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8849发布日期:2019-05-07 20:5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减速器润滑油通常指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的减速器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辅助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

目前,业内通常定期对减速器润滑油进行更换,而合理的换油期必须首先以保证对机械设备提供良好的润滑为前提。由于机械设备的设计、结构、工况及润滑方式的不同,润滑油在使用中的变化也各有差异,在同一期限内,有的润滑油可能已经影响润滑效果,需要更换润滑油,而有些润滑油可能润滑效果尚好,无需更换润滑油,因此,在不同场合遵循同样的换油期来更换润滑油是不切实际和不科学的,容易导致润滑油的浪费或者更换不及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换油方式容易导致润滑油的浪费或者更换不及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包括:基架、检测仪承载板、集油罐、集油罐固定座、进油件、进油管、泵体、吸油管、出油管、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润滑油酸值检测仪、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

所述检测仪承载板设置于所述基架的内部下方,所述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所述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所述润滑油酸值检测仪、所述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以及所述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依次设置于所述检测仪承载板上;

所述集油罐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基架上,所述集油罐设置于所述集油罐固定座内;

所述进油件设置于所述集油罐的顶部,所述进油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进油件与所述集油罐连通,所述进油管的管路上设置有泵体,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油管连通;

所述集油罐的底部经由五个所述出油管分别与所述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所述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所述润滑油酸值检测仪、所述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以及所述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连接。

可选的,所述基架的顶部设置有对称设置的油管承载壁,所述油管承载壁的顶部设置有向所述油管承载壁外侧延伸的承载延伸部,所述集油罐固定座呈方形框体状,所述集油罐固定座的边缘设置有凸沿,所述集油罐设置于所述集油罐固定座内部,所述集油罐固定座内通过所述凸沿设置在所述油管承载壁的承载延伸部上。

可选的,所述基架包括侧壁和与所述侧壁垂直连接的顶壁,所述油管承载壁垂直设置于所述顶壁上,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板。

可选的,所述进油件的内部设置有进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进油件的端面,并与所述进油管连通,所述进油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进油件的端底面,并与所述集油罐连通。

可选的,所述集油罐的内部设置有上方设置有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一间隔板垂直连接于与所述集油罐的侧壁且与所述集油罐的底面平行,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集油罐的顶部之间构成顶部进油腔体,第一间隔板的底部设置有四个第二间隔板,所述第二间隔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集油罐的底部之间,四个所述第二间隔板等间距间隔设置,且四个所述第二间隔板将所述集油罐的下方区域分隔成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每一所述储油腔体的底部与一个所述出油管连通,所述第一间隔板上对应每个所述储油腔体上方的区域设置有下油孔,所述下油孔的孔壁与相应的所述第二间隔板的侧壁在同一平面内。

可选的,所述集油罐的底部对应所述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的区域分布设置有五个出油筒,所述出油筒的顶部与所述储油腔体连通,所述出油筒的底部与所述出油管连通,所述出油筒上设置有出油阀门。

可选的,所述集油罐的罐壁上对应所述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的区域分别设置有五个透明窗,所述透明窗上设置有液位刻度标尺。

可选的,所述顶壁上设置有泵体支架,所述泵体支架包括泵体支撑柱和设置于所述泵体支撑柱顶部的泵体安装架,所述泵体安装于所述泵体安装架上;

可选的,所述泵体两侧的进油管上分别设置有油管支撑套,所述油管支撑套底部设置有油管支撑杆,所述油管支撑杆垂直设置于所述顶壁上,所述油管支撑杆与所述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板。

可选的,所述吸油管的一端通过可拆卸连接套管与所述进油管连接,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吸油头,所述吸油头的端部设置有依次平行排列的多个吸油口,所述吸油头的宽度从所述吸油口到所述可拆卸连接套管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包括:基架、检测仪承载板、集油罐、集油罐固定座、进油件、进油管、泵体、吸油管、出油管、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润滑油酸值检测仪、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可通过吸油管将变速器中的润滑油在泵体的驱动下吸收至集油罐内,并在油罐内内被分成五路分别通过出油管输送至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润滑油酸值检测仪、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分别从运动粘度、水分含量、酸值、戊烷不溶物以及铁含量五个方面对变速器润滑油进行检测,综合评判变速器润滑油进的品质,从而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需要更换润滑油,与传统的定期对减速器润滑油进行更换相比,可使得换油时机更加科学合理,可避免在不同场合下遵循同样的换油期来更换润滑油导致润滑油的浪费或者更换不及时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集油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吸油管的示意图。

图示说明:1-基架;2-检测仪承载板;3-集油罐;4-集油罐固定座;5-进油件;6-进油管;7-泵体;10-吸油管;34-出油管;100-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2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3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4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500-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11-油管承载壁;12-承载延伸部;41-凸沿;15-侧壁;14-顶壁;13-第一加强筋板;51-进油通道;35-第一间隔板;351-顶部进油腔体;36-第二间隔板;361-储油腔体;362-下油孔;32-出油筒;33-出油阀门;31-透明窗;71-泵体支撑柱;72-泵体安装架;82-油管支撑套;81-油管支撑杆;83-第二加强筋板;9-可拆卸连接套管;101-吸油头;102-吸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包括:基架1、检测仪承载板2、集油罐3、集油罐固定座4、进油件5、进油管6、泵体7、吸油管10、出油管34、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1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2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3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400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500。

其中,检测仪承载板2设置于基架1的内部下方,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1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2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3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400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500依次设置于检测仪承载板2上。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1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2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3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400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500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称不做进一步限定。

集油罐固定座4设置于基架1上,集油罐3设置于集油罐固定座4内,集油罐3用于临时存放从待检测的变速器中抽出的润滑油。进油件5设置于集油罐3的顶部,进油管6的一端通过进油件5与集油罐3连通,具体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进油管6的管路上设置有泵体7,进油管6的另一端与吸油管10连通,泵体7用于提供动力,通过吸油管10将润滑油吸收至集油罐3内以待检测。

具体地,集油罐3的底部经由五个出油管34分别与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1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2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3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400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500连接,集油罐3内收集的润滑油可以分别传输至五个检测仪,分别从运动粘度、水分含量、酸值、戊烷不溶物以及铁含量五个方面对变速器润滑油进行检测。

具体地,基架1的顶部设置有对称设置的油管承载壁11,油管承载壁11的顶部设置有向油管承载壁11外侧延伸的承载延伸部12,集油罐固定座4呈方形框体状,集油罐固定座4的边缘设置有凸沿41,集油罐3设置于集油罐固定座4内部,集油罐固定座4内通过凸沿41设置在油管承载壁11的承载延伸部12上。基架1包括侧壁15和与侧壁15垂直连接的顶壁14,油管承载壁11垂直设置于顶壁14上,侧壁15和顶壁14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板1,以提升基架1的稳定性。

具体地,进油件5的内部设置有进油通道51,进油通道51的一端贯穿进油件5的端面,并与进油管6连通,进油通道51的另一端贯穿进油件5的端底面,并与集油罐3连通。

具体地,集油罐3的内部设置有上方设置有第一间隔板35,第一间隔板35垂直连接于与集油罐3的侧壁且与集油罐3的底面平行,第一间隔板35与集油罐3的顶部之间构成顶部进油腔体351,第一间隔板35的底部设置有四个第二间隔板36,第二间隔板36垂直连接于第一间隔板35和集油罐3的底部之间,四个第二间隔板36等间距间隔设置,且四个第二间隔板36将集油罐3的下方区域分隔成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361,每一储油腔体361的底部与一个出油管34连通,第一间隔板35上对应每个储油腔体361上方的区域设置有下油孔362,下油孔362的孔壁与相应的第二间隔板36的侧壁在同一平面内,以便于润滑油贴着第二间隔板36的侧壁顺利向下流动。

进一步地,集油罐3的底部对应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361的区域分布设置有五个出油筒32,出油筒32的顶部与储油腔体361连通,出油筒32的底部与出油管34连通,出油筒32上设置有出油阀门33。

集油罐3的罐壁上对应五个容积相同的储油腔体361的区域分别设置有五个透明窗31,透明窗31上设置有液位刻度标尺。通过透明窗31和液位刻度标尺可以了解储油腔体361内润滑油的排出量。

具体地,顶壁14上设置有泵体支架,泵体支架包括泵体支撑柱71和设置于泵体支撑柱71顶部的泵体安装架72,泵体7安装于泵体安装架72上。泵体7两侧的进油管6上分别设置有油管支撑套82,油管支撑套82底部设置有油管支撑杆81,油管支撑杆81垂直设置于顶壁14上,油管支撑杆81与顶壁14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板83。

具体地,吸油管10的一端通过可拆卸连接套管9与进油管6连接,吸油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吸油头101,吸油头101的端部设置有依次平行排列的多个吸油口102,可增加对变速器内吸油的范围,从多个区域吸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吸油头101的宽度从吸油口102到可拆卸连接套管9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速器润滑油检测装置的使用原理如下:首先将吸油头101放入待检测的变速器内,并与变速器内的润滑油接触。然后,开启泵体7,将待检测的变速器内的润滑油从吸油管10输送至进油管6,润滑油从进油件5的进油通道51进入集油罐3内部,并通过下油孔362分别进入五个储油腔体361内部,观察通过透明窗31的液位刻度标尺,待储油腔体361内的润滑油达到适合检测的量时,关闭泵体7。之后分别开启出油筒32上的出油阀门33,将润滑油分别输送至润滑油运动粘度检测仪100、润滑油水分含量检测仪200、润滑油酸值检测仪300、润滑油戊烷不溶物检测仪400以及润滑油铁含量检测仪500,分别从运动粘度、水分含量、酸值、戊烷不溶物以及铁含量五个方面对变速器润滑油进行检测,综合评判变速器润滑油进的品质,从而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需要更换润滑油,与传统的定期对减速器润滑油进行更换相比,可使得换油时机更加科学合理,可避免在不同场合下遵循同样的换油期来更换润滑油导致润滑油的浪费或者更换不及时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