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相机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5214发布日期:2022-05-11 15:11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识别相机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识别相机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大中型钢厂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监测时通常是由工作人员定时对设备进行观测以确认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坯料检测。
3.现有钢厂企业采用由相机组成的监测系统对生产设备进行长时间的监控,而目前大多数检测系统将相机直接安装在支撑架上。
4.现有公开号为cn10979104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竖直元件的支撑结构,该竖直元件支撑与车辆测量或检查系统相关的一组相机以及车载车辆安全系统传感器的重新对准或重新校准所需的至少一个目标结构。由支撑结构承载的相机横梁将该组相机根据需要定位,以观察经历测量或检查的车辆。
5.发明人认为现有相机支撑装置难以调节,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识别相机支架结构。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识别相机支架结构,包括支撑架本体、安装在支撑架本体上的相机和光源,所述相机和光源分别与支撑架本体转动配合;所述支撑架本体包括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所述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之间连接有支撑连接柱,所述支撑连接柱的下侧同轴穿入下支撑柱内并与其紧固连接,所述支撑连接柱的上侧同轴穿入上支撑柱内并与其滑移配合,且所述上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紧固连接支撑连接柱的固定组件。
8.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所述上支撑柱和支撑连接柱上均水平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上支撑柱的轴向开设有多个,所述固定螺栓穿设上支撑柱和支撑连接柱上的固定孔,且所述固定螺母螺纹配合在固定螺栓穿出上支撑柱的端部并抵紧在上支撑柱上。
9.优选地,所述支撑连接柱的下侧攻有外螺纹,所述支撑连接柱的下端同轴穿入下支撑柱并与其螺纹配合。
10.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间隔设置有两组,两个所述上支撑柱之间连接有主支撑梁,所述主支撑梁设置在上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相机铰接连接在主支撑梁上。
11.优选地,所述相机与主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第一万向节,所述第一万向节绕主支撑梁轴线的转动范围为零度至一百八十度。
12.优选地,所述支撑架本体还包括副支撑梁,所述副支撑梁与主支撑梁紧固连接,所述光源铰接连接在副支撑梁上,且所述光源的安装位置位于相机的下侧。
13.优选地,所述光源与副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第二万向节,所述第二万向节绕副支撑梁轴线的转动范围为零度至一百八十度。
14.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柱、下支撑柱以及支撑连接柱三者均包括耐磨钢管或铝制复
合钢管。
15.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伸缩长度的调节范围为0m-5m。
16.优选地,所述下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底座。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支撑柱、下支撑柱、支撑连接柱配合作用实现了对支撑架本体高度的调节,并利用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分别将相机和光源活动安装在支撑架本体上,有助于提高支撑架结构的适用性,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配合、支撑连接柱和下支撑柱的螺纹配合,有助于提高支撑架本体高度调节的便捷性,且具有可拆卸的效果,有助于节省支撑架本体的占用空间;
20.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万向节实现相机角度的一百八十度调节,通过第二万向节实现光源角度的一百八十度调节,由相机和光源的配合,有助于提高拍摄的清晰度。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支撑架整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支撑架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识别相机支架结构,包括支撑架本体1,安装在支撑架本体1上的相机2和光源3,支撑架本体1竖立在地面上,相机2和光源3分别与支
撑架本体1转动连接。工作时,相机2镜头的朝向与光源3发射的大部分光线的发散方向同向,提高了相机2拍摄的清晰度。
28.如图1所示,支撑架本体1包括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支撑连接柱13、主支撑梁14以及副支撑梁15。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配合形成一根可伸缩的柱体,且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均为耐磨钢管。支撑连接柱13用于连接上支撑柱11和下支撑柱12,支撑连接柱13的下侧外表面攻有外螺纹,且支撑连接柱13的下端同轴穿入下支撑柱12内并与其螺纹配合,从而实现了支撑连接柱13与下支撑柱12的同轴紧固连接。
29.如图2所示,上支撑柱11的下侧和支撑连接柱13的上端均水平开设有固定孔4,固定孔4水平贯穿与之对应的上支撑柱11或支撑连接柱13,且固定孔4在上支撑柱11上沿上支撑柱11的轴向等间隔开设有多个,支撑连接柱13的上端自下向上同轴穿入上支撑柱11内并与其滑移配合。上支撑柱11上还安装有固定组件5,固定组件5包括固定螺栓51和固定螺母52,固定螺栓51水平穿设上支撑柱11和支撑连接柱13上的固定孔4,固定螺母52螺纹配合在固定螺栓51穿出上支撑柱11的一端,且固定螺母52抵紧在上支撑柱11上并配合固定螺栓51夹紧上支撑柱11,从而实现了上支撑柱11和支撑连接柱13的紧固连接。
30.调节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配合形成的可伸缩柱体的高度时,先旋松固定螺母52,取下固定螺栓51,然后再将上支撑柱11在支撑连接柱13上滑移至合适的高度,之后再将固定螺栓51穿设上支撑柱11和支撑连接柱13上的固定孔4,最后再旋紧固定螺母52,完成对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配合形成的可伸缩柱体高度的调节。
31.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组成的可伸缩柱体的高度的调节范围为0m-5m,且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三者组成的可伸缩柱体的高度的调节受上支撑柱11最下侧固定孔4和最上侧固定孔4的距离来限制,本技术优选最大伸长高度为3m,即上支撑柱11上最下侧的固定孔4与最上侧的固定孔4的距离为3m。
32.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本体1包括两组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组成的可伸缩柱体,两组上支撑柱11、下支撑柱12以及支撑连接柱13组成的可伸缩柱体的结构、大小以及安装方式均相同。且两个上支撑柱11的上端通过主支撑梁14连接,主支撑梁14呈水平设置,且主支撑梁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支撑柱11的顶端焊接固定连接。为了提高支撑架本体1放置的稳定性,两个下支撑柱12的底部均焊接固定有固定底座6,固定底座6为矩形,增大了支撑架本体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支撑架本体1放置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33.副支撑梁15与主支撑梁14之间连接有连接架7,连接架7在副支撑梁15和主支撑梁14之间安装有两个,两个连接架7的一端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主支撑梁14上。两个连接架7分别自其与主支撑梁14的连接处水平向远离主支撑梁14的一侧延伸一段距离,再竖直向下延伸一端距离,且两个连接架7的最下端均焊接固定安装在副支撑梁15上,副支撑梁15呈水平设置,且副支撑梁15位于主支撑梁14的中部。
34.相机2与主支撑梁14之间连接有第一万向节8,第一万向节8在主支撑梁14上绕主支撑梁14中心轴线的旋转角度的范围为零度至一百八十度。相机2在主支撑梁14上通过第一万向节8活动安装有两个,且两个相机2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架7相互远离的侧边。光源3与
副支撑梁15之间连接有第二万向节9,第二万向节9在副支撑梁15的上副支撑梁15中心轴线的旋转角度的范围为零度至一百八十度。
35.工作中,通过调节支撑架本体1的高度来适应不同的工况,再通过调节相机2镜头和光源3的朝向拍摄需要检测的物品,相机2工作时,相机2镜头的朝向与光源3发射的大部分光线的发散方向同向,提高了相机2拍摄的清晰度。
36.工作原理
37.调节支撑架本体1高度时,工作人员先分别旋松两对固定螺栓51和固定螺母52,再将上支撑柱11调节至合适的高度,然后再分别旋紧两对固定螺栓51和固定螺母52;拍摄时,通过第一万向节8使相机2沿着主支撑梁14的轴线旋转,直至相机2的镜头正对待拍摄物品,通过第二万向节9使光源3沿着副支撑梁15的轴线旋转,直至光源3发射的大部分光线的发散均正对待拍摄物品。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