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7843发布日期:2023-02-10 23:3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旋塞阀,尤其涉及一种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


背景技术:

2.有的燃气烤箱内部具有烘烤室,烘烤室内设有一个火排,因此当给火排点火时,若多次点火不成功,因点火过程中会有燃气释放,当下次点火成功时,会因为火排周围空气的燃气含量较大,点火时会有“嘣嘣”的爆破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国家出台国家标准,不能有前述情况发生。
3.如何设计出一款不仅能控制两个火排,而且能保证火排点火效率的燃气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人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1910047240.x(公开号为cn10969574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具有长明火功能的电气两用温控阀》就公开一种使用安全的温控阀。
4.因现有长明火温控阀设有安全电磁阀,阀体内至少有四个通道,分别为侧部进气的进气通道、朝下出气的主出气通道、朝下出气的长明火出气通道、及安装安全电磁阀的安装通道,主出气通道和长明火出气通道位于阀体的左右两侧。长明火通气时,从进气通道进气,燃气依次通过安装通道、阀芯底部的通气腔、阀芯侧壁上的长明火孔后经由长明火出气通道排出,将长明火点燃。主火通气时,燃气依次通过安装通道、阀芯底部的通气腔、阀芯侧壁上的主火孔后经由主出气通道排出,将主点燃,当然长明火处于依旧点燃状态。因安全电磁阀的存在,使得阀体内部通道多且复杂,且长明火出气的气路行程远,且为形成长明火出气通道,需要在侧部额外设置侧盖,让长明火出气通道得以延伸并使其出口朝下。
5.综上所述,现有长明火温控阀结构内部通道复杂,不利于阀芯加工,另外需要额外的侧盖,增加成本,尤其是安全电磁阀的采用,更进一步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进出气通道更为简单、燃气走向设计更为合理、且有效降低成本的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包括内部具有进气通道、主出气通道和长明火出气通道的阀体,阀体内设有能旋转的阀芯、及控制主出气通道出气量的阀片,所述阀芯下部设有开口朝下的通气腔,通气腔侧壁上开有主火孔和长明火孔,阀体上穿设有旋钮杆,所述旋钮杆保持上移趋势,所述旋钮杆的转动能驱动阀片移动、及驱动所述阀芯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明火出气通道位于阀芯的正下方,且长明火出气通道的开口端朝下,长明火出气通道与所述通气腔直接且始终连通,所述阀芯的旋转能决定长明火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与否、及能决定主火孔与所述主出气通道连通与否。
8.作为改进,在阀芯处于原始状态下,所述长明火孔与进气通道阻断,所述主火孔与主出气通道阻断;在阀芯旋转至第一角度,所述长明火孔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主火孔与主
出气通道阻断;在阀芯从第一角度进一步旋转至第二角度,所述长明火孔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主火孔与主出气通道连通。该结构确保阀芯开始旋转一个角度后,长明火先点燃,继续再旋转一个角度后,长明火和主火同时点燃,整个工作的过程中长明火始终处于点燃状态
9.因主出气通道一般设置在侧部,主出气通道的出气端位置与旋钮杆不在同一轴线上,阀片不方便主出气通道的出气端位置配合,就算可以配合,也会导致阀片与旋钮杆偏离较远,旋钮杆不方便与偏离设置的阀片连接。作为优选,上述旋钮杆和阀芯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旋钮杆上套设有能随旋钮杆旋转的主动齿轮,且旋钮杆能相对主动齿轮上下滑移;所述阀芯上套设有能带动阀芯旋转的被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相互啮合。旋钮杆的旋转通过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相互啮合带动阀芯旋转,旋钮杆的旋转与阀芯偏离设置,使得阀片可以位于旋钮杆的下方,方便与旋钮杆连接,还利于旋钮杆带动阀片移动。
10.作为优选方式,上述阀芯还具有上腔室,所述上腔室与通气腔阻断,所述上腔室内设有弹簧,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一翘板,所述翘板压在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上方,所述弹簧作用于翘板的自由端,以使翘板能绕一端向上翘起,翘起的翘板作用于所述旋钮杆以使旋钮杆保持上移趋势。该结构与现有长明火温控阀的阀芯相比,其内不再穿设顶杆,翘板的翘起直接由弹簧顶持,省掉顶杆这个部件,同时也省掉密封圈,另外阀芯的上腔室底面也不再额外加工供顶杆穿设的孔,结构更为简单,且成本也更低
11.作为另一种方式,上述阀芯还具有上腔室,上腔室的底面穿设有顶杆,顶杆外周与上腔室的底面穿孔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顶杆上套设有使顶杆保持上移趋势的弹簧,弹簧位于上腔室内,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一翘板,翘板压在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上方,顶杆的顶部作用于翘板,以使翘板能绕一端向上翘起,翘起的翘板作用于所述旋钮杆以使旋钮杆保持上移趋势。该方式继承现有长明火温控阀的阀芯结构,使得原有阀芯可以继续使用,只是现在的顶杆不起到触发安全电磁阀的作用。
12.为方便上述长明火出气通道的下端口内螺纹连接有第一燃气喷嘴;所述主出气通道的外端面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燃气喷嘴。燃气喷嘴直接预先安装到阀体上,方便用户使用,无需用户再进行燃气喷嘴的安装。
13.作为优选,上述长明火出气通道与安装阀芯的腔室同轴且竖向设置。该结构实用新型对阀体的加工成型。
14.作为改进,上述主出气通道的中部设有阀口,阀口位于旋钮杆的正下方,所述阀片约束在阀口的下方并能上下移动,阀片的下移会使阀口的开启程度增加,阀片上移则会使阀口的开启程度减小,所述主出气通道的出口端位于阀片的下方;旋钮杆的转动能带动阀片向下或向上移动。若旋钮杆顺时针转动带动阀片上移,旋钮杆逆时针则带动阀片下移,或者反向设置,阀口及阀片均位于旋钮杆的下方,方便与旋钮杆连接。
15.进一步改进,上述阀片固定在一阀杆的中部,阀杆的上部插入旋钮杆下端的连接孔内,旋钮杆能相对阀杆上下移动且旋钮杆的旋转能带动阀杆的旋转,阀杆的底部开有开口朝下的螺纹孔,所述阀体内的底部固定有螺纹柱,螺纹柱位于阀杆的下方并插入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因阀杆和旋钮杆一起均为转动操作,本结构通过螺纹传动的原理带动阀片移动,利用阀杆转动带动阀片上下移动,设计更为合理。
16.为使燃气阀具有自动温控调节功能,作为优选,上述阀体底部穿设固定有动力部件,螺纹柱设置在该动力部件上,动力部件通过热胀冷缩而能上下移动,阀片的下方设有辅
助弹簧。动力部件通过导热部件与感温棒连接,动力件内部有感温油,通过热胀冷缩来驱动动力件的上下移动,当火排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感温棒将热量通过导热部件传导给感温油,动力部件在感温油的推动下上下移动,最终实现对阀片上下位置的调节,控制主出气通道的出气量,因动力部件在热胀作用下上移的幅度不是很大,还不能让阀片有效封堵住阀口,故增设有辅助弹簧,在辅助弹簧的作用下,保证阀片有效封堵住阀口。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人员对长明火温控阀的设计技术偏见(必须设置安全电磁阀),因为在一些户外使用的烤炉(就算有部分燃气泄漏,也能快速消散在户外空气,与室内的使用场景不如),无需设置安全电磁阀,也能满足安全要求,为此本方案将安全电磁阀移出,有效降低成本;重要的是将原先安装安全电磁阀的通道作为长明火出气通道,这样使得长明火出气通道位于阀芯的正下方,且长明火出气通道的开口端朝下,长明火出气通道与通气腔直接且始终连通,燃气通过长明火孔后能快速经由长明火出气通道排出,燃气流通路径大大缩短,快速点燃长明火,阀体内气路流动方式与现有长明火温控阀完全不同;而且也无需在阀体内额外设置长明火通道,与现有阀体相比起内部通道更简单,利于阀体加工,进一步降低成本;原先进气通道需要倾斜向下设置以通至阀芯下方,进气通道长度长且加工不变,现在进气通道横向水平设置,与阀芯侧壁位置相通,缩短进气通道长度而且加工更便利。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原始状态下的剖视图(沿主出气通道出口端的方向);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原始状态下的剖视图(沿进气通道进口端的方向);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在第一角度状态下的剖视图(沿主出气通道出口端的方向);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在第一角度状态下的剖视图(沿进气通道进口端的方向);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在第二角度状态下的剖视图(沿主出气通道出口端的方向);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在第二角度状态下的剖视图(沿进气通道进口端的方向);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原始状态下的剖视图(沿主出气通道出口端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0.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31.一种结构优化的长明火温控阀,包括内部具有进气通道1a、主出气通道1b和长明火出气通道1c的阀体1,进气通道1a和主出气通道1b上下错位设置,阀体1内设有能旋转的阀芯2、及控制主出气通道1b出气量的阀片4,阀芯2下部设有开口朝下的通气腔 21,通气腔21侧壁上开有主火孔211和长明火孔212,阀体1上穿设有旋钮杆3,旋钮杆3保持上移趋势,旋钮杆3的转动能驱动阀片4移动、及驱动所述阀芯2旋转。主出气通道1b的外端面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燃气喷嘴15。
32.长明火出气通道1c位于阀芯2的正下方,且长明火出气通道1c的开口端朝下,长明火出气通道1c与所述通气腔21直接且始终连通,长明火出气通道1c的下端口内螺纹连接有第一燃气喷嘴14;所述阀芯2的旋转能决定长明火孔212与所述进气通道1a连通与否、及能决定主火孔211与所述主出气通道1b连通与否。
33.在阀芯2处于原始状态下,所述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阻断,所述主火孔211 与主出气通道1b阻断;
34.在阀芯2旋转至第一角度,所述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连通,所述主火孔211 与主出气通道1b阻断;
35.在阀芯2从第一角度进一步旋转至第二角度,所述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连通,所述主火孔211与主出气通道1b连通。
36.旋钮杆3和阀芯2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旋钮杆3上套设有能随旋钮杆3旋转的主动齿轮8,且旋钮杆3能相对主动齿轮8上下滑移;所述阀芯2上套设有能带动阀芯 2旋转的被动齿轮9,所述主动齿轮8和被动齿轮9相互啮合。主动齿轮8和被动齿轮9 结构可参考背景专利及相关现有技术。
37.阀芯2还具有上腔室23,上腔室23的底面穿设有顶杆12,顶杆12外周与上腔室23 的底面穿孔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13,顶杆12上套设有使顶杆12保持上移趋势的弹簧10,弹簧10位于上腔室23内,所述阀体1内还设有一翘板11,所述翘板11压在主动齿轮8 和被动齿轮9上方,顶杆12的顶部作用于翘板11,以使翘板11能绕一端向上翘起,翘起的翘板11作用于所述旋钮杆3以使旋钮杆3保持上移趋势。
38.长明火出气通道1c与安装阀芯2的腔室同轴且竖向设置。主出气通道1b的中部设有阀口16,阀口16位于旋钮杆3的正下方,所述阀片4约束在阀口16的下方并能上下移动,阀片4的下移会使阀口16的开启程度增加,阀片4上移则会使阀口16的开启程度减小,所述主出气通道1b的出口端位于阀片4的下方;所述旋钮杆3的转动能带动阀片4向下或向上移动。
39.阀片4固定在一阀杆6的中部,阀杆6的上部插入旋钮杆3下端的连接孔31内,旋钮杆3能相对阀杆6上下移动且旋钮杆3的旋转能带动阀杆6的旋转,阀杆6的底部开有开口朝下的螺纹孔61,所述阀体1内的底部固定有螺纹柱71,螺纹柱71位于阀杆6 的下方并插入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61内。阀体1底部穿设固定有动力部件7,所述螺纹柱71设置在该动力部件7上,动力部件7通过热胀冷缩而能上下移动,所述阀片4的下方设有辅助弹簧72。该动力部件7的驱动结构与感温棒73连接,动力件7的内置腔室有感温油,腔室会根据内部感温油的热胀冷缩产生上下移动,当火排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感温棒73的热量通过导热部件传导给感温油,动力部件7在感温油的推动下上下移动(受热,膨胀,动力部件7上移,遇冷,收缩,动力部件7下移),最终实现对阀片4上下位置的调节,控制主出气通道1b的出气量。
40.本长明火温控阀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41.在阀芯2处于原始状态下,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阻断,主火孔211与主出气通道1b阻断;主出气通道1b和长明火出气通道1c均没有燃气排出。
42.从原始状态下压并逆时针转动旋钮杆3至第一角度,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连通,主火孔211与主出气通道1b阻断,燃气依次通过进气通道1a、长明火孔212、通气腔21后向下从长明火出气通道1c排出,将长明火点燃,因主火孔211与主出气通道1b 阻断,故燃气不同从主出气通道1b排出,主火未点燃。
43.在旋钮杆3从第一角度α2状态继续逆时针转动至第二角度,长明火孔212与进气通道1a连通,主火孔211与主出气通道1b连通。燃气依次通过进气通道1a、长明火孔212 后进入通气腔21,燃气分成两路,一路直接向下从长明火出气通道1c排出,将长明火点燃,另一路通过主火孔211后经由主出气通道1b排出,主火点燃。
44.如图11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45.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阀芯2还具有上腔室23,所述上腔室23 与通气腔21阻断,所述上腔室23内设有弹簧10,所述阀体1内还设有一翘板11,所述翘板11压在主动齿轮8和被动齿轮9上方,弹簧10作用于翘板11的自由端,以使翘板 11能绕一端向上翘起,翘起的翘板11作用于所述旋钮杆3以使旋钮杆3保持上移趋势。
46.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