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4543发布日期:2020-04-10 16:0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驱动车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差速器结构。



背景技术:

国内汽车驱动车桥中,主流的差速器结构采用行星轮轴置于差速器右壳中,扭矩传动路线为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右壳→行星轮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半轴。差速器左壳与差速器右壳之间需要的连接转矩较小,但差速器左壳与差速器右壳之间采用多螺栓,长力臂的螺接结构,此种结构产生大量的设计冗余,增加了重量和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汽车驱动车桥中,由于差速器左壳的结构强度过剩,导致差速器左壳重量增加,差速器左壳材料成本增加,连接螺栓成本增加等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降低重量和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包括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右壳、差速器左壳、长螺栓、短螺栓,从动锥齿轮的齿面向下置于工作台上,差速器右壳的轴径与从动锥齿轮的中心孔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与从动锥齿轮的分布螺纹孔对齐;差速器左壳的凹止口与差速器右壳的凸止口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左壳的分布孔与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对齐;多个长螺栓穿过差速器左壳、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多个短螺栓穿过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长螺栓与短螺栓沿圆周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差速器左壳采用八瓣形外轮廓结构,八瓣形外轮廓结构每个凸瓣上设有一个螺纹孔,用于连接长螺栓;八瓣形外轮廓结构的凹瓣用于减重,并为短螺栓提供布置空间;差速器左壳通过内止口结构与差速右壳的外止口配合。

所述差速器右壳采用两面为平面的法兰盘结构,两个法兰盘分别与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左壳的端面配合;在法兰盘上均布螺栓孔;差速器右壳通过轴径与从动锥齿轮的中心孔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差速器左壳通过采用八瓣形结构,减少了一半的螺栓孔,并减轻了重量;通过减少八个穿过差速器左壳的螺栓,将八个长螺栓改短螺栓,减轻了螺栓的重量和成本,并降低了差速器左壳的螺栓孔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的应用部位-差速器总成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左壳主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左壳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右壳主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差速器右壳剖视图;

图中:1.从动锥齿轮,2.差速器右壳,3.差速器左壳,4、长螺栓,5.短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包括从动锥齿轮1、差速器右壳2、差速器左壳3、长螺栓4、短螺栓5,从动锥齿轮1的齿面向下置于工作台上,差速器右壳2的轴径与从动锥齿轮1的中心孔配合,端面贴合,差速器右壳2的16个分布孔与从动锥齿轮1的16个分布螺纹孔对齐;差速器左壳3的凹止口与差速器右壳2的凸止口配合,端面贴合,差速器左壳3的8个分布孔与差速器右壳的8个分布孔(16个孔中均布的8个)对齐;8个长螺栓4穿过差速器左壳3、差速器右壳2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1的螺纹孔并拧紧;8个短螺栓5穿过差速器右壳2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1的螺纹孔并拧紧;长螺栓4与短螺栓5沿圆周间隔分布。

如图2a、图2b所示,差速器左壳采用八瓣形的外轮廓结构,每个凸瓣上有一个螺纹孔,用于连接长螺栓4;8个凹瓣用于减重,并为短螺栓5提供布置空间;采用内止口结构,与差速右壳的外止口配合。

如图3a、图3b所示,差速器右壳采用两面为平面的法兰盘结构,分别于从动锥齿轮1、差速器左壳3的端面配合;在法兰盘上,采用16个均布的螺栓孔,分布于长螺栓4、短螺栓5配合;采用轴径结构,与从动锥齿轮1的中心孔配合;采用外止口结构,与差速器左壳的内止口配合。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右壳、差速器左壳、长螺栓、短螺栓,从动锥齿轮的齿面向下置于工作台上,差速器右壳的轴径与从动锥齿轮的中心孔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与从动锥齿轮的分布螺纹孔对齐;差速器左壳的凹止口与差速器右壳的凸止口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左壳的分布孔与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对齐;多个长螺栓穿过差速器左壳、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多个短螺栓穿过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长螺栓与短螺栓沿圆周间隔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左壳采用八瓣形外轮廓结构,八瓣形外轮廓结构每个凸瓣上设有一个螺纹孔,用于连接长螺栓;八瓣形外轮廓结构的凹瓣为短螺栓提供布置空间;差速器左壳通过内止口结构与差速右壳的外止口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右壳采用两面为平面的法兰盘结构,两个法兰盘分别与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左壳的端面配合;在法兰盘上均布螺栓孔;差速器右壳通过轴径与从动锥齿轮的中心孔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差速器连接结构,从动锥齿轮的齿面向下置于工作台上,差速器右壳的轴径与从动锥齿轮的中心孔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与从动锥齿轮的分布螺纹孔对齐;差速器左壳的凹止口与差速器右壳的凸止口配合且端面贴合,差速器左壳的分布孔与差速器右壳的分布孔对齐;多个长螺栓穿过差速器左壳、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多个短螺栓穿过差速器右壳的螺栓孔旋入从动锥齿轮的螺纹孔并拧紧,长螺栓与短螺栓沿圆周间隔分布。差速器左壳通过采用八瓣形结构,减少了一半的螺栓孔,并减轻了重量;通过将八个长螺栓改短螺栓,减轻了螺栓的重量和成本,并降低了差速器左壳的螺栓孔加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冯涛;刘慧怡;杜浩然;姚临喆;苗士军;胡晓;刘春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4
技术公布日:2020.04.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