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9378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密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对需要进行充氮保护操作的容器和换热器的焊接管口实现较好密封的充氮管口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氮保护是为了保护设备在制造完毕到投入使用期间不被污染或腐蚀而研究的一种保护设备的技术,在工业中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通过对储存罐、变压器、反应器等设备进行充氮保护,可以有效遏制设备生锈腐蚀,很多场合中应用氮气保护还能起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病防治等作用。此外,充气保护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刚性支撑作用,避免设备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

目前,设备制造厂家采用的密封方法多为充氮管口留一定裕量后直接焊接盲板,如图1所示,多是在充氮管口100上直接焊接盲板200。待设备运至现场后再对焊接的充氮管口100进行进一步的切割、打磨工作,最终加工成设备图纸规定的结构和尺寸,最后投入安装和使用。

而采用这种密封方法的设备运至现场后需要对焊接的管口再进一步的进行切割、打磨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工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核电行业,设备多为不锈钢材料制造,且接口多为焊接结构,因此传统的焊接方式更为影响施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快速装拆的充氮管口密封装置。采用该密封装置,设备运抵现场后可以直接进行安装和调试操作或贮存,无需再进行接管的切割和打磨操作,可简化现场工序,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充氮管口的密封盖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所述密封盖组件的位置,使所述密封盖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且所述密封盖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组件包括:

与所述充氮管口形状匹配的密封盖主体,所述密封盖主体外边缘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密封盖主体的直立部;所述直立部外壁沿远离所述密封盖主体中心的方向延伸有凸缘;

所述密封盖主体的直径小于所述充氮管口内径,所述凸缘架设在所述充氮管口上,使得所述密封盖主体位于所述充氮管口内,且通过所述密封盖主体以及凸缘对所述充氮管口进行密封。

优选的,所述直立部上沿径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供固定组件穿过的通孔,所述固定组件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充氮管口内壁抵接,依靠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来固定所述密封盖组件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直立部上沿径向开设有至少3个均匀设置的、供所述固定组件穿过的通孔,且每一所述通孔内均设有一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为紧定螺钉。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主体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圈,用于对所述密封盖主体与所述充氮管口内壁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主体上表面设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主体、直立部以及凸缘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组件包括盖设在所述充氮管口上、用于密封所述充氮管口的垫片;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垫片位置,使所述垫片与充氮管口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固定在所述充氮管口外壁的孔板;设置在所述垫片上方的法兰;以及螺栓;

所述螺栓穿过所述法兰上的安装孔以及孔板上的固定孔,将所述法兰与孔板固定锁紧,通过所述法兰压紧所述垫片,保持所述垫片与所述充氮管口的相对位置固定。

优选的,所述孔板环绕所述充氮管口外壁连续设置,且所述孔板上的固定孔均匀间隔设置;

或所述孔板有若干个,且环绕所述充氮管口外壁均匀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孔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所述固定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可进行简便有效且快速的装拆,设备运抵现场后可以直接进行安装和调试操作或贮存,无需再进行接管的切割和打磨操作,可简化现场工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密封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密封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连续设置的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间隔设置的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对充氮管口采用焊接固定密封盖的方式来进行密封,因此需要对焊接的管口再进一步的进行切割、打磨工作后才能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工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氮管口密封装置。其核心思想是:该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充氮管口的密封盖组件,且所述密封盖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可拆卸地连接,密封盖组件不再与所述充氮管口焊接固定,因此可进行简便有效且快速的装拆,设备运抵现场后可以直接进行安装和调试操作或贮存,无需再进行接管的切割和打磨操作,可简化现场工序,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充氮管口的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充氮管口1的密封盖组件,通过固定组件4固定所述密封盖组件的位置,使所述密封盖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1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且所述密封盖组件与所述充氮管口1可拆卸地连接。优选的,该密封装置适用于化工、核工业等工业,尤其适用于核2、3级不锈钢容器和换热器的充氮管口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组件包括:

与所述充氮管口1形状匹配的密封盖主体2,所述密封盖主体2外边缘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密封盖主体2的直立部6;所述直立部6外壁沿远离所述密封盖主体2中心的方向(即图2中密封盖主体2的中心轴线Y所在的方向)延伸有凸缘7;

所述密封盖主体2的直径小于所述充氮管口1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凸缘7架设在所述充氮管口1上,使得所述密封盖主体2和直立部6均可位于所述充氮管口1内,且通过所述密封盖主体2以及凸缘7共同对所述充氮管口1进行密封。

所述直立部6上沿径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供固定组件4穿过的通孔,所述固定组件4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充氮管口1的内壁抵接,依靠所述固定组件4与所述充氮管口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来固定所述密封盖组件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直立部6上沿径向开设有多个(优选为3个以上)均匀设置的、供所述固定组件4穿过的通孔,且每一所述通孔内均设有一固定组件4;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4为紧定螺钉。通过在所述直立部6上开设多个通孔,可增加穿过所述通孔的固定组件4的数量,由此进一步增强所述固定组件4与所述充氮管口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密封盖组件松动,固定所述密封盖组件的位置。

同时,为增强密封效果,所述密封盖主体2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圈3(如O型密封圈),用于对所述密封盖主体2与所述充氮管口1内壁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

此外,所述密封盖主体2上表面还设有便于人员提拉所述密封盖主体2把手5。且为便于制造,所述密封盖主体2、直立部6以及凸缘7可一体成型,且三者的制作材质可根据所述充氮管口的材质而定,如均可采用不锈钢制成。

本实施例中密封装置的制造与安装方法如下:

1、按照零件图尺寸加工制造各零件,密封盖主体、直立部以及凸缘与需要密封的充氮管口配合制造;

2、将把手焊接在密封盖主体背部;

3、安装环形密封圈;

4、将带有直立部以及凸缘的密封盖主体安装于充氮管口上,并用紧定螺钉将其与充氮管口内壁抵接固定。

该密封装置制造简便,对充氮管口的密封效果好,且设备运抵现场后无需再对充氮管口进行二次加工,需要使用时,旋松紧定螺钉,将该密封装置拆下即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密封盖组件,如图3所示,所述密封盖组件包括盖设在所述充氮管口1’上、用于密封所述充氮管口1’的垫片10;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垫片10位置,使所述垫片10与充氮管口1’不发生相对位移的固定组件。

具体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充氮管口1’外壁的孔板20;设置在所述垫片10上方的法兰30;以及螺栓40;

所述螺栓40穿过所述法兰30上的安装孔50以及孔板20上的固定孔60,将所述法兰30与孔板20固定锁紧,进而通过所述法兰30压紧所述垫片10,保持所述垫片10与所述充氮管口1’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孔板20环绕所述充氮管口1’外壁连续设置,且所述孔板10上的固定孔60均匀间隔设置;

或如图5所示,所述孔板20有若干个,且环绕所述充氮管口1’外壁均匀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孔板20的中心处设置有所述固定孔60。

通过环绕所述充氮管口1’外壁均匀设置固定孔60,可使得通过螺栓40进行紧固时,垫片10、法兰30以及孔板20的受力均衡,保证紧固的一致性,不会出现局部密封效果不佳的现象产生。

使用时,只需要通过松开螺栓40即可使得法兰30与孔板20分离,进而取下盖设在所述充氮管口1’上的垫片10即可,其同样对充氮管口的密封效果好,且设备运抵现场后无需再对充氮管口进行二次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一和二中的技术特征可进行任意组合,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在充氮压力一般为200~300mmHg(26.7~40kPa)的工况下密封效果良好;采用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密封装置,设备在制造厂按图纸加工,运抵现场后无需再对接管进行加工,相较于传统的密封方法,减少了现场的操作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费用,也有利于节省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