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具机构及压力保持机构及微晶板保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35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治具机构及压力保持机构及微晶板保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具机构及压力保持机构及微晶板保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磁炉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将微晶板固定到电磁炉面盖上是电磁炉生产制作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将微晶板点胶后粘贴到电磁炉面盖的表面,然后对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进行一段时间的压力保持,即保压处理。

目前,保压处理均是采用,将由人工将点胶后的微晶板和电磁炉的面盖定位贴合后,放置到保压治具上,然后通过气缸向微晶板和电磁炉的粘合体施加推力将其压贴在保压治具上。现有的保压治具无法对微晶板和电磁炉的粘合体进行准确的定位,保压时易出现气缸的推压位置不准确,进而造成压力不均,影响工作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具机构及压力保持机构及微晶板保压装置,能够对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粘接体进行准确定位,进而保证圧力均衡。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具机构,能够用于在对点胶后的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的粘接体进行保压时承托所述粘接体,所述治具机构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底板;

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具有第一承托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块具有第二承托面和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对的第二限位面;

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承托面、所述第二承托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共同形成能够容纳所述粘接体的工作空间,所述粘接体放置在所述第一承托面和所述第二承托面上,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共同限制所述粘接体的位置。

较优地,所述第二限位块可活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块运动;

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块可活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块运动。

较优地,还包括第一限位座、第二限位座、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限位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限位座可活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第一限位块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座上,所述第二限位块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座上;

所述第二限位块在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块运动。

较优地,还包括第一导向轴和第二导向轴,所述第一限位座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限位座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

所述第一导向轴穿设在所述第一导向孔中,并且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

所述第二导向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导向孔中,并且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

较优地,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孔均设有直线轴承,所述第一导向轴和所述第二导向轴均通过所述直线轴承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孔中。

较优地,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滑轨;

所述第二限位座上设置有所述滑轨相匹配的凹槽,并通过所述凹槽滑设在所述滑轨上运动。

较优地,还包括肘夹,所述肘夹具有能够伸出或缩回的前端连杆;

所述肘夹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第二限位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当所述限位孔为两个以上时,在沿所述第二限位座运动方向上依次排列;

所述肘夹的前端连杆能够对应所述限位孔,用以在所述第二限位座沿所述滑轨滑动至预设位置时,伸出所述前端连杆并插入所述限位孔中,将所述第二限位座固定。

较优地,还包括承托部件;

所述承托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较优地,所述承托部件上设置有手柄;

和/或,所述承托部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较优地,还包括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动力装置;

所述工作空间包括能够允许所述粘接体进入的入口端和允许所述粘接体移出的出口端,所述粘接体能够从所述入口端进入所述工作空间,并能在所述第一承托面和所述第二承托面上滑动,以从所述出口端移出;

所述限位块设置在与所述出口端相对应的位置,并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限位块旋转,用以对所述粘接体在工作空间内进出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较优地,所述第一限位面在所述入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入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共同形成V形。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力保持机构,用于在对点胶后的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的粘接体进行保压,所述压力保持机构包括:加压机构和具有以上任一技术特征的治具机构;

所述加压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和压板;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治具机构的所述底板上,所述压板对应所述治具机构的所述工作空间,并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压板将粘接体压贴在所述第一承托面和所述第二承托面上。

较优地,还包括安装板和支腿;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支腿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较优地,所述加压机构还包括第三导向轴;

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第三导向孔,所述第三导向轴穿设在所述第三导向孔中,并且一端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

较优地,所述加压机构还包括缓冲板和第三弹性部件;

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缓冲板连接,所述缓冲板通过所述第三弹性部件连接在所述压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晶板保压装置,包括:保压单元、架体和升降机构;

所述保压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以上任意技术特征的压力保持机构,至少两个所述压力保持机构的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共同形成单元底板;

所述保压单元设置在所述架体内部,所述升降机构固定安装在所述架体上,并与所述保压单元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保压单元在所述架体内部升降。

较优地,所述保压单元上设置有导向块;

在所述架体的侧面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块伸入所述导向槽中并能够在所述导向槽中运动。

较优地,还包括链条和配重体,所述升降机构具有链轮;

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单元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体连接,所述升降机构通过链轮与所述链条传动连接,以通过所述链条带动所述保压单元升降。

较优地,所述保压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保压单元自上而下依次排列。

较优地,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保压单元的所述单元底板上。

较优地,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单元底板与相邻的所述保压单元相对的面上,另一端抵接在相邻的所述保压单元的所述单元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治具机构,采用所述第一限位块具有第一承托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块具有与所述第一承托面高度相适配的第二承托面和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对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承托面、所述第二承托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共同形成能够容纳所述粘接体的工作空间,所述粘接体放置在所述第一承托面和所述第二承托面上,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共同限制所述粘接体的位置的技术方案,能够能够对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粘接体进行准确定位,进而保证粘接体承受的圧力均衡。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一中治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一限位座或第二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座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肘夹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的压力保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的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中的微晶板保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主视图;

图8是图6中保压单元示意图;

图中:1治具机构;10粘合体;11底板;12第一限位块;121第一承托面;122第一限位面;123第一导向面;13第二限位块;131第二承托面;132第二限位面;133第二导向面;14第一限位座;141第一弹性部件;142第一导向轴;143第一导向孔;15第二限位座;151第二弹性部件;152第二导向轴;153第二导向孔;154限位孔;16滑轨;17肘夹;171前端连杆;18承托部件;181手柄;191限位块;192动力装置;2加压机构;21驱动装置;22压板;23安装板;231支腿;24第三导向轴;25缓冲板;26第三弹性部件;3保压单元;31单元底板;32导向块;4架体;41脚轮;5升降机构;51链轮;6链条;61配重体;7连接杆;8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具机构1,能够用于在对点胶后的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的粘接体进行保压时承托,治具机构1包括: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3和底板11。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13块均连接在底板11上,第一限位块12具有第一承托面121和第一限位面122,第二限位块13具有第二承托面131和与第一限位面122相对的第二限位面132,其中第一承托面121和第二承托面131可以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第一限位面122、第一承托面121、第二承托面131和第二限位面132共同形成能够容纳粘接体10的工作空间,粘接体10放置在第一承托面121和第二承托面131上,第一限位面122和第二限位面132共同限制粘接体10的位置。

在实际操作时,可将压力装置(例如气缸)对应工作空间的中心位置对粘接体10施加推力。通过第一承托面121、第二承托面131对粘接体10的两侧进行支撑,同时通过第一限位面122和第二限位面132对粘接体10的位置进行限制,能够保证粘接体10在工作空进内状态的稳定进而使压力装置对粘接体10的中心位置施加推力位置的准确,从而保证粘接体10受力均匀,进而保证保压工作的质量。

较优地,第二限位块13可活动连接在底板11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一限位块12运动;和/或,第一限位块12可活动连接在底板11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二限位块13运动。这样能够能够改变第一限位面122和第二限位面132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将不同规格的粘接体放置入工作空间内进行保压,使工作的适应性大大提高。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还包括第一限位座14、第二限位座15、第一弹性部件141和第二弹性部件15。第一限位座14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第二限位座15可活动连接在底板11上,第一限位块12通过第一弹性部件141连接在第一限位座14上,第二限位块13通过第二弹性部件151连接在第二限位座15上。第二限位块13在第二限位座15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一限位块12运动。其中,第一弹性部件141和第二弹性部件15可以是压簧或橡胶礅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座14也可以采取和第二限位座15相同的方案连接在底板11上。

这样在粘接体10承受压力时,可通过第一弹性部件141和第二弹性部件15进行缓冲,避免粘接体10因硬受力而造成损坏。

较优地,还包括第一导向轴142和第二导向轴152,第一限位座14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143,第二限位座15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153。第一导向轴142穿设在第一导向孔143中,并且一端与第一限位块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第二导向轴152穿设在第二导向孔153中,并且一端与第二限位块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

通过第一导向轴142和第二导向轴152的导向作用,使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只能相对于第一限位座14和第二限位块13做上下运动,防止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在第一限位座14和第二限位块13出现摆动,进而保证了对粘接体10限位的精确性。

更优地,第一导向孔143和第二导向孔153均设有直线轴承144,第一导向轴142和第二导向轴152均通过直线轴承144分别穿设在第一导向孔143和第二导向孔153中。

更优地,第一导向孔14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导向轴142的数量与第一导向孔143的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

第二导向孔15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导向轴152的数量与第二导向孔153的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

较优地,还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的滑轨16;第二限位座15上设置有滑轨相匹配的凹槽(图为示出),并通过凹槽滑设在滑轨16上运动。这样能够使第二限位座15的移动更加灵活、轻便。

更优地,如图1、3所示,还包括肘夹17,肘夹17具有能够伸出或缩回的前端连杆171。肘夹17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在第二限位座15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154,当限位孔154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限位孔154在沿第二限位座15的运动方向依次排列。肘夹17的前端连杆171能够对应限位孔154,用以在第二限位座15沿滑轨16滑动至预设位置时,伸出前端连杆171并插入限位孔154中,将第二限位座15固定。

使用时,首先使第二限位座15运动至与粘接体10的规格想适配的位置,然后通过搬动肘夹17的手柄,使肘夹17的前端连杆171伸出并插入所对应的限位孔154,从而将第二限位座15固定在底板11上,这样能够避免因第二限位座15出现位移造成不能对粘接体10准确定位的现象发生。

在具体使用时,可在前端连杆171上设置螺纹,当前端连杆171插入限位孔154中后,可通过螺母将前端连杆171固定在限位孔154中,有提高对第二限位座15的固定效果。另外当时用螺母将前端连杆171固定在限位孔154中时,限位孔154可以设置成长条型的孔。

需要说明的是,肘夹17以及具有能够伸出或缩回的前端连杆171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而是一种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只是利用了这一现有技术,并不意图对其进行改进,因此此处对肘夹17及其工作原理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还包括承托部件18,承托部件18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之间,并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这样在对粘合体10进行保压的过程中,可通过承托部件18对粘合体10中间悬空的部位进行承托,避免出现粘合体10变形或断裂的现象发生。承托部件18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并均匀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之间。

具体地,承托部件1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以便于对承托部件18拆卸或安装。承托部件18可上设置有手柄181,在对承托部件18进行拆卸或安装时可通过手柄181取拿承托部件18,手柄181可通过螺纹连接在承托部件18上。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191和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的动力装置192。工作空间包括能够允许粘接体10进入的入口端和允许粘接体10移出的出口端,粘接体10能够从入口端进入工作空间,并能在第一承托面121和第二承托面131上滑动,以从出口端移出。限位块191设置在与出口端相对应的位置,并与动力装置192连接,动力装置192驱动限位块旋转,用以对粘接体10在工作空间内进出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其中动力装置192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笔型气缸和旋转气缸,例如SMC及亚德客气缸,限位块191可以是长条形并连接在旋转气缸上,笔型气缸和旋转气缸带动限位块191在90度范围内旋转,在对粘接体10进行保压时,限位块191立起以阻挡粘接体10防止其从出口端向外出现位移,进而起到对粘接体10在工作空间内进出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作用。当保压结束后,笔型气缸和旋转气缸带动限位块191旋转,使限位块191的长边水平,从而无法在出口端对粘接体10形成阻挡,此时粘接体10可以从出口端移出。

较优地,第一限位面122在入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123,第二限位面132在入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133,第一导向面123和第二导向面133共同形成V形。这样能够便于粘接体10从入口端进入工作空间。

实施例二

如图4、5所示,一种压力保持机构,用于在对点胶后的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的粘接体进行保压,该压力保持机构包括:加压机构2和实施例一中所描述的治具机构1。其中,治具机构1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加压机构2包括:驱动装置21(优选为气缸)和压板22。驱动装置21固定连接在治具机构1的底板11上,压板22对应治具机构1的工作空间,并与驱动装置21连接。驱动装置21驱动压板22将粘接体10压贴在第一承托面121和第二承托面131上。

通过将驱动装置21固定连接在治具机构1的底板11上,能够保证压板22与治具机构1的工作空间对应位置的准确,进而保证压板22对工作空间内的粘接体10按压的准确性。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还包括安装板23和支腿231。驱动装置21固定安装在安装板23上,安装板23通过支腿231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具体地,支腿2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腿231相互平行并分别设置在同一矩形的四个角点上,使四个支腿231与安装板23以及底板共11同形成矩形体空间,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设置在矩形体空间内。这样能够使本实用新型的压力保持机构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更加紧凑,实现了小型化设计。

较优地,加压机构2还包括第三导向轴24。安装板23设置有第三导向孔(图未示出),第三导向轴24穿设在第三导向孔中,并且一端与压板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状态。第三导向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三导向轴24的数量与第三导向孔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通过第三导向轴24的导向作用,保证压板22均匀地压贴在粘接体10上,避免出现因压板22出现倾斜导致压力不均衡的现象发生。

更优地,加压机构2还包括缓冲板25和第三弹性部件26。驱动装置21与缓冲板25连接,缓冲板25通过第三弹性部件26连接在压板22上。第三弹性部件26可以是压簧或胶礅。当压板22压贴在粘接体10的表面上时,可通过第三弹性部件26缓冲来自驱动装置21的推力,避免粘接体10因硬受力而损坏。

实施例三

如图6、7、8所示,一种微晶板保压装置,包括:保压单元3、架体4和升降机构5(优选为伺服电机)。保压单元3包括至少两个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压力保持机构,至少两个压力保持机构的底板固定连接共同形成单元底板31。保压单元3设置在架体4内部,升降机构5固定安装在架体上,并与保压单元3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保压单元3在架体4内部升降。

使用时可将该微晶板保压装置设置在与微晶板自动点胶机构相对应的位置,并通过升降机构5控制保压单元3升降,使保压单元3与微晶板自动点胶机构准确对应,当微晶板和电磁炉面盖形成粘合体(以下均称为粘合体)后,直接将其移动到保压单元3内部对其进行保压,具体的保压过程可参照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此处不再赘述。保压完成后,可通过调整保压单元3的高度,使其与下一工序的设备对应,并将保压后的粘合体移动至下一工序的设备的设备上。由于每个保压单元3包括至少两个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压力保持机构,因此可同时对至少两个粘合体进行保压。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劳动密集型生产的要求。

较优地,保压单元3上设置有导向块32;在架体4的侧面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向槽(图为示出),导向块32伸入导向槽中并能够在导向槽中运动。通过导向块32的导向作用,能够保证保压单元3运动的直线度,防止其出现摆动,进而保证了与微晶板自动点胶机构的准确对应。

具体地,还包括链条6和配重体61,升降机构5具有链轮51。链条6的一端与单元底板31连接,另一端与配重体61连接,升降机构5通过链轮51与链条6传动连接,以通过链条6带动保压单元3升降。这样能够保证对保压单元3升降驱动的稳定性,同时由于链条6另一端连接配重体61,能够降低升降机构5的启动负荷,避免升降机构5因启动负荷过大造成损坏。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保压单元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保压单元3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使用时可以先将最下端的保压单元3调整至与微晶板自动点胶机构对应,并将粘合体移动进入最下端的保压单元3内进行保压,此时移动进入最下端的保压单元3内的粘合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之后通过升降机构5调节相邻的保压单元3的高度,使其与微晶板自动点胶机构对应,并接受粘合体进行保压。以此类推依次进行。这样能够在第一个接收粘合体的保压单元3进行保压工作的同时,继续向其他的保压单元3移入粘合体。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保压结束后,将粘合体移出保压单元3同样可以调整每个保压单元3的高度依次进行。

具体地,还包括连接杆7,连接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两个保压单元3的单元底板31上。这样能够将多个保压单元连接为一体并共同在升降机构5的带动下升降。

较优地,还包括支撑杆8,支撑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单元底板31与相邻的保压单元3相对的面上,另一端抵接在相邻的保压单元3的单元底板31上。通过支撑杆8的支撑作用能够避免单元底板31出现变形,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架体4底部设置有脚轮41。这样能够便于将微晶板保压装置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