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锤减压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731阅读:2330来源:国知局
防水锤减压阀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工业产品,特别是指一种实施于管道接头处的防水锤减压阀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们日常的用水环境中,如果管道的水压比较大,我们开启或关闭水路的时候,会产生“水锤效应”,即水力迅速达到最大,对管道或者阀门等产生一个较大的瞬间压力,这个瞬间压力可以达到管道中正常工作水压的几十倍甚至于数百倍。这种大幅度压强波动,可导致管道系统产生强烈振动或噪声,并可能破坏阀门接头和管道,对管道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施于管道接头处的防水锤减压阀结构,能有效消除“水锤效应”,保证管道和阀门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防水锤减压阀结构,其包括上盖、与上盖配合的底盖、位于上盖和底盖之间的调节片和弹簧;所述上盖设有容腔,所述容腔上部为设有若干个进水口的上壁,容腔侧面为环形侧壁;所述调节片上部为挡壁,侧面为环形的过水壁,所述过水壁的外径小于上盖的侧壁内径,所述过水壁设有若干个过水孔;所述底盖的周缘形成有一与上盖侧壁配合的环形周壁,周壁的内壁形成一个自上向下渐缩的环形斜挡面,所述斜挡面的底部直径小于等于过水壁的外径;所述底盖的底部中间形成有过水柱,所述过水柱设有一个贯穿过水柱上下的出水孔道,所述周壁与过水柱之间设有若干个出水口;所述弹簧设在调节片和底盖之间。

所述过水孔设在过水壁的中下部。

所述过水孔大过水壁最底部的距离小于过水柱的高度。

所述调节片的过水壁向外延伸至少两个突出部。

所述上盖的侧壁设有配合突出部的导向槽。

所述底盖的过水柱与周壁之间形成若干个限位柱,所述若干个限位柱构成的环形外径与过水壁的内径相同,所述若干个限位柱构成的环形内径大于等于弹簧直径。

所述调节片的挡壁和上盖的上壁之间设有防撞弹簧。

所述进水口包括设在上壁中间主进水口和设在上壁周缘的次进水口。

所述周壁外壁与上盖的侧壁螺纹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片、弹簧、底盖的设置控制过水孔和流道的过水面积以及将水流的部分冲击能量转换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并且过水柱和过水孔的设置在水压过大时可以控制水流走向反折,从而控制总体的出水流量和流速,保证总体的水流的流量和流速保持稳定,很好的消除了“水锤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一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一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二的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二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三的轴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三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水锤减压阀结构,其包括上盖1、与上盖配合的底盖2、位于上盖1和底盖2内的调节片3和弹簧4;

具体的,所述上盖1包括一容腔,所述容腔上部为设有若干个进水口13的上壁11,所述进水口13包括设在上壁中间主进水口131和设在上壁11周缘的次进水口132,容腔侧面为一环形侧壁12,所述侧壁12的底部与底盖2配合。

所述调节片3上部为挡壁31,侧面为环形的过水壁32;所述过水壁32的外径小于上盖1侧壁11的内径,使得调节片3和侧壁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构成流道;所述过水壁32的中下部形成有若干个过水孔321,所述调节片3过水壁32向外还延伸有至少两个突出部322用以稳定调节片,所述上盖1侧壁12设有配合突出部322的导向槽121。

所述底盖2的周缘形成有一与侧壁配合环形周壁21,所述周壁21外壁设有螺纹与上盖1的侧壁12配合,周壁21的内壁形成一个斜挡面22,所述斜挡面22自上向下渐缩,所述斜挡面22的底部直径小于等于过水壁32的外径;所述底盖2的底部中间形成过水柱23,所述过水柱23的高度大于过水孔321大过水壁32最底部的距离,所述过水柱23中间形成一个贯穿过水柱23上下的出水孔道24,所述周壁21与过水柱23之间形成有若干个出水口25,各个出水口25之间设有连接周壁21和过水柱25的连接筋条;进一步,所述过水柱23与周壁21之间可以形成若干个限位柱26,所述若干个限位柱26构成的环形内径大于等于弹簧4直径以供弹簧4限位,并且所述若干个限位柱26构成的环形外径与过水壁32的内径尺寸相同以供调节片3导向和限位。

本实用新型装配时,首先所述弹簧4先套置过水柱26并且下端抵靠连接筋条上;然后所述调节片3再套置弹簧4,使得弹簧4的上端挡壁31;最后上盖1在将调节片3和弹簧4罩置于容腔内,上盖1侧壁12与底盖2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施于管道的接头处,具体实施时,管道的水流从上盖1的主进水口131和次进水口132流入,配合图2和图3,当管道的水压较低时,即状态一,水压对调节片3施加的力不能克服弹簧4的弹力,调节片3处于最上端状态,抵靠上盖1的上壁11,水流直接从流道过水从出水口25流出以及从过水柱23的出水孔道24流出,此时对水流的能量损失影响小。

配合图4和图5,当管道的水压逐渐增大,即状态二,水压对调节片3施加的力逐渐克服弹簧4的弹力,水流冲击的能量部分转换为弹簧4的弹性势能,使调节片3向下端移动,水流从外侧的流道过水,但是流道受斜挡面22的作用,其过水面积逐渐减小,过水孔321也随着调节片3下移,部分水流经反折流动流入出水孔道24,对水流的能量损失影响逐渐增大,水流冲击力降低,使得出水口25和出水孔道24总体的流量和流速保持稳定。

配合图6和图7,当水压超过设定压力时,即状态三,对调节片3施加的力克服弹簧4的弹力,更多水流冲击的能量转换为弹簧4的弹性势能,使得调节片3继续下压至最底,过水壁32下部抵靠底盖2并且接触斜挡面22,流道被过水壁32和斜挡面22封堵,全部的水流冲击底盖2后与进水口13的水流相互冲击后从过水孔321进入调节片内壁空间,此时过水孔3221位于最低位置,进入调节片3内的水流需要进一步向上流动才能流入出水孔道24出水,总体过水面积小,而且水流需要二次反折流动才能出水,抵消进水口13的很大一部分水流能量,使得水流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从而保证出水的流量和流速保持稳定。

进一步,所述调节片3的挡壁31和上盖1的上壁11之间还可以设有防撞弹簧,避免进水口的水压突然陡降,弹簧复位,造成挡壁31直接撞击上壁11。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片3、弹簧4、底盖2的设置控制过水孔321和流道的过水面积以及将水流的部分冲击能量转换为弹簧4的弹性势能,并且过水柱23和过水孔24的设置在水压过大时可以控制水流走向反折,从而控制总体的出水流量和流速,保证总体的水流的流量和流速保持稳定,很好的消除了“水锤效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