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1402发布日期:2021-01-01 13:1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铰链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稳固型阻尼铰接轴。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智能产品,对于一些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产品而言,其一般只通过转轴实现铰链连接,但是这种铰链方式只能实现翻转功能,当两个折叠构件翻转至预设角度时,无法定位在该角度,缺乏阻尼铰链功能,同时现有技术中采用阻尼油、阻尼膏的设计方案,其必须考虑密封性等问题,所以设计难度较大、产品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旋转与定位功能、以独立构件呈现、结构稳固可靠的阻尼铰接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固型阻尼铰接轴,所述稳固型阻尼铰接轴包括有第三轴座、第三轴体、第四轴体、卡环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轴座呈桶形,所述第三轴体和所述第四轴体均设于所述第三轴座内,所述第四轴体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三轴座的底部,且所述第四轴体仅能相对所述第三轴座前后滑动,所述第四轴体的前端形成有第四阻尼面,所述第三轴体的后端面形成有第五阻尼面,所述第四阻尼面与所述第五阻尼面相对设置,所述卡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轴座的开口处,所述第三轴体的前端穿过所述卡环,所述第三轴体的前端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相连接,所述第三轴座的后端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相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第四轴体上,且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四轴体和所述第三轴座,借由所述第三弹簧施加的弹力令所述第四阻尼面与所述第五阻尼面相互抵紧。

优选地,所述第四阻尼面形成有第四齿牙环,所述第五阻尼面形成有第五齿牙环,所述第四齿牙环与所述第五齿牙环相互卡合。

优选地,所述第四齿牙环的齿牙和所述第五齿牙环的齿牙均为等腰三角形齿牙。

优选地,所述第三轴座的后端形成有后支耳,所述后支耳与预设的转动轴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轴体的前端形成有前支耳,所述前支耳穿过所述卡环并向外延伸,所述前支耳与预设的固定轴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轴座的侧壁开设有两个轴座侧孔,两个轴座侧孔对称设于所述第三轴座的两侧,所述卡环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侧凸块,所述侧凸块与所述轴座侧孔一一对齐,且所述侧凸块卡设于所述轴座侧孔内。

优选地,所述侧凸块为楔形凸块。

优选地,所述第三轴座的开口边缘开设有两个卡固槽,两个卡固槽对称设于所述第三轴座的两侧,所述卡环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卡固块,所述卡固块与所述卡固槽一一对齐,且所述卡固块卡设于所述卡固槽内。

优选地,所述后支耳靠近所述第三轴座的后端边缘处,所述后支耳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第四轴体对齐,且所述第四轴体能够在所述避让槽内前后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四轴体的侧部形成有两个限位滑块,两个限位滑块对称设于所述第四轴体的两侧,所述第三轴座的底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与所述限位滑块一一对齐,所述限位滑块穿设于所述限位滑槽内且二者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稳固型阻尼铰接轴中,所述第三轴座、第三轴体分别用于连接预设的转动轴套和固定轴套,在所述第三弹簧施加的弹性压力作用下,所述第四阻尼面与所述第五阻尼面相互抵紧紧密配合,当所述转动轴套相对固定轴套转动时,需克服所述第四阻尼面与所述第五阻尼面之间的阻力而实现转动,当所述转动轴套相对固定轴套转动预设角度之后,借由所述第四阻尼面与所述第五阻尼面之间的阻力,将所述转动轴套定位在该角度位置,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阻尼轴功能,而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此外,本实用新型将第三轴体、第四轴体和第三弹簧设于所述第三轴座内,同时将所述卡环固定于所述第三轴座的开口处,使得所述第三轴座、第三轴体、第四轴体、卡环和第三弹簧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铰接轴构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需将阻尼铰接轴整体构件直接装配于预设位置即可,相比其他采用零散部件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完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阻尼性能更强,结构更加稳固可靠,较好地满足了大批量、低成本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充电支架折叠后的立体图;

图2为多功能充电支架展开后的立体图一;

图3为多功能充电支架展开后的立体图二;

图4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一;

图5为折叠座的分解图;

图6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二;

图7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三;

图8为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一;

图10为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二;

图11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四;

图12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五;

图13为一体式阻尼铰接轴的立体图;

图14为一体式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一;

图15为一体式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二;

图16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六;

图17为多功能充电支架的局部分解图七;

图18为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立体图一;

图19为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立体图二;

图20为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一;

图21为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的分解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稳固型阻尼铰接轴,结合图16至图21所示,所述稳固型阻尼铰接轴6包括有第三轴座60、第三轴体61、第四轴体62、卡环63和第三弹簧64,所述第三轴座60呈桶形,所述第三轴体61和所述第四轴体62均设于所述第三轴座60内,所述第四轴体62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三轴座60的底部,且所述第四轴体62仅能相对所述第三轴座60前后滑动,所述第四轴体62的前端形成有第四阻尼面620,所述第三轴体61的后端面形成有第五阻尼面610,所述第四阻尼面620与所述第五阻尼面610相对设置,所述卡环6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轴座60的开口处,所述第三轴体61的前端穿过所述卡环63,所述第三轴体61的前端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相连接,所述第三轴座60的后端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相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4套设于所述第四轴体62上,且所述第三弹簧6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四轴体62和所述第三轴座60,借由所述第三弹簧64施加的弹力令所述第四阻尼面620与所述第五阻尼面610相互抵紧。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三轴座60、第三轴体61分别用于连接预设的转动轴套21和固定轴套15,在所述第三弹簧64施加的弹性压力作用下,所述第四阻尼面620与所述第五阻尼面610相互抵紧紧密配合,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时,需克服所述第四阻尼面620与所述第五阻尼面610之间的阻力而实现转动,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预设角度之后,借由所述第四阻尼面620与所述第五阻尼面610之间的阻力,将所述转动轴套21定位在该角度位置,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阻尼轴功能,而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此外,本实用新型将第三轴体61、第四轴体62和第三弹簧64设于所述第三轴座60内,同时将所述卡环63固定于所述第三轴座60的开口处,使得所述第三轴座60、第三轴体61、第四轴体62、卡环63和第三弹簧64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铰接轴构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需将阻尼铰接轴整体构件直接装配于预设位置即可,相比其他采用零散部件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完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阻尼性能更强,结构更加稳固可靠,较好地满足了大批量、低成本生产要求。

为了更好地为两个接触面提供阻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阻尼面620形成有第四齿牙环,所述第五阻尼面610形成有第五齿牙环,所述第四齿牙环与所述第五齿牙环相互卡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四齿牙环的齿牙和所述第五齿牙环的齿牙均为等腰三角形齿牙。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座60的后端形成有后支耳601,所述后支耳601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轴体61的前端形成有前支耳611,所述前支耳611穿过所述卡环63并向外延伸,所述前支耳611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固定连接。

实际应用中,所述后支耳601和所述前支耳611可通过螺丝或者固定柱分别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21和固定轴套15,使得阻尼铰接轴与外部器件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可靠。

为了实现所述卡环63与所述第三轴座60的可靠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座60的侧壁开设有两个轴座侧孔602,两个轴座侧孔602对称设于所述第三轴座60的两侧,所述卡环63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侧凸块630,所述侧凸块630与所述轴座侧孔602一一对齐,且所述侧凸块630卡设于所述轴座侧孔602内。

为了方便卡入所述侧凸块630,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凸块630为楔形凸块。

为使得所述卡环63与所述第三轴座60更加紧密地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座60的开口边缘开设有两个卡固槽603,两个卡固槽603对称设于所述第三轴座60的两侧,所述卡环63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卡固块631,所述卡固块631与所述卡固槽603一一对齐,且所述卡固块631卡设于所述卡固槽603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后支耳601靠近所述第三轴座60的后端边缘处,所述后支耳601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604,所述避让槽604与所述第四轴体62对齐,且所述第四轴体62能够在所述避让槽604内前后滑动。上述避让槽604有助于扩大所述第四轴体62的滑动行程,进而提高阻尼铰接轴的整体性能。

为了实现所述第四轴体62仅能相对所述第三轴座60前后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轴体62的侧部形成有两个限位滑块621,两个限位滑块621对称设于所述第四轴体62的两侧,所述第三轴座60的底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滑槽605,所述限位滑槽605与所述限位滑块621一一对齐,所述限位滑块621穿设于所述限位滑槽605内且二者滑动配合。但是这仅是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周向限位机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固定轴套15的两端分别卡设有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两个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之一与所述套环30卡合连接,两个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借由所述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的阻尼转动作用,令所述折叠座2和所述托板3翻转并且定位于预设角度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翻转和定位功能,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一体式阻尼铰接轴,结合图4、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包括有第二轴座50、第二轴体51、端盖52和第二弹簧53,所述第二轴座50呈桶形,所述第二轴座50的内侧底部形成有第三阻尼面500,所述第二轴体51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内,所述第二轴体51的端面形成有第四阻尼面510,所述第三阻尼面500与所述第四阻尼面510相对设置且二者紧密配合,所述第二轴座50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所述第二轴体51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卡合连接,所述端盖52盖合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开口处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3夹设于所述端盖52与所述第二轴体51之间,借由所述第二弹簧53施加的弹力令所述第三阻尼面500与所述第四阻尼面510相互抵紧。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二轴座50、第二轴体51分别用于连接预设的转动轴套21和固定轴套15,在所述第二弹簧53施加的弹性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三阻尼面500与所述第四阻尼面510紧密配合,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时,需克服所述第三阻尼面500与所述第四阻尼面510之间的阻力而实现转动,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预设角度之后,借由所述第三阻尼面500与所述第四阻尼面510之间的阻力,将所述转动轴套21定位在该角度位置,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阻尼轴功能,而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此外,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第二轴体51和所述第二弹簧53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内,同时将所述端盖52固定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开口处,使得所述第二轴座50、第二轴体51、端盖52和第二弹簧53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铰接轴构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需将阻尼铰接轴整体构件直接装配于预设位置即可,相比其他采用零散部件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完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较好地满足大批量、低成本生产要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三阻尼面500形成有第三齿牙环,所述第四阻尼面510形成有第四齿牙环,所述第三齿牙环与所述第四齿牙环相互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齿牙环的齿牙和所述第四齿牙环的齿牙均为等腰三角形齿牙。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限于此,作为一种替换方式,所述第三阻尼面500和所述第四阻尼面510还可以是粗糙的摩擦平面。

为了方便与转动轴套21进行卡接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座50的外侧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501,两个第一卡槽501对称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两侧,所述第一卡槽501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轴体51的背向所述第四阻尼面51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中心轴512,所述第二中心轴512穿过所述端盖52且二者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弹簧53套设于所述第二中心轴512上。上述第二中心轴512不仅能够方便套接所述第二弹簧53,还有助于令所述第二中心轴512穿过所述端盖52后与固定轴套15进行卡合连接。

为了更好地与所述固定轴套15卡接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心轴512远离所述第四阻尼面51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卡槽511,所述第二卡槽511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卡合连接。

关于所述端盖52与所述第二轴座50优选固定关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座50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插孔502,两个插孔502对称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两侧,所述端盖52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插块520,所述插块520与所述插孔502一一对齐,且所述插块520卡设于所述插孔502内。

为了便于插入所述插块520,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块520朝向所述第二轴座50的一侧形成有楔形面522。

为了进一步防止所述端盖52脱落或者移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座50的开口边缘开设有两个限位槽503,两个限位槽503对称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两侧,所述端盖52的边缘处形成有两个限位块521,所述限位块521与所述限位槽503一一对齐,且所述限位块521卡设于所述限位槽503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轴座50的外侧开设有两个外切面部504,两个外切面部504对称设于所述第二轴座50的两侧。上述外切面部504有助于所述第二轴座50与其他孔位进行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穿过线缆,所述第二轴座50和所述第二轴体51均呈中空状。

当本实施例与多功能充电支架相互结合时,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应用举例,所述端盖52和所述第二中心轴512插设于所述固定轴套15内,所述固定轴套15内形成有轴套内卡块151,所述轴套内卡块151用于所述第二中心轴512端部的第二卡槽511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合连接。

相应地,所述第二轴座50插设于所述转动轴套21内,所述转动轴套21的内侧开设有两个轴套内卡块211,两个轴套内卡块211分别与两个第一卡槽501对齐,所述轴套内卡块211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501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合连接。上述结构可使得所述转动轴套21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阻尼转动铰链连接。

类似地,所述套环30上开设有两个套环内切面部301,两个套环内切面部301分别与两个外切面部504对齐,所述套环内切面部301用于与所述外切面部504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合连接。上述结构可使得所述托板3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阻尼转动铰链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特点,可使得所述套环30通过一个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铰链连接,同时使得所述转动轴套21通过另一个一体式阻尼铰接轴5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铰链连接,这种配合关系使得所述托板3和所述折叠座2各自能实现自由翻转及定位,从而方便调节所述托板3和所述折叠座2的翻转位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充电支架,结合图1至图6所示,其包括有固定座1和折叠座2,所述固定座1的前端边缘与所述折叠座2的前端边缘铰链连接,以令所述折叠座2能够相对所述固定座1翻转预设角度,所述固定座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0和第二容纳槽11,所述第一容纳槽10和第二容纳槽11分别靠近所述固定座1的左右两侧边缘,所述第一容纳槽10内设有第一卡座12,且所述第一卡座12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座1的边缘铰链连接,以令所述第一卡座12能够翻转至所述固定座1外侧,所述第一卡座1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无线充电器100的卡口120,所述第二容纳槽11内设有第二卡座13,所述第二卡座13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座1的边缘铰链连接,以令所述第二卡座13能够翻转至所述固定座1外侧,所述第二卡座13上设有充电插头130,所述折叠座2内设有无线充电模块20,所述固定座1内设有充电pcb板14,所述充电插头130和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0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充电pcb板14,借由所述充电pcb板14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0和所述充电插头130输出能量。

上述结构中,通过所述折叠座2与所述固定座1的折叠配合,可以将二者进行折叠或者展开,同时在所述固定座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0和第二容纳槽11,以及设置能够翻转的所述第一卡座12和所述第二卡座13,其中,所述折叠座2可通过无线充电模块20对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第一卡座12可用于卡固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器100,所述第二卡座13上的所述充电插头130可直接为tws耳机盒等电子设备进行插接充电,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将多种充电方式集成在一起,并通过折叠方式使得所述充电支架快速展开或者收纳,不仅满足了多种充电需要,而且大大方便了收纳和携带,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和市场需求。

为了实现所述第一卡座12折叠,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座12上形成有两个第一轴头121,两个第一轴头12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卡座12的两端,所述第一轴头121插设于所述固定座1内且二者转动连接。

为了实现所述第二卡座13折叠,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座13上形成有两个第二轴头131,两个第二轴头13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卡座13的两端,所述第二轴头131插设于所述固定座1内且二者转动连接。

为了实现所述折叠座2折叠,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的前端形成有固定轴套15,所述折叠座2的前端形成有两个转动轴套21,所述固定轴套15夹设于两个转动轴套21之间,且所述转动轴套21与所述固定轴套15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实施例包括有一托板3,所述托板3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套环30,所述套环30与所述托板3相垂直,两个套环30分设于所述固定轴套15的两端,所述套环30夹设于所述固定轴套15与所述转动轴套21之间,且所述套环30能够相对所述固定轴套15转动。

上述托板3的作用在于,当所述折叠座2折叠至预设角度并且呈倾斜状态时,可将所述托板3向外翻转,使得所述托板3在下端托住手机,通过所述托板3与所述折叠座2的配合,可以在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同时对手机起到支撑作用,方便用户观看手机屏幕。

为了使所述托板3折叠后与所述折叠座2平齐,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座2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卡入所述托板3的托板容纳槽22。

关于所述折叠座2的具体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座2上固定有上框23,所述上框23上开设有避空口230,且所述避空口230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0对齐,所述上框23的顶部固定有面板24,所述面板24覆盖所述避空口230。进一步地,所述面板24可以是防滑面板。

为了便于搬开所述第一卡座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座12远离所述第一轴头12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扳手部122。

类似地,所述第二卡座13远离所述第二轴头13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扳手部132。

为了方便用户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上开设有一凹口16,所述凹口16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0和所述第二容纳槽11之间,当所述所述第一卡座12卡入所述第一容纳槽10以及所述第二卡座13卡入所述第二容纳槽11之内时,所述第一扳手部122和所述第二扳手部132均位于所述凹口16内,且所述第一扳手部122和所述第二扳手部132相对设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固定轴套15的两端分别卡设有一阻尼铰接轴4,两个阻尼铰接轴4之一与所述套环30卡合连接,两个阻尼铰接轴4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借由所述阻尼铰接轴4的阻尼转动作用,令所述折叠座2和所述托板3翻转并且定位于预设角度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翻转和定位功能,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旋转与定位功能的阻尼铰接轴,结合图4、图7至图10所示,所述阻尼铰接轴4包括有第一轴座40和第一轴体41,所述第一轴座40的端面形成有第一阻尼面400,所述第一轴体41的端面形成有第二阻尼面410,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相对设置且二者紧密配合,所述第一轴座40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轴体41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轴体41背向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的一端设有第一弹簧42,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体41相抵接,所述第一弹簧42的另一端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相抵接,借由所述第一弹簧42施加的弹力令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相互抵紧。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轴座40和第一轴体41分别用于连接预设的转动轴套21和固定轴套15,在所述第一弹簧42施加的弹性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紧密配合,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时,需克服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之间的阻力而实现转动,当所述转动轴套21相对固定轴套15转动预设角度之后,借由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之间的阻力,将所述转动轴套21定位在该角度位置,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阻尼轴功能,而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较好地满足了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要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阻尼面400形成有第一齿牙环,所述第二阻尼面410形成有第二齿牙环,所述第一齿牙环与所述第二齿牙环相互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牙环的齿牙和所述第二齿牙环的齿牙均为等腰三角形齿牙。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限于此,作为一种替换方式,所述第一阻尼面400和所述第二阻尼面410还可以是粗糙的摩擦平面。

为了实现卡接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座40的外侧形成有两个第一凸块401,两个第一凸块401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轴座40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块401用于与预设的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

相应地,所述第一轴体41的外侧形成有两个第二凸块411,两个第二凸块411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轴体41的两侧,所述第二凸块411用于与预设的固定轴套15卡合连接。

为了便于所述第一弹簧42稳定地向所述第一轴体41施加弹性压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体41背向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中心轴412,所述第一弹簧42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轴412上。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折叠装置,结合图4、图7至图10所示,其包括有固定座1、折叠座2和阻尼铰接轴4,所述固定座1的前端形成有固定轴套15,所述折叠座2的前端形成有两个转动轴套21,所述阻尼铰接轴4包括有第一轴座40和第一轴体41,所述第一轴座40的端面形成有第一阻尼面400,所述第一轴体41的端面形成有第二阻尼面410,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相对设置且二者紧密配合,所述第一轴座40用于与所述转动轴套21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轴体41用于与所述固定轴套15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轴体41背向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的一端设有第一弹簧42,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体41相抵接,所述第一弹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轴套15相抵接,借由所述第一弹簧42施加的弹力令所述第一阻尼面400与所述第二阻尼面410相互抵紧。

当本实施例与多功能充电支架相互结合时,作为一种应用举例,所述固定轴套15内形成有弹簧座150,所述第一弹簧42的端部卡设于所述弹簧座150内。所述弹簧座150包括有两个挡缘151,两个第二凸块411分别抵挡于两个挡缘151,借由两个挡缘151对两个第二凸块411起到抵挡和限制作用,进而实现卡合连接。

相应地,所述第一轴座40插设于所述转动轴套21内,所述转动轴套21的内侧开设有两个轴套内卡槽210,两个轴套内卡槽210分别与两个第一凸块401对齐,所述轴套内卡槽210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块401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合连接。上述结构可使得所述转动轴套21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阻尼转动铰链连接。

类似地,所述套环30上开设有两个套环内卡槽300,两个套环内卡槽300分别与两个第一凸块401对齐,所述套环内卡槽300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块401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合连接。上述结构可使得所述托板3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阻尼转动铰链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特点,可使得所述套环30通过一个阻尼铰接轴4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铰链连接,同时使得所述转动轴套21通过另一个阻尼铰接轴4与所述固定轴套15实现铰链连接,这种配合关系使得所述托板3和所述折叠座2各自能实现自由翻转及定位,从而方便调节所述托板3和所述折叠座2的翻转位置。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