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5834发布日期:2020-02-22 02:4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1)、支座(2)、紧固件(3)、卡箍(4)、外环组件(5)、阻尼垫组件(6)和内环组件(7);其中,管路(1)轴向水平放置;支座(2)设置在管路(1)的竖直下方;内环组件(7)包覆在管路(1)的外壁;外环组件(5)包覆在内环组件(7)和管路(1)的外壁;阻尼垫组件(6)设置在外环组件(5)与内环组件(7)之间;管路(1)放置在支座(2)上,且外环组件(5)的下部外壁与支座(2)接触;卡箍(4)套装在外环组件(5)的上部外壁;卡箍(4)的两端通过紧固件(3)与支座(2)固定连接;实现将管路(1)与支座(2)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适用该卡箍结构的管路(1)外壁直径大于6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组件(5)包括2个相同的外环(51);外环(51)为半圆环状结构;2个外环(51)对接围成环状外环组件(5);内环组件(7)包括2个相同的内环(71);内环(71)为半圆环状结构;2个内环(71)对接围成环状内环组件(7);每个内环(71)对应与1个外环(51)配合;所述阻尼垫组件(6)包括2个相同的阻尼垫(61);阻尼垫(61)为弧度小于半圆的弧形结构;每个阻尼垫(61)对应设置在一对内环(71)与外环(5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51)径向外壁半径r1为41-272.5mm;径向内壁半径r5为35-259mm;轴向长度l5为33mm~167mm;外环(51)外壁沿周向设置有环状外凹槽(511);外环(51)的内壁沿轴向两端设置有2个环状内凹槽(512);实现外环(51)的截面为m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凹槽(511)位于外环(51)外壁的中部;的外凹槽(511)槽深l1为4-4.5mm;槽宽l2为22-110mm;内凹槽(512)的槽深l3为4-13.5mm;槽宽l4为2.5-13mm;内凹槽(512)的外侧壁壁厚l6为2-8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71)径向外壁直径r2为37-267.5mm;径向内壁直径r3为30-237.5mm;轴向长度l7为30-150mm;内环(71)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711);环形凹槽(711)设置在内环(71)外壁中部位置,且环形凹槽(711)截面为矩形;实现内环(71)截面为u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711)的槽深l8为5-31.5mm;槽宽l9为26-13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装配时,内环(71)中环形凹槽(711)轴向两端的凸起外壁对应伸入外环(51)的2个环状内凹槽(512);阻尼垫(61)套装在内环(71)的环形凹槽(711)中,实现内环(71)与外环(51)的嵌入式装配;2对内环(71)与外环(51)对接成环形实现对管路(1)外壁的包覆;卡箍(4)为半圆环状结构;卡箍(4)嵌入在管路(1)顶部外环(51)的外凹槽(511)中;卡箍(4)两端通过紧固件(3)与支座(2)固定连接;实现将管路(1)与支座(2)固连;卡箍(4)施加压力后;2个阻尼垫(61)压缩后伸长,实现对接成环状阻尼垫组件(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卡箍(4)、外环组件(5)和内环组件(7)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料;所述阻尼垫(61)为由金属丝经过选丝、绕丝、拉伸、编织和模压成型的金属橡胶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管路减振卡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垫(61)的刚度为4×105-24×105n/m;阻尼为45-550n/(m/s);阻尼比为0.1-0.5;阻尼垫(61)的厚度δ为3-10mm;内壁直径r为32-248mm;轴向长度b为25-120mm;每个阻尼垫(61)弧长占周长比例系数为0.42~0.46。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