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8436发布日期:2019-08-27 21:5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流量控制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流量控制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如下电动阀:为了抑制制冷剂通过阀室时的流动音的产生,而在管中插入设有多个小孔的杯形状的节流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76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为了将杯形状的节流机构夹持在下管接头与阀主体之间,需要通过钎焊、铆接来安装三个部件,存在制造时的作业效率较差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设有成为流体的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阀芯,其设于上述外壳的内部,且调节与阀座之间的开口面积;第一管接头,其设于上述第一开口,且与上述阀座连通;以及第二管接头,其设于上述第二开口,且与上述外壳的内部连接,上述第一管接头以及上述第二管接头的至少一个的管接头在内部具有台阶部,在上述台阶部设有对流经上述至少一个的管接头的流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

(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案的流量控制阀亦即膨胀阀;使上述流体气化的蒸发器;将气化后的上述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以及使压缩后的上述流体液化的冷凝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管接头以及第二管接头的至少一个管接头具有对流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因此能够减少安装于外壳时的部件数量,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的结构的概略的图。

图2是表示设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的第一整流部件、第二整流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为膨胀阀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概念图。

图4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整流部件、第二整流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整流部件、第二整流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整流部件、第二整流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的结构的概略的图。

图中:

1—流量控制阀,2、22—横接头,3、32—下接头,4—蒸发器(室内换热器),5—压缩机,6—冷凝器(室外换热器),10—阀芯,20—阀座,21—第一整流部件,37—第二整流部件,90—阀主体,91—第一开口,92—第二开口,201、221—第一部分区域,202、222—第二部分区域,210—主体部,211—贯通孔,223—第三部分区域,301、321—第一部分区域,302、322—第二部分区域,310—主体部,311—贯通孔,323—第三部分区域,500—冷冻循环系统,501、502、503、504—制冷剂通路,901—阀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的结构的概略的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由x轴、y轴、z轴构成的坐标系如图示那样分别设定为图1的上下方向、表里方向、左右方向。流量控制阀1具有:具有阀座20且容纳阀部件55和阀芯10的阀主体90;沿轴向驱动阀芯10的阀轴30;抑制阀轴30的倾斜的阀轴支架40;以及使阀轴30沿阀轴30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移动的转子70。

阀部件55具有阀簧50、弹簧座51、以及在端部焊接有阀芯10的阀导向件60。在阀轴30的位于两端部的中间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形成有外螺纹31。在阀轴支架40的与阀轴30的周面对置的表面的至少一方的区域形成有内螺纹41。在阀轴支架4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阀导向件60的阀导向件容纳室45。由阀轴30的外螺纹31和阀轴支架40的内螺纹41形成螺纹进给机构35。

阀部件55、阀芯10、阀轴30、阀轴支架40、以及转子70容纳于壳体80以及阀主体90。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主体90是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阀芯10的阀室901的外壳,例如通过将不锈钢等进行冲压加工、切削加工等而制造。在阀主体90形成有:与后述的下接头3连接且成为流体的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第一开口91;以及与后述的横接头2连接且成为流体的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第二开口92。阀导向件60经由阀簧50而与阀轴30一起被引导至阀轴支架40的阀导向件容纳室45。阀导向件容纳室45作为阀芯10沿上述的阀轴30的延伸方向移动时的导向件发挥功能。

在图1的流量控制阀1中,由转子70和设于壳体80的外侧的定子71构成步进马达。若该步进马达被驱动,则阀轴30随转子70的旋转而沿其延伸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阀芯10与阀导向件60一起沿阀轴30的延伸方向移动。该阀芯10的移动方向包含:阀芯10与阀座20的分离距离增加的第一移动方向(x轴+方向、图1的上方向);以及阀芯10与阀座20的分离距离减少的第二移动方向(x轴-方向、图1的下方向)。

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通过步进马达的驱动来使阀芯10移动的电动阀,也可以是通过螺线管的驱动来使阀芯10移动的电磁阀,既可以利用阀芯10与阀座20的分离距离根据压力而变化的压力式使阀芯10移动,也可以以手动使阀芯10移动。

将阀芯10抵接于阀座20的状态称为闭阀状态。在闭阀状态下,流路被堵塞,流体不从阀主体90流出。此时,阀芯10与阀座20的分离距离是零或者大致是零。闭阀状态下的阀芯10向上述的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从而成为阀芯10离开阀座20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开阀状态,将第一移动方向称为开阀方向。若成为开阀状态,则在阀芯10与阀座20之间产生间隙而形成流路。若形成流路,则流体从阀主体90流出。即、阀芯10调节与阀座20之间的开口面积。在阀主体90连接具有第一整流部件21的横接头2和具有第二整流部件37的下接头3。在开阀状态下,流体从横接头2以及下接头3中的一个接头流入并向另一个接头流出。此外,对于横接头2、下接头3、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将于后文进行详细叙述。

若开阀状态下的阀芯10向上述的第二移动方向移动而来减少阀芯10与阀座20的分离距离,则流路变窄。若不久阀芯10抵接于阀座20而成为闭阀状态,则流路被堵塞,流体不会从阀主体90流出。因此,将第二移动方向称为闭阀方向。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横接头2、下接头3、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进行说明。首先,进行横接头2以及第一整流部件21的说明。

横接头2是具有比第二开口92的开口径小的外径的管接头,插入第二开口92,通过钎焊等安装于阀主体90。即、横接头2经由第二开口92而与形成于阀主体90的内侧的阀室901连接。横接头2具有在安装于第二开口92时位于第二开口92的附近的第一部分区域201以及与第一部分区域201连接且向离开第二开口92的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区域202。

在第一部分区域201和第二部分区域202,径向的厚度相互不同。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径向的厚度(壁厚)比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径向的厚度(壁厚)大,即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内径比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小。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横接头2能够通过对线材进行例如塑性加工、切削加工而形成。形成第一部分区域201与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台阶部203。图1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以下情况:以台阶部203在z轴方向上位于阀主体90的外表面(z轴+侧的面)的附近、即第二开口92的附近的方式形成有横接头2。此外,台阶部203在z轴方向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例子,既可以是横接头2的z轴-侧的端部附近、也可以是比阀主体90的外表面靠z轴+侧。

在台阶部203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例如通过钎焊、铆接等固定。即、第一整流部件21配置于第一部分区域201与第二部分区域202的边界。如上所述,台阶部203形成于第二开口92的附近,由此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第二开口92的附近。也可以说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横接头2的内部。

图2是表示第一整流部件21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图2的(a)是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观立体图,图2的(b)是xy平面的俯视图。第一整流部件21通过在薄板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10设有多个贯通孔211而形成。圆板状的主体部210的直径比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小。由此,能够将主体部210固定在台阶部203上。作为多个贯通孔21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例子设有六个贯通孔211a、211b、211c、211d、211e、211f。贯通孔211a以主体部210的中心轴l为中心而形成。贯通孔211b~211f等间隔形成于以中心轴l为中心的预定圆周上。贯通孔211a~211f各自的内径形成为,贯通孔211a~211f的开口面积的合计比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开口面积小。多个贯通孔211a~211f的开口面积的合计比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开口面积小,从而在气相制冷剂作为泡沫而混入的液相制冷剂通过第一整流部件21时,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由此,在液相制冷剂从横接头2经由阀室901而流向下接头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较大的气泡通过阀室901、阀芯10与阀座20的间隙、以及第一开口91时的通过音(气蚀噪音)的产生。另外,由于可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因此即使液相制冷剂从下接头3经由阀室901而向横接头2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气泡通过阀室901以及第二开口92时、较大的气泡碰撞到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壁而破裂所产生的噪音的产生。

此外,在图2中,例举贯通孔211的个数为六个的情况为例,但既可以形成七个以上的贯通孔211、也可以形成五个以下的多个贯通孔211。另外,例举了贯通孔211a形成于主体部211a的中心轴l上,且贯通孔211b~211f等间隔形成于以中心轴l为中心的预定圆周上的情况,但多个贯通孔211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贯通孔211的个数、配置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个数、配置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举使第一整流部件21的主体部210为薄板状的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2的(c)的外观立体图所示,主体部210还可以不是薄板状的部件而是沿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的部件。该z轴方向的厚度是基于各种的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厚度即可。

以下,对下接头3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下接头3是具有比第一开口91的开口径小的外径的管接头,插入第一开口91,通过钎焊等安装于阀主体90。下接头3具有在安装于第一开口91时位于第一开口91的附近的第一部分区域301和与第一部分区域301连接且向离开第一开口91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区域302。若下接头3安装于第一开口91,则第一部分区域301的x轴+侧的端部与阀主体90的内部的阀座20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下接头3以仅与阀座20抵接的状态安装于阀主体90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如果是下接头3与阀座20连通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下接头3不与阀座20抵接而是仅与阀主体90抵接。或者,也可以是下接头3安装于阀座20和阀主体90。

在第一部分区域301和第二部分区域302,与横接头2的情况相同,径向的厚度相互不同。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径向的厚度(壁厚)比第二部分区域302的径向的厚度(壁厚)大、即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内径比第二部分区域302的内径小。下接头3也与横接头2相同,通过对线材进行例如塑性加工、切削加工,能够形成为上述的构造。通过将第一部分区域301和第二部分区域302连接而形成台阶部303。

图1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以下情况:以台阶部303在x轴方向上位于阀主体90的外表面(x轴-侧的面)的附近、即第一开口91的附近的方式形成有下接头3。此外,台阶部303在x轴方向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例子,既可以是下接头3的x轴+侧的端部附近,也可以是比阀主体90的外表面靠x轴-侧。

在台阶部203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7,例如通过钎焊、铆接等固定。即、第二整流部件37配置于第一部分区域301与第二部分区域302的边界。如上所述,台阶部303形成于第一开口91的附近,由此第二整流部件37设于第一开口91的附近。也可以说第二整流部件37设于下接头3的内部。

第二整流部件37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整流部件21相同的构造。第二整流部件37通过在薄板的圆板状的主体部310设有多个贯通孔311(311a~311f)而形成。圆板状的主体部310的直径比下接头3的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302的内径小,因此能够将主体部310固定于台阶部303上。对于多个贯通孔311,也与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多个贯通孔211相同,设有六个贯通孔311a~311f,贯通孔311a~311f的开口面积的合计比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开口面积小。贯通孔311a以主体部310的中心轴l为中心而形成。贯通孔311b~311f等间隔形成于以中心轴l为中心的预定圆周上。由此,在第二整流部件37中,使制冷剂通过多个贯通孔311a~311f,从而也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由此,能够抑制较大的气泡通过阀室901、阀芯10与阀座20之间隙、以及第二开口92时的通过音(气蚀噪音)的产生。

此外,在第二整流部件37中,既可以形成七个以上的贯通孔311、也可以形成五个以下的多个贯通孔311。另外,对于贯通孔311a以及贯通孔311b~311f形成于主体部301上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例子。即、贯通孔311的个数、配置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个数、配置即可。

图3是例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作为膨胀阀的冷冻循环系统500的制冷剂回路的图。图3所示的冷冻循环系统500具有作为膨胀阀的流量控制阀1、蒸发器(室内换热器)4、压缩机5、以及冷凝器(室外换热器)6,制冷剂通路501、502、503以及504依次连接这些装置。从流量控制阀1向制冷剂通路501流出的液体的制冷剂由蒸发器4气化。若气化后的制冷剂从蒸发器4排出,则在制冷剂通路502流动,被压缩机5压缩。若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压缩机5排出,则在制冷剂通路503流动,由冷凝器6液化。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冷凝器6向制冷剂通路504流出,再返回流入至流量控制阀1。即、冷冻循环系统500的制冷剂回路由流量控制阀1、蒸发器4、压缩机5、冷凝器6、以及环状连接这些装置的制冷剂通路501~504构成。

该冷冻循环系统500在空调装置(制冷)、冷冻冰箱等中使用。此外,该流量控制阀1作为膨胀阀使用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结构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基本的冷冻循环系统500的结构。通过组装四通阀,也能够在使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反转的制冷、制热用的空调装置中使用。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流量控制阀1具备:下接头3,其与设于阀芯10的第一开口91的阀座20抵接;以及横接头2,其经由设于容纳阀芯10的阀主体90的第二开口92而与阀室901连接。在形成于横接头2的台阶部203设有对流经横接头2的流体进行整流的第一整流部件21,在形成于下接头3的台阶部303设有对流经下接头3的流体进行整流的第二整流部件37。由此,能够将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的横接头2、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1的下接头3安装于阀主体90,因此不需要如现有的流量控制阀那样通过钎焊、铆接等来安装三个不同的不同部件。因此,能够将横接头2、下接头3容易地安装于阀主体90,提高作业效率。

(2)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第二开口92的附近,第二整流部件37设于第一开口91的附近。由此,对流入到阀室901的流体进行整流,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成长为较大的泡沫,因此能够抑制较大的气泡通过阀室901时的通过音(气蚀噪音)的产生。

(3)横接头2具有:在第二开口92的附近具有预定的内径的第一部分区域201;和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内径大的内径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第一整流部件21配置于第一部分区域201与第二部分区域202的边界。下接头3具有:在第一开口91的附近具有预定的内径的第一部分区域301;和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内径大的内径的第二部分区域302,第二整流部件37配置于第一部分区域301与第二部分区域302的边界。由此,能够将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容易地安装于横接头2以及下接头3的内部。

(4)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壁厚比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壁厚大,第一整流部件21配置于因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壁厚与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壁厚不同而产生的台阶部203。下接头3的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壁厚比第二部分区域302的壁厚大,第二整流部件37配置于因第一部分区域301的壁厚与第二部分区域302的壁厚不同而产生的台阶部303。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整流部件21向横接头2的内部的安装和第二整流部件37向下接头3的内部的安装,因此提高流量控制阀1制造时的作业效率。

(5)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具有用于流体通过的贯通孔211、311,贯通孔211、311的面积比流体通过横接头2以及下接头3的面积小。由此,在气相制冷剂作为泡沫混入的液相制冷剂通过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时,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其结果,能够抑制较大的气泡通过阀室901时的通过音的产生。

(6)冷冻循环系统500具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的膨胀阀、使液体气化的蒸发器4、以及将气化后的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5、以及使压缩后的流体液化的冷凝器6。该冷冻循环系统500使用上述的提高了制造时作业效率的流量控制阀21能够维持静音性。

能够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如以下那样变形。

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形状。以下,参照附图表示例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举第一整流部件21进行说明,对第二整流部件37也相同。

(变形例1)图4是变形例1中的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观图,图4的(a)是立体图,图4的(b)是xy平面的俯视图,图4的(c)是zx平面的剖视图。第一整流部件21通过在薄板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10设有一个贯通孔211而形成。圆板状的主体部210的直径比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小。制冷剂通过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201的内径(开口面积)小的内径(开口面积)的贯通孔211,从而能够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并抑制噪音的产生。此外,贯通孔211并不限定于以主体部210的中心轴l为中心而形成的例子,主体部210的中心轴l与贯通孔211的中心轴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的变形例1中,例举使第一整流部件21的主体部210为薄板状的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4的(d)的外观立体图、图4的(e)的zx平面的剖视图所示那样,主体部210可以不是薄板状的部件而是沿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的筒状的部件。该z轴方向的厚度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厚度即可。

(变形例2)图5是变形例2中的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观,图5的(a)是立体图,图5的(b)是将第一整流部件21安装于台阶部203的情况下、从z轴-侧观察第一整流部件21的情况的xy平面的俯视图。图5的(c)是将第一整流部件21安装于台阶部203的情况的zx平面的剖视图,图5的(d)是将第一整流部件21安装于台阶部203的情况的yz平面的剖视图。第一整流部件21是薄板状的主体部210。变形例2中的主体部210通过切除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1中的主体部210的端部而形成。但是,在主体部210不形成图2、图3所示的贯通孔211。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主体部210形成为具有由以下各部分包围的面的板状,即,沿x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边210a、210b;在x轴+侧连接边210a和边210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10c;以及在x轴-侧连接边210a和边210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10d。即、本变形例的主体部210通过切除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1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10的y轴+侧端部附近和y轴-侧端部附近而形成。通过中心轴l并连结弧210c和弧210d的距离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等,因此主体部210利用弧210c以及弧210d固定于横接头2的内部的台阶部203。如上所述,若主体部210固定于台阶部203,则在与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之间产生与切除的圆板状的端部的形状相应的空间s1、s2。该空间s1、s2的面积比流体通过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面积小。因此,制冷剂通过空间s1、s2,能够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并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外,空间s1、s2的面积、即切除圆板状的主体部210的端部的量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大小即可。

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边210a以及210b为直线状,但也可以不是直线状。另外,在变形例2的主体部210中,也可以设置图2、图4中例示的贯通孔211。

例举使第一整流部件21的主体部210为薄板状的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5的(e)的外观立体图所示那样,主体部210可以不是薄板状的部件而是沿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的部件。该z轴方向的厚度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厚度即可。

(变形例3)图6是变形例3中的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观,图6的(a)是立体图,图6的(b)是将第一整流部件21安装于台阶部203的情况下,从z轴-侧观察第一整流部件21的情况的xy平面的俯视图,图6的(c)是将第一整流部件21安装于台阶部203的情况的zx平面的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观图。第一整流部件21是薄板状的主体部210。变形例3中的主体部210与变形例2的情况相同,通过切除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1中的主体部210的端部来形成。但是,在主体部210不形成图2、图3所示的贯通孔211。

在图6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以下情况:主体部210由具有十字形的平面的平板状的部件构成,该平板状的部件由主体中央部241、第一主体部242、第二主体部243、第三主体部244、以及第四主体部245构成。主体中央部241具有以横接头2的中心轴l为中心的矩形(例如正方形)形状的平面。第一主体部242与主体中央部241的x轴+侧的边241a连接,并具有被边241a、向x轴+侧延伸的直线状的边242a、242b、以及连接边242a以及边242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42c包围的平面。第二主体部243与主体中央部241的x轴-侧的边241b连接,并具有被边241b、向x轴-侧延伸的直线状的边243a、243b、以及连接边243a以及边243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43c包围的平面。第三主体部244与主体中央部241的y轴+侧的边241c连接,并具有被边241c、向y轴+侧延伸的直线状的边244a、244b、以及连接边244a以及边244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44c包围的平面。第四主体部245与主体中央部241的y轴-侧的边241d连接,并具有被边241d、向y轴-侧延伸的直线状的边245a、245b、以及连接边245a以及边245b的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应的弧245c包围的平面。

通过中心轴l并连结弧242c和243c的距离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等,通过中心轴l并连结弧244c和245d的距离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等。因此,主体部210利用弧242c、243c、244c以及245c固定于横接头2的内部的台阶部203。如上所述,若主体部210固定于台阶部203,则在与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01之间产生空间s10、s20、s30以及s40。该空间s10、s20、s30、s40的面积比流体通过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面积小。因此,制冷剂通过空间s10、s20、s30以及s40,能够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从而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外,空间s10、s20、s30以及s40的面积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大小即可。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边242a、242b、243a、243b、244a、244b、245a以及245b为直线状,但也可以不是直线状。另外,在变形例2的主体部210中,也可以设置图2、图4中例示的贯通孔211。

在上述的变形例3中,例举使第一整流部件21的主体部210为薄板状的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如图6的(d)的zx平面的外观图所示,主体部210可以不是薄板状的部件而是沿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的部件。该z轴方向的厚度是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厚度即可。

(变形例4)第一整流部件21是以横接头2的中心轴l为轴的中空的圆筒状,平均气孔率为100μm至500μm,也可以是空隙率为50%以上的公知的多孔过滤器。该情况下,第一整流部件21的外径也形成为与横接头2的第二部分区域202的内径相等,通过钎焊、铆接等固定于台阶部203。此外,在变形例4中,第一整流部件21并不限于具有中空的圆筒状的多孔过滤器,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为不具有中空部分的柱状的多孔过滤器。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例举在横接头2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在下接头3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下接头3不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7、或者在横接头2不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而主要说明不同点。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接头以及下接头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的结构的概略。

横接头22是如下的管接头,包括:具有比第二开口92的开口径小的外径的第一部分区域221;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221大的内径的第二部分区域22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区域221和第二部分区域222的第三部分区域223。第一部分区域221插入第二开口92,从而横接头22通过钎焊等安装于阀主体90。横接头22通过对与第二开口92连接的z轴-侧的端部附近实施缩管处理,从而能够形成内径不同的第一部分区域221以及第二部分区域222和连接第一部分区域221以及第二部分区域222的第三部分区域223。此外,横接头22也可以通过对z轴+侧实施扩管处理,从而形成上述的第一部分区域221、第二部分区域222以及第三部分区域223。横接头22通过上述的缩管处理、扩管处理来制造,由此第三部分区域223在z轴-侧具有与第一部分区域221的内径相等的内径,在z轴+侧具有与第二部分区域222的内径相等的内径。第三部分区域223是内径从z轴的-侧沿+侧逐渐变大的倾斜部。第二部分区域222具有形成于与第三部分区域223连接的连接部的附近的凹部224。

第一整流部件21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即、通过在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22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222的内径小的直径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10设有多个贯通孔211而形成。因此,第一整流部件21例如通过铆接等在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22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222的内径小的内径的第三部分区域223与凹部224之间被固定。即、第一整流部件21配置于第一部分区域221与第二部分区域222的边界。也可以说形成于第一部分区域221与第二部分区域222之间的倾斜部亦即第三部分区域223作为用于配置第一整流部件21的台阶部发挥功能。

如上所述,横接头22通过将第一部分区域221插入第二开口92来安装,因此第三部分区域223在第二开口92的附近位于阀主体90的外表面(z轴方向+侧)。因此,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第二开口92的附近。也可以说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横接头22的内部。由此,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气相制冷剂作为泡沫混入到液相制冷剂中的情况下,第一整流部件21也作为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从而成为噪音的原因的消音部、静音部发挥功能。

下接头32是如下的管接头,包括:具有比第一开口91的开口径小的外径的第一部分区域321;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321大的内径的第二部分区域32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区域321和第二部分区域322的第三部分区域323。将第一部分区域321插入第一开口91,从而下接头33通过钎焊等安装于阀主体90。若下接头32安装于阀主体90,则第一部分区域321的x轴+侧的端部与阀主体90的内部的阀座20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下接头32以仅与阀座20抵接的状态安装于阀主体90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如果是下接头32与阀座20连通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下接头32可以不与阀座20抵接而是仅与阀主体90抵接。或者,也可以是下接头32安装于阀座20和阀主体90。下接头32与横接头22相同,通过对与第一开口91连接的x轴+侧的端部附近实施缩管处理,从而能够形成内径不同的第一部分区域321以及第二部分区域322和连接第一部分区域321以及第二部分区域322的第三部分区域323。此外,也可以通过对x轴-侧实施扩管处理,从而下接头32形成上述的第一部分区域321、第二部分区域322以及第三部分区域323。第三部分区域323在x轴+侧具有与第一部分区域321的内径相等的内径,在x轴-侧具有与第二部分区域322的内径相等的内径。第三部分区域323是内径从x轴的+侧沿-侧逐渐变大的倾斜部。第二部分区域322具有形成于与第三部分区域323连接的连接部附近的凹部324。

第二整流部件37与设于横接头22的第一整流部件21相同,通过在具有比第一部分区域321的内径大且比第二部分区域322的内径小的直径的圆板状的主体部310设有多个贯通孔311而形成。第二整流部件37与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横接头22的情况相同,例如通过铆接等在下接头32的第三部分区域323与凹部324之间被固定。由此,第二整流部件37设于在第一部分区域321与第二部分区域322的边界亦即第一开口91的附近。也可以说形成于第一部分区域321与第二部分区域322之间的倾斜部亦即第三部分区域323作为用于配置第二整流部件37的台阶部发挥功能。也可以说第一整流部件21设于下接头32的内部。由此,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气相制冷剂作为泡沫混入到液相制冷剂中的情况下,第二整流部件37也作为抑制泡沫成长而成为较大的气泡从而成为噪音的原因的消音部、静音部发挥功能。

此外,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11、311的个数、配置也不限定于图2所例示的配置,基于各种计测、实验等而设为适合用于抑制噪音的产生的个数、配置即可。另外,作为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也可以使用利用图4~图6说明的变形例中的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举在横接头22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并在下接头32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下接头32不设有第二整流部件37、或者在横接头22不设有第一整流部件21。

另外,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也能够作为图3所示的冷冻循环系统500的膨胀阀来使用。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由第一实施方式得到的(1)、(2)、(3)、(5)、(6)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横接头2的第一部分区域221的内径比第二部分区域222的内径小,第一整流部件21配置于因第一部分区域221的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二部分区域222的内径不同而产生的倾斜部亦即第三部分区域223。下接头3的第一部分区域321的内径比第二部分区域322的内径小,第二整流部件37配置于因第一部分区域321的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二部分区域322的内径不同而产生的倾斜部亦即第三部分区域323。由此,第一整流部件21以及第二整流部件37向横接头2以及下接头3的内部的安装变得容易,因此提高流量控制阀1制造时的作业效率。

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考虑到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