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8665发布日期:2020-05-06 22:5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可折叠手机中,通过将手机的显示屏进行对折,实现将手机小型化,方便用户携带手机。然而,目前对显示屏进行承载的折叠装置在展开状态,不能完全将显示屏展开,显示屏在展开状态下在与折叠装置的转轴相对处存在褶皱,影响折叠手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具有第一部分和可相对所述第一部分折叠或展开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和可相对所述第一主体折叠或展开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第一承载部和与所述第一承载部滑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用以提供所述第一承载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相远离的弹性抵持力,所述第一承载部用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并用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承载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远离的状态下完全展开。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折叠装置,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部分和可相对所述第一部分折叠或展开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二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第一承载部和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滑动的第一转动部,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一弹性部,利用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弹性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可相远离展开,从而所述第一承载部可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二部分完全展开,防止柔性显示屏出现褶皱,保证了折叠装置对柔性显示屏的有效承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折叠装置100和柔性显示屏200。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具有第一部分210和可相对所述第一部分210折叠或展开的第二部分220。所述折叠装置100包括第一主体110和可相对所述第一主体110折叠或展开的第二主体120。所述第一主体110设有第一承载部130和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滑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140,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第一弹性部150。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用以提供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相远离的弹性抵持力。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用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10,所述第二主体12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并用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220。所述第一部分210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220在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远离的状态下完全展开。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分别可承载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且所述第一主体110的第一承载部130与第一转动部140可相远离,从而可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完全展开。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可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相叠合或相展开,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可呈现折叠或展开两种使用状态。所述电子设备1000可以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通过所述第一主体110设有第一承载部130和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滑动的第一转动部140,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第一弹性部150。利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弹性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可相远离展开,从而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可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相对所述第二部分220完全展开,防止柔性显示屏200出现褶皱,保证了折叠装置100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有效承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包括第一自由边缘131和相对所述第一自由边缘131设置第一连接边缘132。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邻近所述第二主体120。所述第一转动部14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处。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滑动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且平行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与所述第一自由边缘131所处的平面。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为板件。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平整面,以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有效支撑承载。所述第一主体110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以增加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的连接有效性。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可以是直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120,也可以是经转轴模组间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120。

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可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翻转,以带动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叠合或展开。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施加弹性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始终保持相排斥的状态,即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保持相张开状态。由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作用下,也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120远离,即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始终保持相排斥的状态。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所述第二主体12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220。在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相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分别随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相互排斥,即所述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弹性作用力下相互撑开,以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张开平整状态。由于所述柔性显示部在折叠状态下,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之间的区域会存在弯折,导致第一部分210至第二部分220的距离会存在减小,即第一部分210会相对第二部分220收缩,而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则会对所述弹性部压缩,以补偿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滑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二主体120设有第二承载部160和与所述第二承载部160滑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部170,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的第二弹性部180,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用以提供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相远离的弹性抵持力,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1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结构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可以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大致呈镜像对称结构。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包括第二自由边缘161和相对所述第二自由边缘161设置的第二连接边缘162。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邻近所述第一主体110。所述第二转动部17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处。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相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滑动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且平行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与所述第二自由边缘161所处的平面。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为板件。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平整面,以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有效支撑承载。所述第二主体120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转动部170,以增加所述第二主体120与所述第一主体110的连接有效性。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可以是直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0的第一转动部140,也可以是经转轴模组间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0的第一转动部140。

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可相对所述第一主体110翻转,以带动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相对所述第一主体110叠合或展开。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施加弹性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始终保持相排斥的状态,即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保持相张开状态。由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与所述第一主体110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在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的作用下,也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110远离,即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一主体110始终保持相排斥的状态,且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始终保持相排斥状态。在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展开后,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对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抵持力与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对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的抵持力相抵消,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弹性抵持力与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弹性抵持力相反,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的共同作用下相互排斥。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220,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在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分别随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相互排斥,即所述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弹性作用力下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的弹性作用力下相撑开,以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张开平整状态。由于所述柔性显示部在折叠状态下,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之间的区域会存在弯折,导致第一部分210至第二部分220的距离会存在减小,即第一部分210会相对第二部分220收缩,而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则会对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压缩,以补偿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滑动,以及补偿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相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滑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120可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转动部170。每一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可与每一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对应转动连接。每一所述第二转动部170也可以是与每一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相错开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可以转动连接于同一转轴上。即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绕同一转轴相互翻转,以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折叠或展开。若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绕同一转轴相互转动,则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分别设有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可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折叠后无法完全闭合的两部分分别进行容纳,以实现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可完全闭合,并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进行防护,而保证了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安全性,防止所述柔性显示屏200超过折叠弯曲极限而损毁。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也可以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并排平行设置的转动轴,以减小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相互闭合后减小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挤压程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折叠装置100还包括转轴主体190,所述转轴主体190设有第一转轴191和与所述第一转轴191平行的第二转轴192,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经所述第一转轴191相对所述转轴主体190转动,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经所述第二转轴192相对所述第一转轴191主体190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主体19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实现所述第一主体110可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折叠或展开。当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展开,所述转轴主体190对所述第一部分210与所述第二部分220之间的部分进行支撑,以保证所述第一主体110、第二主体120和所述转轴主体190可对所述完全展开的柔性显示屏200有效支撑。当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叠合时,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折叠状态,且所述柔性显示屏200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10、第二主体120和所述转轴主体190之间,以实现所述电子设备1000可内折。所述转轴主体190、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可共同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进行防护。

具体的,所述转轴主体190还设有转轴外壳193和转轴基座194。所述转轴基座194固定于所述转轴外壳193内。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二转轴192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基座194。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二转轴192。所述转轴基座194设有第一轴承槽1941和连通所述第一轴承槽1941的第一转轴槽1942。第一转动部140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承槽1941。所述第一转轴19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槽1942,并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基座194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槽1941平行延伸的第二轴承槽1943和连通所述第二轴承槽1943的第二转轴槽1944。第二转动部170远离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槽1943。所述第二转轴19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槽1944,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远离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分别经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二转轴192可相对所述转轴基座194转动,实现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可分别相对所述转轴主体190转动。

所述转轴外壳193设有呈弧形弯曲的第一边缘1931和呈弧形弯曲并与所述第一边缘1931相对的第二边缘1932。当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相对所述叠合,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可带动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相对所述转轴主体190靠拢,以及带动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相对所述转轴主体190靠拢,并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分别与所述第一边缘1931和所述第二边缘1932拼接,以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外观性能,且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有效防护。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的第一连接边缘132设有第一弧形凹槽1321,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的第二连接边缘162设有第二弧形凹槽1621。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321可大致与所述第一边缘1931相配合,所述第二弧形凹槽1621可大致与所述第二边缘1932相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可有效相对所述转轴主体190转动。当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弯曲展开,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和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刚好拼接,即所述转轴主体190刚好可收容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321和所述第二弧形凹槽1621所构成的收纳空间内,且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和所述第二连接边缘162可对所述转轴主体190进行防护,并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外观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在所述转轴主体190相对的两侧相交错排布。具体的,所述转轴基座194设有第一轴承块1945和与所述第一轴承块1945相对的第二轴承块1946。所述第一轴承块1945和所述第二轴承块1946沿所述转轴主体19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转轴槽1942和所述第一轴承槽1941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块1945。即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承块1945。所述第二转轴槽1944和所述第二轴承槽1943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块1946。即所述第二转轴192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块1946。所述第一轴承块1945和所述第二轴承块1946之间存在间距。所述转轴主体190在所述间距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二转轴192的同步传动组件195,以使所述第一转轴191与所述第二转轴192同步转动。所述同步传动组件195包括依次并排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传动转轴1951、第二传动转轴1952、第三传动转轴1953和第四传动转轴1954。所述所述第一传动转轴1951、第二传动转轴1952、第三传动传动转轴和第四传动转轴1954分别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依次相啮合。所述第一转轴191远离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一转轴槽1942,并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的第一半齿轮1911。所述第二转轴192远离所述第二转动部170的端部伸出所述第二转轴槽1944,并设有与所述第四齿轮配合的第二半齿轮1921。所述第一转轴191和所述第二转轴192经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同步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同步传动组件195也可以是设置连杆同步传动机构、或者设置传动带同步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所述第一弹性部150设有两个相排斥的磁体151,两个所述磁体151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体151可以是永磁体。两个所述磁体151的磁性相异。两个所述磁体151始终保持相排斥的状态,即两个所述磁体151的磁性排斥作用力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150作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弹性抵持力。即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始终保持相排斥状态。在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呈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始终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远离,从而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始终保持撑开状态,避免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在展开或折叠状态出现褶皱缺陷。所述第二弹性部180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赘述。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施加抵持作用力,以保证所述第二承载部160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70始终相互排斥,以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和第二部分220维持平衡展开的状态,以保证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所述第一弹性部150还设有弹簧152。所述弹簧152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所述弹簧152的弹性作用力与两个所述磁体151相互排斥作用力相平行。所述弹簧152为矩形弹簧。所述弹簧152始终保持弹性压缩状态,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始终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保持相排斥状态。所述弹簧152可以弥补所述磁体151的磁性失效时,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抵持作用力,以保证所述第一承载部130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的相互排斥有效性。所述弹簧152的弹性作用力可补偿两个所述磁体151的磁性排斥力,以满足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作用力可大于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自身弯曲回复应力。通过所述弹簧152的作用力对两个所述磁体151的作用力补偿,可减小所述磁体151的磁性,避免两个所述磁体151的磁性对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电子元器件产生电磁干扰。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所述磁体151的磁性作用力也可以对所述弹簧152的作用力进行补偿,以防止所述弹簧152在多次弹性压缩或舒展的情况下弹性失效,避免所述第一弹性部150的作用力失效,以保证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始终可有效平整展开。所述第二弹性部180也还设有弹簧152,以保证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所述磁体151为电磁体。所述磁体151可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主板,以接收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主板的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可以根据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和所述第一转动部140施加弹性作用力,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可以根据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70施加弹性作用力。当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展开,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可以接收主板的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磁体151产生磁性,并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远离,而所述第二承载部160相对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远离,实现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撑开。当所述第一主体110相对所述第二主体120叠合,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可以接收所述主板的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磁体151消失磁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130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弯曲应力带动下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140靠拢,所述第二承载部160在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弯曲应力带动下相对所述第二转动靠拢,以避免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阻碍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弯曲,提高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顺畅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8,所述第一承载部130设有导向槽133,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设有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133的滑块141和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41的转动臂142,所述转动臂142远离所述滑块141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120,两个所述磁体151分别固定于所述导向槽133的侧壁和所述滑块14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槽133由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朝所述第一自由边缘131延伸。所述导向槽133连通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321。所述导向槽133设有具有远离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321的闭合端和与所述第一闭合端相对的开口端。所述滑块141可由所述开口端滑入所述导向槽133内。所述导向槽133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边缘132的两侧壁对所述滑块141进行滑动导向。所述转动臂14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41,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1。所述转动臂142与所述第一转轴191可经螺钉固定连接,实现所述转动臂142与所述第一转轴191可拆卸连接,方便对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转轴主体190进行拆卸维护。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承载部130设置滑块141,所述第一转动部140设置与滑块141滑动配合的导向槽13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端设有固定凸台134,所述固定凸台134设有磁体卡槽。所述滑块141朝向所述闭合端的端部设有另一个磁体卡槽。两个所述磁体151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磁体卡槽内,以实现带动所述第一滑块141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相互排斥。所述弹簧152可以是抵持于所述固定凸台134的侧壁和所述滑块141的侧壁。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部160设有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结构大致相同的导向槽133,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设有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结构大致相同的滑块141和转动臂142,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部130设有背板135和固定连接所述背板135的盖板136,所述导向槽133设置于所述背板135,所述盖板136封盖所述导向槽133在所述背板135法向上的开口。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136对所述滑块141进行压盖,以实现对所述滑块141进行滑动导向,防止所述滑块141相对所述背板135错位。所述盖板136经螺钉连接所述背板135,以实现所述盖板136与所述背板135可拆卸连接,方便对所述滑块141进行拆卸维护,以及方便对所述第一弹性部150进行拆卸维护。所述背板135与所述盖板136可相平齐设置,以方便共同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进行有效支撑。所述盖板136设有滑槽1361,所述转动臂142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41一端穿过所述滑槽1361,并可沿所述滑槽1361相对所述盖板136滑动。所述滑槽1361沿平行所述滑块141滑动方向的两端闭合设置,以限制所述转动臂142脱离所述盖板136,防止所述第一转动部140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脱离。所述转动臂142部分伸入所述滑槽1361的一端可部分填补所述滑槽1361的开口,以使得所述转动臂142与所述盖板136平齐设置,方便所述转动臂142、盖板136和所述背板135共同对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有效支撑,即使得所述第一主体110可提供支撑所述第一部分210的平整平台。

所述第二承载部160设有与所述第一承载部130结构大致相同的盖板136和背板135,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转动部170设有与所述第一转动部140结构大致相同的转动臂142,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110设有第一内侧面1101和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101相对的第一外侧面1102,所述第二主体120设有第二内侧面1201和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201相对的第二外侧面1202,所述第一内侧面1101可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201相闭合,所述第一内侧面1101和所述第二内侧面1201分别承载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所述第一内侧面1101和所述第二内侧面1201平整设置,以实现对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有效支撑。所述第一外侧面1102和所述第二外侧面1202均为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外观面。由于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110的内侧和所述第二主体120的内侧,当所述第一主体110与所述第二主体120叠合时,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大致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之间,实现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内折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210和第二部分220也可以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110的第一外侧面1102和所述第二主体120的第二外侧面1202上,以使得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叠合后,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大致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10和所述第二主体120的外侧,实现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外折屏结构,且所述柔性显示屏200呈展开状态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150和所述第二弹性部180的作用力下保持平整展开。

通过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第一承载部和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部滑动的第一转动部,以及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一弹性部,利用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弹性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可相远离展开,从而所述第一承载部可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二部分完全展开,防止柔性显示屏出现褶皱,保证了折叠装置对柔性显示屏的有效承载。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