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2938发布日期:2019-08-13 20:4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



背景技术:

水冷排气管和增压器是气体发动机的重要组成元件,但是现在使用水冷排气管对高压气体散热效果并不好,影响气体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增压器不具备减震防护装置,不能在增压器工作时对其进行减震保护,影响气体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水冷排气管对高压气体散热不好和增压器不能自身减震保护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包括水冷排气管和增压器,所述增压器包括增压器本体,所述增压器本体正下方水平设有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中部上方水平设有弧口支撑板,所述弧口支撑板底面四角均固定有与安装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杆,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表面均套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弧口支撑板的弧口表面上固定有安放增压器本体的弧口气垫,所述增压器本体两侧均固定有挡块,每个所述挡块下方均设有与安装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二伸缩杆,所述水冷排气管包括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所述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顶壁和底壁分别设有进水腔和出水腔,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水腔和出水腔上分别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所述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内部均布有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两块竖直隔板,两块所述竖直隔板平行设置且两块竖直隔板之间的间隔连通进水腔和出水腔内部,两块竖直隔板之间均布有将其贯穿的金属管。

优选的,所述安装底板表面四角均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竖直隔板和金属管均由铜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将增压器本体置于弧口气垫上,可在增压器本体工作时起到减震保护,另外安装弧口气垫的弧口支撑板底面四角均设置表面套装减震弹簧的第一伸缩杆,可进一步减小震动对增压器本体造成损害,延长了气体发动机使用寿命;

2、通过在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内部设置冷却机构,在向进水腔和出水腔灌注冷水时,冷水流经两块竖直隔板和金属管表面,当高压气体流经金属管时,能得到很好冷却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中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中水冷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增压器本体1、安装底板2、弧口支撑板3、第一伸缩杆4、减震弹簧5、弧口气垫6、挡块7、第二伸缩杆8、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进气口10、出气口11、进水腔12、出水腔13、冷水进口14、冷水出口15、竖直隔板16、金属管17、安装孔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气体发动机用增压器,包括水冷排气管和增压器,增压器包括增压器本体1,增压器本体1正下方水平设有安装底板2,安装底板2表面四角均设有安装孔18,安装底板2中部上方水平设有弧口支撑板3,弧口支撑板3底面四角均固定有与安装底板2 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杆4,每个第一伸缩杆4表面均套装有减震弹簧 5,弧口支撑板3的弧口表面上固定有安放增压器本体1的弧口气垫 6,增压器本体1两侧均固定有挡块7,每个挡块7下方均设有与安装底板2固定连接的第二伸缩杆8,在安装底板2表面四角均设置安装孔18,方便将安装底板2位置固定,当增压器本体1在进行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会首先被置于其底部的弧口气垫6进行初步缓解,之后弧口支撑板3底面的四个减震弹簧5会对其进一步进行缓解,使得震动对增压器本体1的影响降低至最小,延长了气体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水冷排气管包括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 顶壁和底壁分别设有进水腔12和出水腔13,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 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10和出气口11,进水腔12和出水腔13上分别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冷水进口14和冷水出口15,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 9内部均布有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包括两块竖直隔板16,两块竖直隔板16平行设置且两块竖直隔板16之间的间隔连通进水腔12和出水腔13内部,两块竖直隔板16之间均布有将其贯穿的金属管17,竖直隔板16和金属管17均由铜制成。当高压热空气从进气口10进入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后逐步穿过均布在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内部的冷却机构,高压热空气流经金属管17后会被由冷水进口14流入和从冷水出口15流出的冷水带走大量的热,使方形水冷排气管本体9,具有极好的降温性能,能延长启动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