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7464发布日期:2019-05-21 20:57阅读:1458来源:国知局
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工具技术领域,涉及舰船上破损管路的修复技术,具体说是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



背景技术:

舰船上存在多种管道,管道破损需要及时修复,目前修复破损管路常采取包扎修复,首先需要截止破损管路两端的阀门,使管路停止工作并泄掉管路中的压力;然后,用与管路直径相适应的半圆钢管对管路进行加固;最后使用卡箍、橡胶软垫进行卡紧固定。这三个步骤都需要人工借助螺丝刀、管钳、切割锯等多种工具才能完成。由于舰船上管道规格繁多,需要准备各种规格的配件和配套工具,不仅浪费了物力、财力及宝贵的舱室空间,而且操作繁琐、难于把握,加之修复过程中均要解除管路压力、停止系统工作,这对正在执行任务的舰船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舰船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可以带压施工,徒手操作本管路包扎器就可以对舰船上各种规格的中低压管路实施修复,且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包扎带、包扎带固定轴、棘轮转轴、棘轮、棘爪、手柄及推进轴;所述的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块立板、上横撑及中横撑,所述上横撑、中横撑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块立板上,所述两块立板的底边均为弧形凹槽;所述的棘轮转轴的两端固定在所述两块立板上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棘轮转轴上开有贯通轴体的长槽,在棘轮转轴穿出所述立板的一端上安装有所述手柄,在棘轮转轴穿出所述立板的另一端上安装有所述棘轮, 所述棘爪安装在所述棘轮下方的所述立板上,且所述棘爪的爪尖伸入所述棘轮的齿槽;所述两块立板下部开有弯折沟槽,弯折沟槽包括贯通的横向长槽和向下延伸的斜长槽,所述的推进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两块立板上的弯折沟槽中,推进轴的两端上各设置有挡圈;所述包扎带固定轴两端可拆卸方式与所述两块立板的下部连接,且所述包扎带固定轴两端位于所述斜长槽的斜下方;所述包扎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包扎带固定轴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包扎带是两层橡胶带中间夹有两层化纤布制成,所述包扎带的一端设置有封闭的环套,所述环套套在所述包扎带固定轴上,靠近环套的包扎带表面上设置有一段网格,所述网格凸出包扎带的表面。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立板由钢板制成,所述两块立板的间距略大于所述包扎带的宽度。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横撑、中横撑、包扎带固定轴及推进轴均由钢柱制作。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板底边的弧形凹槽为至少120°弧度的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本管路包扎器可以带压工作,从而尽可能的减小了管路停工所带来的损失,并且缩短了管路修复的时间。

2、本实用新型立板底边呈120°弧形凹槽,可将包扎器卡扣在直径为60mm-180mm之间各种规格的管路上,基本上囊括了目前船舶上常见的中低压管路,适用性强。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包扎带的构造结构和材质,保证了包扎管路的密封性。推进轴和弯折沟槽结构使包扎带包扎管路的包扎接触面达到330°以上,从而增加了多功能包扎器对各种破损管路的适用度。

4、本实用新型手摇手柄就可带动棘轮转轴一起转动将包扎带收紧。棘轮与棘爪配合保证了棘轮旋转时的单向性,使包扎带越收越收紧且不会松开,提高了修复破损管路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包扎带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支架、1.1-立板、1.2-上横撑、1.3-包扎带固定轴、1.4-中横撑、1.5-弧形凹槽、1.6-弯折沟槽、2-包扎带、2.1-环套、2.2-网格、3-棘轮转轴、3.1-长槽、4-棘轮、5-棘爪、6-手柄、7-推进轴、7.1-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的实施例,由支架1、包扎带2、包扎带固定轴1.3、棘轮转轴3、棘轮4、棘爪5、手柄6、推进轴7组成,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如下:

上述支架1包括立板1.1、上横撑1.2和中横撑1.4,所述上横撑1.2和中横撑1.4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所述立板1.1上,上横撑1.2固定在立板1.1一侧的上端,中横撑1.4固定在立板1.1另一侧的中部。在两块立板1.1的底边为弧形凹槽1.5。

棘轮转轴3的两端固定在两块立板1.1上部的中间位置,棘轮转轴3上开有贯通轴体的长槽3.1,在棘轮转轴3穿出所述立板1.1的一端上安装有所述手柄6,在棘轮转轴3穿出所述立板1.1的另一端上安装有所述棘轮4, 所述棘爪5安装在所述棘轮4下方的所述立板1.1上,且棘爪5的爪尖伸入所述棘轮4的齿槽。在两块立板1.1下部开有弯折沟槽1.6,弯折沟槽1.6包括贯通的横向长槽和向下延伸的斜长槽,推进轴7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两块立板1.1上的弯折沟槽1.6中,推进轴7的两端上各设置有挡圈。为了于包扎带2的安装,包扎带固定轴1.3两端可拆卸方式与所述两块立板1.1的下部连接,且所述包扎带固定轴1.3两端位于所述斜长槽的斜下方;所述包扎带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包扎带固定轴1.3上。

具体而言:上述包扎带2为橡胶带,是由两层橡胶带中间夹有两层化纤布制成,包扎带2的一端设置有封闭的环套2.1,环套2.1套在包扎带固定轴1.3上,在靠近环套2.1的包扎带2表面上设置有一段网格2.2,网格2.2凸出包扎带2的表面。

上述立板1.1由钢板制作,两块立板1.1的间距略大于包扎带2的宽度;上述的上横撑1.2、中横撑1.4、包扎带固定轴1.3及推进轴7由钢柱制作。

进一步的,上述立板1.1底边的弧形凹槽1.5为至少120°弧度的圆弧形。这样就保证了支架1可卡扣在直径为60mm-180mm之间的各种管路上,目前船舶上常见的中低压管路的直径都在60mm-180mm之间。

在实际制作时各部件的相关尺寸如下:

上述包扎带2为长约500mm、宽约100mm、厚约5mm的特制橡胶带,在两层橡胶带中间夹有两层1mm厚的高强度化纤布。包扎带带面上设置有一段网格2.2总长约140mm、宽约80mm、网格线宽约3mm,网格2.2凸出包扎带2的表面约2mm。如图3所示,这样的包扎带2经过拉力试验可承受32kg的拉力。

上述支架1中的两块立板1.1是由厚10mm的45号钢板制成,上横撑1.2和中横撑1.4由直径约12mm的钢柱制作;包扎带固定轴1.3和推进轴7由直径约14mm的钢柱制作。

棘轮转轴3的直径为26mm左右,轴上的长槽3.1宽度为7 mm左右,长120mm左右;棘轮4的齿间距为6mm左右,手柄6长100mm左右,手柄6用来转动棘轮转轴3。

使用本实用新型船舶损管多功能管路包扎器修复破损管路时,先将包扎带2的环套2.1一端套在包扎带固定轴1.3上固定,将支架1扣放在破损管路破口的对面位置,然后,把包扎带2的另一端缠绕破损管路一周后,从推进轴7与包扎带固定轴1.3之间穿出,再从棘轮转轴3的长槽3.1中内穿出,推动推进轴7使之带动包扎带2一起沿弯折沟槽1.6的横向长槽滑动进入斜长槽的下沉端(靠近包扎带固定轴1.3的槽底位置),再逆时针转动手柄6,在棘轮4和棘爪5的作用下包扎带2越收越收紧,且不会松开,最后完成堵漏包扎。上述操作一气呵成,十分简便,也无需其他配件和工具。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