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手动关闭的波纹管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1537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手动关闭的波纹管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具体是指一种可手动关闭的波纹管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指依靠流体介质本身流动而自动开、闭阀瓣,用来防止介质倒流的阀门。按结构可分为升降式止回阀、旋启式止回阀及蝶式止回阀。

传统的升降式止回阀包括阀体、阀盖、阀瓣、主阀杆,阀盖与阀体固定连接设置,阀体内设置有流道,流道包括进流道、出流道及位于进流道与出流道之间的交汇口,阀瓣设置于交汇口上方,并与沿上下滑移的主阀杆联动设置,当来流从进流道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与主阀杆同步上升打开流道,当来流从出流道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相抵于交汇口,从而将进流道及出流道隔断。

然而,传统的止回阀只具备由流体的流向来决定流道处于开启或者封闭状态,即在流道开启的状态下,无法主动关闭流道,因此,若流道发生意外而需要强制关闭时,将会产生无法及时关闭,而导致一系列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下,也能实现人工控制进行关闭的一种可手动关闭的波纹管止回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阀体、阀盖、阀瓣、主阀杆,阀盖与阀体固定连接设置,阀体内设置有流道,流道包括进流道、出流道及位于进流道与出流道之间的交汇口,阀瓣设置于交汇口上方,并与沿上下滑移的主阀杆联动设置,当来流从进流道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与主阀杆同步上升打开流道,当来流从出流道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相抵于交汇口,隔断进流道及出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副阀杆,所述的副阀杆一端同轴设置于主阀杆上方,另一端穿出阀盖,并设置有转动副阀杆的手轮,所述的副阀杆外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阀盖位于副阀杆穿出位置设置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的主阀杆外周套设有隔断流道与大气的波纹管,所述的波纹管下端与主阀杆焊接,上端与阀盖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体内进流道及出流道的设置,可使流体介质通过进流道进入,并沿着进流道进入交汇口,在交汇口处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连同主阀杆同步上升,从而使进流道与出流道联通,流体介质进入出流道,并从出流道离开阀体,完成传输;若流体介质从出流道进入,则会在交汇口处从上往下冲击阀瓣,使阀瓣相抵于交汇口,从而隔断了进流道与出流道之间的联通,使流体介质无法完成传输,起到止逆作用,此外,副阀杆及配合的内、外螺纹的设置,在手轮的转动下,使其沿着轴向上升或者下降,当沿下降方向时,副阀杆从上端相抵主阀杆,并将主阀杆朝交汇口推动,直至阀瓣封闭交汇口,当沿上升方向时,副阀杆朝远离主阀杆方向运动,使主阀杆可以任意上下移动。其优点在于,第一,副阀杆的设置,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通过人工手动转动手轮,使副阀杆下降,并相抵主阀杆向下运动,使阀瓣封闭交汇口,从而起到封闭流道的目的,可防止因紧急情况需要关闭流道而无法关闭的情况,此外,转动手轮上升,可再次打开流道使流道处于开启状态,应用于紧急情况解除之后,使阀门正常运作;第二,主阀杆外周波纹管的设置,并通过焊接,使波纹管一端连于主阀杆,另一端连于阀盖,从而隔绝了流道与外界之间的联通,除此之外,波纹管相比于传统的密封件,其采用焊接的方法,在波纹管无破损的情况下,使密封性达到了10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阀杆朝向副阀杆端设置有定位块,所述的副阀杆朝向主阀杆端对应设置有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工关闭流道时,副阀杆朝下运动,并在与主阀杆配合时,定位块进入定位槽,在配合完毕之后同步向下运动,完成流道封闭过程。其优点在于,由于副阀杆施力于主阀杆,若作用力方向为非轴向,则可能产生主阀杆偏移倾斜现象,最终使主阀杆卡住无法升降,而定位块卡配于定位槽时,主阀杆无法相对副阀杆沿径向运动,使主阀杆即使在作用力不垂直轴向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倾斜现象,从而保护了主阀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定位槽周边上设置有磁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内磁性件的设置,在定位块位于定位槽内时,磁性件对主阀杆产生磁性吸力。其优点在于,磁性件的设置,第一,当流道处于开启状态需要人工关闭时,副阀杆下降,使定位块进入定位槽,从而磁性件通过磁性吸力吸附主阀杆,使主阀杆与副阀杆连接更加的稳定,从而保证下降过程更加的稳定,第二,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且不需要关闭时,阀瓣在流体介质的冲击下上升,由于主阀杆及阀瓣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力,因此主阀杆及阀瓣的综合体极易在流道内晃动,晃动的产生使主阀杆及阀瓣极易与周边产生碰撞而破坏,此时,调整副阀杆的位置,让定位块进入定位槽,通过磁性力使主阀杆相对副阀杆静止,从而减小了晃动的幅度,保护了主阀杆、阀瓣及阀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盖位于波纹管外周设置有保护板,所述的保护板内设置有与波纹管外周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安装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波纹管直接设置于流道之内,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时,流体介质将无规则的冲击波纹管,波纹管在冲击下,极易疲劳破损,而使流道泄露,又由于波纹管的外周面积较大,因此波纹管主要受到来自侧边的冲击,而波纹管外周保护板的设置,将波纹管外周保护起来,使来自侧面的流体冲击只能冲击在保护板上,而无法对波纹管进行冲击,从而保护了波纹管,使波纹管使用寿命更加的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盖与阀体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机构,所述的固定连接机构沿流道朝外界方向依次包括缓冲机构、密封圈及螺栓,所述的缓冲机构包括缓冲块及缓冲槽,所述的缓冲块设置于阀盖朝向阀体端,所述的缓冲槽设置于阀体,并与缓冲块形状大小位置相适配,所述的密封圈挤压设置于阀盖及阀体之间,所述的螺栓固定连接阀体及阀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连接机构的设置,使阀体与阀盖密封配合,防止流体介质从阀体、阀盖之间的间隙泄露,其中固定连接机构分为缓冲槽及缓冲块的配合、密封圈及螺栓,密封圈起到主要的密封作用,其在螺栓的配合下,使阀体及阀盖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密封圈将两者之间的间隙填补,而缓冲槽及缓冲块的作用则是保护密封圈不受流体的冲刷,从而保护了密封圈,使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其原理为,传统的密封圈及螺栓配合,密封圈是直接与流道连通,因此流体介质在流道开启状态下持续不断的对密封圈进行冲击,而本实用新型流体介质冲击密封圈必须经过缓冲槽及缓冲块,因此流体在到达密封圈出已经失去绝大部分的能量,无法对密封圈造成强烈冲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交汇口内设置有双层滤网,所述的双层滤网内设置有活性炭颗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层滤网的设置,能对流体介质中较大的固体颗粒进行双重过滤,除此之外,双层滤网的设置,为活性炭颗粒提供的安装位,并通过活性炭颗粒对流体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再次仅此吸附过滤,从而减少了流体介质中固体颗粒的含量,对流体介质起到了除杂、过滤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手动关闭的波纹管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盖2、阀瓣3、主阀杆4,阀盖2与阀体1固定连接设置,阀体1内设置有流道11,流道11包括进流道111、出流道112及位于进流道111与出流道112之间的交汇口113,阀瓣3设置于交汇口113上方,并与沿上下滑移的主阀杆4联动设置,阀盖2设置有供主阀杆4上下滑移的轨道21,当来流从进流道111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3,使阀瓣3与主阀杆4同步上升打开流道11,当来流从出流道112进入时,流体介质冲击阀瓣3,使阀瓣3相抵于交汇口113,隔断进流道111及出流道112。阀体1内进流道111及出流道112的设置,可使流体介质通过进流道111进入,并沿着进流道111进入交汇口113,在交汇口113处流体介质冲击阀瓣3,使阀瓣3连同主阀杆4同步上升,从而使进流道111与出流道112联通,流体介质进入出流道112,并从出流道112离开阀体1,完成传输;若流体介质从出流道112进入,则会在交汇口113处从上往下冲击阀瓣3,使阀瓣3相抵于交汇口113,从而隔断了进流道111与出流道112之间的联通,使流体介质无法完成传输,起到止逆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阀体1内设置有副阀杆5,所述的副阀杆5一端同轴设置于主阀杆4上方,另一端穿出阀盖2,并设置有转动副阀杆5的手轮6,所述的副阀杆5外周设置有外螺纹51,所述的阀盖2位于副阀杆5穿出位置设置有与外螺纹51匹配的内螺纹22,所述的主阀杆4外周套设有隔断流道11与大气的波纹管41,所述的波纹管41下端与主阀杆4焊接,上端与阀盖2焊接。副阀杆5及配合的内、外螺纹51的设置,在手轮6的转动下,使其沿着轴向上升或者下降,当沿下降方向时,副阀杆5从上端相抵主阀杆4,并将主阀杆4朝交汇口113推动,直至阀瓣3封闭交汇口113,当沿上升方向时,副阀杆5朝远离主阀杆4方向运动,使主阀杆4可以任意上下移动。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交汇口113内设置有双层滤网1131,所述的双层滤网1131内设置有活性炭颗粒1132。双层滤网1131的设置,能对流体介质中较大的固体颗粒进行双重过滤,除此之外,双层滤网1131的设置,为活性炭颗粒1132提供的安装位,并通过活性炭颗粒1132对流体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再次仅此吸附过滤,从而减少了流体介质中固体颗粒的含量,对流体介质起到了除杂、过滤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主阀杆4朝向副阀杆5端设置有定位块42,所述的副阀杆5朝向主阀杆4端对应设置有定位槽52。人工关闭流道11时,副阀杆5朝下运动,并在与主阀杆4配合时,定位块42进入定位槽52,在配合完毕之后同步向下运动,完成流道11封闭过程。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定位槽52周边上设置有磁性件53。定位槽52内磁性件53的设置,在定位块42位于定位槽52内时,磁性件53对主阀杆4产生磁性吸力。其中磁性件53常规的采用磁铁531。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阀盖2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机构7,所述的固定连接机构7沿流道11朝外界方向依次包括缓冲机构71、密封圈72及螺栓73,所述的缓冲机构71包括缓冲块711及缓冲槽712,所述的缓冲块711设置于阀盖2朝向阀体1端,所述的缓冲槽712设置于阀体1,并与缓冲块711形状大小位置相适配,所述的密封圈72挤压设置于阀盖2及阀体1之间,所述的螺栓73固定连接阀体1及阀盖2。固定连接机构7的设置,使阀体1与阀盖2密封配合,防止流体介质从阀体1、阀盖2之间的间隙泄露,其中固定连接机构7分为缓冲槽712及缓冲块711的配合、密封圈72及螺栓73,密封圈72起到主要的密封作用,其在螺栓73的配合下,使阀体1及阀盖2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密封圈72将两者之间的间隙填补,而缓冲槽712及缓冲块711的作用则是保护密封圈72不受流体的冲刷,从而保护了密封圈72,使密封圈72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其原理为,传统的密封圈72及螺栓73配合,密封圈72是直接与流道11连通,因此流体介质在流道11开启状态下持续不断的对密封圈72进行冲击,而本实用新型流体介质冲击密封圈72必须经过缓冲槽712及缓冲块711,因此流体在到达密封圈72出已经失去绝大部分的能量,无法对密封圈72造成强烈冲击。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阀盖2位于波纹管41外周设置有保护板23,所述的保护板23内设置有与波纹管41外周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安装腔24。由于波纹管41直接设置于流道11之内,在流道11处于开启状态时,流体介质将无规则的冲击波纹管41,波纹管41在冲击下,极易疲劳破损,而使流道11泄露,又由于波纹管41的外周面积较大,因此波纹管41主要受到来自侧边的冲击,而波纹管41外周保护板23的设置,将波纹管41外周保护起来,使来自侧面的流体冲击只能冲击在保护板23上,而无法对波纹管41进行冲击,从而保护了波纹管41,使波纹管41使用寿命更加的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