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9703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可在现场方便而牢靠地进行连接的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
以前,传送水等液体的室内管道,都使用铁管、。铜管或塑料管等,但它们有种种缺点,如铁管和铜管易腐蚀,使液体的质量下降,并引起液体泄漏;而塑料管耐热性差,也不耐冻等。所以,近年来多使用耐腐蚀、耐热、耐寒机械强度也好的薄壁不锈钢管。但是,薄壁不锈钢管存在下列问题,即薄壁不锈钢管硬而伸缩性大,并且,因为不锈钢很贵,所以管壁做成1毫米左右才符合经济性,因此,螺纹加工困难。由于这些原因,和接头的连接都采用钎焊,熔焊或冲压,但这种连接不耐拉伸,也不能拆卸,并且连接接部分易被腐蚀,连接操作要求较高技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首先在实愿昭58-2005号(实开昭59-107390号)中提出了可以在现场操作、耐拉伸、能拆卸、连接处不易腐蚀的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
但是,在先有的方案中,还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即螺母拧在接头上时,看不出是否拧紧了,所以,就凭拧紧螺母所需的力矩大小或螺母的旋转角度来判定,或者用极限规测螺母端面以及与螺母相对的接头凸缘之间的间隙来判定,但这些方法都很费事,不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上述缺点的采用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它由薄壁不锈钢管、接头、螺母和垫圈构成。薄壁不锈钢管头端的外圆上有凸起;接头具有套在该薄壁不锈钢管上的内孔,头端有阳螺纹,螺母把该接头对正着上述凸起部;螺母具有套在薄壁不锈钢管上的配合孔及配合接头阳螺纹的阴螺纹;垫圈设置在该接头与薄壁不锈钢管之间。薄壁不锈钢管的凸起是具有两个斜面的山形凸起;接头内孔的孔端具有与上述山形凸起紧密接触的锥度,以及由垫圈槽构成的第一台阶,接头外圆上并有凸缘,凸缘带端面;螺母的配合孔内端具有与上述山形凸起的一个斜面紧密配合的第二台阶,同时,螺母的阴螺纹与接头的阳螺纹拧紧时,与接头的端面相接触,由于配合孔与阴螺纹部分的内径之差而构成了与接头的接触面;当上述螺母的阴螺纹和上述接头的阳螺纹拧合时,垫圈在薄壁不锈钢管的山形凸起的另一个斜面上,与上述接触面以及接头的垫圈槽分别紧密接触;在螺母拧上接头后,接头外圆上套着的、凸面上涂有颜色的碟形弹簧位于螺母端面和凸缘端面之间。
上述结构的连接机构,用下述方法连接。首先,把垫圈置入接头的垫圈槽里,然后把薄壁不锈钢的一头插入接头的内孔;接头的外圆上套有碟形弹簧,碟形弹簧有颜色的凸面朝接头凸缘端面。再把螺母的阴螺纹拧在接头外圆的阳螺纹上,使螺母与接头的接触面接触上为止;由于接头的锥孔、螺母的第二台阶及垫圈的作用,薄壁不锈钢管的山形凸起被夹压而固定;又由于垫圈与山形凸起的斜面、垫圈槽及螺母与接头的接触面紧密相贴,而防止了薄壁不锈钢管内液体的泄漏。还有,拧上螺母,直至与接头的接触面相接触时,碟形弹簧受螺母端面及凸缘端面的挤压,而紧密接触,拧到凸面上颜色看不见为止,这是凭视觉可判定是否拧紧的方法。
下面按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的Ⅱ-Ⅱ断面图。
图3、4是主要部分的纵断面放大说明图。
图5是表示形成凸起过程中扩管橡胶圈在通常状况下的纵断面说明图。
图6是表示形成凸起过程中扩管橡胶在压缩时的纵断面说明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是由薄壁不锈钢管1、接头2、螺母3、垫圈4及碟形弹簧5构成。
薄壁不锈钢管1的头端外圆上,具有由扩大钢管直径而形成的山形凸起6,其断面具有两个斜面6a、6b。接头2的孔端有锥度7a,以及垫圈槽7b,它们构成第一台阶7,同时,接头的外圆端头有阳螺纹8,拧入螺母时,具有与螺母端面有阳螺纹8,拧入螺母时,具有与螺母端面相对的凸缘9。螺母3具有套在薄壁不锈钢管上的配合孔10,还有与接头2的阳螺纹8相配合的阴螺纹11,阴螺纹11的内径比配合孔10的大,配合孔10与阴螺纹11的内径之差,构成与接头的接触面12,以及接触面12的内圆端头的第二台阶13。垫圈4置入接头2的垫圈槽7b,垫圈4的材料为具有弹性的橡胶等,断面为能紧密接触的矩形,当薄壁不锈钢管1和接头2连接完毕时,薄壁不锈钢1的山形凸起6、接头2的垫圈槽7b、螺母3的接触面12分别都紧密相接触。碟形弹簧5套在接头2的外圆上,其凸面5a涂有颜色;当螺母拧到接头上时,它位于螺母端面3a和接头凸缘9的端面9a之间,凸缘端面9a与螺母端面3a相对。这种结构的薄壁不锈钢管1、接头2、螺母3、垫圈4和碟形弹簧5,进行下述操作后,构成连接机构。
首先,把一个或两个螺母3套在薄壁不锈钢管1上,然后把该钢管1的一端或两端的管径进行扩大,成为山形凸起6。此时,山形凸起6的斜面6b的倾斜角最好和螺母3的第二台阶13的倾斜角相等。为此,使用特公昭61-13890号公报上所示的图5和图6的扩管装置,不过,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扩管装置。图5和图6所示的扩管装置的主要构件是,固定在图外的工作台上的扩管头14、在扩管头14内可自由移动的轴15,套在轴15上的橡胶垫16、扩管橡胶圈17和止动环18,固定在轴15端头的固定环19。其扩管操作如下如图5所示,上述扩管头14的外圆上带有阳螺纹20,把它拧入套在薄壁不锈钢管1上的螺母3的阴螺纹11里,此时,轴15和橡胶垫16、扩管橡胶圈17、止动环18、固定环19同时从薄壁不锈钢管1的头端插入。并且,由于图外的装置的作用,如图所示,轴15被拉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见图6),而橡胶垫16与扩管头14碰触。此后,轴15继续向箭头A方向拉动,固定环19把止动环18压向箭头A方向,所以,被橡胶垫16及止动环18夹压的扩管橡胶圈17,其宽度变小,而变小的这部分体积则向直径方向扩展,在这扩展了的扩管橡胶圈17的外圆处,存在着山形空间22,它是由螺母3的第二台阶13和扩管头14的内孔端部构成的台阶21所形成,所以,随着扩管橡胶圈17向直径方向扩展的同时,薄壁不锈钢管1的头端向山形空间22扩展,形成山形凸起6,山形凸起6的斜面6b的倾斜角和螺母3的第二台阶13的倾斜角完全相等,所以,轴心完全一致,其优点是能紧密接触,并且,拧在接头2上的螺母3,可作为扩管工具的一部分使用,而在不锈钢管1上,扩管形成山形凸起6,所以,大大改进了加工山形凸起6的操作工序。
扩管结束后,垫圈4置入接头2的垫圈槽7b,再把薄壁不锈钢管1的头部插入接头2的内孔,使套在接头2的外圆上的碟形弹簧5的有色凸面5a,朝着凸缘端面9a,然后把螺母3的阴螺纹11和接头2的外圆端头的阳螺纹8拧合,直到螺母3的接触面12与接头2的端面接触为止,薄壁不锈钢管1的山形凸起6,由于接头2的锥孔7a、螺母3的第二台阶13及垫圈4的挤压而被固定。更因垫圈4与山形凸起6的斜面6a、垫圈槽7b以及螺母与接头的接触面12紧密接触,而防止了薄壁不锈钢管1内的液体泄漏。还有,当螺母3拧入接头2,直到它们的接触面12接触时,碟形弹簧5被紧紧的压在螺母端面3a和凸缘端面9a之间,当看不到凸面5a上的颜色时,则被牢靠拧紧了。
由上述说明显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除薄壁不锈钢管的拉伸强度非常大外,还可去除前面提及的缺点,又有防止螺母松开,延长垫圈寿命的优点。这是因为拧紧螺母时,接头端面与螺母的接触面相接触,螺纹部分产生很大拉力,这就增大了阴螺纹与阳螺纹啮合部分的摩擦阻力,得到牢靠的锁紧力。同时,山形凸起的二个相对的斜面,由于螺母和接头两方面拧紧的作用,接头和螺母在山形凸起上只是滑入,山形凸起上的弹性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到螺母及接头上;还有,垫圈和碟形弹簧的反作用弹性也增大,故大大增加了防止螺母因薄壁不锈钢管的弯曲、振动、扭曲等引起松动的效果。
另外,接头端面与螺母的接触面接触,拧紧螺母的力就均匀;更因装有碟形弹簧,拧紧螺母与否,可凭视觉判断,故可防止未拧紧或忘了拧的情况。此外,垫圈被置于垫圈槽内,又由山形凸起的一个斜面以及螺母与接头的接触面构成一密封室;并且,不锈钢管的山形凸起被接头的锥孔和螺母的第二台阶牢靠地固定住,所以,密封室的大小一定;因温度变化等易产生较大伸缩的薄壁不锈钢管,即使反复伸缩,垫圈也几乎不受其力,所以,不压缩,不扩长,结果,延长了寿命。
权利要求1.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由薄壁不锈钢管、接头、螺母和垫圈构成;薄壁不锈钢管的头端外圆上有凸起,接头有套在该薄壁不锈钢管上的内孔,头端有阳螺纹,该接头套入上述凸起部至交接处,螺母具有套在薄壁不锈钢管上的配合孔及配合接头阳螺纹的阴螺纹;垫圈设置在该接头与上述薄壁不锈钢管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薄壁不锈钢管的凸起是具有两个斜面的山形凸起;接头孔端具有与上述山形凸起紧密接触的锥度,以及由垫圈槽构成的第一台阶,并且,接头外圆上有凸缘,凸缘带有端面,螺母的配合孔内端具有与上述山形凸起的一个斜面紧密配合的第二台阶,同时,螺母的阴螺纹与接头的阳螺纹拧紧时,与接头的端面相接触,由于配合孔与阴螺纹处的内径之差而构成了与接头的接触面;垫圈在薄壁不锈钢管的山形凸起的另一个斜面上,与上述接触面以及接头的垫圈槽分别紧密接触;螺母拧上接头后,接头外圆上套着的碟形弹簧位于螺母端面与凸缘端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薄壁不锈钢管和接头的连接机构,由形成于管端的山形凸起,套在管上的两端有外螺纹的接头,套在管上的一端有内螺纹的螺母和垫圈及碟簧组成。拧紧时螺母内端的锥形倒角贴合山形的一个斜面,山形的另一斜面通过垫圈顶紧接头的端面,螺母内螺纹端通过碟簧压紧接头的凸缘。当碟簧完全被压实时即表示拧紧完毕,比时接头的端面也和螺母内端面接触,接头的退拔部也和山形的另一个斜面的下部贴合。使接合牢固,不泄漏,防震防弯曲。
文档编号F16L21/04GK2036234SQ8820665
公开日1989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88年6月3日 优先权日1988年6月3日
发明者中村与四郎 申请人:沃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