轴套可采用内圈两端设有齿牙结构,且内圈内壁设有平键或健槽的轴承,也可采用其他具有类似结构的部件。

变速输出轴1.7通过两个分别固定在轴承板II 1.3和箱体1.1前端面上的轴承转动安装在箱体1.1内,其上套装有与调速轴1.6上齿轮II1.9啮合的齿轮1.17。变速输出轴1.7的前端伸出箱体1.1前端面,与恒速输出轴1.5并排。

拨杆1.13上横向穿过一圆柱形支杆1.18,支杆1.18与传动轴轴线垂直,箱体的两侧壁上横向设有两条形槽,支杆1.18两端伸入两条形槽内,并可沿所述条形槽移动,作为拨杆1.13移动的支点。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如下:输入轴1.4通过自身齿轮与齿轮I1.8啮合,将电机(未画出)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恒速输出轴1.5,恒速输出轴1.5的转速跟随电机转速的变化而变化,电机转速不变,其转速也不变。拨杆1.13向前拨,轴套1.12与调速齿轮I1.10啮合,此时调速齿轮I1.10与调速轴1.6之间有了刚性连接,两者相对静止,通过恒速输出轴1.5自身大齿轮与调速齿轮I1.10啮合,恒速输出轴1.5的旋转运动传递给调速轴1.6,再通过齿轮II1.9与变速输出轴1.7自身齿轮啮合,调速轴1.6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变速输出轴1.7。变速输出轴1.7与恒速输出轴1.5的速比,取决于恒速输出轴1.5自身大齿轮与调速齿轮I1.10的齿数比,和齿轮II1.9与变速输出轴1.7自身齿轮的齿数比。同理,拨杆1.13向后拨,轴套1.12与调速齿轮I1.10脱离,进而与调速齿轮II1.11啮合,此时,恒速输出轴1.5传递给调速轴1.6的旋转运动,是通过恒速输出轴自身小齿轮与调速齿轮II1.11的啮合实现。变速输出轴1.7与恒速输出轴1.5的速比,取决于恒速输出轴1.5自身小齿轮与调速齿轮II1.11的齿数比,和齿轮II1.9与变速输出轴1.7自身齿轮的齿数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