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1295发布日期:2018-09-04 20:5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单向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



背景技术:

电启动超越离合器(又称单向器) 离合器,又称极力子,是把汽车引擎的动力以开关的方式传递至车轴上的装置。汽油引擎动力车辆在运行之时,引擎持续运转的。但是为了符合汽车行驶上的需求,车辆必须有停止、换档等动作,因此必须在引擎对外连动之处,加入一组机构,以视需求中断动力的传递,以在引擎持续运转的情形之下,达成让车辆静止或是进行换档的动作。这组机构,便是动力接续装置。离合器这组机构被装置在引擎与手排变速箱之间,负责将引擎的动力传送到手排变速箱。当离合器踏板释放时,飞轮内的压板利用弹簧的力量,紧紧压住摩擦板,使两者之间处於没有滑动的连动现象,达成连接的目的,而引擎的动力便可以透过此一机构,传递至变速箱,完成动力传动的工作。而当踩下踏板时,机构将向弹簧加压,使得弹簧的周边翘起,压皮便与摩擦板脱离。此时摩擦板与飞轮之间已无法连动,即便引擎持续运转,动力仍不会传递至变速箱及车轮,此时,驾驶者便可以进行换档以及停车等动作,而不会使得引擎熄火。现有的汽车单向器不能高效快速的进行装配,装配的精确度较低,密封性能较差,强度低,难以满足现有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其结构包括单向器齿轮、外固定环、内固定环、定位芯轴、外密封圈、外壳、滚柱和内密封圈,所述单向器齿轮的中间设有定位芯轴,所述单向器齿轮与定位芯轴的底部设有外密封圈,所述单向器齿轮的顶部设有外固定环,所述外固定环的外侧设有外壳,所述外固定环的内部设有内固定环,所述内固定环的内部右侧设有滚柱,所述内固定环与定位芯轴的顶部设有内密封圈,所述外壳的两侧设有定位螺孔,所述定位螺孔的内侧粘接有O型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的外部套接有304不锈钢层,耐腐蚀性能高,硬度大,抗氧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圆形螺孔,便于安装外接部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螺孔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定位螺孔的深度为0.65mm,使得定位准确,固定的更加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通过设置的外壳,可高效的保护了单向器的外环和内环,硬度大,加强了结构强度,经久耐用,通过设置的外密封圈、内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有效的将接口处密封住,使得使用更加顺利,提高单向器的工作效率,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的螺孔结构图。

图中:1单向器齿轮、2外固定环、3内固定环、4定位芯轴、5外密封圈、6外壳、7滚柱、8内密封圈、9定位螺孔、10圆形螺孔、11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单向器,其结构包括单向器齿轮1、外固定环2、内固定环3、定位芯轴4、外密封圈5、外壳6、滚柱7和内密封圈8,所述单向器齿轮1的中间设有定位芯轴4,所述单向器齿轮1与定位芯轴4的底部设有外密封圈5,所述单向器齿轮1的顶部设有外固定环2,所述外固定环2的外侧设有外壳6,所述外固定环2的内部设有内固定环3,所述内固定环3的内部右侧设有滚柱7,所述内固定环3与定位芯轴4的顶部设有内密封圈8,所述外壳6的两侧设有定位螺孔9,所述定位螺孔9的内侧粘接有O型密封圈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6的外部套接有304不锈钢层,耐腐蚀性能高,硬度大,抗氧化。所述外壳6的底部设有圆形螺孔10,便于安装外接部件。所述定位螺孔9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定位螺孔9的深度为0.65mm,使得定位准确,固定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通过设置的外壳6,可高效的保护了单向器的外环2和内环3,硬度大,加强了结构强度,经久耐用,通过设置的外密封圈5、内密封圈8和O型密封圈11,有效的将接口处密封住,使得使用更加顺利,提高单向器的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