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0045发布日期:2019-02-01 19:3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



背景技术:

热力管道是城镇供热管网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直埋铺设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在供暖季,向热力管道内输送高温高压热水。热力管道大多为三位一体式结构,有内向外依次为工作钢管、保温层、外护管。

但是,高温高压热水在这类热力管道的传输过程中,工作管在远距离传输时,工作管内部高压热水容易进行热能散失,到达供热端时,往往需要二次加热,浪费能源,并且在近距离的高温管道段内对工作管的消耗过大,导致管道寿命较低,使用周期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本实用新型既能够降低工作管内的导热介质经过远距离传输而散失的热量,避免对低温段工作管二次加热,节约能源,也能够降低高温段工作管的温度,延长高温段工作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包括用于传输导热介质的工作管,所述工作管外依次包裹有吸热层一和吸热层二,所述吸热层一与吸热层二之间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内设有导热器,所述导热器的两端分别与工作管和吸热层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器为铜铝混合芯棒体,所述导热器设有多个,且沿所述工作管的周向和轴向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器和所述工作管通过管夹连接,所述导热器与吸热层二通过支撑保护套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管夹在垂直于工作管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管夹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护套包括内撑件和外撑件,所述内撑件的一端与导热器连接,所述内撑件远离导热器的一端与吸热层二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外撑件的一端穿过吸热层二与内撑件连接,所述外撑件远离内撑件的一端与吸热层二的外表面贴合。所述外撑件的外部设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管内设有多个滤网。优选的,在所述工作管的阶段连接处设置滤网。所述滤网包括滤网一和滤网二,所述滤网一和滤网二的栅格重合,且栅格均为一组平行的直线,所述滤网二安装在所述工作管内的滑槽中,所述滤网二的上方设有转动装置。

再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滤网二的滤框上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上部套有套筒,所述套筒和所述连接杆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再进一步的,在垂直于工作管轴向的工作管上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转动装置,用于转动装置转动的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空腔的上方设有盖板一,所述盖板一为弧形,所述盖板一的一端与所述工作管通过铰链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一在对应盖板一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一,所述吸热层二在对应所述窗口一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二,所述窗口二的外部设有与之连接的盖板二。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工作管的外部包裹吸热层一,吸热层一吸收工作管上的温度,能够避免高温段工作管因工作管内导热介质温度过高而导致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增加的问题,能够有效节省材料;通过吸热层一外的吸热层二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将太阳热量通过导热器传递给工作管,能够避免工作管内的导热介质在远距离传输后,热量散失的问题,不必再对低温段工作管二次加热,造成能源浪费;在吸热层一与吸热层二之间形成中空结构,因为中空结构是密封的,通过吸热层二传输的热量有限,所以中空结构能够在吸热层一吸热后保持一定的温度。

2、因为导热器为铜铝混合芯棒体,所以导热器具有优秀的热传导效果;所述导热器设有多个,能够提高传热效率,且沿所述工作管的周向和轴向上均匀分布,能够传热更均匀,提高传热效果。

3、所述导热器和所述工作管通过管夹连接,能够不对工作管的表面造成损伤,而且便于拆卸;所述导热器与吸热层二通过支撑保护套连接,不仅能够支撑吸热层二,而且能够固定导热器和吸热层二。

4、管夹为弧形,能够更贴合工作管,提高导热器与工作管的连接强度,使导热器和工作管更贴合,提高导热效果。

5、支撑保护套的内撑件与吸热层二的内表面贴合,使内撑件与吸热层二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传热效果,而且所述外撑件的一端穿过吸热层二与内撑件连接,能够便于安装和拆卸吸热层二;外撑件与吸热层二的外表面贴合,更利于内撑件和外撑件更好的夹住吸热层二;在外撑件的外部设隔热层,能够避免工作管热量从外撑件散失。

6、所述工作管内设有多个滤网,能够拦截工作管内部的铁锈、铁屑、水垢等杂物,而且增加滤网设置数量,能够提高杂物拦截的效果;优选的,在所述工作管的阶段连接处设置滤网,这是因为工作管的阶段连接处更容易发生锈蚀,阶段连接处比较容易产生杂物,所以在阶段连接处设置滤网,能够防止家庭内部管道因为长年使用遭到堵塞,减少后期清洗更换的麻烦;通过转动装置使滤网二能够在工作管内的滑槽中转动,使滤网二与滤网一中的栅格形成夹角,形成细密滤网,即增加了滤网栅格的密度,提高了过滤效果;而且,所述滤网还能够调节工作管内的水流流量。

7、因为连接杆与滤网二的滤框连接,可以通过转动连接杆来转动滤网二,调整滤网二与滤网一形成的滤网栅格密度;通过在连接杆的上方套有套筒,而且在套筒与连接杆之间通过压缩状态的弹性件连接,能够在压缩弹性件伸展时,使套筒与连接杆的总长度增长,便于操作人员直接捏住套筒进行操作。

8、设置与滑槽连通的空腔,才能使滤网二随转动装置一起转动;空腔上设盖板一,能够当不需要调整滤网二时,盖板一盖住工作管上的空腔,能够避免工作管内的水从空腔内溢出,而且为提高密封效果;当需要操作转动装置调整滤网二时,打开盖板一,由于转动装置中的套筒和连接杆直接通过压缩弹簧连接,所以压缩弹簧在盖板一打开时会伸展,使套筒受到向外的推力,使得套筒和连接杆的总体长度增长,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9、所述吸热层一在对应盖板一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一,开设窗口一能够便于盖板一向外打开;所述吸热层二在对应所述窗口一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二,设置窗口二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打开盖板一进行对转动装置的操作;所述窗口二的外部设有盖板二,这样设置,能够保持中空结构4的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动装置在左侧的滤网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转动装置在右侧的滤网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工作管,2-吸热层一,3-导热器,4-中空结构,5-吸热层二,6-隔热层,7-滤网,8-转动装置,101-空腔,102-盖板一,103-螺柱, 104-滑槽,201-窗口一,301-管夹,302-连接板,303-内撑件,304-外撑件, 305-螺栓,501-窗口二,502-盖板二,701-滤网一,702-滤网二,703-滤框, 801-连接杆,802-套筒,803-压缩弹簧,804-辅助滑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种热力传输节能管道,安装在地表上,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传输导热介质的工作管1,所述工作管1外依次包裹有吸热层一2和吸热层二5,所述吸热层一2与吸热层二5之间为中空结构4,所述中空结构4内设有导热器 3,所述导热器3的两端分别与工作管1和吸热层二5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工作管1的外部包裹吸热层一2,吸热层一2吸收工作管1上的温度,能够避免高温段工作管1因工作管1内导热介质温度过高而导致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增加的问题,能够有效节省材料;通过吸热层一2外的吸热层二5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将太阳热量通过导热器3传递给工作管1,能够避免工作管1内的导热介质在远距离传输后,热量散失的问题,不必再对低温段工作管1二次加热,造成能源浪费;在吸热层一2与吸热层二5之间形成中空结构4,因为中空结构4是密封的,通过吸热层二5传输的热量有限,所以中空结构5能够在吸热层一2吸热后保持一定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吸热层2为铝合金吸热层。在工作管1外包覆吸热层一2,能够解决高温段工作管1受热过高的问题。因为所述吸热层一2能够微量吸收热量,来保护高温段的工作管1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降低工作管1的消耗,提高这高温段工作管1的使用寿命,吸热层一2采用铝合金的材料消热效果良好。

优选的,所述吸热层二5的内部为铜铝混合板填充层,所述吸热层二5的外表面为黑色混凝土外皮。因为黑色混凝土和铜铝混合板能够有效的进行热量的吸收传递,热量散失的效果相对较小,而且工作管1是在冬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通过在所述吸热层二5内部设铜铝混合板填充层,并将吸热层二5的外表面为黑色混凝土外皮,能够防止因为保温不够充分和外部天气太过于寒冷,而导致工作管1内部的水流达不到工作的需求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器3为铜铝混合芯棒体,具有优秀的热传导效果;所述导热器3设有多个,能够提高传热效率,且沿所述工作管1的周向和轴向上均匀分布,能够传热更均匀,提高传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器3与所述工作管1内层焊接连接。导热器3通过焊接在工作管1内部保持固定工作管1。

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导热器3和所述工作管1通过管夹301连接,能够不对工作管1的表面造成损伤,而且便于拆卸;所述导热器3与吸热层二5 通过支撑保护套连接,能够支撑吸热层二5,而且能够固定导热器3和吸热层二 5;所述管夹301在垂直于工作管1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弧形,管夹301为弧形,能够更贴合工作管1,提高导热器3与工作管1的连接强度,使导热器和工作管更贴合,提高导热效果;具体的,所述管夹的端部设有连接板302,所述管夹 301之间通过螺栓305连接,具体为,螺栓305穿过连接板上302的螺孔将相邻两个管夹301连接;所述支撑保护套包括内撑件303和外撑件304,所述外撑件 304的一端穿过吸热层二5与内撑件303连接,能够便于安装和拆卸吸热层二5,所述内撑件303与导热器3为一体式设计,所述内撑件303远离导热器3的一端与所述吸热层二5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外撑件304与所述吸热层二5的外表面贴合,这样更利于内撑件303和外撑件304更好的夹住吸热层二5;所述外撑件304的外部设有隔热层6,能够避免热量从外撑件304散失。

具体的,所述外撑件304穿过吸热层二5的一端设有螺柱,在对应螺柱的内撑件303上设有螺孔,安装时,将外撑件304旋入内撑件303,即螺柱和螺孔配合,实现内撑件303和外撑件304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管1内设有多个滤网7,能够拦截工作管1内部的铁锈、铁屑、水垢等杂物,而且增加滤网7设置数量,能够提高杂物拦截的效果;优选的,在所述工作管1的阶段连接处设置滤网7,阶段连接处为工作管1的端部,工作管1与工作管1连接处附近,这是因为工作管1的阶段连接处更容易发生锈蚀,阶段连接处比较容易产生杂物,所以在阶段连接处设置滤网7,能够防止家庭内部工作管1因为长年使用遭到堵塞,减少后期清洗更换的麻烦。

如图3或4所示,所述滤网7包括滤网一701和滤网二702,所述滤网一 701和滤网二702的栅格重合,且栅格均为一组平行的直线,所述滤网二702安装在所述工作管1内的滑槽104中,所述滤网二702的上方设有转动装置8。具体的,所述滑槽104为沿工作管1内表面周向的环形滑槽。

如图3所示,滤网一701和滤网二702的栅格重合,此时转动装置8在左侧,转动滤网二702上的转动装置8,转动装置8带动滤网二702在滑槽104中旋转,如图5所示,转动装置8在右侧,此时滤网二702与滤网一701的栅格形成夹角,形成细密滤网,即增加了滤网7栅格的密度,提高了过滤效果;而且,在图3时,工作管1内的水流流量大,在图4时,由于滤网7更细密,故此时工作管1内的水流流量减少,所以滤网7还能够调节工作管1内的水流流量;根据实际安装效果,如果滤网7对工作管1内部水流影响较大,则可以进行删除。

如图4所示,所述转动装置8包括连接杆801,所述连接杆801的下端与所述滤网二702的滤框703上部连接,所述连接杆801的上部套有套筒802,所述套筒802和所述连接杆801通过压缩弹簧803连接。在垂直于工作管1轴向的工作管1上部设有空腔101,所述空腔101内设有转动装置8,空腔101用于转动装置8转动,所述空腔101与所述滑槽104连通,所述空腔101的上方设有盖板一102,所述盖板一102为弧形,所述盖板一102的一端与所述工作管1通过轴销转动连接,所述盖板一102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管1通过螺柱103连接。

当不需要调整滤网二702时,盖板一102盖住工作管1上的空腔101,能够避免工作管1内的水从空腔101内溢出,而且为提高密封效果,所述盖板一102 的下表面设置密封层。当需要操作转动装置8调整滤网二702时,打开盖板一 102,由于转动装置8中的套筒802和连接杆801直接通过压缩弹簧803连接,所以压缩弹簧803在盖板一102打开时会伸展,使套筒802受到向外的推力,使得套筒802和连接杆801的总体长度增长,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为了提高套筒802和连接杆801的连接强度,而且避免压缩弹簧803损坏时,不能增长套筒802和连接杆801的总体长度时,在所述连接杆801上设有辅助滑槽804,所述套筒802的下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伸进所述辅助滑槽804 中。需要使用时,操作人员捏住套筒802,套筒802的滑块在连接杆801的辅助滑槽804中滑动,使得套筒802和连接杆801的总体长度增加或缩小;而且,滑块在辅助滑槽804中,避免压缩弹簧803推动套筒802时,由于压缩弹簧803 和套筒802脱离,而发生套筒802脱离的问题。

如图3或5所示,所述吸热层一2在对应盖板一102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一 201,开设窗口一201能够便于盖板一102向外打开;所述吸热层二5在对应所述窗口一201的位置上开设窗口二501,设置窗口二501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打开盖板一102进行对转动装置8的操作;所述窗口二501的外部设有与之连接的盖板二502,所述盖板二502与所述吸热层二5为可拆卸连接,这样设置,能够保持中空结构4的密封,所述盖板二502的材质与所述吸热层二5相同,这样不会因为在吸热层二5上开设窗口二501,导致外表层5有效吸热面积的减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