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5956发布日期:2020-05-20 01:3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变速器的壳体外部加载输出装置,如取力器,或者装设液压系统,来实现内部离合器的功能,变速器能实现的功能越多,壳体外部的结构越为复杂,装配以及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难度就越大,变速器所占空间越大。因此,实现紧凑型的变速器外部结构是目前函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来解决变速器外部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包括壳体、输入轴、输出轴、中间轴以及离合器,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中间轴均穿设于壳体中,所述离合器设置于壳体内,所述中间轴包括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所述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块以及第二离合器块,所述离合器为双向驱动离合器;

所述输入轴穿设于离合器内,所述第一离合器块分别通过齿轮与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的另一端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另一端也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

还包括液压系统以及取力器,所述液压系统以及取力器均设置于壳体外,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蓄能器以及液压泵,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蓄能器以及液压泵均固定于壳体上,所述液压泵通过管道连接于液压控制单元,所述液压蓄能器连接于管道上,所述液压泵固定于壳体上,所述第二中间轴与取力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块、第二离合块以及设置于第一离合块以及第二离合块之间的活塞单元;

所述活塞单元包括双头活塞体和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双头活塞体的一端设置在腔体内将腔体分隔为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双头活塞体的另一端位于腔体的外部;

所述第一进油口与第一液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油口与第二液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分别连接于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分别控制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内的压强使双头活塞体向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方向移动,双头活塞体设置于腔体外的一端驱动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轴的个数为三个以上,所述第一离合器块分别通过齿轮与各中间轴的一端相连接,各中间轴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方固定有吊环。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两侧以及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环状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输入轴从环状连接盘处伸出壳体用于与发动机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泵通过电机托架固定于壳体上,电机托架内设置有电机,电机输出轴与液压泵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将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泵以及取力器直接连接于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上,且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蓄能器以及液压泵均固定于变速器壳体上,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均通过齿轮与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块以及第二离合块相相连接,使得液压泵与取力器位置更靠近,从而使得该变速器外部结构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变速器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施例变速器内部设置有两个离合器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2、输入轴;

3、输出轴;

41、第一中间轴;

42、第二中间轴;

51、第一离合器块;

52、第二离合器块;

53、第一液压腔;

54、第二液压腔;

55、摩擦片组;

61、液压控制单元;

62、液压蓄能器;

63、液压泵;

64、电机托架;

65、电机;

66、泵套;

7、取力器;

81、吊环;

82、固定座;

83、环状连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器外部结构,包括壳体1、输入轴2、输出轴3、中间轴以及离合器,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中间轴均穿设于壳体中,所述离合器设置于壳体内,所述中间轴包括第一中间轴41以及第二中间轴42,具体地,所述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分别设置于离合器的两侧。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分别是设置在离合器相对的上下两侧,或者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分别设置在离合器相对的左右两侧。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块51以及第二离合器块52,所述离合器为双向驱动离合器。

所述输入轴穿设于离合器内,所述第一离合器块分别通过齿轮与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的另一端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另一端也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输入轴外接动力输入端,动力输入由发动机提供。

该变速器的动力输出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输入轴的动力通过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块驱动第一中间轴或第二中间轴转动,再由第一中间轴或第二中间轴将动力传输至输出轴输出;另一种是输入轴的动力直接通过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块将动力传输至输出轴输出,这种输出方式中,由于输出轴与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均通过齿轮实现连接,因此输出轴将动力输出的同时,也将动力通过齿轮带动第一中间轴以及第二中间轴转动。

该变速器外部结构还包括液压系统以及取力器7,液压系统的作用是为内置的离合器提供液压能,驱动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转动,从而实现不同的输出方式。取力器将动力输出至外部工作装置。

所述液压系统以及取力器均设置于壳体外,液压系统以及取力器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壳体外部。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控制单元61、液压蓄能器62以及液压泵63,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蓄能器以及液压泵均固定于壳体上,所述液压泵通过管道连接于液压控制单元,所述液压蓄能器连接于管道上,液压泵内的油液通过管道输入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将油液以一定的压强、流速输入离合器内,驱动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转动,当液压泵输入液压控制单元内的油液不足时,液压控制单元从液压蓄能器内存储的油液中提取油液进行补偿,当液压泵输入液压控制单元内的油液过多时,液压控制单元通过管道将一部分油液输入液压蓄能器内进行存储。

所述液压泵固定于壳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液压泵是通过电机托架64固定在壳体上,电机托架内设置有电机65,液压泵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电机转动带动液压泵转动,为液压泵功能,从而为离合器供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液压泵与电机的输出轴的连接,电机与液压泵之间还设置有泵套66。

所述第二中间轴与取力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第二中间轴朝向取力器的一端突出壳体设置,第二中间轴与取力器的输入端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二中间轴转动带动取力器工作,将动力输送至外部工作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蓄能器、液压泵与取力器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液压控制单元设置于壳体的顶部,有益效果在于使得该变速器外形结构更为紧凑。

双向驱动离合器的具体结构是:所述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块、第二离合块以及设置于第一离合块以及第二离合块之间的活塞单元;

所述活塞单元包括双头活塞体和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双头活塞体的一端设置在腔体内将腔体分隔为第一液压腔53以及第二液压腔54,双头活塞体的另一端位于腔体的外部;

所述第一进油口与第一液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油口与第二液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分别连接于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分别控制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内的压强使双头活塞体向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方向移动,双头活塞体设置于腔体外的一端驱动第一离合块或第二离合块转动。

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块设置于第一液压腔的一侧,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块设置于第二液压腔的一侧。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泵工作,将液压油通过管道输入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与离合器的第一进油口以及第二进油口分别连接,液压控制单元将油液以一定的压强、流速通过第一进油口输入第一液压腔,或者通过第二进油口输入第二液压腔。液压油输入第一液压腔时,第一液压腔内压强大于第二液压腔,双头活塞体在压强作用下向第二离合块方向移动,通过压紧第二离合块内部设置的摩擦片组55来驱动第二离合块转动;液压油输入第二液压腔时,第二液压腔内压强大于第一液压腔,双头活塞体在压强作用下向第一离合块方向移动,通过压紧第一离合块内部设置的摩擦片组来驱动第一离合块转动。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轴的个数为三个以上,所述第一离合器块分别通过齿轮与各中间轴的一端相连接,各中间轴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齿轮与输出轴相连接。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离合器同轴设置,设置多个离合器可实现变速器的多档变速。离合器的个数为两个时,可实现四挡变速。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方固定有吊环81,在将变速器与发动机连接的工作中,可以直接利用起重设备通过吊环吊起变速器,移动变速器至指定位置以完成变速器与发动机的连接。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两侧以及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座82,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座用于将变速器与外部结构进行固定,通过连接件穿入固定座上开设的固定孔将该变速器锁设在外部结构上。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环状连接盘83,所述连接盘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输入轴从环状连接盘处伸出壳体用于与发动机相连接。发动机的壳体上与环状连接盘相对的位置也设置有开设有连接孔的连接盘,通过连接件穿设在发动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之间连接盘上的连接孔中实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