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6107发布日期:2023-03-18 00:5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轴承座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


背景技术:

2.轴承座是用来支撑轴承的,固定轴承的外圈,仅仅让内圈转动,外圈保持不动,始终与传动的方向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平衡,轴承座的概念就是轴承和箱体的集合体,以便于应用。
3.现有的轴承在作业中,仅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而轴承座连接的转轴长时间使用,会使得其接触面摩擦长时间使用阻力变大,需要手动的进行润滑,同时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转轴的结构强度,因此,需要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设置有轴承固定壳,所述轴承固定壳的内壁设置有轴承,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轴承固定壳的下表面设置有受力板,左右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受力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表面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与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受力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固定壳的左侧开设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集油盒,所述轴承固定壳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控油机构。
6.借由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凹槽,给予第一伸缩杆放置安装的空间,通过设置减震弹簧,减少轴承固定壳固定后的震动,通过设置轴承,与外界的转轴接触,保持转轴的稳定,通过设置收集槽,给予集油盒放置的空间,通过设置集油盒,收集滴漏下来的润滑油,通过设置润滑控油机构,进行循环上油,使得轴承内壁与外界转动的接触面润滑,同时对轴承固定壳内转轴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
7.所述润滑控油机构包括设置于轴承固定壳内壁的下排油管,所述下排油管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密封圈板,所述密封圈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上排油管,所述上排油管的内壁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油孔,所述密封圈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设置有第二o形密封圈,通过设置下排油管,对密封圈板进行支撑,通过设置上排油管,与储油箱连接,通过设置第二o形密封圈,进行密封封堵,通过设置下油孔,对下油的位置进行限制。
8.优选地,所述轴承固定壳的表面设置有u形支撑板,所述u形支撑板的上表面与上排油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圈板的内壁设置有调节板。
9.优选地,所述调节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不同孔径大小的流动孔,所述密封圈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连接块。
10.进一步地,通过设置u形支撑板,保持对上排油管整体与储油箱的支撑,通过设置
调节板,通过流动孔对从下油孔处下落的润滑油进行控制,通过设置连接块,便于u形卡头对密封圈板整体进行固定。
11.优选地,所述u形支撑板的内顶壁设置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底端设置有u形卡头,所述u形卡头与连接块相适配,所述第二伸缩杆的表面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顶端与u形支撑板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底端与u形卡头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复位弹簧,带动u形卡头复位卡接,通过设置u形卡头,对连接块进行限位固定,保持密封圈板的整体定位,防止其转动。
13.优选地,所述上排油管的上表面设置有储油箱,所述储油箱的内壁设置有第一o形密封圈,所述储油箱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油管,所述下油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密封螺帽,所述储油箱的右侧开设有旋转孔,所述旋转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带动轴。
14.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储油箱,存储润滑油,通过设置第一o形密封圈,进行密封,通过设置密封螺帽,防止润滑油暴露空气受到污染,通过设置带动轴,使得带动轴转动通过驱动轴带动圈形贴合板转动。
15.优选地,所述带动轴的表面设置有驱动轴,多个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圈形贴合板,所述圈形贴合板与储油箱的内壁贴合,所述圈形贴合板的表面开设有排油孔,所述储油箱的右侧设置有安装板。
16.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与带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
17.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安装板,实现对微型电机的支撑,通过设置微型电机,启动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转动带动带动轴转动,通过设置排油孔,便于将储油箱内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孔流入上排油管内。
18.优选地,所述驱动轴的表面设置有主动轮,所述轴承固定壳的右侧开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表面设置有从动轮。
19.优选地,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表面设置有同一个皮带,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风冷扇叶,所述风冷扇叶设置于轴承固定壳的内部,所述轴承固定壳的左侧开设有散热孔。
20.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主动轮,使得驱动轴转动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转动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转动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转动带动风冷扇叶转动,对轴承固定壳的内壁进行风冷降温,通过设置散热孔,便于空气流动。
21.优选地,所述轴承的内壁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轴承的内壁分别开设有横形槽、圈形槽,所述轴承的内壁设置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集油盒的位置相对应。
22.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横形槽、圈形槽,加大润滑油与外界转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通过设置导油槽、进油孔,便于将使用后的润滑油排入集油盒内进行收集。
23.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4.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下排油管,对密封圈板进行支撑,通过设置上排油管,与储油箱连接,通过设置第二o形密封圈,进行密封封堵,通过设置下油孔,对下油的位置进行限制,通过设置u形支撑板,保持对上排油管整体与储油箱的支撑,通过设置调节板,通过流动孔对从下油孔处下落的润滑油进行控制,通过设置连接块,便于u形卡头对密封圈板整体进
行固定。
25.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复位弹簧,带动u形卡头复位卡接,通过设置u形卡头,对连接块进行限位固定,保持密封圈板的整体定位,防止其转动,通过设置储油箱,存储润滑油,通过设置第一o形密封圈,进行密封,通过设置密封螺帽,防止润滑油暴露空气受到污染,通过设置带动轴,使得带动轴转动通过驱动轴带动圈形贴合板转动,通过设置安装板,实现对微型电机的支撑。
26.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微型电机,启动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转动带动带动轴转动,通过设置排油孔,便于将储油箱内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孔流入上排油管内,通过设置主动轮,使得驱动轴转动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转动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转动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转动带动风冷扇叶转动,对轴承固定壳的内壁进行风冷降温,通过设置散热孔,便于空气流动。
27.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横形槽、圈形槽,加大润滑油与外界转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通过设置导油槽、进油孔,便于将使用后的润滑油排入集油盒内进行收集,借由上述结构,循环上油,使得轴承内壁与外界转动的接触面润滑,同时对轴承固定壳内转轴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润滑控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储油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风冷扇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横形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油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安装座;2、凹槽;3、第一伸缩杆;4、减震弹簧;5、轴承;6、轴承固定壳;7、收集槽;8、集油盒;9、润滑控油机构;901、储油箱;902、圈形槽;903、u形卡头;904、皮带;905、密封螺帽;906、下油管;907、带动轴;908、第一o形密封圈;909、圈形贴合板;910、驱动轴;911、主动轮;912、微型电机;913、排油孔;914、安装板;915、复位弹簧;916、从动轮;917、旋转轴;918、风冷扇叶;919、散热孔;920、横形槽;921、下排油管;922、第二o形密封圈;923、下油孔;924、上排油管;925、挡板;926、密封圈板;927、调节板;928、u形支撑板;929、连接块;930、第二伸缩杆;931、导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实施例:参考图1-7所示的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轴承固定壳6,轴承固定壳6的内壁设置有轴承5,安装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凹槽2的内壁设置有第一伸缩杆3,轴承固定壳6的下表面设置有受力板,左右两个第一伸缩杆3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受力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3的表面套设有减震弹簧4,减震弹簧4的一端与凹槽2的内壁固定连接,减震弹簧4的另一端与受力板的表面固定连接,轴承固定壳6的左侧开设有收集槽7,收集槽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集油盒8,轴承固定壳6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控油机构9。
39.借由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凹槽2,给予第一伸缩杆3放置安装的空间,通过设置减震弹簧4,减少轴承固定壳6固定后的震动,通过设置轴承5,与外界的转轴接触,保持转轴的稳定,通过设置收集槽7,给予集油盒8放置的空间,通过设置集油盒8,收集滴漏下来的润滑油,通过设置润滑控油机构9,进行循环上油,使得轴承5内壁与外界转动的接触面润滑,同时对轴承固定壳6内转轴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
40.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润滑控油机构9包括设置于轴承固定壳6内壁的下排油管921,下排油管92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密封圈板926,密封圈板926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上排油管924,上排油管924的内壁设置有挡板925,挡板925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油孔923,密封圈板926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设置有第二o形密封圈922。通过设置下排油管921,对密封圈板926进行支撑,通过设置上排油管924,与储油箱901连接,通过设置第二o形密封圈922,进行密封封堵,通过设置下油孔923,对下油的位置进行限制。
41.在本实施例中,轴承固定壳6的表面设置有u形支撑板928,u形支撑板928的上表面与上排油管924的表面固定连接,密封圈板926的内壁设置有调节板927,调节板927的上表面开设有不同孔径大小的流动孔,密封圈板926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连接块929。通过设置u形支撑板928,保持对上排油管924整体与储油箱901的支撑,通过设置调节板927,通过流动孔对从下油孔923处下落的润滑油进行控制,通过设置连接块929,便于u形卡头903对密封圈板926整体进行固定。
42.在本实施例中,u形支撑板928的内顶壁设置有第二伸缩杆930,第二伸缩杆930的底端设置有u形卡头903,u形卡头903与连接块929相适配,第二伸缩杆930的表面套设有复位弹簧915,复位弹簧915的顶端与u形支撑板928的内顶壁固定连接,复位弹簧915的底端与u形卡头9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复位弹簧915,带动u形卡头903复位卡接,通过设置u形卡头903,对连接块929进行限位固定,保持密封圈板926的整体定位,防止其转动。
43.在本实施例中,上排油管924的上表面设置有储油箱901,储油箱90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o形密封圈908,储油箱901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油管906,下油管906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密封螺帽905,储油箱901的右侧开设有旋转孔,旋转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带动轴907。通过设置储油箱901,存储润滑油,通过设置第一o形密封圈908,进行密封,通过设置密封螺帽905,防止润滑油暴露空气受到污染,通过设置带动轴907,使得带动轴907转动通过驱动轴910带动圈形贴合板909转动。
44.在本实施例中,带动轴907的表面设置有驱动轴910,多个驱动轴910的一端设置有圈形贴合板909,圈形贴合板909与储油箱901的内壁贴合,圈形贴合板909的表面开设有排
油孔913,储油箱901的右侧设置有安装板914,安装板914的上表面设置有微型电机912,微型电机912的输出端设置有驱动轴910,驱动轴910的一端与带动轴907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安装板914,实现对微型电机912的支撑,通过设置微型电机912,启动微型电机912,微型电机912的输出端带动驱动轴910转动,驱动轴910转动带动带动轴907转动,通过设置排油孔913,便于将储油箱901内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孔913流入上排油管924内。
45.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910的表面设置有主动轮911,轴承固定壳6的右侧开设有避让孔,避让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旋转轴917,旋转轴917的表面设置有从动轮916,从动轮916与主动轮911的表面设置有同一个皮带904,旋转轴917的另一端设置有风冷扇叶918,风冷扇叶918设置于轴承固定壳6的内部,轴承固定壳6的左侧开设有散热孔919。通过设置主动轮911,使得驱动轴910转动带动主动轮911转动,主动轮911转动通过皮带904带动从动轮916转动,从动轮916转动带动旋转轴917转动,旋转轴917转动带动风冷扇叶918转动,对轴承固定壳6的内壁进行风冷降温,通过设置散热孔919,便于空气流动。
46.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轴承5的内壁开设有进油孔,轴承5的内壁分别开设有横形槽920、圈形槽902,轴承5的内壁设置有导油槽931,导油槽931与集油盒8的位置相对应。通过设置横形槽920、圈形槽902,加大润滑油与外界转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通过设置导油槽931、进油孔,便于将使用后的润滑油排入集油盒8内进行收集。
4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一种可自润滑的减震式轴承座,使用者在使用时,转动打开密封螺帽905,在储油箱901内注入润滑油后封闭,启动微型电机912,微型电机912的输出端带动驱动轴910转动,驱动轴910转动带动带动轴907转动,带动轴907转动通过驱动轴910带动圈形贴合板909转动,当排油孔913转动位于上排油管924的位置后,润滑油通过排油孔913流入上排油管924内,此时操作者可向上拉动u形卡头903,压缩复位弹簧915变短,解除对连接块929与密封圈板926的限制,转动密封圈板926,密封圈板926转动带动调节板927转动,使得调节板927上表面开设的不同孔径大小的流动孔与下油孔923的位置相对应,再将下油管906复位卡接在连接块929的表面保持密封圈板926的固定,下油孔923内的润滑油通过流动孔进入下排油管921内,在通过进油孔,流淌入横形槽920、圈形槽902内,横形槽920、圈形槽902加大润滑油与外界转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导油槽931便于将使用后的润滑油排入集油盒8内进行收集,驱动轴910转动同时带动主动轮911转动,主动轮911转动通过皮带904带动从动轮916转动,从动轮916转动带动旋转轴917转动,旋转轴917转动带动风冷扇叶918转动,对轴承固定壳6的内壁进行风冷降温,对轴承固定壳6内转轴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借由上述结构,循环上油,使得轴承5内壁与外界转动的接触面润滑,同时对轴承固定壳6内转轴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