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9257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通球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



背景技术:

三通球阀有T型和L型,T型能使三条正交的管道相互联通和切断第三条通道,起分流、合流作用;L三通球阀型只能连接相互正交的两条管道,不能同时保持第三条管道的相互连通,只起分配作用。三通球阀的工作原理是靠旋转阀恋来使阀门畅通或闭塞。球阀开关轻便,体积小,可以做成很大口径,密封可靠,结构 简单,维修方便,密封面与球面常在闭合状态,不易被介质冲蚀,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工业中常用的三通球阀的接口一般采用法兰进行连接,我们都知道,在三通球阀的法兰往往很难保证与管路同轴心,以及很难保证管道与法兰端面的垂直性,同时由于三通球阀具有三个接口,因此,在实际的安装中管路与三通球阀之间往往产生较大的安装应力,从而出现连接不紧固和端面泄漏密闭性比较差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包括球阀本体,所述球阀本体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与第二出水管同轴心,第一出水管与进水管垂直,第一出水管远离第二出水管的一端固定有凸台,且凸台呈环状结构,所述凸台远离第一出水管的侧边开设有圆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环形的密封圈,第一出水管的管段上安装有连接件,且连接件呈圆盘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端面中央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套接在第一出水管上,连接件的端面边沿开设有螺栓孔,且螺栓孔设有四组,四组所述螺栓孔在连接件的端面上呈圆周阵列,第一出水管的侧边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安装有泄压螺钉,所述泄压螺钉的头部开设有圆形的凹槽,泄压螺钉的侧边开设有泄压孔,且泄压孔与凹槽连通。

优选的,所述球阀本体上安装有操控手柄。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和进水管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

优选的,所述凸台的外直径大于连接件上通孔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上通孔的直径为第一出水管的外直径的1.2-1.5倍。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与凸台焊接连接,第二出水管与凸台同轴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密封圈、凸台和连接件,保证了连接非常牢固,消除了管道端面上的法兰因偏心造成的安装应力,提高了端面的密封性;通过设置泄压螺钉,可在内部出现真空而导致操控手柄难以转动时,进行进行泄压,以便于手柄转动,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的泄压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泄压螺钉、3密封圈、4凸台、5连接件、6第一出水管、7操控手柄、8第二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结构牢固的三通球阀,包括球阀本体,球阀本体包括第一出水管6、第二出水管8和进水管1,第一出水管6与第二出水管8同轴心,第一出水管6与进水管1垂直,第一出水管6远离第二出水管8的一端固定有凸台4,且凸台4呈环状结构,凸台4远离第一出水管6的侧边开设有圆形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环形的密封圈3,第一出水管6的管段上安装有连接件5,且连接件5呈圆盘状结构,连接件5的端面中央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套接在第一出水管6上,连接件5的端面边沿开设有螺栓孔,且螺栓孔设有四组,四组螺栓孔在连接件5的端面上呈圆周阵列,第一出水管6的侧边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泄压螺钉2,泄压螺钉2的头部开设有圆形的凹槽,泄压螺钉2的侧边开设有泄压孔,且泄压孔与凹槽连通,球阀本体上安装有操控手柄7,第一出水管6、第二出水管8和进水管1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凸台4的外直径大于连接件5上通孔的直径,连接件5上通孔的直径为第一出水管6的外直径的1.2-1.5倍,第二出水管8与凸台4焊接连接,第二出水管8与凸台4同轴心。

工作原理:操作时,将密封圈3装入凸台4上的安装槽内,然后将需要接入的管道端面上的法兰与连接件5通过螺栓进行连接,由于连接件5上的通孔与第一出水管6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当管道端面上的法兰与管道不同轴心时,可适当偏移连接件5,确保连接件5与管道端面上的法兰紧固连接,连接非常牢固,消除了管道端面上的法兰因偏心造成的安装应力,同时,提高了端面的密封性;泄压螺钉2在内部出现真空导致操控手柄难以转动时可拧开进行泄压,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